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引巧用,让教科书论文_陈小君

善引巧用,让教科书论文_陈小君

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己任的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必须引领学生徜徉在优美的语文意境中,享受阅读形成的愉悦体验,与文本共振。材料补白,以它特有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文本,针对"留白"之处进行补充完善,课堂因"补白"而巧思,因"补白"而入神,学生的能力就可提升,素养也就得以升华。

如果说文学是经营空白的艺术,营造空白与未定性的感性生成机制是作家的功力所在的话,那么我以为,语文教学的补白就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功力和艺术所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我一个抓手,我就能让课堂成长学生生长的殿堂。"这个"抓手"就是"补白"。阅读教学中,将有一定材料辅助阅读,借助求回、求异等思维形式,艺术性地引导学生展开与教材文本的对话,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达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就是"补白"的魅力。下面谈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补充 "主题",强化行为,养成习惯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角色经发生了变化,开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不仅要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使到孩子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语文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我们试图在教学行为指引的儿歌教学形成规矩意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兼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书包》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一般的教学都会围绕"爱惜文具,养成好习惯"来展开,课堂上,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开展了"整理书包"的游戏 ,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据此,可以适时补充《大卫上学去》《大卫不可以》等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入手,补充同一主题的多个材料,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补充"人和事",走进文本,唤发情感。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文中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瑞金沙洲坝时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表达对革命领袖的感谢和敬爱之情。

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有所删减,再加上学生对"毛主席"时代的距离感,但是他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不朽功勋,孩子们了解太少,很难与文章产生共鸣。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下此文,毛主席对于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不仅是祖辈上的,更是当代孩子更应该了解的背景,因了解激发内心的感恩之情。这诸多问题,从教材里都不能找到答案,此时,教学中的材料补白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首先,"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这样一段开篇语的放入,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毛主席的领袖形象一下出现在学生眼前,就会不由自主地询问,毛主席是谁,沙洲坝在哪里,领导什么人革命?如果再联系描写毛主席的革命故事,如在长征的故事等等,让学生课前听家人讲,或课堂当作补充讲述,更起学生的共鸣,了解这位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体会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从而立体地感受毛主席的伟大人格。

要上好具有特色的伟人故事类文章其实是不容易的,因为像《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类的人物故事包含着中国文化背景、历史背景、语言背景。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必须补充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文本中的人和事,显得特别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比如教学《端午粽》时,补充对端午这一习俗的来历,屈原的故事,再让学生去再去品读文字,认识"爱国"的屈原,感受必不一样……这样一种材料延伸的补充,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补充。

三、补充"同类",积累词汇,体验语感。

科普类的说明文在小学教材里面点的比例约占八分之一。其鲜明的文体特征决定教师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就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这就是说,科普类的说明文,其中的要点和说明方法必须重视。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择其重点,适度地引入同类文体,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水上飞机》《恐龙》《鲸》等,可以在引导学生梳理脉络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语言表达的科学准确、生动形象。比如《水滴石穿的启示》这一文章,作者在选材和文字的表述上都非常有特色,老师应该立足于科普说明文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在思考中领悟作为论据所列举的故事不必具体,更为侧重简洁。

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更为有效地去建构这一新的"理解"和"表达"呢?在这时候延展材料《杂交水稻之父》《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补充材料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很快找出了和文中相似的表达方法,课后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创作,可以选择更多的产品说明书来阅读,打破文本界限,感受知识与生活互通,突破教学空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补充"原著",填补细节,感知人物。

2018年6月,在策划台山市秋季阅读工程推进大会上,台城二小的一位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是一篇改编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章回体白话文小说。在备课磨课之时,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研读了原著,在集体备课上一致通过,补充两段材料:其一是林冲被发配沧州之前面对高街内调戏、霸占妻子时一再隐忍承受,其二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荣进看似无意的言语之下的推波助渊。这两段补充主要目的是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林冲的性格,同时对体会小说情节的发展大有帮助,以隐忍性格闻于世的林冲何以会棒打洪教头,这样的小说情节布置是否合理,在整个《水浒传》中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安排,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通过分析阅读,学习探讨,学会从典型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以此让学生对小说产生更多更不一样的思考和领悟。从课堂上学生对补充材料的解读可以看出,这种忠实于原著的细节补白式的阅读丰富了学生对阅读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如果可以追溯到原著,不妨把原文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可以既免由于教材的删减而带来的断章取义,又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扎实有效,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更为深刻。

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之处,无物存在。"我以为删减修改的教材文本,同样会缺失本原意义的东西,所以,教学材料补白,教师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学生的一道阅读补充大餐,这道大餐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敞开地自由地去"博览",在博览中习得语文知识,丰厚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要善于援引适当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搭建一个超文本的解读与对话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补白"这种特有的艺术走进文学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叶永涛语文之真与语言本们--语文世界[J].语文世界杂志社,2016年第4期

[2]温维成 周辉 把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中解放出来[J].人民教育,2018第13-14期

[3]秦晓华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教材观[M].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 肖川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2

论文作者:陈小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  ;  ;  ;  ;  ;  ;  ;  

善引巧用,让教科书论文_陈小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