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学的生存论建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问题历来是价值哲学研究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可以有三种处理方 案:一种方案是把传统哲学的超验的、实体性的存在论直接看成是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种方案是把价值哲学与传统的存在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区分开来,淡化甚至否认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第三种方案是结合当代哲学价值转向的基本精神,批判性地利 用、解读和改造传统哲学的存在论,建构出某种具有理论支撑意义的价值哲学的存在论 基础。在这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并没有把价值哲学看成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它或 者是隶属于传统存在论的,在这一意义上,价值哲学本质上就是超验的神学;或者是隶 属于传统认识论的,在这一意义上,价值哲学则弱化为关于价值事实的实证性的、中立 性的研究。第二种方案由于强调价值哲学与传统存在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的断裂,因而 其存在论基础从形式上看被拒斥,但是,由于价值哲学已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哲学形态 ,它本身又必然预设着某种存在论结构。只不过这种存在论结构在这一方案的具体执行 过程中是不可能彰显出来的,价值哲学的存在论结构是在价值问题的合法性的反省基础 上建构起来的,但如果把价值哲学研究完全限定为对各种具体价值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以及关于价值判断的语义分析,那就必然会放弃关于价值问题的合法性批判。
第三种方案是值得倡导的。显然,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可能直接从传统哲学存在 论中移植过来,传统哲学的超验性的、抽象的实体存在论是与传统哲学的抽象的形而上 学以及认识论哲学相匹配的存在论结构,存在论必然指向于某种存在者,而传统存在论 中的存在者是抽象的实体,这种抽象的实体可以显化为诸如真、善、美、正义、平等等 各种理念,可以表征为纯粹的判断形式,还可以归结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存在,一句话, 抽象的实体指向必然性,或者准确地说是对必然性本身的先验规定。抽象的实体接着两 头,一头接着超验的上帝存在,一头接着纯粹理性,在纯粹理性的那一头又是通过知性 展开的认识论哲学。传统哲学的存在论哲学是与认识论哲学粘连在一起的,存在论哲学 是通过认识论哲学承载和表现出来的。当然,传统哲学的存在论同时也就是认识论哲学 的存在论基础,因此,传统存在论中的抽象实体还指向于某种外在的必然性。科学作为 知性的成果形式因而也成为纯粹理性的表达形式,并获得一种先验的规定性,科学意味 着事实的纯粹性,并且成为“真”的替代语。科学与“真”的同义看起来是把“善”赋 予了科学,但实质上是用“真”直接代替了“善”,但问题是“善”不可能以一种反省 形式进入真的理论形式中。造成这一状况的理论缘由在于,传统的存在论与认识论哲学 形态是从作为对象的外部世界以及抽象的纯粹理性出发去研究人,而不是从人自身出发 去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不是以真正的人本立场进入到人的研 究。善是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观念与人自身发生一种反省性的关联时才进入我们的理论视 阈的,其前提是人面向世界主动开放,表现为属人世界观的生成。
二
当代哲学主题正在从确立在抽象的理念世界以及客体世界之上的存在论与认识论形态 转向根植于属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上的人学或人论哲学形态,价值哲学可以称之为人学 (人论)哲学形态的同一种表述,只不过其论阈更为明确集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人 学来表述对当代哲学的理解,把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归结为人学转向,其实是在一种总 体的和宽泛的意义上说的,人学本身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人们使用这一术语所 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倾向,所谓人学转向包含了人的多重现实丰富性,诸如人的现实生活 、人的价值、人的生存,以及确证人的多重现实丰富性的实践活动,等等。因此,人学 转向以及人学理论需要具体化,诸如生活世界转向、价值哲学转向、生存论转向、实践 哲学转向等等,以及相应的理论样态,如人论、生活世界理论、价值论、生存论、实践 观,等等。这些具体转向以及相应的理论样态之间绝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涵容并 贯通一体的。严格地说,除了所谓人学之外,价值哲学、实践哲学、文化哲学以及生存 哲学等等都只能称为领域性哲学,但是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这些领域性 哲学其实又共享着当代哲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性哲学,都有理由承担 起新的哲学形态的理论建构使命。
在代诸多的领域性哲学中,价值哲学或许具有一种典范的哲学形态价值(这一点尚需 在理论上作深入探讨)。价值哲学集中于“应该”问题。“应该”与“是”的区分标示 着价值论是与传统存在论和认识论不同的理论论阈。可以把价值论看成是与存在论、认 识论并列的另一个哲学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价值论与存在论及认识论之间存在着一 种根本的断裂。价值论与存在论及认识论之间具有一种批判性的关联,主要表现在:1.存在论中对于“真”的追求与表述无疑体现着“善”的理念,“应该”是以一种纯粹的 理念形式蕴含于存在论中的,这种形式常常被看成当代价值哲学的一个维度,但实际上 关涉到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作为传统哲学核心的“存在”概念就是一个谓词,所谓“ 真”恰恰是对谓词的语义确证,明确地表达着客体(宾词)对主体(主词)的满足与符合, 这一过程同时也体现着主体的意向性与对象性活动。只不过传统的存在论哲学是把这一 对象性活动看成是主体自身的先验性的规定性,看成是纯粹的非对象性。2.在苏格拉底 那里,善的理念是以一种内在的规定性置入人的知识活动中的,而对不同的认识论传统 而言,善之置入却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效应。认识论存在着两种传统:唯理主义的或绝对 主义的传统与经验主义的或相对主义的传统。在前一种传统中,认识论代替了价值论, 存在论的认识论化将善的理念同一为真的理念,“善”直接被“真”所表达;在后一种 传统中,善本身往往是作为不可知但又并不在场的感性的样式参与其中的。认识论理论 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主义推进的结果,而在相对主义背后恰恰是某种潜在的价值 判断在起作用。
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是价值哲学的基点,但价值哲学的重点并不在于继续强化事实与价 值的两分,而在于以价值为中心研究价值与事实的新的关联。这一关联对于纯粹的存在 论与认识论来说是一个外围性的问题,对于价值哲学来说,则是一个根本理论问题。传 统哲学存在论与认识论的内在关联仅仅从传统哲学范式是很难弄清楚的,而价值哲学恰 恰提供了一个有可能将传统哲学存在论与认识论样态融通起来的理解范式。如果说休谟 与康德已经区分了“是”与“应该”,那么从弗莱堡学派明确提出价值哲学开始,研究 的重点就是基于价值的主体性与评价活动建构价值与事实的联系。文德尔班指出:“哲 学,作为价值的一般理论,其任务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对知识加以评价,从而建立事实与 价值领域之间的联系。”(注:文德尔班:《哲学概论》,London,1921.p.215。)这意味着,价值论研究中已经蕴含了认识论的内容,至于建立的事实与价值之间的联系是 效用性的,还是历史的,则又触及到了价值哲学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
价值哲学的深层的理论结构既存在于价值哲学之中,同时也历史性地潜存于传统哲学 存在论中。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把目光集中于当代哲学的存在论转换或生存论转向,这 一转换的核心就是从传统哲学的超验的、抽象的实体存在论转向奠基于现实生活世界之 上,以阐释、反省和建构人的感性的和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为己任的生存论。生存论转 向的目标是获得一种深入理解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生存境遇、生存矛盾及其生存意义的 理论模式,揭示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历史合理性,进而形成健全积极的生存观念及 信念。生活世界是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基础,它意味着当代人类生活的感性化取向 ,但正因为如此,生活世界尚不能作为当代哲学的自觉的理论基础。关于生活世界概念 ,学界一直都在争论,这种争论自有学理上的根由,笔者倒愿意把这种争论看成是对某 种试图赋予生活世界以过多的理论期待的疑虑。这种疑虑是有道理的。大凡作为理论基 础,必须具有充分的理论反省与建构功能。但生活世界却由于其感性的、散漫的气质难 以体现出这一功能。事实上,作为与日常生活粘连一体的生活世界本身就是拒绝理论反 省与建构活动的,当中国学人在生活世界之前加上“现实”二字时,这一倾向显得更为 明显。因此,问题“倒不在于哲人们提出这一概念时所置入的散漫性、非理性、直观性 及自身封闭性,而在于这一概念的传播正好暗合了人们的某种庸常而浮泛的心态。…… 这一概念的高频率的使用,已然包含着对于‘当前生活’的不自觉的崇拜”(注:参见拙作《生活世界的话语困限与生存论自觉》,《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如同 传统存在论所遭遇到的整体性废黜,关于生活世界历史合理性的反思也从人们的理论视 野中隐退了。
因此,必须穿过生活世界概念,敞开蕴含于生活世界之中而又被生活世界概念遮蔽的 生存论。在当代哲学中,给予一种超验的理论模型及学说已被证明不再可能,但要人们 接受一种纯感性的、非理性的思想状况更不可能。如何寻求一种理性与感性的张力与平 衡,这是当代哲学面临的巨大难题。作为当代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生存论必须蕴含着充 分的反省性与建构性。生存论的反省性与建构性都是以生存的开放与自身超越性为前提 的,而最深层的本质则是生存论的整体性与历史性。生存的开放性与自身超越性指向生 存的属人性,因为只有人的生存才是开放的,也只有人的生存才可能实现自身超越,它 要求超越流俗的生存观念、即把人的生存还原为一般生命物的存活的观念,强调生存的 属人性,强调从人的生存去理解生命,拓展和提升对生存意义、生活质量及生命内涵的 理解。就现实个体而言,生存的开放性与自身超越性其实都是有限的,但就人类整体而 言,生存的开放性与自身超越性则是无限的,并不存在现实个体的生存与人类整体生存 的绝然对立,现实个体的生存通过历史转换为人类整体生存。恰恰是生存所深刻蕴含的 整体性与历史性成就了生存论的理论反省与建构功能。当然,生存的整体性与历史性对 现实中的人而言,总是处于一种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中。这一历史过程曾被看成由 超越者支配,马克思则明确指出它不外乎就是人的自我解放过程,或者说是人成为人的 自然历史进程。人是在成为人的过程中实现生存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存论的历 史性恰恰意味着人生存的未竟性,生存论的历史性其起点在未来,它指向一个属于人类 未来的应然的生存状态,人的应然生存同样也是生存论必须关注的问题阈,但这一问题 阈的基点必须是人的历史性的生存。
四
作为当代哲学的典型形态,价值哲学应当对生存论建构给予高度自觉,生存论应当有 理由成为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但在价值哲学研究中,这一点似乎并没有获得充分自 觉。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就是价值论,这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至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作进一步的追问。造成这种情形有多方面原因,诸如价值论与传统 存在论及认识论的断裂的过分强化、生存哲学中存在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反基础主义的 盛行、纠缠于具体的价值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上的道德化倾向等等,但笔者觉得其中至关 重要的原因恐怕仍然在于价值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实用主义与感觉主义倾向。价值哲学公 开拒绝承认价值以及价值评价的历史性与客观性,李凯尔特宣称:“价值的有效性并不 是历史问题,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也并未构成历史学家的任务。从这个方面来说,那种 认为价值观点与历史学没有什么关系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注:李凯尔特:《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8页。)避开了历史性,价值哲学是 很难在存在论问题上得到深化的。从理论主张看,价值哲学本身也强调反对感觉主义, 但是理论上的实用主义倾向必然会体现为感觉主义。以有效性(Geltung)作为价值论的基础,而所谓有效性本身又必然是建立在需要范畴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价值哲学实 际上是把作为价值论核心范畴的需要看成是“存在”或“本体”范畴,进而直接把价值 论看成了价值哲学的存在论结构。然而,无论在传统存在论的意义上,还是在现代存在 论的意义上,“需要”都不具有“本体”的奠基意义,由此建构的价值论也不可能成为 价值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需要”(will,也可译为“意志”、“欲望”),无疑是一个主体性的概念,表达着 人的意向性,这一心理性的、感觉性的概念显然不可能作为实体性的本体概念存在于传 统存在论结构中,但却被价值哲学看成是价值生成的当然前提。从词义上看,“需要” 先行于“应该”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确定着价值的产生。然而,同样是在价值 哲学中,需要与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互释关系。追问为什么有需要,必然会搬出价值,如 “之所以需要某物,是因为某物有价值”。需要产生价值,需要又源于价值,这种相互 阐释性表明,还存在着较需要与价值更为根源性的存在样式,值得作进一步的追问,这 一存在样式就是通过当代哲学生存论体现出来的生存。
人是通过需要以及需要的不断满足从而展开其对象性的存在活动的。工商业作为已经 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直接表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人的需要也成就了科学与工商业 文明。需要表征着人的自然的生存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称“人的感觉、情 欲等等不仅是狭义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对本质(自然界)的真正存在论的肯定”。这 是一种自然本性上的规定,人的对象化、人的独特的享受方式、人的工业实践活动,都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自然的生存状态。“只有借助于发达的工业,亦即借助于私有财 产,人的情欲的存在论的本质才能充分完满地、合乎人的本性地得到实现。”(注: 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页。) 但国民经济学家却通过把异化劳动看成是劳动者的应然生存状态,从而“把劳动者变成 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这样一来,人其实是被剥夺了自然的生存本 性。“违背自然的满目疮痍,日益败坏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他的任何一种感觉 不仅不再以人的形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形式存在,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形式存 在。”(注:参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 版,第87页。)国民经济学家之所以只是看到人的经济价值而不是人的全面价值,就是 因为他们并不是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去理解人,根本的理论出发点在于理解人所特有的 存在方式,即生存。在应然的背后还存在着一种生存的必然(自然)。价值哲学所建构的 价值与事实的联系本质上应是生存论联系,也只有立足于生存论,人的丰富的应然性才 能得到阐释。
因此,不能停留于对人的需要的感性的理解。需要必须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根源 于人的生存,生存承担着对需要的理性规定。需要与生存的差别在于:1.需要是人表现 和充实自身价值而展开的意向性,但需要本身只是把人的生存局限于实存。生存作为蕴 含着自身丰富性的存在性结构,确定着人的超越性。我们说生存,就是指人的生存,人 的生存像一般动物那样,也具有实存性,但人的生存毕竟不同于一般动物而具有本质上 的超越性。生存在本质上是属人的,因而必然向需要敞开并把实存意义上的需要提升为 生存意义上的需要。一旦把人的主动性的超越性的生存还原为动物的被动性的、物性的 存活,必然会堵住生存面向需要的开放性,这样一种需要实际被还原为了动物性的本能 。在这一意义上,生存论建构是用生存的超越性去统一实存性。2.需要总是个体的,它 表达的是个体的意志,需要本身并不必然与整体发生勾连,需要并不因为它没有考虑整 体从而不成其为需要,而生存既是个体性的,也是整体性的,而且必然是整体性的。需 要的个体性虽然表征着价值的直接性与真实性,但因为需要的个体性往往被限定为单子 式的封闭个体,或者个体需要干脆被人为地剥离了生存整体性,因而由需要所阐释的价 值的直接性与真实性往往会为某种物役性与功利性所困扰,个体需要的占有性与整体生 存的共生意识总是处于一种尖锐的对峙状态。但是,从本质上说,生存的整体并不是僵 死的和大一统的整体,而是一种流动性的网状整体,个体生存本身就是内在于生存整体 中的。生存论用生存的整体性统辖和实现生存的个体性。3.生存的整体性体现着生存理 性,而生存理性本质上是由生存的历史性所赋予的。需要总是当下性的,它可能表现为 历史性,但并不必然蕴含历史性,生存当然表现为当下性,但其根据却在历史中。生存 的历史性既构筑起人类共同体的永续生存,也构成生存自我反省和自我阐释的内在规定 性。生存论是以生存的历史性规定生存的当下性。
五
相比之下,生存论较价值论更具有存在论意义,不过,在理论内涵上,生存论是通过 对价值论的内在的反省活动所形成的,从价值论的解释模式可以找到一条进入生存论的 恰适通道。价值论的解释模式是生活(生命,life)→生存(existence)。价值论立足于 两个关键性范畴:一是生活世界范畴,一是需要范畴。其中生活世界是展开价值论的基 本平台,但这里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直接给予的现成的世界,即经验的日常生活世界,而 需要则是价值论得以展开的意向性活动,既标示着价值主体性,也标示着价值欲求的对 象性与目标性。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世界的经验性与反思性同时也是由需要加以取舍的 结果。经验的日常生活世界与需要范畴确定着价值论的非反省性与主体主义取向,这一 取向同时也限定了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论阈(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自我中心主 义),因而关于自然的内在价值显然是价值论的难题,因为这必然涉及到价值论的边界 。由于停留于经验的和日常的生活与生命理解,进而也导致一种实存的生存观念。当然 ,也可以说,经验的、缺乏内在超越的生活与生命观念本身又是源于实存观的,因为生 活(生命,life)→生存(existence)的解释模式同时也隐含着实存→生活与生命(经验的 直观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活动)的解释模式,把人的生存还原为一般动物的存活状态,必 然意味着从动物性的需要本能及知性的态度去理解人的生活与生命。
立足于人的超越性的生存,从而进入生存论的解释模式。生存论的解释模式是从生存 →生活(生命),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概念,生存同时也是一个高起点的概念,生存就是指 人的超越性的生存,因而生活及生命就是指属人的生活与生命活动。在生存论中,生活 世界同样也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但这一基础概念并不是给定性的,因而生活世界所带 有的原初的经验性与直观性,需要接受某种检测与反思,检测与反思的依据则是生存的 超越性、整体性与历史性。在生存论建构中,需要仍然可以被看成是一个重要范畴,但 它必须接受来自于生存的超越性、整体性与历史性的反思与改造。这一反思与改造活动 反过来也强化了生活世界的自我反思活动,从而使生活世界概念更具理论性,而且由生 活世界的这种理解所展开的自为的生活与生命观念必然蕴含着一种超越性的生存观。超 越性的生存是生存论的基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存是排他性的,生存的超越性同时 蕴含着开放性,超越性的生存是作为社会化的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状态,但要达到这一超 越性的生存,必须实现超越性与实存性、属人性与自然性、整体性与个体性,以及历史 性与当下性的辩证统一。生存论同样强调生存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它还强调生存应 有的主体间性,强调生存主体间以及生存主体与周围世界基于人的长久的和历史性的生 存而应该建立起来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和富有智慧的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