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初中英语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设计是一项技术、一个过程、一种理念。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现代化学习理论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特征等学习需求分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并进行评价反馈,以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鲁子问、康淑敏,2010)。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适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目标简明,内容简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坐标”和教学“飞行的高度”,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恰当,要有信度。通常情况下,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托,脱离了教材实际而设定的所谓教学目标,无疑是空中楼阁;三是学生,学生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一味“超低空飞行”,更不能漠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一味好高骛远。目标太高,难以达成;目标过低,缺少能力的锻炼。在实际操作中,有这样几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训练目标不明,三维目标只是抄在备课本上的摆设,教师根本没有心思去领会,以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二是三维目标不知要如何落实,最后是丢了知识,轻了其他;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给听课者留个好印象,片面追求课的多样性,有意扩大三维目标,大量扩充课外知识,喧宾夺主、华而不实。目标定得不明,内容就会取舍不当,这几种倾向的根源要么是课堂密度太小,效率低,要么是密度太大,无法落实,教师对此要深刻反思。

【案例1】:

以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以下简称《新目标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1设计的单元目标(陈静波,2009)。

(一)知识

1.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频率副词及短语: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hardly ever,never,how often,once,twice,three times a week,every day,habit,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How often do you?

2.掌握如何描述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

3.掌握如何描述基本的饮食:milk,junk food,health,unhealthy。

(二)能力

能够综合各种信息,准确地表达频率。

(三)情感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案例1中的“掌握如何使用”和“掌握如何描述”这两个短语让人感觉是雾里看花,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学生在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如何描述”的方法,还是期望学生具有“能够使用……”、“能够描述……”这样的一些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究竟是一种情感目标的具体表征,还是一种日常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一堂课中,三维目标往往需要以“一维”作为突破口,以此来实现三维的联动,而不是面面俱到,机械地体现。因此,一堂实用性较强的课,教师在设计时应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心中有人、心中有标、心中有本,从而使学生易于领会教学意图,突破教学的难点,有效掌握教学的重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自然界之所以美,源于简单;科学公式之所以美,还是由于简单。可见追求简单就是追求美,简单的课堂就是美的课堂,因此精炼的目标与简明的内容,应成为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二、四字追求,共享共进

(一)“全”

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毫无疑问,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原则,也是教师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或少数学生的,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是班级课堂活动的一员,而不是旁观者。

【案例2】:

以下是《新目标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的教学片段(张丹、张静,2009)。

T:My dear students,I have a friend from Australia.He will come soon.We would like to go to your home to have a look.Can you introduce your family to us? So in this class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bout family members.First I would like to show you a photo of my family.Do you want to have a look at it?

Ss:Yes !

(The teacher teaches the students the new words through the photo:mother,father,parents,grandmother,grandfather,grandparents,sister,brother...)

T:Can you introduce your family to us?

(The students practise in groups and everyone introduces his or her family members to the other members in the group.The other students listen carefully and correct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e new words.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nd checks the students' work.)

T:Who can come to the front to report your result to us?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to report their results.)

此案例首先,突出体现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理念,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任务,较好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并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其次,教师运用实物教学,有效使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到真实和亲切,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授课过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习惯。知识不是简单地传输,因而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最后注意实施差异教学,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求,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学到知识,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二)“等”

很多教师缺乏耐心,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想要得到答案,或者刚布置完任务就急着要结果,没有等待,结果教师的急切只换来学生的只言片语,或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的思考预留时间,为学生做笔记预留时间,为学生回答问题预留时间,为学生讨论问题预留时间,为学生的进步预留时间(王跃,2009)。课堂上留足时间,耐心等待应当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是相信学生、尊重规律。

(三)“精”

“精”即精简语言、精讲要点、精练难点。

首先,精简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水平的体现,也是课堂高效的保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朱萍、苏晨杰,2007)。

1.提问胜过解释

T1:Festival is a day or time of religious or other celebration.

T2:Christmas is a festival.What festivals do you know ?

T2的问题要比T1的好。

2.让学生说完

S:I think tha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for too long is...

T:...a bad thing.Yes,I agree.I think...

3.少用“回音”

S:I went to Hainan Island.

T:You went to Hainan Island.Great! You went to Hainan.

4.慎用“你懂吗?”

T:Do you understand?

S:Yes.

5.多使用where,what,who,how提开放式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Why do you come here?

6.做“头脑风暴”并配简笔画(让学生想出答案并培养开放性思维)

What does spring make you think of?

其次,精讲要点,坚持“两个凡是”,即凡是学生能够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劳;凡是属于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教师绝不占用。做到“两个凡是”,首先要克服“对自己过分自信、对学生缺乏信心”的坏毛病,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林华民,2010)。

最后,精练难点,既可以是笔头练习,也可以是口头练习。实践证明,用口头练习替代笔头练习,是常见的教学误区之一,也是低效课堂产生的主因之一。

(四)“趣”

课堂要充满兴趣、乐趣、情趣。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好“趣”在何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成功的一半。要想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一定的乐趣和情趣。具体表现为:知识点的呈现和环节的过渡要有艺术性、科学性、生活性、针对性、真实性和启发思维性。教师的语言充满幽默感,语调充满激情、有丰富的感染力,能点燃学生感情的火花。教师还应恰当运用肢体语言,践行微笑教学,使师生情感自然地融为一体,有说有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拨知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合作,探究难点,并得到理想的结果。

三、媒体辅助,选择使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其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改变了英语教学的面貌,让英语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成为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但当多媒体的使用充斥了整个课堂以后,其后果却让我们大吃一惊。学生视力的疲劳、课堂惊喜度的下降(每次都用动画刺激神经)、人与人沟通方式的单一、对多媒体画面的单方面关注等问题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教育技术的使用,都必须依据课堂教学需求来决定,教学技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说,多媒体的使用还要看课型,并非每堂课都要用。过新过难的单词讲解需要多媒体辅助,叙事性、故事性强的文章可借助多媒体理解课文,考前的语法集中训练也可使用多媒体,从而减少板书的时间。其他课型则未必要使用多媒体(朱萍、苏晨杰,2007)。

因此,教师在辛苦准备了多媒体之后,应再仔细思考以下几个原则:趣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媒体性原则、延伸性原则和巩固性原则,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优秀的教学媒体应具备以下特点。

(1)便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

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就有可能感受到教师想向他们传递的东西。

(2)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感受或感觉到的多了,更深刻地理解的可能性就大了。

(3)有助于强化所学内容

运用教学媒体可以辅助讲解,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复讲解内容(通过板书),还可以在课后复习强化所学内容(做讲义上的练习)。

(4)有助于记忆所学内容

记忆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重复,也可以说重复有助于记忆内容的保持。

(5)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因为学生调动更多的感官参与了学习,所以视听媒体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6)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风格

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就有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需求。

(7)提高课堂时效性

教学媒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加大了课堂上的有效输入,为学生更为有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供了条件。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的教学媒体。教学任务是多样的,教学目标是多范畴、多层次的。因此,并非完成任何教学任务、实现任何教学目标都非现代化教学媒体不可。要在熟知各种教学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选择运用教学媒体(陈静波,2009)。

四、灵活评价,重在实效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2002)对英语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这样说明的:“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能够检验课堂教学的质量,修正教学方法,激励师生勤奋;另一方面,评价的结果又可能成为筛选学生、打击学生自信、刺激学生神经的工具。为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以发挥正面作用,避免负面影响。

(一)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

期中、期末评价应该是较为详细的、正式的,可以用书面评价的方式;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取得了成绩,有了进步,就可以用口头评价的方式,用几句赞赏的话语加以点评;在课堂上,学生反应积极,而教师又不方便用话语评价时,可以用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反馈。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多样的,自我、同学、老师、家长等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家长可以每月填写一次“家长观察记录卡”,教师可以从家长提供的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的变化,从而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家长观察记录卡”(在每项后面画“√”)(见表1)。

学生从家长的反馈中,结合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周最出色的一方面或一件事(单志艳,2007)。

(二)评价的功能要多元化

评价的功能绝不仅仅只有筛选和鉴定这两项,它还具有激励、指导、榜样示范等多种功能。评价要重视发挥这些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和作用。激励学生时,应注重内容翔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无力。对于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教师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会感染学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引导他们在评价中提高自己。激励性评价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真正做到适时、适度。当然,评价还可能带来淘汰后进学生、打击落后学生等一些负面影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重现归因心理。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原因称为“内部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工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外部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尤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诿责任,或在取得好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作努力方面的归因,不作外部归因。不要一味赞赏学生多聪明,要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努力,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单志艳,2007)。

(三)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

不要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要以为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好百好”,把学习成绩和道德评分挂钩。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目的因人而异,每一位教师都要想方设法通过评价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求知欲走进教室,带着兴趣与信心走出课堂。

赋诗作文,立意要高;教学设计,其理亦然。新课改设计教学应从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这一高处立意,居高临下,真正做到着眼全体、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标签:;  ;  ;  ;  ;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