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楣 在大陈岛垦荒的青葱岁月
一群平均年龄才18岁的青年,背井离乡,来到荒芜的小岛上,在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与未知的前途命运时,表现出前所未有果敢与坚毅。“这大概就是你们所说的垦荒精神吧。”王宗楣说。
今年87岁的王宗楣,是当年大陈岛垦荒队带头人,19岁时入党,曾在浙南日报印刷厂当工人,后来调入温州团市委,任青年工人部部长,经过筛选被任命为大陈岛垦荒队副队长。1956年1月29日,他率领207名温州垦荒队员驱车5个多小时与椒江垦荒队会合。1月31日,227人从椒江码头出发,来到大陈岛,成为首批垦荒者。
幸亏里屋上着锁,要不然李金枝保不准又会像那天一样,扑过来对我实施人身攻击。我走到门边,尽量轻声细语地说,金枝你也别闹了,消消气,以后咱就是一家人了,既然李书记给咱做主安排好了,咱就要好好过日子,谁也不要想别的了。你说是不是?
大陈岛上原本生活着1万4千多人,因战乱都陆续离开了。等垦荒队到时,一切都是百废待兴。以住宿为例,岛上连个不漏风的房子都难找,两条木凳一横放,上面再搭个木板,便是床了。另外,队员们起初能吃到的蔬菜只有冬瓜和南瓜,以至于大家把岛上食堂叫做“冬南食堂”。
王宗楣说,当年他上岛时只有24岁,尽管做好了吃苦准备,但刚一上岛面对的困难,还是远比想象中的大。“垦荒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国人民都看着呢,我们要拿出光荣感和责任感。”在大陈岛,队员们的使命是令岛上恢复生产。王宗楣协同垦荒队长卢育生,给每个队员都安排了岗位,有的种地,有的养殖,有的打鱼。
短短半年时间,王宗楣和垦荒队员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大陈岛上的一切,岛上的房子逐渐修葺完毕,荒废的土地上新种了土豆、番薯等农作物,养猪场、养羊场等畜牧业也开始建得有模有样。1958年夏天,王宗楣乘火车去大连,学习海带养殖技术。过了5个月,他学成归来,同时也把海带苗带了回来。他开始在大陈岛养殖海带,并把技术教给队员们。
大陈岛垦荒的故事,经报刊不断宣传,被更多人得知,许多青年也纷纷要求加入到大陈岛的开发建设。到1960年3月,前后有5批共467名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陆续上岛垦荒建设。经过几年苦战,岛上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乳品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等,经济收入总计10多万元。
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对比分析 …………………… 杨 洁等(10):1368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王宗楣受到胡耀邦的单独接见。除了受到关爱和鼓励,王宗楣还带了胡耀邦亲笔写的一封信——《宗楣同志转垦荒队同志们》,这是一份给垦荒队员们的特别礼物和谆谆教诲。
式中:l∈[1,20],d为训练样本的数目。调整系数α使得F(xl)落在一个合理的概率区间范围内,取值α=0.2。本节算法迭代次数上限为50,利用遗传算法学习超参数的算法流程如图1所示。
1960年7月,中共温州地委派出慰问团,到大陈岛上举行了隆重的慰问大会,正式宣布垦荒队光荣地完成了垦荒历史任务。王宗楣在大陈岛上生活了18个年头。1973年,他调至温州水产局,这才离开了他的“第二故乡”。
现在,王宗楣每年都会回一次大陈岛,看到大陈岛建设的日新月异感到无比骄傲。
【人物名片】 王宗楣
1933年出生,中共党员,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首任副队长,浙江大陈岛早期建设者。1956年率垦荒队登上大陈岛垦荒,带动全岛军民艰苦创业,使大陈岛旧貌换新颜。1957年,在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我们生活在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发言。
(文/朱蒙钰 图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大陈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