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论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的新交响乐作品_音乐论文

理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论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的新交响乐作品_音乐论文

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谈首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交响音乐新作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交响音乐论文,真谛论文,音乐论坛论文,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以下称“论坛”)于2002年4月初在上海举办。吴祖强、朱 践耳、吕其明、杨立青、卞祖善、陈永华(香港)等国内知名音乐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 和台湾地区的现代音乐家们参加了“论坛”活动。上海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音乐文化发源 地,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就从这里开始。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早期许多著名教 育家、音乐家,如蔡元培、李叔同、萧友梅、聂耳、冼星海、黄自、贺绿汀、丁善德等 老前辈,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开创中国音乐道路的辛勤汗水和足迹,并取得了辉煌的成 就。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综观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中国的 现代音乐发展也就是沿着这一历史的轨迹,在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地创新。在当前世界 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下,中国的作曲家们在时代的呼唤中,将古老的 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了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 现代音乐作品,他们同样为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中国的现代音乐由 于历史的各方面复杂原因,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因此,在当代中国现代音乐的 创作领域里,特别是交响音乐的创作还需要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领域里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曲家们在具体 的创作实践当中,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上,从写作的艺术观念到创作技 法上,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和“追寻”。无论是音乐创作中的个性和思想,都呈现 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作曲家们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音乐思维的空间方面,不断 地在迅速地拓展和创新,并伴随着世界大文化的主潮,在现代音乐创作的领域里激起跌 宕的回响。本次“论坛”中的“交响音乐会”于4月7日晚在上海大歌剧院上演,由上海 广播交响乐团现场演出交响音乐新作品7部。从这些新作品所展示的相关内容上来看, 它们在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各有不同,具有相应的思想深度和创作个性,并且在艺 术的追求上富有浓郁的情趣和新意。

香港作曲家曾叶发(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主席)创作的《一调子》,是通过作者对中国 广东音乐的表层印象和风格的体验,借用广东音乐基本的特性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以单 一性的主题旋律思维作为全曲的主干乐思发展脉络,并且运用“主调多声”的特殊处理 方式,以加花变奏的特点进行各个声部之间的组合与调配。作者真正的创作个性是以后 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方式,运用“非功能调性”的特殊思维处理方法统摄整体音乐的发 展,而传统性的广东音乐并没有任何的突显。正如作者说:“这里并不表示这首乐曲在 于模仿广东音乐的调性旋律风格,与广东音乐的传统实‘风马牛不相及’,但听众不妨 尝试比较两者的关系。”乐曲通过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构筑出交响音乐的独特音响造型 ,为了体现旋律的自由引申和内在的进行,主导乐思提供了最大的动力性发展。这是作 品的主要环节。和声的运用是以主题乐思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关点缀性的特殊处理和安 排。而在线条性的旋法过程中,由对位性的复合性乐思进行组合,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 加深刻的表现力。在整体的乐思发展中,作者以旋律的各种变化来显示出作品的音乐个 性,但是,所有的旋律在发展中已被各种新的乐思所掩饰。各种乐器的结合,在音色上 的点缀是相应的、有趣的表现,使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是 在上海首演,在本次音乐论坛中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香港回归后,香港地区的现代音 乐和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人们还了解得不多。通过这次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现 代交响音乐作品,使人们对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创作能够有所了解,而《一调子》这部 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当前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概况。

王强(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现移居香港)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零号》,在这次音乐 会中演奏了其中的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郑维民担任小提琴独奏 。作品的创作主导因素是从小提琴乐器本身的E、A、D、G四条琴弦引出,通过对小提琴 音色上的调配和对演奏技巧上的进一步挖掘,使音乐在三种不同的速度和力度上形成强 烈的对比。由于“交响音乐会”的时间限制,原来拟定的第一乐章没有演奏,实为遗憾 。但是,后面的两个乐章从音乐的总体风格上,已经能够表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完整音 乐创作思想。特别是第三乐章的主题构筑,作者把握住了乐思的主导内核,整体音乐的 发展与第二乐章的慢板形成呼应的密切联系。在创作的手法表现上,传统的写作因素富 有“浪漫主义”的浓郁气息,从写作的技法上已经融入了现代作曲的相关手法和特征, 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新意。最为突出的是作者在乐思的整体发展中,注重民族音乐的风格 特色。同时,也赋予了作品个性化的体现。从更深的层面上来看,作曲家所要表现的是 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思想,也包含着作者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作曲家吕其明(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创作的交响乐《龙华祭》,是纪念在中国革命 时期的解放战争中,在上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7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作曲家为 了追思这些祖国的英雄,以内心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用清醇朴实的音符,讴 歌了故去的烈士们。这部作品曾经获得200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该作品以传统技法 写作而成,旋律的气息非常宽展和平稳,在构思上以凝重的主题思维特征展现。主导乐 思始终贯穿在整体乐曲的进行之中。通过单一性的线性乐思发展,融入多层面的乐思交 织,使乐曲的表现富有张力。该作品在这次以现代音乐为主题的活动中,其创作手法是 完全传统思维化的,在以现代音乐为主体的“交响音乐会”中同台演出,同样是显得非 常融合,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这说明了音乐的本质是为了表达音乐的主题思想内容 。因此,无论是传统与现代,都离不开最基本的“主题”思想内容的表达。

杨立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创作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这部作品是应 日本“丝路的回响”执行委员会的委约,创作于1998年。全曲演奏时间为14分左右。作 曲家采用了中胡“协奏曲”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创作而成。从中胡的独特使用与其特殊的 乐器音色上来看,中胡的音乐主要是从人的内心世界去表现更多的思想意境。而乐队与 各个声部之间的乐思处理,是以不同色彩的音色对比和非常清晰的多种叠置组合而构成 ,并以浓烈的和声与交织的复调融合在一起,构筑了一幅夕阳映射下的大自然绝美壮观 的风蚀地貌图画。管弦乐队总体配器的技术处理上,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配器技术与极 尽完美的音色造型调配,并在乐思的不断运动中,呈现出了一种疏、密、浓、淡的线条 性起伏,经过多种层面上的乐思对比,形成了异常鲜明的色彩性音响效果,营造出了一 种海市蜃楼、情景交融的美妙艺术境界。作曲家在写作手法上使用了九个音的音阶。整 体创作的风格上,表现出了一种光和色的大写意。在乐思的发展上,借用由中胡演奏的 两次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开始的主题素材,将基本的音乐主题与《梅花三弄》的主 题相互交融,通过核心音乐语汇进行有序的发展与建构,形成一种主导乐思的动力性展 开。在旋法上主要是以五度、小二度、三全音作为基本的声部线条进行呈示和衍展,和 声的构筑也从此派生而出。整体作品结构的构思是比较自由的形式,不套用任何的曲式 结构。从作品的表现内容上,作者主要体现了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意和一望无 际的沙漠在暮色中色彩斑斓、变化无穷的意境,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的诗意。

秦文琛(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创作的大型交响乐队作品《际之响》,是获得2001年 德国管弦乐作曲大赛第一名的作品,在此次活动中是公开首演,也是人们所期待和关注 的新作品。该作品以一个重要的音“H”贯穿发展在整体的音乐之中,“H”是德语发音 中的“B”,因此,作者是以“B”音为主导线索进行乐思的各种组合和变化的。同时“ H”字母也是佛教《六字箴言》第一个字的第一个字母,所以,作曲家精心设计的“H” 音,也同时表明了音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内容。作者说:“璀璨、神秘、古朴和力量 是西藏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乐曲《际之响》吸收了某些西藏音乐的因素,并通过乐队剧 场效果和微分音处理,旨在将整个剧场作为空间,来构建特别的声响,以此来表达作者 对西藏的强烈感受。”这部作品通过纯技法音乐的运动形态,由音乐运动过程中的结构 张力和节奏上的动力以及音色上的变化对比,表现了一种在音响造型上进行高度抽象的 交响艺术思维方式。在乐思的发展过程中,以微分音及色块的交织使用为基本特色,注 重乐音运动过程中的色彩性与和声性的细致变化,强调两组打击乐与整体交响乐队之间 交响化的立体音响造型。该作品从全新的创作构思角度,给人们带来了世界交响音乐创 作领域里新的学术信息,同时,这部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它可以作为我们目前 了解世界交响音乐创作领域里的发展状况。

蒋安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创作的《虚拟爱情》,是为管弦乐队而作。作者通过当 代世界互联网中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从一个人们所关注的侧面,运用交响音乐的思维 表达方式,向人民展示了在现代电子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的世界当中,一切都变得如 同虚构。如作者说:“人们沉醉在其中,对虚拟的网络世界充满着好奇与幻想,尝试从 中追寻那梦寐以求的幸福情感。有人得到,也有人失去。那饱含深情的举动令人痴迷, 却往往忘记了最终的结局也许恰好说明了这终究是一场亦真亦幻的虚拟游戏。”这部作 品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化处理,使乐思在清雅的气息中蜿蜒不断地展开。具有中国线条 音乐思维特征的主题因素,始终把握着整体音乐的运动和发展。因此,该作品具有浓郁 的中国现代音乐风格和时代音乐的特色。作曲家以现代特色的朴素音乐语言,表现了现 代社会“虚拟”的爱情和人生观,通过这部作品的音乐“真言”,力图唤醒人们对“爱 情”和“人生”的真情。同时,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的音乐创作思想和艺术审美特征。

叶小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的乐园》,是于1993年应香港 市政局的委托而创作。该作品的音乐创作风格体现在以中国安徽民间特有的音乐风格上 ,作者采用中国农民随意哼唱的“山歌”音调作为全曲的主要音乐动机,而带有传统思 维的主题乐思就是构筑在这个特殊的乐思之中。在具体的音乐处理上,作者依靠节奏的 律动变化和乐思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发展组合,使音乐展现出富有中国音乐特 色的格调。在乐曲的整体结构设计上,通过全曲三个大部分的结构性的对比,由强与弱 、浓与淡、远与近的时空性音响造型,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特殊音乐思维方式。同时,在 有限的“山歌”主导乐思的材料使用上,尽可能地去表现出依据于中国民族音乐个性化 这一富有特性的基本创作手法,并将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交响 音乐的表现形式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特色。乐曲中呈现出的中国民间“山歌”风格的音 响流动,是以线条性的双层次运动方式进行,使音乐以自然的交融与组合进行发展。在 主题乐思的运动过程中,单一性的小提琴独奏音色与复合性的交响乐队之间的调配组合 ,显示出音乐中清醇的音色对比。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交响音乐思维过程中,“山歌”的 乐思时而高亢激荡、时而平稳安静,最后“山歌”远去了,隐退在那无尽的“乐园”遥 想之中。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作曲家内在的艺术审美意识:“在音乐中要追求一种东 方式的人生理想,在走向天国的路途中,喜悦才是生命通向最后旅程的最高境界(作者 自语)。”这部作品以比较直观的交响音乐语言和朴实的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向人们展 示了作曲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现代交响音乐创作的新思维和新意识。

从创作和学术的观点上,客观地去评介上述新作品。这些作品在风格上各异,作曲家 们从各自的音乐审美角度出发,从作品中反映出相关的一些特点。1.上述的作品在创作 的立意上,基本是追寻个性化的和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创作上,将 民族民间性的音乐素材经过细致的加工处理,借鉴性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说明了 民族音乐之根已深深地埋在作曲家们的创作思想当中。2.从作品的题材上来看,基本上 每部作品都有标题,无论作品的标题是否具有明确的意思。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由于作 品标题的提示作用和点题的意蕴,作者对作品主题思维的表现内容仍然是注重的,并且 是放在首位的。这也说明了现代音乐是为了让更多的听众所能够接受,使更多的人们能 够理解和贴近现代音乐。3.从作品的创作技法上来看,作曲家们在注重传统与现代技法 表现运用的同时,也对音乐创作中如何融入新的音乐因素,而进一步地去探索和发掘更 加新颖的创作技法与音乐表现手段。4.在对作品整体结构的处理上,作曲家们更多的是 考虑音乐的完整表现,以及如何使音乐本体的创作因素在结构上更加符合逻辑性。5.从 上述这些作品中的创作特色上来看,作曲家们所追寻的是创作中的自由个性,每部作品 都体现着作曲家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并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和充满着“美丽”的音 乐色彩。

中国的交响音乐创作是一个非常薄弱的创作领域。自20世纪初,萧友梅先生创作的《 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和黄自创作的《怀旧曲》(1929年)这两部开创性的中国交响音 乐作品以来,时值今日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作 曲家经过风风雨雨的复杂社会历史进程,多多少少地创作了一些交响音乐作品,直到上 个世纪末为止(2000年)的曲目统计,大约有各种体裁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1500部以上( 含香港、台湾、旅外华人作曲家)。当然,其中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我国交响音乐的经 典之作,并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交响音乐创作的数量上实 在是少得可怜,不成比例,而人们所知道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更是少有的几部。因此, 大力宣扬中国的交响音乐是中国作曲家们的希望,努力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交响音乐 ,是许多关心中国交响音乐事业发展的人们共同的期盼。值得赞扬的是在如今“商业” 的环境下,在难得的“论坛”机会中,中国当代的部分作曲家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交响音 乐创作领域里的新成果。

以“论坛”的方式进行现代音乐作品的展示活动,并能够以“交响音乐会”现场演奏 的形式直接地展现新作品,这对目前“清冷”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是一个积极推动。通 过现代音乐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新作品,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这个活动无疑 是非常富有意义和远见的。这也是自去年在中国天津举办的“中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中 国作曲家现代音乐新作品交流会”之后,又一次对近年来作曲家们创作的部分中国现代 音乐新作品的检阅,也是一次难得的现代音乐专题性的交流和探讨的盛会。因此,“论 坛”活动将对未来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也将在有关中国现 代音乐创作的敏感问题上,引起必要的学术性反思和理论研讨。因而,从这次“论坛” 的一个侧面,反映出的是在今后21世纪中国现代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现代音乐创作将 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中国现代音乐新作品问世。

标签:;  ;  ;  ;  

理解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论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的新交响乐作品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