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域中的关羽形象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关羽论文,形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羽是《三国志演义》着力塑造的名将形象之一。清人毛宗岗称关羽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其理由是:“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①鲁迅先生在批评《三国志演义》写人“亦颇有失”之时,却称“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对关羽形象塑造的肯定。然而,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却是由若干核心艺术要素共同建构起来的。 一、文史文本中的关羽形象 众所周知,《三国志》对关羽记载较简略,尤其缺乏对其相貌的描写,故而关羽形象在正史中并不具体鲜明。关羽形象的定型,历经《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三国戏,直至《三国志演义》才算完成。这当中,美须髯、重枣脸、偃月刀、绿战袍等要素,对关羽形象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下文逐一梳理,以全面把握关羽形象的形成历程。 (一)美须髯。《三国志》并没有对关羽形貌加以描述,唯于转录诸葛亮为平息关羽意欲与马超比高下之风波的书信时,才透露出一些有关他形貌的只言片语:“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这里的“髯”即指关羽。陈寿在这段引文之后明确指出:“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②由此,关羽“美须髯”的形象广为人知。长须髯一般用以形容男子俊逸的形象,历代典籍中亦不乏其例。譬如汉高祖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汉书·高帝纪》);三国程昱、太史慈均为“美须髯”(《三国志》)……更典型的美髯者当属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曜。《晋书·刘曜传》云:“(曜)身长九尺三寸,垂手过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③刘曜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可看作嘉靖本《三国志演义》描述关羽形貌的一个最初蓝本。 元杂剧中对关羽形貌的描写,同样突出其“美须髯”。譬如:关汉卿《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第三折[红绣鞋]唱词云:“九尺躯阴云里惹大,三缕髯把玉带垂过,正是俺荆州里的二哥哥。”[石榴花]唱词云:“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今日卧蚕眉瞅定面没罗。”④又如,关汉卿《古杭新刊的本关大王单刀会》第一折[金盏儿]唱词云:“上阵处三绺美须飘,将九尺虎躯摇……您的呵敢荡翻那千里马,迎住那三停刀!”又云:“那汉酒中火性显英豪,圪塔的腰间揝住宝带,项上接着钢刀。”⑤无名氏《新刊关目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一折[金盏儿]唱词云:“生的高耸耸俊莺鼻,长挽挽卧蚕眉,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黑真真三绺美髯垂。内藏着君子气,外显着碜人威。这将军生前为将相,死后做神祇。”⑥无名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第一折关羽上场时云:“某幼而勇猛,神眉凤目,髯垂三绺。身长九尺二寸。平生正直刚强,文武兼济。”⑦再如,无名氏《莽张飞大闹石榴园》第二折关羽上场时云:“家住蒲州是解良,面如挣枣美髯长。青龙宝刀吞兽口,姓关名羽字云长。”⑧这五部杂剧将不同场合的关羽逼真地展现了出来,给读者创造了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关羽这一戏剧人物的机会。除此之外,元杂剧对关羽形象刻画的功劳还表现在:能根据人物的性格、事迹以及戏剧表达的主题思想塑造(甚至是虚构)人物的面部特征、衣着、配饰等等。这些艺术创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审美想象,从而在听与看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愉悦。 《全相三国志平话》(卷上)对关羽形象的描绘:“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莆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这段人物出场的旁白明显套用了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卷一)描述关羽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⑨《云长策马刺颜良》(卷五)又述及关公的美髯:“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裹之,恐其断也。如接见宾客,则旋解之。’操取纱锦二匹作囊,赐关公包髯。次日早朝见(汉献)帝。帝见关公一纱锦袋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朝廷呼为‘美髯公’也。”这是对关公美髯的详尽描述。 (二)重枣脸。所谓“重枣”,是指深红色的枣子,重枣脸即指红脸,或称胭脂脸。在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红脸(包括抹朱唇)向来被用以指代血性男子,象征着忠烈、刚正和勇猛。譬如《晋书·刘牢之传》云:“牢之面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沉毅多计画。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等以骁勇应选。”⑩这则史料可当作面色紫赤之人骁勇性格的一个注脚——在古人看来,人的内在气质会呈现在外形之上。《三国志演义》中除关羽外,还有张辽和魏延面如“紫玉”或“重枣”。张、魏二人所作所为亦堪称刚烈勇猛,只不过张辽身处敌对阵营,魏延后来作乱被诛,作者对此二人倾注的情感与关羽不同:张、魏二人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勇刚烈和义薄云天,这可谓“以宾衬主”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重枣脸”的由来或许与唐宋时期戏曲舞蹈的妆面有关。唐人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录的《踏摇娘》中,有演员以颜料涂面或佩戴面具来模仿人物形象的实例(11)。尽管这只是模仿了人饮酒后的醉态(脸色发红),并不涉及对人物性格因素的刻画,但是这种追求逼真艺术效果的做法,却对后世戏剧脚色的形成及戏剧、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具有深远影响。 中唐以后,民间还出现过以赤色涂脸的风俗,即所谓“赭面”。唐白居易《时世妆》诗有“斜红不晕赭面状”,“元和妆梳君记取,髻椎面赭非华风”句(12)。这里的“赭面状”来自西域民族。《旧唐书》载,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氈裘,袭纨绮,渐慕华风”(13)。吐蕃人喜欢以赭红色颜料涂面,文成公主认为这是陋俗,但在后来的民族融合与交流中,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交互影响,以至中原民众对“赭面”妆扮不仅习以为常,而且还竞相效仿。 宋王令《答王簿正叔》诗有“自有赤心包白日,竟无绮语敌青蝇。重来赭面还如火,自许清诚卒似冰”句(14),将“赤心”与“赭面”并举,意在昭示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明汤显祖《〈赵子瞑眩录〉序》述赵邦清惩治滕州豪强时云:“身与豪贵人斗而驰田中。瞋目赭面,奋髯怒号。”(15)清吴昇《快马来》诗云:“快马来,城门开,赭面髯者声如雷。”(16)由此可见,历代不乏以“赭面”形容人面的实例,故而以“重枣脸”描摹关羽形象是有文化依据的。 上文所引元杂剧,如《大都新编关张双赴西蜀梦》第三折[石榴花]唱词所谓“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新刊关目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一折[金盏儿]唱词所谓“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均描绘了关羽的红脸。再如,元无名氏《关云长单刀劈四寇》云:“(关羽)生的面如挣枣色,卧蚕眉,长髭髯;金盔金甲,骑一匹黄骠马,拿一柄青龙偃月三停刀。”(17)由此推知,最迟至元代,文学创作中的关羽已经是红脸了。 (三)青龙偃月刀。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并未对青龙偃月刀作细致描述,只在叙述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备起兵匡扶汉室时提及此刀:“关某造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三国志》并未提及关羽征战时使用何种兵器,唯于述其刺杀颜良及赴鲁肃之约时,提及与兵器相关的记载。《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云:“(袁)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18)《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云:“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19)这里的“刀”应该也是指佩刀一类的短兵器(20)。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蜀主刘备以章武元年岁次辛丑,採金牛山铁铸八剑,各长三尺六寸,一备自服,一与太子禅,一与梁王理,一与鲁王永,一与诸葛亮,一与关羽,一与张飞,一与赵云。并是亮书,皆作风角处,所有令称元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口,列七十二炼,柄中通之,兼有二字。”(21)这里重点叙述的是剑,而五万口刀当为佩刀一类的短兵器。唐人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诗有“将军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句(22),这里的“一剑万人敌”,说的是关羽所用兵器为剑,与《古今刀剑录》相合。宋无名氏《从祀武庙赞》诗有“剑气凌云,实曰虎臣”句(23),这里同样也提到了“剑”。但是另一则宋代文献则与之不同。宋无名氏《单刀赴会赞》云:“东吴赴会,单刀往还,足摇地轴,手撼天关,鸿门陈迹,渑池等闲,关帝之威,威震江山。”(24)这里明确指出是“刀”,不过仍未言明是何种刀。虑及汉末魏晋时长兵器中并未出现长柄大刀,故而此“刀”指的应该还是短柄佩刀。况且该诗题材源自《三国志·鲁肃传》,不能作为关羽使用长柄大刀的证据。由此可见,唐宋时期的关羽形象仍不很完备,尚处于未完全定型的状态。 赵宋朝廷对关羽的封赐或许是促成关羽形象走向完备、定型的重要原因。据《宋史》记载,宣和五年(1123),礼部奏请将关羽、周瑜、陆逊、诸葛亮、羊祜、张辽、张飞等人配享武成王庙从祀(《宋史·礼八》)。这是对他们德操和历史功绩的极大肯定。后来南宋朝廷又敕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在南宋面临外族强敌压境的历史背景下,民众对关公的崇拜热潮极易被激发,于是艺术家们便顺应时代潮流,赋予关公——这位义勇双全的英雄以诸多与其身份、性格、功绩相匹配的艺术元素,包括象征刚烈与勇猛的重枣脸、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和宝驹赤兔马等。 及至元代,关羽用长柄大刀的说法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譬如,元人郝经在《重建庙记》中提及当时燕赵荆楚间民众祭祀关羽时的情景:“夏五月十三日、秋九月十有三日,则大为祈赛,整仗盛仪,旌甲旗鼓,长刀赤骥,俨然王生。”又引诗云:“……跃马斩将万众中,侯印赐金还自封。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25)这里的“长刀”、“横刀”都说明此时的关羽所使用的兵器已由剑、佩刀演变成了长刀。尤其是当时祭祀的盛大场景——“整仗盛仪,旌甲旗鼓,长刀赤骥”,说明当时的民众已经按照自己的艺术想象,试图还原关公当年出征时的盛大场面。除“长刀”外,还有了“赤骥”,即赤兔马,这说明当时的关羽形象已初步定型。在元杂剧中,关羽使用大刀的形象很普遍,而且其刀还有了具体名称——“青龙刀”“偃月刀”。譬如《古杭新刊的本关大王单刀会》第一折[赚煞尾]唱词云:“(云长)高声叫,惊杀许褚、张辽。那神道须勒着追风骑,轻抡动偃月刀。”第二折[叨叨令]又提及“青龙刀”。(26)至此,“青龙偃月刀”才最终附着在关羽这一艺术形象之上,成为他常用的兵器,并且也构成了关羽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绿锦战袍。《三国志》及《全相三国志平话》均未提及绿锦战袍。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多次提及关羽的绿锦战袍:其一,《虎牢关三战吕布》(卷一)吕布败退时引诗云:“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这里以诗意化的语言描述了关羽征战沙场时飒爽英姿,也是绿锦战袍的首次出场。其二,《张辽义说关云长》(卷五)叙述关羽被困许昌,曹操以一领新战袍赠之以试图拉拢时云:“一日,操见云长所穿绿锦战袍已旧,操度其身品,取异锦做战袍一领赐之,云长受之,穿于衣底,上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故如此之俭?’公曰:‘某非俭也。’操曰:‘吾为汉相岂无一锦袍与云长,何以旧袍蔽之,不亦俭乎?’公曰:‘旧袍乃刘皇叔所赐,常穿上如见兄颜,岂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之旧赐乎?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这则故事常被用以说明关羽和刘备之间笃厚的兄弟情谊,以及关羽忠心不二、义薄云天的高尚品格。作者在叙述该故事时不惜笔墨,着力于细节刻画和语言描写,使关羽的忠义尽显。这一件破旧的绿锦战袍,已经超出了其作为战袍的实用价值,已然成了刘备和关羽之间莫逆之交情谊的信物,象征着关羽对刘备矢志不移的忠诚。其三,《关云长单刀赴会》(卷十四)写关羽过江赴黄盖之约时云:“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青巾、绿袍,再配以重枣脸,可谓色彩和谐。当然,这里的装束似乎含有更多的意义:青巾象征着儒士的精神信仰,绿袍是忠心不二的信物,重枣脸暗示着性格忠勇刚烈。所有这一切都成为鲜明的象征符号,共同建构起关羽的形象。其四,《孔明大破铁车兵》(卷十九)写关兴被羌兵围困时,“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员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又一次叙述了关羽的形貌特征,不过作者在叙述时设置了悬念——先叙关兴被骁勇的羌兵元帅越吉逼得走投无路,接着笔锋一转,叙述不可一世的越吉竟被连人带马打翻在地。行文至此,读者迫切想知道究竟是谁有这么大能耐能够一击击倒越吉,但是作者并不急于揭示谜底,而是将其隐藏在云雾之中,让读者通过关兴之眼,又一次重温那经典面容:关公横刀立马,在云雾缭绕中手捋长髯,威风凛凛……叙事既达到了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又让读者加深了印象。 (五)赤兔马。《三国志》云:“布有良马曰赤兔。”裴松之注引《曹瞒传》云:“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27)《全相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均对该马做了描述。《全相三国志平话》(卷上)云:“董卓问:‘这马怎生好马?’其家奴再覆:‘这马非俗,浑身上下血点也似,鲜红鬃尾如火,名为赤兔马。丞相道,不是红为赤兔马,是射兔马,旱地而行如见兔子,不曾走了,不用马关踏住,以此言赤兔马’。又言‘这马若遇江河如登平地,涉水而过。若至水中,不食草料食鱼鳖。这马日行一千里,负重八百余斤。此马非凡马也。’”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卷一)的描述:“(赤兔马)日行千里,渡水登山,若履平地”,“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鬃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壮”。《三国志演义》(卷五)又云:“身如火炭,眼似鸾铃。……操曰:‘……吾未尝敢骑,非公不能乘,连鞍奉之。’”可见,《三国志演义》大体承续了《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描述,但在具体细节方面又有不同,而且还删削了其中不合理的描述,如“不食草料食鱼鳖”等。总之,《全相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在陈寿史传及裴注的基础上,对赤兔马加以艺术化描写,并最终将其与关羽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关羽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此,关羽和“赤兔”人马相得——人因马而如虎添翼,所向披靡,刺颜良、枭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建立了赫赫战功;马因得良主而才尽其用。关羽死后,赤兔马为马忠所得,然“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体现了良马得明主后便忠心不二、誓死效忠,以至在旧主亡故后不肯改事新主而绝食终了的人格化品质。这里的“赤兔马”实际上已成了一种象征,可看作关公勇猛刚烈、义薄云天精神品格之象征。 二、历代关公题材画作中的关羽形象 据考证,关公题材的画作历史上并不鲜见。《新唐书·礼乐志》载:“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奏:‘治武成王庙……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魏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28)将张辽、关羽等前代名将图形入武成王庙享受配祀,目的在于发挥人物画像的劝谕和教化功能。只可惜这里并未言明画像中的关羽形象,且画作现已亡佚,只能作为关羽图像的一个例证。 宋人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五代时诸画家,其中有赵忠义《关将军起玉泉寺图》。据《图画见闻志》载:“赵忠义,元德之子,事孟蜀为翰林待诏。虽从父训,宛若生知。蜀后主尝令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作地架一座,垂标签:关羽论文; 三国人物论文;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论文; 三国论文; 青龙偃月刀论文; 三国志论文; 图画见闻志论文; 关羽云长论文; 人物分析论文; 赤兔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