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说“皇帝没穿衣服”——谈3~4岁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说论文,穿衣服论文,认知论文,皇帝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验1 白天与黑夜
有两张卡片,一张是白色的画着太阳,一张是黑色的画着月亮。3岁的儿童都能正确区分出哪张代表白天,哪张代表夜晚。但实验者要求孩子指着“白色/太阳”的卡片说“黑夜”,指着“黑色/月亮”的卡片说“白天”时,却很少有孩子答对这道题。
实验2 数量守恒
把数目一样的两把豆子分别平摊在桌面上,当两份豆子各自所占的面积看起来一样大时,孩子认为豆子是一样多的。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把其中一份凑紧些,看起来比另一份所占面积小些,再问孩子这两份是不是一样多时,孩子会改口说大的那一摊肯定多些。
实验3 错误信念
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把一支雪糕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在他离开去厨房洗手时,妈妈把雪糕放进冰箱里了,等他洗手回来时,他认为他的雪糕在哪里呢?3岁左右的孩子通常回答:“在冰箱里。”
这三个实验,其实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3~4岁儿童一个共同的认知特点:认为概念和规则的单一性和不可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已经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概念、事物之间的关系或相互作用的规则。但是受经验和神经系统加工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认为关于事物的概念和规则是固定的、单一的、不变的。
“白天与黑夜”实验中,孩子坚持语言表达和概念之间的固定关系,认知的顽固性导致他很难暂时撇开常识性的言语规则,而实验者给他的规则和他自己的知识经验冲突又太强烈。这种概念和规则上的对立转变显得尤其困难。
在数量守恒实验中,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关于数的概念还没有发展好,他们通常依靠物体的外部形状和大小做直观的比较。该实验中,用面积大小作为比较的标准是他们已经掌握的规则,而且似乎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惟一规则。即使当着他们的面只改变了面积而没有改变数目,他们仍然坚持用老规矩做判断而拒绝承认数量守恒等。
在错误信念实验中,由于3~4岁的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认识还很粗浅,他们似乎认为别人头脑中的想法和现实情况是一致的,或者认为别人的看法和自己是一样的,因此他们倾向于用表面事实去推测他人内心,或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而且,他们通常看见什么,就坚信什么,也就说什么,这在童话《皇帝的新装》中有过最生动的描写。
由于这个年龄阶段存在这样一种认知的局限性,日常生活中孩子表现出的执拗甚至违抗,其实不一定是故意的,而父母的严厉批评或是说教也不会起太大的作用,反而有可能让孩子觉得很委屈很迷惑:“我明明看着是白的,妈妈怎么偏说不是呢?”有时父母会觉得这么简单的事,孩子怎么那么死板,一点也不开窍?有时孩子的直白,也会让父母觉得很尴尬。比如在您带着孩子去探望老人的时候,他可能吵着要走:“我不喜欢奶奶,她不好看!”遇到这种情况,您别急,要知道,大部分儿童到了5~6岁,这种认知上的局限性就会自然消退。
值得指出的是,3~4岁是孩子言语表达开始多样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的活动能力和独立性都增强了,父母可以引导他们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丰富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他们思维多元性、灵活性的发展。
另外,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言语交流。父母总是避免跟孩子说他们听不懂的词汇和语句并非一件好事。孩子从生下来一语不知,到3岁时能和大人交流,可见其学习和模仿能力有多强。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多与孩子交流,词汇使用比较丰富,有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言语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很多父母希望通过早期教育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而不是教孩子单纯地、机械地学会回答问题或死背什么东西。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他们的言行有充分的理解,适时地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才是最有效的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