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香港的新闻与出版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香港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香港最早的报刊是英文《香港公报》。第一份中文杂志《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除政治、科学、宗教等内容外,该刊首先登载商业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香港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858年出版的《中外新报》,而第一份纯粹由华人资本经营的中文报纸则是1874年诞生的《循环日报》。
到1900年,孙中山先生授命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该报馆成为革命党人聚集并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该报亦是香港最早的爱国报章。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内地不少文化人和报人南来香港,使香港报业人才辈出。如爱国报人邹韬奋流亡香港期间,于1936年创办《生活日报》,宣传抗日救亡。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总书记周恩来决定派夏衍、邹韬奋等来香港建立文化宣传阵地,于1941年4月创办《华商报》,由梁漱溟、萨空了、俞颂华创办的《光明报》也在香港出版,由乔冠华、胡一声主持的《香港中国通讯社》亦相继成立。这期间,香港进步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为宣传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大公报》被迫南迁,先后在南方几个城市出版发行,其中《大公报》香港版创刊于1938年8月13日。该报在民族危难之际,主张抗战,共赴国难。至1941年底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进攻香港,《大公报》香港版于1941年12月13日停刊。抗战胜利后,《大公报》香港版于1948年3月15日复刊,复刊初期负责人为费彝民、李侠文、马廷栋。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各地的《大公报》或停刊或改组,香港则继续以《大公报》名出版至今。该报复刊以来,在帮助香港同胞了解祖国、宣传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战胜利后,香港的进步报刊进一步发展。至1947年5月,上海《文汇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便于翌年9月9日转移到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创刊时版面内容之丰富、人才之鼎盛,一时无双。当时社论除徐铸成外,还有陈此生、梅龚彬、吴茂荪、千家驹、胡绳、狄超白等执笔。副刊、周刊、哲学、文学、历史等版面,则分别由柯灵、郭沫若、侯外庐、茅盾、翦伯赞等主持。今日的香港《文汇报》,是一份深具影响力的爱国爱港报纸,对香港及国内外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受到各方重视。香港《文汇报》现在平均每日出版十多大张,行销港澳及中国内地各大城市,并有欧洲版、美洲版及航空版,行销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香港新闻业虽在历史上有长足发展,但其日趋竞争激烈并且更大规模的发展,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内地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
目前,香港共有70多种报纸和超过600多种定期刊物,拥有15个广播电台和两家无线电视台,卫星电视覆盖53个国家和地区,有线收费电视亦于1993年10月启播。
香港的报纸发行量每日超过23万分,以620万香港人来计算,平均每1000人阅读370份报纸,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每1000人阅报100份的水平。香港98%的家庭拥有一部或以上的电视机,每天约有500万人收看各种电视节目。香港的各种传播媒介数量之多及受众对媒介的占有率之高,名列世界前茅,这也使香港的新闻业竞争格外激烈。
香港传播媒介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和传递信息。香港作为现代化经济城市,经济信息占有重要位置。香港的主流传播媒介,都很重视经济信息的报道,及时报道世界经济状况和市场动向,提供金融市场各种股票、债券的价格和行情。香港的回归,对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影响深远,所以政治信息的报道亦为传播媒介所重视。特别是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每一项方针政策,以及香港过渡期的重大事务和筹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香港许多传媒特别是爱国爱港报章作出了尽心、尽力、尽责的报道,让全世界看到了诸如行政长官推举和临时立法会的选举过程,是极其公开、公平和民主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600多万港人和外国投资者对香港前景的信心。
香港的许多新闻媒介在世界各国或地区设有代理机构或派驻记者,对世界各地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直接派出记者采访报道。同时,香港市民对祖国内地的发展亦极其关注,因此香港传媒在做好祖国内地新闻方面极下功夫。就拿香港《文汇报》来说,她十分重视加强报道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并通过其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西南、东北等地的办事处,组成了涵盖全国各地区的新闻网络,迅速准确地将第一手讯息带给读者。香港《文汇报》十分重视对孔子故乡山东省的报道,除翔实深入地报道过山东省的经济改革和改革开放步伐外,还专访了山东省有关领导人对该省经济起飞的设想和计划,对吸引港商和外商投资山东起了推动作用。
在香港这样一个媒介密集、新闻行业人才济济的地方,竞争之激烈是意料中事,因此每个媒体都十分谨慎地选择好自己的市场定位,或走大众化路线,或走财经专业路线,多数则以综合性报道为取向。但有时候由于同类市场定位的传媒因竞争市场占有率,也会导致恶性竞争,如1995年年底香港发生的中文报刊减价战,便是一些以小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报刊为争取市场占有率,竞相减价促销,结果导致几份报刊停刊。而在此之前,由于纸张价格上升及报业经营成本加重,有着70年历史的老字号中文报刊《华侨日报》亦宣布结业。香港仅有的两家晚报,其中一家不久前也宣布停刊。
尽管竞争激烈甚至有恶性竞争情况的出现,香港仍然是新闻业发展的黄金地区。就香港本地传媒来看,虽不时有报刊停业,但也不时有新的报刊出现,形成生息不已、劣汰优存的局面。此外,许多知名的国际通讯社、行销全球的报章及海外广播公司均在香港设立亚太地区总部、分社或办事处。据香港政府新闻处的资料显示,至1996年10月,已有147家外国新闻机构派员进驻香港,包括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法新社、时事通讯社、共同社等,而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于1993年就选择香港作为亚太区的总部。这表明了随着香港的世界信息中心地位的加强,各国传媒亦争先来香港发展。
(二)
香港的出版业历史虽较长,但过去略具规模的书店陈列的中文读物包括中文课本等,大都由内地供应,而英文教科书则采用马来西亚及英国课本。在香港本地出版的仅有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及历书、星相算命书籍等。
至70年代中叶香港经济起飞,以及先进技术的采用,香港出版业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全球性的中文出版三大基地之一。香港目前有大小出版社300多家,印刷厂4000多家,出版大量各种类型图书。近年来,每年在政府书籍注册处登记的首次出版和发行的图书达7000多种,再版发行的图书则难以计数。80年代以来,香港图书市场更加活跃,每年经营新书约15000多种,包括港版、内地版、台湾版以及各国出版的图书。
除满足香港读者需求外,香港图书市场也面向海外,图书出口值每年达几十亿元。而随着香港发展成为亚太经济中心,许多国家性财团及世界性的大出版企业,也纷纷在香港设立机构,使香港出版业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香港目前300多家大小出版社中,20多家规模较大,其中又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历史较悠久。三联书店主要出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语言工具书,普及读物和适用性读物。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字典词典、工具参考书、教科书、医疗卫生书籍、艺术画册、文学作品及学术性著作。中华书局则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出版有关中国文化艺术的书籍。
由于香港图书市场讯息极为灵敏,所以无论大小出版社,在市场上均极为活跃。但香港的出版业亦有良莠不齐的情况,如有些出版社为追求利润,出版了一些歪曲历史的书籍,而一些内容不良的漫画和色情书刊在市场上亦有泛滥之势。因此,在法律方面,香港亦有管制淫秽及不雅物品的有关法例,规定了有关出版物乃至有关电影、录像带、光碟的售卖地点和售卖、展示对象。这使色情、暴力等不雅物品的泛滥,受到一定程度控制。
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亦对香港传统的出版市场发出了挑战。光盘印刷技术的出现与Internet这个最大的国际电子网络急速普及,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电子出版业将会在香港出现。但电子出版业目前在香港仍属起步阶段。
(三)
香港的回归,使香港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特区成立后,“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回归后香港新闻业与出版业的继续繁荣发展。
香港在过去短短的数十年间,经历了从传统转口贸易港,到制造业中心,再到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等中心的三大发展阶段。而香港新闻与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恰与第三阶段同步,而香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又是与中国十八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的。因此,香港新闻与出版业将来的发展,必将更依靠以下重要因素。
首先是“中国因素”。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东方的崛起,是香港继续保持国际自由港地位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和保障。中国已经拟定并开始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一个富强、文明和民主的中国,已是指日可待。国际上视香港为最具活力的地区、世界最佳商业城市、最有希望的经济发展地区及资讯最丰富的国际信息中心,总是以香港是国际经济界(包括信息业)进入21世纪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即中国的桥梁为根据的。香港未来国际信息中心地位的增强,将使香港信息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及出版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一国两制”方针下,香港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这将保持香港新闻及出版业的多元化,使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背景、不同价值取向的媒体及出版物皆能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生存和发展。
再次,港人的聪明才智与无限的创造力,也是促使香港新闻与出版业未来前景更加光明的重要因素。香港现在已有一批以香港的中国人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新闻业及出版业队伍,他们的敬业精神及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遐迩闻名的。香港的媒体在密度名列世界前茅及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一方面皆能秉持“社会公器”的严肃立场,另一方面又能适应市场需要,不断丰富和改进版面及其内容,并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自己能够生存和发展。香港的出版业能在十几年内把香港由图书市场中心一跃成为出版中心,更显示了香港出版业的眼光和魄力。由于“一国两制”方针创造了更好的天时、地利、人和,香港未来新闻业与出版业的更大发展,将更加巩固香港作为国际信息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