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孝顺呢?_二十四孝图论文

今天,我们如何尽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在,儿远行”

近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一系列新标准引发了社会热议。

“新‘二十四孝’基本是针对城市人群,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凤凰男’、‘凤凰女’们,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看完只能‘新二十四苦笑’。”这是“北漂”郑翠翠的自嘲。

2010年夏天,大学毕业的郑翠翠告别了河南商丘农村的老家,来到北京闯荡。从拖着一大箱行李挤火车、挤地铁、找工作、找房子开始,“北漂”生活忙碌而疲惫。现在郑翠翠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省吃俭用每月能存1000元。

事业梦想尚未实现,陪伴父母成了一种奢望。“暂时计划每年春节、五一、十一回家,但是估计很难次次都实现。而且回家也住不了几天,还要为买返程的火车票发愁。”郑翠翠觉得像她这样“漂”在城里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机会好好孝顺父母。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异地谋生已经成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大学生的必然选择。其经济条件又决定了他们很难将父母接到异地城市共同居住。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约为1.85亿人,农村老人超过1亿人,其中农村留守老人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这意味着,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大约每3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无法时常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比照新“二十四孝”标准,郑翠翠觉得目前能做到的,仅仅是每周给父母打打电话,最核心的还是努力挣钱,有朝一日让父母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毕竟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没有退休金,没有单位的归属感,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都更需要我们。”

人口流动性增强并不仅仅局限于城乡之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异国定居生活也成为很多中国70后、80后的选择。而这些人中,也有相当比例无法一一实践新“二十四孝”标准。

“子欲养而亲不在”

当一些人质疑新“二十四孝”标准是否过于量化、是否很难实践时,张智却觉得这个标准并不高,“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欲望又太多,常常会迷失自己。这种善意的提醒很必要,也很及时。”

4年前,张智被父亲的病危通知书急招回了山西老家。守孝的一周,她才发现刚年过六旬的母亲竟已患了白内障,一双大手上布满了老年斑。“那一刻特别后悔,觉得母亲留给我尽孝的时间不多了,而我又很难很快接她来北京生活,毅然辞职回家了。”

回山西后,张智在一家煤炭企业工作,薪酬在当地也算优厚。最令她满意的是,可以随时陪在母亲身边。“因为我在身边,母亲较顺利地度过了父亲离开的日子,而且现在日子过得更有精神头。大家不要找太多借口去诘责这个标准,虽然孝敬不能量化,但它却可以提醒我们,父母正在慢慢变老,我们却依旧回报得太少。”

倡导以细微小事给父母以感情慰藉,是很多人支持新“二十四孝”的原因。子女尽孝,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但仅强调物质付出也不行。在新标准里,像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带父母去旅行等涉及需要支付金钱才能完成的仅有6条,而且成本门槛并不高,子女们均可量力而行。绝大多数标准,例如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都属于精神沟通。

“如果把新‘二十四孝’标准反过来思考,其实就是我们年少时父母为我们做的事。”年过40的刘女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她回忆,一次自己教女儿弹琴,反复了七八遍仍不厌其烦。一旁的母亲便落寞地感慨,“小时候,我也是这么教你的,所以现在才这么唠叨。不过,现在你大了,我老了,你不愿意再教我了。”刘女士这才想起,前两天母亲向她求教如何使用数码相机,自己教了两遍,母亲竟然还是找不到快门。由于当时自己要赶写一份材料,就说了句“您自己琢磨一下吧!”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会伤害到母亲。

“父母从不会要求我们什么,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爱。现在新事物、新知识越来越多,只要老人想学,我们应该消除他们的不自信,帮他们融入时代!”在网上看到新“二十四孝”后,刘女士便把它制作成了电脑桌面。“我们可能做得比新‘二十四孝’标准要更好、更多,也可能只做到几条,但只要时常提醒自己,就能更好地尽孝。”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

中国人对孝道的感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标准正备受争议。比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等故事就受到过鲁迅的抨击,他在杂文《二十四孝图)》中写到,“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教授认为,新“二十四孝”既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结合了新时代的特点,值得肯定,对当代社会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新“二十四孝”是有道理的,24条标准可以被划分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现在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等,让老人有比较好的生活条件。第二大类是“内安其心”,比如教他们上网、支持他们的业余爱好,让老人不因为年龄大而感觉远离时代。最后一类是尊重老人的生长环境、尊重他的历史时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让他融合进年轻人的朋友圈子。比如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等。

“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价值,他宁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一个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于丹说。

学者们表示,考虑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的变化和转型,新“二十四孝”是引导性的,并不应是强制性的,更强调的是唤醒公众的孝心。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敬孝敬,内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新‘二十四孝’叫行动标准,是指外在的孝行,内心的这份敬意是没法给标准的。不是说你24条里面做不到20条就不是孝子,理解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术主义。”于丹认为,新“二十四孝”给了公众一些孝老的规定动作,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创新自选动作。“新‘二十四孝’标准里没有那种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大家不用形式主义式地一条一条对位。”

姜向群认为,除了子女努力,社会政策也应该更加完备,支持子女们更好地尽孝。比如落实好探亲假制度,鼓励宣传尽孝的子女,在安排工作、购买保障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等。作为老年人也应该转变观念,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多参加社区活动,多结交同龄朋友,也可以尝试去老年公寓住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宁可把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看作一个起点。任何事情都有争论,人人都有话语权。只要这样的标准出台能够唤醒大家,觉得孝敬是重要的事,就挺好。从外在的孝到内在的敬,从自己的家再到社会,多一点温暖,少一些偏激,无论如何都是好事的起点。”于丹说。

(有删减)

标签:;  ;  

今天,我们该如何孝顺呢?_二十四孝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