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说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伊文霞,魏翠洁,吴晔,包新华,熊晖,常杏芝[2](2021)在《长疗程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幼年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3例》文中研究表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是一组具有临床表现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骨骼肌无力和肌肉炎症病变为特征。临床分型包括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散发的包涵体肌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和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等[1-3]。在儿童期,皮肌炎为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80%[4]。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为临床罕见病,年发病率约为每年每百万人1~19例[5]。美国儿童皮肌炎的发病率约为每年每百万人2.5~4.1例[6],国内尚未见流行病学资料。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治疗一直非常具
朱彦,李志玲,孙华君[3](2021)在《阿司匹林在儿童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目前国内外发表的关于阿司匹林致儿童不良反应的文献,为阿司匹林在儿童川崎病中的使用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医学、PubMed文献数据库,同时补充检索百度学术,中文检索词为"阿司匹林""儿童""安全性""不良反应",英文检索词为"aspirin""children""safety""adverse reaction""case repor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信息,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6篇文献,其中个案报道25篇,临床观察1篇;不良反应共40例。结果显示,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在前两位的是阿司匹林哮喘和消化道出血,分别占总例数的25%及22.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快为用药后15 min,最长在连续用药27 d后发生。结论儿童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总体安全性较好,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等),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型水肿等过敏反应,皮肤黏膜出血,头晕、头痛、癫痫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及耳鸣、短暂失聪、肝酶升高,还有Reye综合征、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和极少数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40例不良反应中,1例死亡(Reye综合征),其余经停药及有效治疗后好转。
孙磊,李冬梅,唐雪梅[4](2021)在《两种分类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回顾性队列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EULAR/ACR标准和B/P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回顾性队列中的分类能力。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89例疑似JIIM的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数据,计算EULAR/ACR标准和B/P标准的敏感度。结果 189例患儿,女86例,男103例,发病年龄6月至17岁7月[(7.0±3.6)岁],其中140例最终临床诊断为JIIM患儿[JDM 130例(92.9%)、ADM 5例(3.6%)、JPM 5例(3.6%)],另49名被诊断为非JIIM;B/P标准将117例患儿(83.6%)分类为可能/确定的JIIM,EULAR/ACR标准将121例(86.4%)患儿分类为可能/确定的JIIM,两个分类标准一致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κ=0.497,P<0.001);进行JIIM亚组分类时,EULAR/ACR标准可准确分类出96例JDM患儿,敏感度为71.1%,B/P标准可准确分类出80例JDM患儿,敏感度为59.2%,两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差,EULAR/ACR标准优于B/P标准,有统计学意义(κ=0.366,P<0.001);25例患儿可获得肌活检完整数据且阳性,其中24例(96.0%)根据B/P标准可进行分类,而EULAR/ACR标准仅可对其中22例(88.0%)患儿进行分类,两种标准的敏感度经卡方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7年EULAR/ACR标准在中国JIIM患儿中显示出更高的敏感度和分类率,尤其在进行JDM亚组分类时更有优势;在有肌活检情况下,两种分类标准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姜雨婷[5](2021)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全球不孕不育发病率约为10~15%,其中男性因素约占30~50%。导致男性不育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睾丸创伤、隐睾、精索静脉曲张、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医源性损伤、代谢性疾病等,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男性不育中最严重的疾病类型是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表现为睾丸生精障碍。携带遗传因素异常的NOA患者进行药物、手术等治疗干预效果并不显着。由于NOA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临床表型具有高度异质性,使其遗传学诊断困难且复杂。染色体异常是NOA重要的遗传学病因,核型分析是染色体检查的常规方法,但仅能明确一部分NOA患者的诊断(如克氏综合征),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机制尚不清楚。Y染色体AZF(Azoospermia factor)微缺失是目前仅次于克氏综合征的NOA患者主要遗传学病因。AZF微缺失目前主要采用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tagged site,STS)-PCR法。但由于选定的STS位点有限,仅能检出一部分的AZF微缺失,无法对AZF区其他变异进行检测,导致一部分AZF区变异被漏检。除了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仍有60~80%的NOA患者无法找到病因,最终被定义为特发性NOA,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未知的遗传因素引起的。明确诊断NOA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有助于患者获得适当的遗传咨询及临床决策。临床上通过睾丸显微活检技术发现一部分NOA患者睾丸中有少量精子,结合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NOA患者有机会生育自己的血亲后代。随着测序平台的快速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已逐渐应用于癌症、智力缺陷、遗传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检测中。近年来,对NOA患者分子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NOA相关的易感位点及新的致病基因也陆续被报道,然而大部分新发现的致病基因并未在NOA散发患者或家系中得到进一步验证。虽然染色体和AZF微缺失技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特殊的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断裂位点及AZF区亚区变异类型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尚无确定规律,临床遗传咨询困难。虽然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能检出新的致病基因,但是大量的变异位点需要结合临床表型进行分析,也需要进一步的家系验证。因此,为了给临床患者提供更明确的遗传咨询,NOA患者的遗传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研究目的1.研究NOA患者染色体异常的种类、检出率及其对临床表型的影响。2.探讨NOA患者AZF区变异的种类、检出率及亚区变异类型。3.分析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的检出效率及检出位点的致病性。4.探索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RVAS)结果,应用家系验证,对NOA相关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分析,为进一步开展NOA致病基因研究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男性不育患者,经过精液常规分析、精液脱落细胞学检测、睾丸细针穿刺术或睾丸显微取精术后细胞学检查,排除梗阻性无精子症。对确诊为NOA的1739名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及不育相应的检查结果收集。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整体研究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第1部分:对全部1739例NOA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及G显带分析。对常规核型分析无法明确的染色体异常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等方法联合诊断异常核型。对不同种类的染色体异常在NOA患者中的检出率、对应临床表型及相关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第2部分:对排除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进行AZF微缺失检测。采用STS-PCR法及NGS法两种方法并比较其检出率,对AZF亚区变异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并探讨其对NOA生精障碍的影响。第3部分:在排除染色体异常和AZF微缺失后,对同意参加生精基因研究的136例患者进行生精基因捕获测序Panel筛查分析。生精基因Panel是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在这个部分进行基因变异筛查及致病性分析。第4部分:对生精基因Panel筛查未检出突变的NOA患者133例及已生育对照组343例进行WES检测,然后进行RVAS分析,对差异有显着性的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进一步召回11个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结果进行复核,筛选出可能导致NOA相关基因,并讨论这些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1739例NOA患者检出染色体异常299例,占比17.19%,其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整条或部分性染色体的重复或缺失)247例,在染色体异常的NOA患者中检出比例最高,占82.61%(247/299)。2.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的睾丸体积、睾酮水平低于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组及Y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高于另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导致拟常染色质区(PARs)非整倍体,16种异常核型中14种存在PARs区非整倍体,PARs区非整倍体的异常率占全部性染色体非整倍体93.93%(232/247)。3.45,X/46,XY嵌合体及其衍生核型中AZF微缺失检出率为87.5%(7/8),多为AZFb+c区缺失。4.XX-男性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多是由于Xp-Yp易位,导致性别决定基因(SRY)易位至X染色体,占比92.86%(13/14)。5.联合应用染色体微阵列检测、特异性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AZF微缺失检测等方法,诊断了t(Y;D/G组)染色体易位2例、X/Y染色体不平衡易位1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嵌合体1例、Y染色体来源的小标记染色体2例。6.染色体平衡性结构异常NOA患者睾丸体积、FSH、LH、睾酮水平接近正常男性。16例平衡性结构异常共检出31个断裂点,分布于18条染色体上。5q15、11q25、22q13断裂点发生频率均为二次,提示其断裂点上相关生精基因与NOA发生有关。7.STS-PCR法在868例NOA患者中检出109例AZF微缺失,检出率12.56%。NGS法在572例NOA患者中检出172例AZF区变异,检出率30.07%。检出异常不仅包括传统微缺失类型,还包括多种AZF亚区缺失模式。单纯缺失7类,其中AZFb+c区部分缺失及AZFc区部分缺失又分12种缺失模式。单纯重复3类,其中AZFc区部分重复分为2中重复模式。重复+缺失9类。缺失+倒位1类。多种AZF亚区变异导致Y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8.通过生精基因Panel筛查分析,检出TEX11基因突变2例及AR基因突变1例。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是NOA的致病位点。TEX11突变导致生精阻滞于精原细胞及初级精母细胞早期阶段。AR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不完全表现为雄激素不敏感,具有异质性。本研究生精基因Panel筛查的检出率2.21%(3/136)。9.WES检测结果显示,NOA患者组检出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6个(TEX15、BRCA2、FAM47C、MEIOB、SYCP3、TDRD7)。通过NOA组及对照组RVAS分析,筛选出最显着(P<0.0001,OR>1)基因5个(DHRS4、WARS、PICK1、RRBP1、ENTPD2)及校验合格(P=0.0001~0.05,在睾丸中表达>6,OR值>6或因对照组未检出而无法估计)基因187个,其中包括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BRCA2、TDRD7、SYCP3。10.对最显着基因(5个)、校验合格基因(184个)、校验合格的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3个)及文献中已经过验证的NOA相关基因(28个)进行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117个关联蛋白,结果显示这些关联蛋白集中于减数分裂相关的蛋白互作通路。11.对11个被召回的家系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家系关联分析,结合RVAS分析及蛋白互作关联分析,得到6个家系验证过的生精相关基因: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12.WES检测结合生信分析共筛出9个生精基因:ACTL8(家系验证)、TRA2B(家系验证)、IDE(家系验证)、FIBP(家系验证)、NUP37(家系验证)、PIGT(家系验证)、BRCA2(文献验证)、TDRD7(文献验证)、SYCP3(文献验证),检出率为6.76%(9/133)。研究结论1.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是NOA染色体异常的主要类型。X染色体全部或部分重复可导致严重生精障碍。染色体断裂点5q15、11q25、22q13可能与精子发生相关,可能存在生精相关基因。2.AZF亚区存在多种变异形式(部分缺失、部分重复、部分缺失+部分缺失、部分缺失+倒位等),可能是通过影响Y染色体稳定性导致NOA。3.TEX11(c.1985T>C,p.Leu662Pro)及AR(c.528C>A,p.Ser176Arg)可能为NOA致病变异。生精基因Panel筛查检出率为2.21%。4.家系验证ACTL8、TRA2B、IDE、FIBP、NUP37、PIGT基因及已经过验证的BRCA2、TDRD7、SYCP3基因可能与NOA发生相关。WES及RVAS对NOA可能的致病候选基因检出率为6.76%。
高海浩,尚爱加,刘鸿宇,陈凌,孙正辉,陈川彪,陶本章[6](2021)在《特发性脊髓疝手术治疗11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特发性脊髓疝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手术方式与临床预后。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共11例有明确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特发性脊髓疝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痛温觉减退,其中1例腰腿疼痛伴排尿困难;7例肌无力或肌张力下降,4例肌张力增高;1例发生于颈髓,9例发生于胸髓,1例发生于腰髓;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平均6.91。影像学可见硬脊膜缺损多位于T4~7椎体之间,相应层面脊髓萎缩和长T2信号。均行脊髓疝复位+硬脊膜瘘口修补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恢复良好,无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JOA评分为11.5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改善率为76.44%。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均未见脊髓疝复发。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明显改善,3例缓解。结论特发性脊髓疝治疗的难点在于术前诊断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早期确诊及手术治疗后临床预后良好。
杨媚,王毓琴,林丹,戴玛莉,杨友谊[7](2021)在《儿童葡萄膜炎86例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86例儿童葡萄膜炎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86例患者中男44例,女42例;平均发病年龄(10.6±3.8)岁,初次发病至就诊时间(10.14±15.94)个月;以特发性葡萄膜炎和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性葡萄膜炎最多见。炎症活动期予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点眼,部分病例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经治疗后35例(55眼)视力有提高,36例(56眼)无变化,8例(11眼)下降。结论儿童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隐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早期确诊至关重要,积极治疗和随访可改善预后。
莫雅婷[8](2021)在《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特发性眼睑痉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病晚期可出现持续闭眼甚至功能盲,不仅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且易对个人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治疗上,目前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手术治疗、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等,以上治疗都存在不能去除病因、副作用大、难以解除患者的眼、面、舌等多部位病变的难题。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治病求本,可统筹解决不同病变部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观察中医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疗效,科学评价乌梅丸加味方对特发性眼睑痉挛的治疗效果,以期为特发性眼睑痉挛(含Meig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纳入符合本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的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含Meige综合征患者)。以目前主流治疗方式即A型肉毒素注射作为对照组,乌梅丸加味方作为试验组,患者被随机分入试验组或对照组。观察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出生时五运六气分布、是否曾被误诊、发病诱因、加重因素、好转因素。观察经方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疗效评价指标主要是肝阳虚中医证候量表、Jankovic评定量表(Jankovic Rating Scale,JRS)、眼睑痉挛残疾指数(Blepharospasm DisabilityIndex,BSDI)。安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结局指标为Jankovic评定量表,次要结局指标为肝阳虚中医证候量表和眼睑痉挛残疾指数。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1例,其中试验组31例,对照组10例,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2例,最终纳入试验组29例,对照组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治疗前Jankovic评分、治疗前肝阳虚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前眼睑痉挛残疾指数评分等一般资料和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41例患者中,出生时主运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4,P>0.05)、司天在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P>0.05),出生时主气分布以初之气厥阴风木(8例)、五之气阳明燥金(8例)和终之气太阳寒水(12例)为多,主气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5)。3.41例患者中16例患者发病诱因是情绪变化;16例在情绪变化时病情加重,17例在休息差时病情加重,13例在日照时病情加重;7例在注意力集中时好转。4.试验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JRS评分(3.13±3.14,7.25±2.12)较试验前评分(7.38±0.94,8.00±0.00)降低,其中试验组的各随访时间节点的JRS评分较上一随访节点降低,与基线相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1),对照组的JRS评分在治疗后42天时达到最低,为5.12±2.69,与组内基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5),至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JRS评分较治疗后42天时升高,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P=0.317,P>0.05)。在治疗14天及42天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0,P=0.679,P>0.05),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试验组JR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P<0.05)。5.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肝阳虚中医症候量表评分(4.56±4.75)较试验前(12.24±2.76)降低,试验组的各随访时间节点的肝阳虚中医症候评分较上一随访节点降低,与基线相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00,P<0.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4天及42天时评分降低,至42天时评分最低,为8.87±4.35,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P>0.05),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评分较基线水平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4,P=0.056,P>0.05)。在治疗14天及42天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2,P=0.267,P>0.05),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试验组肝阳虚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1,P<0.05)。6.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眼睑痉挛残疾指数评分(0.90±1.23)较试验前(2.18±1.00)降低,且各随访时间节点的BSDI评分较上一随访节点降低,与基线相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06,P=0.001,P=0.000,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4天、42天及3个月时BSDI评分降低,至42天时评分最低,为1.95±1.39,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P>0.05),在治疗后6个月时评分较基线水平增高,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8,P>0.05)。在治疗14天、42天及3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6,P=0.529,P=0.008,P>0.05),在治疗6个月时,试验组BSDI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7.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3%vs12.5%,P=0.001,P<0.05)。8.目前尚未观察到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结论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变化和劳累可能是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的诱因和加重因素,注意力集中是本病的保护因素。(2)出生在主气为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及太阳寒水的个体可能易发特发性眼睑痉挛。(3)特发性眼睑痉挛在发病时常伴发眼干、畏光、睡眠障碍和情绪差。(4)本病因首发症状及眼表症状各异,易被误诊为其他眼病。(5)乌梅丸加味方可有效改善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眼部及全身症状,降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陈娟,蔺颖,石强[9](2021)在《四例抗Ku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临床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抗Ku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骨骼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学部自2019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4例抗Ku抗体阳性II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相关内容结果 (1)本组4例患者发病年龄均偏大(41~68岁,平均57岁),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轴性肌群受累。(2)本组4例患者骨骼肌病理均可见肌细胞萎缩、坏死,肌间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等炎性肌病的改变,其中2例患者出现镶边空泡这一异常结构。结论抗Ku抗体阳性IIM患者四肢近端肌及轴性肌群常受累,骨骼肌病理可出现镶边空泡的异常结构。
何丽莎,路永红,章培,涂媛[10](2013)在《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文中研究表明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progressive idiopathic atrophoderma)发病原因未明,病史较长,皮损表现为硬化性、萎缩性、色素增多性斑片,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略凹陷,其下可见静脉纹理。最近我科诊治1例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现报告如下。
二、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1.1经脉络属 |
1.2生理配合 |
1.3病理相关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2.1补肺通肠 |
2.2降肺通肠 |
2.3宣肺通肠 |
3 方药 |
3.1补肺通肠汤 |
3.2降肺通肠汤 |
3.3宣肺通肠汤 |
4 典型病案 |
(2)长疗程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幼年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1.1 临床表现 |
1.1.1 病例1 |
1.1.2 病例2 |
1.1.3 病例3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治疗经过 |
1.4随访 |
2 讨论 |
(3)阿司匹林在儿童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信息提取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不良反应分析 |
3 讨论 |
3.1 哮喘 |
3.2 消化道出血 |
3.3 Reye综合征 |
3.4 耳毒性 |
3.5 皮肤损害 |
3.6 药物超敏综合征 |
4 结语 |
(4)两种分类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回顾性队列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JIIM)分类比较结果 |
2.3 青少年IIM(JIIM)患儿的亚型分类 |
3 讨论 |
(5)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篇 绪论 |
1.1 NOA的鉴别诊断 |
1.2 NOA的遗传学病因 |
1.3 临床遗传学诊断技术 |
1.4 存在问题及实验方案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染色体异常分析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AZF区变异分析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生精基因捕获测序筛查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部分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外显子组测序及低频突变关联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研究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特发性脊髓疝手术治疗1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 |
讨论 |
(8)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 |
3.5 BSDI评分 |
3.6 PEGR评分 |
3.7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肉毒素的作用机制 |
4.2 研究发现 |
4.3 局限性 |
5 结论 |
综述二 特发性眼睑痉挛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疾病概述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4 治疗 |
4.1 口服药物 |
4.2 A型肉毒杆菌毒素眼周注射 |
4.3 眼眶全肌全切除术 |
4.4 脑深部电刺激术 |
5 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5.1 古代文献研究 |
5.2 病因病机 |
5.3 古代立方与针灸治疗 |
5.4 现代中医治疗 |
5.4.1 中药治疗 |
5.4.2 针灸治疗 |
5.4.3 拔罐 |
6 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受试者退出试验的条件 |
2.3.1 退出标准 |
2.3.2 剔除标准 |
2.3.3 脱落标准 |
2.3.4 中止试验标准 |
3 患者纳入 |
3.1 患者纳入标准 |
3.2 患者排除标准 |
3.3 随机分组 |
3.4 给药方法 |
3.5 结果观察 |
3.6 疗效评定 |
4 疗效评定 |
4.1 主要结局指标 |
4.1.1 Jankovic评定量表 |
4.2 次要结局指标 |
4.2.1 肝阳虚中医证候量表 |
4.2.2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量表 |
5 样本量计算 |
6 统计分析 |
7 伦理学原则 |
8 质量控制 |
9 结果 |
9.1 患者基线资料 |
9.1.1 一般资料 |
9.1.2 地域分布 |
9.1.3 首发症状表现 |
9.1.4 误诊调查 |
9.1.5 西医治疗史 |
9.1.6 中医治疗史 |
9.2 五运六气统计学分析 |
9.2.1 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出生时的主运情况 |
9.2.2 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出生时的司天在泉分布情况 |
9.2.3 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出生时的主气分布情况 |
9.3 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分析 |
9.3.1 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的诱因 |
9.3.2 特发性眼睑痉挛加重的危险因素 |
9.3.3 特发性眼睑痉挛好转的保护因素 |
9.4 临床疗效 |
9.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ankovic量表评分比较 |
9.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阳虚中医症候量表评分比较 |
9.4.3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量表评分 |
9.4.4 临床疗效 |
9.5 安全性分析 |
10 讨论 |
10.1 特发性眼睑痉挛病因病机分析 |
10.2 乌梅丸组方分析 |
10.3 特发性眼睑痉挛发病原因的探索性分析 |
10.3.1 年龄 |
10.3.2 情志 |
10.3.3 劳耗 |
10.3.4 心神 |
10.3.5 运气 |
10.4 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疗效分析 |
10.4.1 Jankovic评分结果分析 |
10.4.2 肝阳虚症候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
10.4.3 眼睑痉挛残疾指数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
10.5 其他 |
11 创新性和局限性分析 |
11.1 创新性 |
11.2 局限性 |
1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长疗程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幼年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3例[J]. 伊文霞,魏翠洁,吴晔,包新华,熊晖,常杏芝.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3]阿司匹林在儿童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 朱彦,李志玲,孙华君. 世界临床药物, 2021(10)
- [4]两种分类标准在青少年特发性炎性肌病回顾性队列中的对比研究[J]. 孙磊,李冬梅,唐雪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1(10)
- [5]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临床遗传学分析及全外显子组测序低频突变关联研究[D]. 姜雨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6]特发性脊髓疝手术治疗11例分析[J]. 高海浩,尚爱加,刘鸿宇,陈凌,孙正辉,陈川彪,陶本章.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08)
- [7]儿童葡萄膜炎86例临床特点分析[J]. 杨媚,王毓琴,林丹,戴玛莉,杨友谊. 现代实用医学, 2021(07)
- [8]乌梅丸加味方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莫雅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9]四例抗Ku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临床及病理分析[J]. 陈娟,蔺颖,石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6)
- [10]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1例[J]. 何丽莎,路永红,章培,涂媛.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