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萎缩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迅速发展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国有经济论文,非国有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趋势引人注目,一是国有经济的逐步萎缩趋势,一是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趋势。1978年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73%,非国有经济仅占19.27%。随后几年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非国有经济却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1983年,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降到73.4%,非国有经济提高到26.6%。1984年以来,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以年均3%的速度急骤下降,非国有经济以年均3%的速度迅猛提高。在1992年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下降到48.1%,非国有经济提高到51.9%。到1993年,国有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43.1%,非国有经济提高到56.9%。[①a②a]
针对国有经济的逐步萎缩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两种趋势,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国有经济不如非国有经济,非国有企业优于国有企业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否客观准确呢?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诚然,国有经济的萎缩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如果因此而得出上面的观点却有失偏颇,这里涉及如何客观地看待国有经济的萎缩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问题。笔者想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国有经济的萎缩既有正常的一面,也有非正常的一面
建国以后,经过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之后出现的盲目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搞“一大二公”,使非国有经济基本被消灭干净,我国经济变成了“纯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经济只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部分,并且国有经济一直占绝对优势。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已证明,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高是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制定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以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进入80年代以来,长期被压制发展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外商对我国的投资也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这一时期,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过去应该得到发展,却因为长期受排挤而没有得到发展所积蓄的能量的总释放,是我国经济建设所客观要求的,它们的迅速发展应该是正常的、合理的。伴随着非国有经济正常发展而带来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的递减或萎缩也应是正常的。还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在我国目前的15万家左右的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与外商共同举办的。随着举办的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必然会带来纯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带来非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二者此消彼长。从这个角度看,国有经济的萎缩也是正常的。同时,虽然国有企业因参与合资合作而使其性质从国有制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但这部分国有企业仍然属于国有经济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其暂时失去了“纯洁性”而已。所以,现实所发生的国有经济的萎缩只是纯公国有经济的萎缩,如果考虑参与国家资本主义部分而暂时失去“纯洁性”的国有经济部分,国有经济实际所占比重将会大大高于1993年的43.1%的水平。
应该看到,国有经济在存在正常萎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非正常萎缩。国有经济的非正常萎缩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质量不断下降上,这可以通过如下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国有企业负债过度,资产质量下降。近几年来,国有企业负债过度,一直处于高负债经营状态。据财政部公布的资料,在1994年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41370.1亿元,负债额为31047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4.3%,若扣除资产中损失挂帐的虚数,平均实际资产负债率则高达84.7%,其中约有26.7%的国有企业负债总额超过了帐面资产总额,另有21.5%的企业若以挂帐冲抵所有者权益后,企业实际已成为一个空壳。过度负债不仅使国有企业资产质量不断下降,而且也带来了国有企业其他方面质量的下降。
第二,技术改造速度缓慢,技术开发费用减少。[①b]据有关部门反映,目前我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经过较为全面技术改造的仅占20%左右,总体技术水平下降。1994年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仅占产品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的9.9%和9.7%,对改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大。“八五”以来,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节约能源、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在企业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1995年,仅1—7月份所占比重就由23.1%降到21.4%。
第三,设备老化,产品滞销。目前,我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中,有70%以上是60年代及以前建成的老企业。这些企业大都设备陈旧老化,固定资产净值只有66.8%,现在都处于迫切需要进行更新改造阶段。但绝大多数企业却无力依靠自有资金和利用银行贷款进行更新改造,使得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仍然是老面孔,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积压滞销严重。
第四,国有企业亏损态势严重,总体效益滑坡。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企业一直处于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状态。1990—1994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分别为27.6%、25.5%、23.4%、28.8%和34.3%,亏损额分别为349亿元、367亿元、370亿元、453亿元和443亿元。[②b]伴随着严重亏损,国有工业企业总体效益也在不断滑坡。国有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和资金利润率分别从1989年的14.6%和6.1%下降到1994年的10.1%和2.1%。[③b]
由上可见,由过度负债、技术改造速度缓慢、设备老化、亏损严重等带来的国有企业质量的下降,必然会影响国有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必然会带来国有经济的萎缩。对于国有经济的这种萎缩,我认为是非正常的、不合理的。
二、客观分析国有经济非正常萎缩的原因
国有经济的非正常萎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大家所公认的。但如果把国有经济非正常萎缩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却是不公平的。我认为,国有经济的非正常萎缩除了有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外,还存在非国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众所周知,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一定量的资金来支持。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企业负债两部分,而且以自有资金为主。但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却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分配,国有企业所得份额逐年减少。1984年以来,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间的分配,逐步出现了国家和职工“两头大”,企业“中间小”的格局。以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净产值在国家、企业、职工三者间的分配变化为例,1984年,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净产值在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间的分配比例为53∶19∶28,之后在旨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中,国家所得有所下降,企业所得有所上升,到1987年,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分配比例有44∶27∶29,但此后,三者间的分配关系却出现了重大变化,1988—1992年国家、企业、职工三者间的所得比例分别为:42∶26∶32,42∶24∶34,44∶18∶38,43∶17∶40,43∶15∶42。[①c]可以看出,1987年以来,国家所得基本上保持稳定态势(在42—44%之间),职工所得以年均2—3个百分点的幅度递增,而企业所得则以年均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到1992年,国家、企业、职工三者所得竟然出现了43∶15∶42的两头过大,中间过小的格局。即使在企业15%的所得中,如果考虑企业办社会的各种负担,则企业最终用于自有资金的积累就所剩无几了。可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正是由于国家和职工所得比重过大,企业所得比重过小,才导致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的不足。
第二,国有企业税负过重,留利过低。[②c]据国家经贸委根据财政部报表计算,1980—1993年,国有企业平均税负为86%,平均净留利仅为14%。我国国有企业税负之重,留利之低,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美国1994年税率为31.8%,企业净留利为47.6%;日本1988年税率为61%,企业净留利为30%;亚洲“四小龙”税负更低,以香港为例,香港企业所得税率为16.5%,企业留利在80%以上。可见,高税负、低留利,阻碍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的积累,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质量的提高。
第三,国有企业利息负担沉重,利息支出挤占了大量企业利润。在改革开放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政府直接指挥和控制下运转。当时国家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体制,企业利润基本全部上交国家,企业生产经营等所需要的资金也由国家统一拨款。1981年实行拨改贷后,国家停止了向企业直接拨款,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完全变成了向银行贷款,使得国有企业在资金上形成了对银行的依赖性。但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银行贷款利率却不断提高,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利率由6%左右上升到现在的11%以上,使得企业利息负担不断加重。198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息支出在净产值中的比重为3.5%,利息支出只相当于企业利润总额的11.2%,但到了1992年,利息支出在净产值中的比重却上升到8.6%,利息支出总额已相当于企业利润总额的84.9%。[③c]可见,银行利率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利息支出对企业利润的不断挤占,是造成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积累不足的另一重要原因。
综上可见,国有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不是由国有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在自有资金严重短缺情况下,国有企业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另一方面为了生存,只有通过大量举债来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结果必然是企业负债过重,技术进步缓慢,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改造,产品不能及时换代,进而使国有企业效益和质量下降,并带来国有经济的萎缩。基于此,我认为,国有经济非正常萎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责任全部推给国有企业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观的。
三、国有经济的支持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
目前对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完全是由非国有经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的,如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经营灵活、适应市场等。不可否认,非国有经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是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或主要原因,但如果把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完全归因于非国有经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上,却是有失客观公正的。其实,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国有经济的支持分不开的,没有国有经济的支持,非国有经济是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否则,既会对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的评价失去客观性,又会对国有经济作用的评价失去公平性。
本文以国有工业为例来说明国有经济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支持。概括而言,国有工业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国有工业承担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和逐年递增的重任,扶持了国家对非国有经济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出台。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工业企业的税负远远高于非国有企业。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的同志提供的数字表明,1987年,包括产品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在内的产品销售税率,国有企业为9.23%,比集体企业的5.38%高3.8%,比中外合资企业的4.13%高5.1%,比外商独资企业的1.93%高7.3%;所得税税率,国有企业上交数占实现利润的比率为60.74%,比集体企业的30.65%高出1倍,比乡办企业的27.56%高于1.2倍,比外资企业的33.34%高出27.4%。这种格局从1988—1993年基本没有明显变化。1993年的所得税上交比率,国有企业为41.8%,乡办企业为21.5%,三资企业为10.2%。伴随着沉重的税负,80年代以来,国有工业企业上交的利税占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县以上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上交利税占同期财政收入比重,50年代为54.8%,60年代为62.7%,70年代为82.8%,80年代为83.2%,1991年为82.4%,1992年为81.1%。上述数字表明,国有工业企业在税负高于非国有企业近1倍前提下,承担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和递增的主要重任,为国家出台对非国有经济税收减免等诸多优惠政策提供了经济后盾,为非国有企业扩大自有资金来源和资金积累提供了经济保证。可以说,如果没有国有工业企业对自身利益的牺牲,就没有国家对非国有经济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就没有非国有经济今天这样的发展速度。
第二,国有工业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1993年,国有工业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化工和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木材和竹材采运业等行业的产值比重都在80%以上,这些行业都是基础产业和能源工业;国有工业还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采运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要原材料工业的产值都超过50%。上述国有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以上的能源和重要原材料行业,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基础。
第三,国有工业支持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始资金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积累。但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有农业生产资料工业企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行业,国有企业比例很大。化学肥料制造业中,国有企业产值占90.2%,固定资产占96.1%;农林牧渔制造业中,国有企业产值占72.5%,固定资产占81.6%,其中拖拉机制造业中,国有工业总产值占97.1%,固定资产占98.5%。国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资料采取限价政策,使国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长期处于微利或政策性亏损状态。可见,从一定意义上说,由于国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对自身利益的牺牲,才换得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才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才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资金积累。
第四,国有工业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机器设备和技术。首先,国有工业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机器设备。建国以来至80年代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以国有工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国有工业成为我国劳动资料的主要提供者。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机器设备绝大部分是由国有工业提供的,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没有国有工业构建的工业基础,乡镇企业的发展就不会获得充足的劳动手段,我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劳动对象就不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一点与旧中国相比是一目了然的。在旧中国,我国农村也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但为什么乡镇企业没有发展起来呢?关键在于当时中国缺乏发展乡镇工业所需的能够提供劳动手段的工业。其次,国有工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技术。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在我国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为基础的。这些成熟技术多数在我国建国初期是不存在的,是由国有工业在当时工业体系不健全,工业技术基本处于“空白”情况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创新而逐步开发和积累起来的。乡镇企业发展所运用的技术在我国基本上不是首创,而是有例可循的,是国有工业形成的成熟技术的“复制”、“接收”和扩散。因此,国有工业对乡镇企业在技术上的支持,一是向乡镇企业传播了成熟技术,二是节省了乡镇企业开发技术的时间,三是节省了乡镇企业开发技术的费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国有工业首创的并已经成熟的技术,乡镇企业的发展就失去了技术基础,乡镇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第五,国有工业为三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优惠的条件。首先,国有工业建立的完整工业体系为外商提供了广阔的投资领域和合作机会。目前外商在我国建立的20万家左右三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我们拿出最好的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促进了中外合资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外商在与我国国有企业搞合资时,都不愿投资那些设备陈旧老化、产品滞销、负担较重、亏损严重、迫切需要起死回生的国有工业企业,而是选择那些产品畅销、更新过技术、负担较轻、盈利较大的国有企业。为了吸引和利用外资,我们只能满足外商的要求。为此,广东提出了“嫁靓女”口号,上海、辽宁、福建都把国有企业嫁接外资作为吸引外资的出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这些企业正是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精华。再次,国有工业企业为三资企业提供了高素质的员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的员工。随着三资企业在我国的大量建立,这批高素质的员工中很大一部分通过正常的和不正常的途径涌入了三资企业。此外,政府把本应提供给国有工业企业的最好的码头、港口、地皮提供给了三资企业。以上种种表明,如果没有国有工业的支持(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三资企业是不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
注释:
①a 杨培新,《对国有经济改革问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7期。
②a 赵岷山、周学文《国有工业企业的状况》,《企业管理》,1995年第7期。
①b 资料引自1995年9月7日、18日、21日的《中国信息报》。
②b ③b 赵岷山,周学文《国有工业企业的状况》,《企业管理》,1995年第7期。
①c 马小丽《分配比例关系现状》,《中国改革》,1995年第11期。
②c 杨培新,《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7期。
③c 赵岷山,周学文《国有工业企业的状况》,《企业管理》,1995年第7期。
标签:国有经济论文; 国企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自有资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