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 内江 641000)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情感态度目标,笔者结合一堂教学演示课,从情感目标和情感策略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及原因,并对如何改进做了简单的思考。
前不久,市内某高中的一位教师到我校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中专英语教学演示。课堂上,那位老师充满激情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时常回想起那堂课,内心禁不住反问自己:同样一位教师,在面对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与其学生存在明显差距的外校学生时,依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们仅仅是缘于对客人的尊重吗?作为现场听课者之一的我能够体会到:那是因为授课教师的激情感染和影响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能迸发出他那种激情。去影响学生、触动学生,引起共鸣吗?我与授课教师到底存在哪些差距?经过思考,我逐渐明白,这位教师充分把“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获得圆满成功。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将学生的情感态度确定为课程目标之一,还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表明了情感态度既是教学活动的目标的内容,又是教学活动的手段和途径。为此,教学活动应既有认知发展目标,也有情感发展目标。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知情统一。那堂示范课应该仅仅是一个缩影,但却较为完整地诠释情感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然而,回想起来,自己在教学中几乎完全忽略了情感这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中缺乏激情,学生没有热情,课堂没有活力,不能吸引或者无法调控学生的注意力,使作为整个教学工作核心环节的课堂不具备足够的精神支撑,抑制了课堂效益的发挥,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对这些年来的教学作了反思,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导致了这种不利局面的产生。
一、理论知识欠缺,意识淡薄。从主观上讲,忽略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只是把课堂当作传授语言知识面的载体。在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仅局限于对语言知识目标的锁定,把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字、词、句、篇的训练,却没有任何情感方面的内容、手段和途径。学生总体成绩差,尤其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氛围不浓,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不系统,成绩不理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除了继续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搞好教学的常规工作外,我应该在“情感态度”这一目标及策略方面加强学习,在具体工作中多下功夫。人文主义心理学认为只有利用积极的情感态度来营造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人性人的学习环境里学习,学生才会学得最好。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实施情感教学,做到“以情施教,以情优教”。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意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与情感因素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由于中专学生尚不具备应有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因此,他们对某一学科的是否喜欢及其程度取决对教师的情感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与亲和力,这样的情感蕴藏着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带着这份情感走进课堂,整个气氛顿时能够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其学习积极性就容易调动。回想起来,曾经有个学生在总结学习时写到“一想到外语课,就有一种想学的冲动”。这个事例恰好佐证了情感态度的体验对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影响。事实上,这个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其所有学科中最好的。而学生的这种情感态度体验直接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遗憾的是,我当时并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现象的意识,失去了从总体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心理基础,更不用说设法主动地用高昂的激情和丰富的情感去影响,带动学生了。
二、客观压力过重,无暇顾及。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英语教师承受着几个方面的压力。学生的入口总体成绩不好,尤其英语科是绝大部分学生甚至是部分总分优生的薄弱学科,这样的现状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们搞好英语教学的困难程度。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部分家长对教师的依赖也越来越强。这无疑给教学任务本以异常繁重的教师带来极其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工作压力。然而,教师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两个方面都不能获得起码的和应有的肯定和尊重,甚至有时还会面临不公正的对待,和其他一些部门存在不可比拟的差距。这种尴尬情况让为数不少的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再加之社会上的某些具有负面效应的现象的影响,相当部分学生整体素质缺乏,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滑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举步维艰,如履薄冰。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教师凭着“责任与良心”仍然但也仅此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进行着程序式教育与教学,少有或者不愿意把情感策略融入工作中。
三、具体措施不够,产生隔阂。对情感态度目标的意识淡漠以及情感因素对教学的优化作用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把对情感目标的处理编写进教案里,也就不能有意识自然地融入情感因素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如果说在某个时刻或者某一节课曾经闪现过一丝这样火花,那至多也只能是自发的,暂时的个人情绪。课堂老生常谈没有激情,整体感染力不强,缺乏吸引力,鼓励的,暂时的个人情绪。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整体感染力不强,缺乏吸引力,鼓励性评价罕见;课后主动与学生的交流太少,疏于给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心;甚至批改作业练习是也不附加肯定的,激励的言语。思想交流的欠缺为自己与学生之间挖掘了一条鸿沟。教学过程中的平淡和对学生的冷淡无疑产生了负面交应,抑制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我们这些英语成绩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必定又在一定程度上人为的设置了学习的障碍。久而外之,这种情形演变成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疏远,而最终只能选择无奈地放弃,进而影响他们的英语科成绩乃至整体成绩。
面对这种局面,我应该在勇于正视,认真反思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着重地思考和改进自身的教学工作。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情感态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作为执教者的我们应该认真研读这部分新增的内容,领会其内涵并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从理论的高度去感知情感策略对于以情施教和以情优教的实质,使教学工作建立在理论基础上。
2、调查心态,塑造魅力。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某些不公正的对待,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应该保持一切平静的心境,坦然接受来看各方面的压力,监督和一些甚至吹毛求疵的批评与指责,着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教学水平、精神面貌和审美能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苦并快乐着”。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信服,力求做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把曾经的自发的,暂时的愉悦情绪升华为自觉的,稳定的愉悦情感,并适时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
3、改进方式,寻求突破。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用微笑和关爱取代平淡和冷漠,在交流和互动填补隔阂与鸿沟,用善意和激情去感染与吸引学生,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并切实指导他们探求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以求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费时多、投入大、收效微”的不利局面,最终达到逐步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周榕 何广铿 对中学英语教室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02
谢昌仁 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 英语周报 中专教师版04-05学年 第12期
论文作者:黄蓝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态度论文; 英语论文; 目标论文; 激情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8年第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