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是村官”现象分析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富是村官”现象分析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富者为村官”现象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官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引人注意的新情况:绝大多数村干部特别是村主职干部家庭生活相对富裕,高出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细究其原因,一位乡党委书记坦言相告:“富者才能为官。组织选拔、群众选举村干部,首先要看他的经济实力。”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这位乡党委书记的观点和做法在农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富者为村官”这一概念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当前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做好村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富者为村官”现象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和工业化基础的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其中一部分农民的生活率先进入了小康水平,成为当地的富户。促使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走上政治舞台的,既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群众的意愿,还有组织的意图。

首先,从其自身的优势来看,“富者”具备了当好一名村干部的优越条件。一方面,在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中,大中专、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占大多数。他们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掌握一技之长,具备了在群众中先富起来的能力。同时,在个人致富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使这一部分人成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选拔村干部的重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部分“富者”在物质生活得到充实和满足后,较而谋求充实的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特别是其中一部分人得到基层组织的重视和培养后,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愿意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致富门路帮助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样,在竞选村干部时,一部分“富者”主动竞岗,由“要我当”变成“我要当”,使农村一部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缓解了村干部无后备人选的局面。

其次,从群众的意愿来看,群众愿意推选“富者”当他们致富奔小康路上的“领头雁”。一方面,农村中相对贫困的一部分人向往富裕,盼望先富起来的人能够带领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另一方面,在农民群众心目中,评价一个人能力大小的主要标准,就是看他见没见过世面、精明不精明,归根结底就看他会不会赚钱、是不是发家致富了。在“人心向富”心理和“凭富取人”标准的支配下,选举村干部时,村民争投“富者”一票,由以前的“要我选”变成“我要选”,提高了“富者”的当选率。

再次,从组织的意图来看,组织上愿意把更多的“富者”培养选拔到村干部工作岗位。“富者”由于具有相对较强的经济实力,在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其他人更为活跃,在完成上交任务时能起带头作用,在集体公益事业建设中能起关键作用,在群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在组织心目中就容易成为有潜力可挖、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基层组织因为开展工作的需要,重视对这些“富者”的培养和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向组织靠拢,不失时机地把他们吸引到组织中来,推上村干部岗位。这样,在选拔村干部时,组织上由原来的“要我提”变成“我要提”,顺理成章地把一部分德才兼备的“富者”推上了村干部岗位。

“富者为村官”现象的利弊分析

“富者为村官”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村干部选任形式,它的存在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富者为村官”有利于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增强村干部队伍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市场经济时代呼唤经济型干部。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中心任务的村级班子同样如此。经济工作能力强弱是衡量一个村级班子战斗力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从源头上把好村干部“入口关”,抓好村干部的选拔配备,不断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是提高班子经济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和治本之策。把那些年纪轻、有胆识、懂经济、会管理、群众公认的富裕大户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能很大程度地提高经济型干部所占的比重,优化班子的年龄结构和智能结构,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第二,“富者为村官”更好地发挥了农村党员“双带”作用,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历史赋予广大农村党员的时代先进性,其重要体现就在于能否带头勤劳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一名党员有没有“双带”能力,“双带”作用发挥得大与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自身致富能力的大小。党组织及时地把他们发展入党,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就能更好地发挥这部分党员的“双带”作用,提高党组织在农村的威信,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第三,“富者为村官”减轻了村干部自身工作压力,有利于村干部全力投身基层工作。村干部要带领群众致富,首先必须自己先下海学游泳。不难想像,一个穷得丁当响的村干部,一个连家庭生活都入不敷出的党员,如何能够安下心来为群众办实事,怎么有能力带领群众奔小康?这样的党员、干部和班子成员在群众面前又有什么样的形象和威信?一些村干部深有体会地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己先富起来是当好一个村干部的有利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应是共产党员和村干部的特征。村干部只有自己先富起来了,才能减轻为家庭生计奔波的压力,创造全身心投入农村工作的家庭环境,才能更好地、一心一意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果片面强调“富者为村官”,甚至将“选富为官”作为村干部主渠道选任模式推广,就容易形成三种误导:

一是“惟财是举”的选人误导。一些地方在选任村干部时,从“富者为村官”的思维定势出发,片面地把选才的目光集中于“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埋没了圈子外的一部分优秀村级后备干部。长此以往,一些地方忽视了对村后备力量的培养,新老交替时就从富户中“点将”,搞“拉郎配”,导致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村级班子软弱无力。而且,如果对“富者”不分良莠、不加甄别,只以财富的多少论能力的大小,嫌贫爱富,惟富为官,就可能使某些心术不正、品行不端的投机分子混进村干部队伍。这一部分人一旦手中有了权力,戴上了村干部这顶“红帽子”,就可能因财大气粗而拉帮结派、横行乡里、为害一方。

二是“富者百通”的用人误导。很显然,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并不等于一个合格的村干部。特别是当前农村工作形势、农民思想观念和农业发展状况日益复杂,当好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村干部并非易事。把不会当干部的人推上村干部岗位,用人所短,不仅浪费了人才,而且还会给农村工作造成很大的负效应。另外,选拔过多的经济“能人”担任村级主职干部,会导致一些经济能人争挤“官道”、走仕途,不利于经济人才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金钱万能”的价值误导。在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的巨大压力下,一些地方产生急躁情绪,在村干部的选任标准上,公然提出要“胆大的、会赚钱的、发了财的”。财富,成了选拔干部的惟一准绳。这自然给人一种信号:有了钱就可以当干部。一旦这种思想意识成为一种价值导向,就会诱发一些人的“金钱欲”、“权力欲”,诱发某些人不择手段地去捞钱、捞官,助长“买官”、“卖官”之风。

做好“选富为村官”工作的几点思考

以什么标准选任干部,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如何看待个人财富,江总书记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以此为指导,正确处理财富与才能、才能与品德的关系,趋利避害地做好新时期村干部选任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富者”的“官”念。党的富民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其带动作用,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富者为村官”正是为更好地发挥这种带动作用提供组织保障和活动舞台。这也是党组织选拔和群众推选“富者”走上村干部岗位的目的。农村干部队伍作为我国社会最基层的干部群体,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村干部是群众眼里的大“官”。大到分田分地、建房置业,小到邻里纠纷、鸡毛蒜皮,村干部无事不管,权力不小。另一方面,村干部只是国家不在册的一级小“官”,既有村里的工作,也有田地的农事;既有依法为群众做主的权力,也有替群众办实事搞服务的义务。正确认识村干部的权力和义务,对准备走上和已经走上村干部岗位的人,都是一种必要的思想准备。也只有端正这一“官”念,“富者为村官”这一新生事物才能健康发展,不至于偏离航向。

二、健全村干部选任机制,把好“富者为村官”的入口。这是保证村干部队伍纯洁的关键一环。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一个能胜任村干部的“富者”,既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效地整合科技、智力、知识等生产力要素,率先富起来,也要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世界充实而不空虚,积极而不颓废。同时,还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愿意牺牲个人某些利益,带领群众谋求共同富裕。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看主流、看本质、看发展,真正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选进村级班子。要充分依靠农村群众,充分依靠农村党员,落实村干部民主选任制,对村支部班子成员选任推行“两票”选任制,由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能不能当干部由身边的人说了算。

三、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确保“富者”能为好“官”。农村中的“富户”,虽然不乏德才兼优者,但相当多的人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知识培训,有的甚至是文盲、半文盲。要让“富者”从一个出色的“经济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村干部,重要的在于教育。要坚持教育和引导双管齐下,着力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要以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载体,重点组织村干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当好农民群众的公仆。同时,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市场经济知识、领导艺术和管理才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其管理村务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迅速成熟起来。同时,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对村干部要实行量化目标管理。要以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实绩为重点,量化考核指标,认真开展考评,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强化干部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对那些“谋位不谋政”,白天黑夜忙生意、村里工作当“搭头”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对村干部要立足于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全面监督,对他们当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和苗头性问题,及时发现,引导教育,帮助纠正。

标签:;  ;  ;  ;  

“富是村官”现象分析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