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武秋锋 咸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经验,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对策.方法 对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发生并发症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出现头晕31例,头痛16例,头痛13例,恶心呕吐13例,面部麻木10例,面瘫7例,耳鸣或听力下降6例,高热5例,口唇疱疹3例,脑脊液漏2例,吞咽障碍1例.经过对症治疗和细心护理后症状短期内消失或好转.结论 从并发症的产生原理着手,术后加强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能有效治疗术后产生的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16-01
现阶段有大量临床证据表明,90%以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受微血管压迫所致[1].微血管减压术作为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又能保留三叉神经的功能,同时较少产生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复发率低[2].自我院2013年8月-2015年12月的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症状消失率达95.2%.术后产生的并发症及其相应的护理方法,现归纳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29-70岁,平均56.5岁,病程4个月-28年,平均6.6年,均有单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状疼痛,突发突止,呈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剧痛.术前行头颅MRI+MRA,显示可疑异常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未见其他器质性病变,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均因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无法耐受而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1.2 患者行静脉插管全身麻醉,侧卧后头部抬高15-30°,头部屈曲并略向对侧旋转,固定头部.在乳突后乙状窦横窦下直切口4-6cm,开骨窗直径约2.5cm,上至横窦下缘,外侧至乙状窦后缘,切开硬脑膜后释放脑脊液,暴露三叉神经直至脑桥,在显微镜下仔细查探三叉神经根部的责任血管或蛛网膜增厚粘连,把责任血管和神经分离,并将纤维组织或Teflon垫片置于其间后固定,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的充分分离三叉神经周围增厚粘连的蛛网膜,严格止血后关颅.42例患者术中探查的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上动脉21例,岩静脉及其分支7例,变异基底动脉分支3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上动脉+岩静脉的联合血管5例,小脑上动脉压迫+蛛网膜增厚粘连3例.1.3 手术结果 术后患侧疼痛完全消失32例,明显缓解6例,轻度缓解2 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5.2%.术后1-3d出现头晕31例,头痛16例,头痛13例,恶心呕吐13例,面部麻木10例,面瘫7例,耳鸣或听力下降6例,高热5例,口唇疱疹3例,脑脊液漏2例,吞咽障碍1例.
2 护理方法2.1 常规护理 术前各种检查和准备事项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最大程度消除患者对手术恐惧不安的情绪[3].术后前3d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叮嘱患者家属勿抬高床头.护理人员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体温和意识的变化.勤查看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患者清醒后询问患侧疼痛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清醒6h后,试饮少量清水,无呛咳误咽可进食少量流质食物,并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为原则.2.2 并发症的护理和结果2.2.1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是微血管减压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术中刺激小脑和前庭神经,术后低颅压、血性脑脊液的刺激等有关[4].头痛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必要时给予镇定剂,同时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呕吐时头偏向健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早期大量生理盐水输入可改善颅内低压,但输入葡萄糖水时避免过快,如超过葡萄糖最高利用率0.5g/(kg??h)会产生渗透性利尿,必要时遵遗嘱应用止吐药物.发现患者出现意识改变,头痛呕吐剧烈频繁,要警惕颅内压下降致硬膜外血肿的危险,要及时告知医师复查头颅CT 排除颅内血肿.颅内出血虽发生率较低,但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术中小脑牵拉压力过大,术后头部活动过度等原因都能导致出血.因此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的变化.早期发现可赢得抢救时间.如发现后及时通知医师,遵医嘱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滴,CT确诊后行急诊开颅清除血肿.本组患者出现头晕31例,头痛16例,头痛13例,恶心呕吐13例,通过腰穿确定低颅压,给予1500ml/d静滴,并经过治疗,3-7d后症状消失.
2.2.2 面部麻木、面瘫、耳鸣或听力下降,与术中牵拉面、听神经受损,相应神经滋养血管受牵拉刺激致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5].术后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口角是否歪斜,眼睑是否闭合不全,鼓腮时患侧口角是否闭合.面部麻木患者进食时注意食物温度避免烫伤.面瘫眼睑闭合不全者予抗生素滴眼液、抗生素眼膏分别日夜使用,并油纱布覆盖保护眼角膜.遵医嘱给予扩血管、解痉、营养神经、维生素B1和B12等药物治疗[6].2.2.3 脑脊液漏分伤口漏和鼻漏.伤口漏由于术中缝合不够严密,术后颅内压增高,老年体弱切口愈合欠佳导致.如术中打开乳突小房脑脊液可从鼻腔流出形成鼻漏.发生后护理人员应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床头升高15-30°.严禁棉球填塞或冲洗鼻腔,导致颅内逆行感染.告知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如发生脑脊液漏及时通知医师,在无菌下缝合切口漏口并加压包扎,行腰穿放脑脊液,并加强抗炎预防颅内感染.处理完毕后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本组出现2例脑脊液漏患者在积极处理伤口并加强抗炎后好转.2.2.4 口唇疱疹因微血管减压术影响了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传导,激活半月神经节内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而引发[7].出现后嘱患者勿抓挠,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糜烂或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引发疱疹性脑膜炎,预后差.遵医嘱给予抗病毒、维生素B、营养神经等药物,局部外涂金霉素眼膏,注意避免挤破水泡.本组出现3例口唇疱疹患者经过上述治疗1-2周痊愈.
2.2.5 术后患者出现高热后经腰穿取脑脊液检验,首先排除颅内感染的可能性,原因与血性脑脊液的刺激及手术刺激相关.护理人员应定时测量体温,以物理降温为主,腋温≥38.5℃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同_______时注意补充液体,监测电解质、尿量等变化.本组5例高热患者体温持续超过38℃,最高至39.5℃,经过2-3d的上述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
2.2.6 吞咽障碍的发生与术中探查三叉神经时对舌咽神经的刺激或损伤滋养神经的血管有关.遵医嘱给予营养神经药物,为防止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取侧卧位,给予留置胃管鼻饲流质,加强翻身、扣背和雾化吸入,促进痰液的排出.本组出现的1例吞咽障碍患者在术后第2天留置胃管,于术后第5天功能恢复胃管拔除,期间未出现肺部感染.3 讨论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国内年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是神经性疼痛最常见的疾病[8].疼痛发作时常难忍受,面部不敢有大幅度动作.发病早期多选用药物治疗,卡马西平等为首选药物,在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时,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9].由于微血管减压术是针对压迫三叉神经根连接处的责任血管,可以直接从发病机制上解除压迫因素,改善症状,同时还能保留三叉神经功能,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其中准确的判断责任血管和放置减压材料是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术过程中应严密谨慎,分离责任血管,防止责任血管遗漏,隔离垫片大小适中,过小易滑脱致手术失败,过大致神经轴弯曲移位,常采用Teflon涤纶棉,可避免使用其它材料而引发炎性细胞肉芽肿产生三叉神经痛的复发.而且多数术后并发症与手术过程中相关神经血管的刺激和脑脊液的流失关系密切,对术者的手术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术中情况,勤巡视患者,多和患者进行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在24h内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持续低流量吸氧,48h内维持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注意观察有无脑干受损的表现,有无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预防颅内出血的发生.注意观察切口并及时更换敷料.三叉神经痛的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就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进行针对性和系统性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和积极措施,能够及早的发现和处理相关并发症,并防止其进一步加重,可有效减少患者病痛,提高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1] 韩宏彦,栾国明,凌至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治疗[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6,19(3):135-137.[2]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80.[3] 马文斌,李嘉诚.三叉神经痛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52.[4] 舒航,李昭杰,林志俊.耳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3例[J].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9):870.[5] 蒋吉英,窦寰宇,高培福.三叉神经根血管供应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14(2):116-117.[6] 蔡友锦,国宁,严凌燕.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5A):1139—1140.[7] 朱宏伟,李勇杰,胡永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69例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1):25.[8]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851.[9] 于峰清,王永杰.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治疗.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0):20 .
论文作者:武秋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脑脊液论文; 神经论文; 微血管论文; 血管论文; 三叉神经痛论文; 《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