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毕业生就业论文,原因论文,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历史上最严峻的形势,其难度之大、牵涉面之广、受各界关注之深,为历史少有。社会学家米尔斯说:“人们一般不是根据历史的变迁与制度的冲突来确定他们所遭受的困扰。”要解决这些社会困扰,“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因此,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之所以难,就应从宏观层面即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中观层面即就业政策制度和求职网络对就业影响的制度性原因,以及微观层面即高校毕业生自身局限对就业影响的个人原因三个层次进行全面论述。
一、宏观层次的原因
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与人才供给数量和结构之间的不适应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结构性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种矛盾:一是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减缓与社会劳动力增速过快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1.社会对劳动力需求速度减缓与社会劳动力增速过快之间的矛盾
作为就业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市场,无疑受到所处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由于采取的主要是一种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致使新增的众多企业和经济项目对劳动力的吸纳需求相对下降,造成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现象。1980-1989年、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12.0%和8.3%,就业增长率分别为3.0%、1.2%和0.9%,就业增长弹性系数分别为0.332、0.1和0.1,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此趋势至今尚未逆转,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仍不断相对下降。
与此同时,社会所需就业的劳动力却迅速增加。一是数量庞大的社会新增劳动力,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1000万。二是需再次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加,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5万人,总计达115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人员,由于素质较高、社会关系较广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最具与高校毕业生相抗争的实力,从高校毕业生手中又夺去了相当数量的岗位。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三峰叠加”,今年我国劳动力年度供大于求的余员达1400万至1500万人。因此,高校毕业生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市场条件下,肯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障碍。
2.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劳动力供需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合社会对其知识层次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则高校毕业生理应适销对路,为社会各相应岗位所欢迎,“待业”情况就应是个别现象。但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要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来进行调适,没有找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结合点,导致了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的偏离,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矛盾。
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人才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即“有事没人做”。在全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中,中、高级工所占比例仅为40%,与发达国家85%的比例相距甚远,造成我国各行业高级技工非常短缺的局面,仅软件行业就缺42万。另据南京市人事局今年8月统计,南京全市工科类毕业生需求约为1.3万,但只有5900多人签约,尚缺7000人。此种现象并非南京独有,全国亦然。二是社会的有限需求与高校的过多供给之间的矛盾,即“有人没事做”。这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是因为与其类似的专业人才一般已经趋近或达到饱和程度。教育部有关数据表明,近期在高校中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在2002年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9.7%,比前年下降了21.6个百分点。从每年高考前各高校所公布的“热门专业”与人事部对人才市场的预测经常有很大出入的事例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围绕市场办”虽然已经提倡多年,但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销路不畅,“滞货”较多。
二、中观层次的原因
就业政策及求职网络等社会制度性不足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中观原因。就目前来看,就业歧视和求职过程中就业渠道不畅、就业网络不健全,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性原因。
1.求职过程要求公正与现实存在的就业歧视之间的矛盾
高校毕业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在所有社会阶层中所占用的教育公共资源最多,只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他们所积聚的高人力资本。要达此目的,必须以就业过程中的全面公正为前提。其中最为基础的有三类:一是要保证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就应对本地外地毕业生一视同仁,排除户口歧视;二是要保证衡量人的素质以其能力和人力资本含量为标准,摒弃简单地以学历为划分标准的学历歧视;三是要对人才评价上充分贯彻男女平等观念,杜绝性别歧视。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等就业歧视已经司空见惯,今年,甚至出现了更为离奇的血型歧视、姓氏歧视、籍贯歧视等,如“聘销售经理要O型或B型血”、“姓‘裴’不吉利、姓‘贾’有损公司信誉”、“河南人免谈”等荒唐条件。由于就业歧视,毕业生失去了相当多的机会,甚至连面试机会亦被剥夺。据中国社会调查所今年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对2000位公众进行的调查表明,71%的被访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过户籍歧视,其中52%的女生感受到的性别歧视也明显高于男生。今年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而表明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各种就业歧视的存在,导致了相当数量的专科生和女生未能走上岗位,造成就业难的局面。
2.求职过程要求信息渠道畅通与求职网络不健全之间的矛盾
高校毕业生就业应从全国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合适岗位。为此,求职网络应合理地覆盖全国,并使各种信息渠道保持有效畅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送到高校毕业生手中。为适应这种需求,应建立起以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中心,以各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纽带,以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为结点,以电话、信件等传统的信息渠道和以因特网为主的新兴信息渠道相互联结贯通,组建起立体的覆盖广泛的职业信息网络,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在软、硬件建设上都不太完善。就业指导教师中绝大部分未接受过专门训练,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业渠道建设仍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方式上,陷于事务性层面,只是简单地通过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需求或举办人才市场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职业信息,很少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去搜索,并进行适当的甄别筛选后将有用信息告知学生。结果让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从无数的职业信息中去苦苦寻求,重复着简单而低效的劳动,甚至疲于与全国各地的需求方见面,择业成本较高而成交率较低。各个高校基本上各自为战,对其他院校毕业生采取封锁政策,致使同一地区的就业市场比较分散和低效。网络求职系统非常不完善,网上求职系统不发达,可信度低,未能有效发挥网络这种新兴渠道的作用。今年肆虐全国达数月的非典疫情基本隔绝了传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而网络求职系统未能有效开发,导致高校毕业生无法得到招聘信息而失去许多求职的机会。
三、微观层次的原因
作为就业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从众,未能在就业大众化趋势下适时调整精英就业观念以及对薪资期望过高等方面的局限,是导致就业难的内因。
1.职业生涯要求理性设计与就业盲目从众之间的矛盾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起点定位是否准确、规划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过程,是在对社会形势的理性判断、经济发展的理性分析、职业要求的理性认识及自身素质的理性体察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选择。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减缓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毕业生更应找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即就业的着眼点就是要适合自身特点。
但是,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得到就业指导部门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的科学测量,既未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又没有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更没有一个准确的求职标准。在求职过程中难免盲目从众,具体表现就是以多数毕业生相对集中求职的地方、单位、职业等方面作为自己求职的参照,表现出求职上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等。据今年在全国10万名高校毕业生所作调查发现,对于工作地点,70%的毕业生希望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工作;对于工作岗位,接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其中36%左右的毕业生希望从事公务员工作。但据劳动部有关材料表明,在89个城市所需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的需求比例只占0.8%,而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占60%。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
2.社会的“就业大众化”趋势与毕业生的精英意识之间的矛盾
曾经作为一种比较稀缺的社会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层次一直较高。1999年6月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到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2年末的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众教育时代意味着“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和就业大众化局面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
历史的惯性往往有非常强的力量。“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有市场,大学毕业曾经意味着国家干部的身份和城市户口的观念仍深深烙印于人们思想深处。因此,很多毕业生对于就业岗位的选择,以国家机关、中央部委为优先;在就业地区上,目光所及也就限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80.8%是在大中城市就业,只有19.2%在县镇或农村就业。由于毕业生自身对于其就业层次的认识未能适应现实变化,将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供需失衡,必然造成部分毕业生难于就业。
3.求职的高薪期望与就业岗位低报酬现实之间的矛盾
实行大学缴费制度以来,大学四年的费用一般5-8万元,国家分担约1/3,其余基本依靠学生及家庭承担。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众多家庭倾其所有,学生毕业之际,也是家徒四壁之时,甚至是债台高筑之秋。面对高昂的付出,高校毕业生理所当然地期望就业后获得高薪。另外,现实生活中高校毕业生获得高薪的事例俯拾皆是,兼之薪资的多少成为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准,从而强烈地诱惑着毕业生对于高薪的憧憬,并以此证明自己的成功与出众。否则,高校毕业生是不大愿意在那些未能满足自己期望薪资的岗位上就业。
但这毕竟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观愿望,脱离了人才市场的客观实际,与众多单位和企业所能提供的薪资待遇相差较大。今年6月,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表明,毕业生有79%认为自己的薪金要求与自身的学历和能力相适应;但61%的企业认为他们的薪金不切合实际,超过了他们所能承担的范围。具体以广东为例,超过半数的硕士生期望薪资每月在5000元以上,而愿意出此价码的单位只有14%;反之,38%的单位定在3000-4000元,25%的单位定在3000元以下,但研究生的认同率分别为14%和几乎没有。同时,有93%的用人单位将专科生的合理薪金定在2000元以下,却有过半数的专科生定在2000-4000元。此外,城镇居民的现实收入与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期望相差非常大。国家统计局今年7月的最新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01元,其中工薪收入为3254.4元,每月平均工薪收入约为542.7元。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薪资期望远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薪资收入。过高的薪资期望,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在观念上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尽管众多矛盾导致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不利局面,但值得高兴的是,党和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各级政府对矛盾积极化解,加快解决主要矛盾的进程,单位、高校、毕业生个人各方齐动,使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缓解。截止8月20日,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达76%,就业毕业生的总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72万人。照此发展,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得以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