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贷论文,资产证券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个世纪末,一家国际机构曾经提议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进行颁奖。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墨顿·米勒被问及什么是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时,他的回答是“金融期权理论以及由此席卷全球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交易”。而华尔街权威金融家亨利·考夫曼的答案则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他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很可能是现代金融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发展,它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性质以及市场行为的特点,……堪称造就了当代金融史上最有影响和最有前途的变革”。
这两样创新(指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股票权证),在2005年的中国都发生了!
资产证券化从广义上说,是指资产采取证券这一价值形态的过程和技术,它包括“现今资产证券化”、“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和“证券资产证券化”四种形态。而从狭义来说,资产证券化则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这种广义和狭义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是我们多年来对资产证券化研究的总结。我们认为,资产证券化是资本市场运作(也是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级形式,而企业重组是其普遍形式,二者构成资本市场理论(也是投资银行学)的两条主线。
在中国运用广义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中,现金资产证券化以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的队伍建设得以发展;实体资产证券化以企业上市和股权分置的实践正在进展;证券资产证券化(又称再证券化)以证券投资基金、可转债、权证等产品的创新以及股指、股票期权的筹备正在发展;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则以建行和国开行的创新标志着填补了空白。现在,资产证券化的“大家族”在中国已经齐全。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
这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是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创新。虽然被某些僵化信守美国教条的“传销者”认为“不规范”、“非正统”,但从无人走过之处趟出一条路,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
第一,建行和国开行的试点虽然只是“牛刀小试”,但却是国家多部门的联合攻关的成果,牵动了十个部、委组成协调小组,分别制定管理办法,筹备有序,耗时多年,不在其中,不知其难度之大!显然,这是政府部门努力创新的例证。
第二,拓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疆域。建行试行的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国开行试行的是“资产支持证券”(ABS),这两种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品种一起推出,虽然后发,但却是良好势头。
第三,探索出“特定目的信托(SPT)”的可行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需要“特定目的载体(SPV)”来实现“真实销售”和“破产隔离”,但在中国现行体制中,公司型的SPT(即SPC)没有生存的法律环境,只能采取信托型的SPV(即SPT)模式;而中国的信托业举步维艰,还需要多行业的齐心合力和整体探索,才能成功。在建行和国开行的试点方案中,整个交易过程的核心是“信托机制”。根据规定,特定目的信托设立后,信托财产即独立于发起机构、受托机构、贷款服务机构、资金保管机构、证券登记托管机构及其他为证券化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的固有财产,上述机构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进行清算的,信托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信托机制”的完备与否,关乎未来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关乎资产证券化投资者的“信心和信任”。信托金融实际上要求受托人德才兼备,缺一不可。本次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出建立一个资产证券化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必须踏踏实实地实践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托机制”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在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约束下,巧妙地通过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解决证券的发行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而且,国开行采用“招标”的办法定价,在预期利率之中成功发行A档和B档两种证券,建行则采用“簿记建档”的方式,在所设计的利率条款上成功销售三个档级的证券。这些创新,各有优势,相得益彰。
因此可以说,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对于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真正是试验一小步,创新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