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兼论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论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兼论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经济增长论文,金融危机论文,东南亚国家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盟国家是亚太地区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乃至亚洲、欧美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东盟作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爆发了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呢?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方面作了一些探求。

一、东盟国家经济增长概况

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开始于60—70年代,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得到较快增长,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东盟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受到世界关注。1985年--1992年7年间,泰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5%,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均为6.3%,印尼为5.8%,文莱5.1%,经济相对落后的菲律宾为1.9%。在这期间,各国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较快,泰国分别为16.5%和16%;文莱分别为9.4%和1.5%;印尼分别为3.1%和5.4%;马来西亚分别为11.6%和12.2%;菲律宾分别为13.8%和5%;新加坡分别为11.2%和11.9%(详见表1)。

1992年,东盟六国GNP总值分别达到:文莱34亿美元,印尼1203亿美元,马来西亚551亿美元,菲律宾42亿美元,新加坡468亿美元,泰国1065亿美元。1993年GDP实际增长率分别为文莱3.1%,印尼5.8%,马来西亚8.2%,菲律宾1.5%,新加坡8.4%,泰国8.3%。出口实际增长率分别为文莱13.9%,印尼9.0%,马来西亚11.7%,菲律宾1.2%,新加坡5.4%,泰国10.1%。由于经济增长较快,东盟六国人均GNP相对较高,但也不平衡,如1992年新加坡高达15750美元,文莱13642美元,泰国1840美元,马来西亚2760美元,但印尼只有670美元,菲律宾只有770美元。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东南亚国家区域联合相当脆弱,经不起国际上对东盟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冲击。

二、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显著特点

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相当大。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年发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提供的数据,以及有关国家官方资料,可以得出如下几个数据:

外资的大量进入,改变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结构,例如泰国在1960年,其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占40%,而制造业仅占13%,到1992年,泰国经济中农业的比重下降到13.4%,而制造业达到28.8%。1960年马来西亚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23%,制造业只占8%,其他工业占10%,服务业占40%,为了振兴经济,马来西亚在1986年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鼓励外资投入出口导向型工业,使马来西亚在短短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1995年马来西亚农业占13%,制造业提高到33%,服务业为40%。外资的大量进入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结构由80年代前的以农业为主向以制造业为主调整,制造业、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工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外资在东南亚的投资,主要投向服装、纺织、食品、印刷、家具、玩具、塑料制品、家电装配、汽车配件、电子、农产品加工以及初级产品加工和有环境污染等制造业领域。其产品通过出口满足欧、美、日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要。东南亚国家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价值较大产品。外资近年来增了对房地产、建筑业和当地资源相联系的产业的投入比重,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多。泰国的码头、电力、电话等设施已经形成瓶颈状态,印尼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足,明显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面对的问题

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亚太各国的高度重视,但1997年7月初开始,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并波及到了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货币贬值20%--30%以上,股市下跌幅度大,经济实力较强的新加坡也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关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主要是索罗斯等人炒作所致。由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在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必然会爆发,金融危机因而不可避免。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印、马、菲四国经济增长中主要问题如下:

1、经济结构长期失衡

在过去近20年时间里,东南亚各国在经济高速增长和日益开放的条件下,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所谓见效快的加工工业和房地产业、证券业上,而对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重要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当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时,与之配套的基础产业明显不足,严重滞后。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又导致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经济增长一直靠高投入推动。如泰国虽然在近10年内经济以平均8%的高速增长,但在增长的背后,多年来其投资率保持在40%左右,仅房地产贷款就占了很大比重,结果泰国经济供给严重过剩,1996年底积压房屋85万套,这样严重的积压,收不回投资,就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形成了大量的银行呆帐和坏帐,加大了金融兑付危机和风险,损害了银行的信誉,据有关资料估计,1997年泰国银行呆帐、坏帐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

2、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小、竞争力减弱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产品出口,但出口企业大多数为外商所控制。外商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偏重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小,产品附加值低。与东南亚国家相比,祖国大陆、台湾、东欧、墨西哥的产品市场容量更大,资源更丰富,劳动力成本更低廉,因此,在对外出口方面,更具有吸引力,外资也容易被这些市场吸引过去。

3、资本流向出现较大变化,对东南亚国家构成严重挑战

进入90年代,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强,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欧洲经济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美各国增加在区域内的投资,减少在区域外的投资。此外,中国、墨西哥等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也分流了一部分外资,这样,东盟各国吸引欧美资本的竞争力受到严重的削弱。例如马来西亚,外来直接投资1991年为2227百万美元,1992年2320百万美元,但1993年则只有821百万美元,下降幅度巨大[1]。国家要吸引外资,就要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代价,增加了外资进入这些国家的使用风险。

对外出口贸易是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东盟国家的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欧美和日本市场,区域内贸易比重很小,长期以来一直在贸易总额的15%--20%左右徘徊。欧美经济集团,在市场的分享方面具有排它和交换性质,即在取消内部贸易限制和开放市场的同时,构筑起共同对外的贸易壁垒。东盟产品的出口如果不与进口保持相应的平衡,今后要打进和扩大欧美市场将会越来越困难。

4、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东盟各国转移技术相当保守,导致东盟各国的工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换难于顺利进行。

长期以来,东盟各国从发达国家的进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机器、技术设备和其他资本性产品,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进口和外资一旦减少,将使东盟各国很难获得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特别是东盟的重要贸易对象国日本,为了确保其技术优势,在向包括东盟在内的亚洲国家转移先进技术方面一向非常吝啬或者附加许多条件,东盟各国的技术开发和科研能力相当有限,不可能在短时期独立研制和开发技术含量大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出口产品大多数始终维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阶段,难于升级换代,靠大量资金投入支撑的经济增长,一旦遇到外界的不利刺激和金融动荡,就会动摇极不牢固的经济基础,产生经济危机。

5、金融管理混乱,外债高筑

除新加坡外,东盟四国的金融管理相当混乱,贷款手续和担保机制不健全,银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力,随意贷款,短期行为严重。仅以泰国为例,过去三年中,各国际银行向国际清算银行报案的对泰国贷款的净额达630亿美元,其中80%贷给金融业,超过60%是短期贷款。这说明泰国金融对国际资本投机性贷款的防范能力相当差。由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走的是一条以对外贸易的增长为主导机制的外向型经济增长道路,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被支配性相当突出。由于市场经济开放度高,资本的逐利性特点所决定,投机性外资进入这些急需外资的国家相当容易,金融监管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由于管理较为落后,无法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和投资导向。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基本教训之一,不是主要依靠内部积累资金,而是依靠外资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依靠大量短期外资发展如房地产业,证券业等产业,形成泡沫经济。例如泰国,近几年来,年均投资率超过40%,高于国内储蓄率。到1996年底,泰国外债总额从1991年的360亿美元增加到857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为短期债务,短期资本中的80%又是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领域,由于大量新建房屋积压,银行呆帐、坏帐超过200亿美元收不回来,而泰国的外汇储备只有360亿美元,一旦短期外债撤走或到期无法支付,危机自然无法避免。

四、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即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和设备的投入,其二是内涵式增长方式,即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等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不发达阶段到发达阶段,都经历着由外延增长为主逐渐向以内涵增长为主的转变过程。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在其不发达阶段主要采用外延为主的方式来求得经济的增长,是正确的。但当经济增长有了相当的积累,得到较大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向内涵增长方式转变。除新加坡外,东盟国家在这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无疑是做得很不够的。因此,东南亚国家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考虑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只有劳动力素质提高,内涵方式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变化,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这样,东南亚国家经济才有可能逐渐进入发达阶段。

当然,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容易,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体制方面的障碍。东南亚国家并没有真正建立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那种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一种开放和封闭并存的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不注意积累和新产品的开发,只能停滞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面,而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内含式增长的道路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东南亚国家再继续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仍依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计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效益,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企业不建立起良性积累机制,仍然是一种封闭型市场经济,难于吸引国外的技术进步的成果。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2)经济结构要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重大调整,特别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3)增强企业的积累,注重企业本身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将引进技术与自身消化和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走技术进步促效益增长的道路;(4)对外资流入和投资进行选择,对中长期外资要制定相关政策以引导其投入到基础设施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中去,对重复建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浪费型产业投资要坚决控制到最低限度;(5)将本国内已建或在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转移到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劳动力过剩的地区去,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这样作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落后地区劳动力廉价的资源优势,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持价格优势;二是可以培训当地劳动力,提高他们的素质,解决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严重短缺的问题,以减少大量企业到国外高薪聘请技术工人的负担。

其二是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障碍,东南亚国家主要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剩余劳动力较多,就业的压力会迫使更多采用外延的增长方式,从而阻碍向内含增长的转变。我认为:东南亚国家剩余劳动力更多主要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一方面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存在外延增长或内含增长的问题,也有一个转变的问题,而转变的重点是劳动力素质,因此,重视劳动者教育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就成为这种转变的关键。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确立了自身经济增长向内含式方向发展,就会将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主要用于增加厂房、原材料扩大向增加流动资金,购置技术更先进的设备等内容转变,或者节约资本的投入相对与产出的增长,这都是实现整个社会内涵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此外,东南亚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的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必须吸取以往的教训,加强资本项目的管理,稳步开放资本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早地开放资本市场,实现货币在全球完全可兑换,这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很深刻的教训。东南亚国家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本国发展的阶段和经济实力,循序渐进地逐步开放有关资本市场,制定相应政策加以约束,坚持以间接融资为主,以直接融资为辅;以中长期融资为主,以短期融资为辅的引资融资发展政策。整顿金融秩序、限制和制止一些投资公司的非法集资、融资活动,严禁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标签:;  ;  ;  ;  ;  ;  ;  

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兼论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