提高乡镇企业家的创新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论文,企业家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对乡镇企业优惠政策的逐步取消,在以竞争和效率为时代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家只有改变以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高二次创业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渐进式创新和质变式创新相结合的能力,才能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完成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本文试图从企业家作为经济人、社会人与文化人的角度,来解析我国乡镇企业家缺乏持续创新动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创新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
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低于社会运行成本是企业存在的根本条件,而企业家的作用是将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减少到最低以获取最大利润,只有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作为一种变革力量,创新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种持续发展动力,它体现在各个方面:没有概念的创新产品无法获得消费者认可;没有技术创新产品功能无法超越竞争对手;没有市场创新无法找准目标消费群体;没有组织创新企业内部协调成本不能降低,没有管理创新企业扩张过程中市场交易费用会增加。乡镇企业家是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有能力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生产要素引入生产体系,突破原有循环流转均衡,挖掘潜在的经济利益,完成企业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家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是企业创新行为的主体。“创新”是衡量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指标。
缺乏创新动力原因分析
开拓创新文化的信仰不足
1.“官本位”意识浓厚,缺乏创新文化底蕴。考察发现,发达国家对企业家的崇拜与追求远胜于行政官员,他们共同信仰“经济冲动力”和“禁欲苦行主义”造就了企业家进取创新,具有冒险精神的经营风范。中国实用传统深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是君子所为,为官“光宗耀祖”,商贾“低人一等”,浓重的“官本位”和“轻商”意识压抑了企业家的经营热情,他们从心底里蔑视企业家职业,更不会将经营企业作为事业信仰,因此,一些乡镇企业家在完成“第一次创业”,实现了自身对成就和追求的渴望后对二次创业不再热衷。
2.没有传统资本原始积累,缺乏企业家成长的历史氛围。我国的乡镇企业家诞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后,资金大多是政府支持或银行贷款获得,几乎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因此,从总体上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诞生成长所需的历史文化氛围。
3.“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束缚乡镇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孕育,“知足者常乐”观念使一些乡镇企业家保守主义倾向严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没有成就大事的雄心;缺乏在变革中的求生意识和面向世界的眼光。往往将赚取的利润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不进行扩大再生产,导致持续创新主体处于落后地位。
激励程度不够,缺乏创新外在动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只有4.7%乡镇集体企业家认为自己的收入属“高”和“偏高”水平,95.3%的人认为收入“低”、“偏低”和“中等”,59.8%的乡镇企业家月收入不足1000元,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只有12.5%。
世界经济中表明,廉价的企业家制度必然导致高昂的企业运行成本,与企业成立的初衷相悖。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频率的知识更新使企业家人力资本流失面临极大风险。与简单劳动相比企业家劳动的特点是:成果的内在品质不易观察,努力程度难以监督,他们的懈怠将会造成极大的社会损害。因此,收入分配激励程度越高,他们实现创新的动机越强,否则越弱。
某些资本原始积累者的畸形经验和行政任命使企业家忽视企业创新 当代中国最早资本原始积累者--计划内的物资审批权和资金使用权的社会资源管理人、将国有资产据为已有的国企负责人、有能力将权力转换为金钱的中介人、部分驻外中资机构的掌权人、公有企业中脱颖而出的经营者和供销人员等。这些人“成功”的经历使一些乡镇企业家有些畸形看法,认为权钱交易高于一切,抱着投机心态去赚钱,何谈持久的创新动力?
在乡镇企业家的任职方式中主管部门任命高达73.3%远高于私营企业(27.6%)。由行政需求决定而非市场需求决定的现实,使企业家忽略自身经营管理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进入企业家职业角色;对产品、利息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不敏感导致脱离市场,误解企业创立的目的和企业家创新的意义。
乡镇企业负担过重降低企业家主体创新动力 乡镇企业是乡镇政府“财政包干”体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上缴税费外,还要办社会、安排富余人员等负担繁重,企业家创办企业的主体地位丧失必然缺乏内在创新动力。
企业家市场化程度低阻碍企业家创新 乡镇企业家的社会人才市场配置比例仅为1.2%,竞争程度低下,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价和评判标准,不能自由流动,没有市场的威胁,导致习惯“等、靠、要”经营方式的乡镇企业家从根本上缺乏创新能力。
对策及建议
培育经理市场,实现双向选择 只有进行“自主选择”和“市场选择”才能筛选出真正的企业家。其具体渠道:①实现经理职业化。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方式进行“自主选择”和“市场选择”,企业获得所需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也能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职业化不仅能为企业家奠定“事业即信仰”的信念,也有利于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与自身价值相符的人力资本价格。②选择经理人员市场化。企业家是一个与学历、经验及能力相适应,在地位、报酬、名誉方面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阶层,建立企业家人才市场,要对期望进入的企业家进行严格审核,防止与普通劳动力市场混淆。③经理人员择业市场化。便于企业家根据自身经营天赋摆脱区域和行政限制,自由流动竞争上岗。建立企业家经营业绩档案制度和人才数据库,为用人企业和待聘企业家进行双向选择提供服务,既利于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经营者,降低寻找企业家人才的交易成本,又利于决定企业家的市场价格。同时,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促进企业家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企业家素质。
创造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家营造制度环境。企业的发展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必要条件。对乡镇企业而言,减少政府的干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经营自主权,做到政企分开,真正赋予乡镇企业家的法人地位,会给企业家的成长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企业家“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强化“市场选择”力度,为企业家的成长提供有利环境。②营造“高科技”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主体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权开始向知识、技术的拥有者转移,高科技人员的智力能量极为宝贵,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将它们转化为产品将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中国风险基金市场的逐步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市场,顺应时代需要倡导知识经济,造就一批高科技企业家就迫在眉睫。因此应降低企业创立的制度门槛,放松企业创立者的身份条件,降低过高的注册资金,强化审批程序的规范性,减少支付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额外成本,为新型企业家的成长和崛起提供便利。③精简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降低乡镇企业的政策性负担。
营造企业家发挥创新才能的内在激励机制 ①进行有效的物质激励。作为社会最稀缺的人才,企业家有着极高的人力资本价值,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且追求新产品带来的超额利润,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根本目标和最本质的人性需求,只有实行合理的激励制度,才能激发企业家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创新的动力。根据我国实际,结合乡镇企业家的薪酬期望值,围绕经营业绩、基本工资与奖金比例、短期所得和长期所得进行合理分配。如采用发达国家长期激励方式激发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强化事业动机进行精神激励。企业家创办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产品和服务,而且解决了社会剩余劳动力问题,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全社会大力推崇企业家职业,促使企业家更新观念,把经营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和信仰,把工作当成生命,从追求财富的外在动机向实现社会成就感和责任感的内在动机转化,达到激励企业家创新才能的最高境界--精神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