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1]2001年在《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对策分析》文中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它还存在着规模偏小、业务拓展不足、风险控制薄弱等诸多问题。21世纪我国证券公司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认清形势,把握未来,制定正确的发展方略,是每个证券公司面向新世纪的共同课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求运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揭示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勾画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大致轮廓和前进方向,以期能对我国证券公司规划未来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我国证券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针对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偏小、业务拓展不足、风险控制薄弱等问题,全面、深人地剖析了其原因,并指出了其对证券公司长远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叁部分则在借鉴国外证券公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和证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主要对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拓展业务空间、强化风险控制、实施人才战略等。 由于证券公司发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未来的发展环境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上本人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有限,文中不足之处肯定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不吝赐教。
姬新龙[2]2008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战略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并从更深层面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并购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并购和核心竞争力联系在一起,也即企业并购行为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中心展开,就是本文对战略并购的诠释和理解。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是证券公司内在的一种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知识性能力或资产,是区别于其他证券公司从而形成自身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对日渐成熟和激烈竞争的资本市场来说,未来证券公司之间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实现成熟的竞争格局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此预期前景之下,将从事并购业务的证券公司自身的并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指出了战略性并购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并购理论,将战略并购分为挖掘期和提升期两个阶段,构筑了本篇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其次,将证券公司作为研究实体,依据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的实证方法,将反映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划分为叁个等级,并以此作为证券公司战略并购模式构建的依据;最后,文章选取中信证券的并购成长史作为案例,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剖析,从中得出核心竞争力的识别、目标企业的选择是证券公司战略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前提,证券公司只有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最后,文章指出在未来激烈的证券市场竞争中,证券公司只有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取更多的机会。选择并购这种外延方式来培育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可以借助于并购,把不同证券公司分散的专长、技能等能力要素,通过有效并购,使这些能力要素在相关联系和作用中形成新的、更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国家[3]2016年在《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和监管制度层面探讨证券市场风险的成因、度量和对风险控制的对策。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以转轨经济为背景的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新兴市场,导致2015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异常波动。本文对此次行情的波动从宏观经济侧面、监管制度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理论主要是防止机构投资的风险,而我国的风险防范则要高度重视散户的投资风险。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引出研究问题,并阐明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提出全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及对策。介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说明本文研究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第2章对前人已有的证券市场风险的识别、度量、风险防范、市场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的文献回顾和评述。第3章从风险定义、风险分类、风险成因叁个方面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的一般理论。从引起证券市场风险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对风险内涵进行了分析。运用凯恩斯、斯密斯、萨缪尔森的理论探讨了政府是否应该干预证券市场。最后运用道德风险理论、货币面纱理论及最后贷款人理论来分析政府救市的必要性。第4章探讨了证券市场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检验宏观因素和经济环境的外部冲击对我国故事压力风险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对政策因素做了四种分类,在原有CSSI压力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探讨政策因素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第5章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其自身特点进行详细论述。并对中国证券市场在2007年和2015年经历的两次异常波动进行分析。其发生波动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金融创新及过度杠杆化、政策层面的过度推动、监管部门政策的失误、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及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强等。最后对股灾暴露出来的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股灾给宏观经济层面带来的影响做了进一步探讨。第6章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体系进行了比较,对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了提炼。同时将国际上曾经发生的过得股灾按照杠杆驱动型、经济泡沫型、热钱、汇率引致型进行分类探讨。第7章我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的对策。本章阐述了当前环境下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总总问题。综合前面章节的研究结果,提出对防范系统性风险需采取的监管方式和对策做出的思考。首先在制度层面上需要优化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涨跌停板制度、发行及退市制度。同时需要解决“一行叁会”监管模式存在的监管真空,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及降低创业板高估值。最后在金融环境层面需要防止违规杠杠资金进入股市及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洪毅恺[4]2008年在《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近五年来的连续两位数增长,使我国从经济总量上在2006年底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GDP已达到24.95万亿元,外汇储备也以1.53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影响力量。根据相关研究预计,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党的十七大要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这些都对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相匹配的又都有一个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群体。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也为我国证券公司和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运作空间。此外,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以及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也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即是在此环境背景下,希望对我国证券公司的未来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根据国际证券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的具体情况,首先提出了我国证券公司的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随后针对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发展差距和障碍以及面临的来自境内外的竞争威胁,进而通过对我国证券公司现有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最终提出我国证券公司现阶段的发展路径选择应该是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核心的涉及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双层次战略联盟,并对其定义、特征以及架构等相关内涵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也是本文的核心观点。紧接着,本文还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和目前具备的优势条件和外部的有利环境进行了论述,指出发展正当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构建进行了具体分析和阐述。首先是合作伙伴的选择研究,建立了模糊评价选择模型和相应的两级指标评价体系;进而开始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组建,提出了应组建以我国证券公司为主导的金融类控股公司作为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这一金融类控股公司的构建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随后,则是在第一层次战略联盟的基础上,组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提出以组建跨国合资金融公司作为第二层次战略联盟的主体形式,并对最终的双层次战略联盟组织形式和构建路径进行了完整的描述。最后,本文还专门安排章节对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和相关政策建议进行了论述。由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指导意义,因此,为了对本文的相关结论进行检验,本文特意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的实证检验方法。通过对统计汇总结果和案例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结论的有效性获得了较好的实证检验效果和印证。此外,针对从2007年开始出现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文还就其对国际证券业以及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结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李贵军[5]2013年在《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产业生态位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与生态位理论互相融合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创新理论,由Hutchinson提出的“n维超体积”在生态位的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产业生态位理论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产业经济学中,据此提出产业组织生态位理论、产业生态位理论等。基于产业生态位理论,可以将证券行业的发展看作一个产业种群生态系统,该种群生态系统包含了种群数量、种群生态环境、种群竞争格局、种群生命周期等相关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是影响生态系统优化与变革的生态因子。盈利模式则是综合反映该种群利用资源环境输出产品和服务,以及随之形成的业务模式、业务结构、收入规模、利润增长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随着生态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因子必须通过不断调整(内部优化与外部关系整合)才能获取更多的发展能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是券商行业和个体不断适应内外生态因子变化,寻求资源获取和产品输出路径改变的过程。盈利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在特定资源维度和规模形态的空间结构中,内部各行为主体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和矛盾冲突,不断打破自身发展限制、努力获取最佳战略位置的过程和状态。因此,利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对券商行业转型和产业,研究盈利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既面临内部生态位错乱,竞争无序的压力,又面临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的挑战。券商行业总体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加剧,业务单一,资金效率低下、行业周期性强、融资渠道窄的现实特征,盈利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券商行业生态位水平较同为金融行业的银行、保险和信托低,且近年来出现继续下行趋势。在产业生态多维影响因素中,盈利模式是一个能够影响行业升级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利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分析行业现状、解释产生各种现实情况产生的原因,并在此方向下深入研究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和解决证券行业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拟解决叁个主要问题:(1)为什么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分析券商行业,以及本文分析券商行业问题着眼点;(2)基于产业生态位理论视角,券商盈利模式存在的3大主要问题,即对比资产收益率低下,收入周期性特征明显、收入模式单一;(3)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改变现状的政策建议,即基于存在的3大主要问题如何进行券商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带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式,进行了7个部分的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绪论部分针对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并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来描述文章整体研究框架。通过对文章研究内容的总体介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研究思路和脉络。第二章是理论和文献综述部分。首先,该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外关于产业生态位理论研究及应用状况进行综述分析,从而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部分,可以发现产业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产业经济学的衍生性理论,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并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迄今为止,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应用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当中,还属于一个全新课题。如何从本质上分析产业生态位理论以及理解该理论与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次上认识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探寻到具有前瞻性的券商盈利模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文章对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作了相应的介绍,明确了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及特征,盈利模式的本质。文章认为盈利模式是构成价值获得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是基于战略层面的以客户和利润为导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本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是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再次,文章对券商发展和创新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现有文献总体认为,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过于同质化,公司之间缺乏业务分工,且恶性竞争严重,这样的盈利模式造成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严重依赖于市场行情周期,使证券行业很难持续发展壮大。相关的研究多立足于行业竞争和收入结构,对于更深层次的机理分析,以及扭转行业盈利模式的着力点和具体措施相对缺乏。第叁章是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盈利模式现状研究和实证分析。首先,该部分从产业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券商盈利模式转型的宏观环境,即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政策调整、资产证券化、产业转型和升级对盈利模式的积极影响。其次,文章接着分析行业内部生态环境,从行业当前盈利模式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经纪业务现状和佣金率下滑等方面作了相应的分析。再次,文章在分析内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再利用相关的量化理论对前文研究作相应的实证分析。文章利用基于生态位时空分异测度的相关理论,利用行业集中度、行业结构定量模型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实证分析券商行业当前过度竞争,行业集中度度过低,产业绩效低下的判断。最后,文章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位值测度的数量模式,分别对金融行业内券商生态位水平,以及行业内券商之间的生态位水平的差异,研究行业生态环境所处的态势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券商行业与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其生态位值偏低,且仍处于下滑趋势。通过该部分的理论实证得出结论,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叁大症结在于盈利周期性波动严重、行业资产收益率低、行业收入结构狭窄。针对以上叁大问题,后文将分别从逆周期调节机制研究、券商行业资金使用效率研究和功能定位叁个方面分别予以分析。第四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逆周期调节机制的研究。券商行业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市场行情的波动直接决定着券商行业收入曲线。盈利模式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是我国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一大显着特征。发达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收入曲线并未呈现如此大的波动。文章第四部分就证券行业顺周期性特征以及逆周期调节机制作相关分析,以促进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第五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资金使用效率研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杠杆率低是我国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该部分对国内券商融资和资金使用特点,对券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责等作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发达资本市场资金效率情况后,提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功能定位的研究。券商业务收入来源单一业务结构过于集中是行业的又一弊端。证券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广泛参与投资融资业务、证券发行承销、资产管理、财务咨询业务,但经纪业务仍是收入结构的主体。券商盈利模式的创新必须明确业务功能和定位,拓宽业务范围,深化券商作为金融中介和资本服务职能。该部分通过梳理发达市场券商功能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与成熟市场的差距,提出完善我国券商行业功能定位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结论与建议。主要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本文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当中,以产业生态位的视角研究券商行业存在的问题,是对产业生态位理论运用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视角创新。文章通过为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寻找新的注脚和依据,对于推动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基于产业生态位的视角得出券商行业叁大根源性痹症,在此基础上将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归纳为分析了叁大痹症,即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叁大症结在于盈利周期波动严重、行业资产收益率低、行业收入结构过窄造成竞争过度。这一分析有别于行业盈利模式痼疾在于竞争加剧、佣金率下滑的普遍认识。(3)文章结合行业规制和盈利模式现状,分别针对叁大弊病提出与之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这为监管部门改善行业生态外部环境,券商个体转变企业经营思路,构架新的盈利模式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本文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1)理论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生态位理论属于一种产业经济学理论与生态位理论结合式的创新。产业生态位理论既融合了产业经济学一些基本的理论(诸如产业制度理论、组织理论、交易理论等),也吸纳了生态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产业生态位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鉴于本人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于产业生态位的理解的层次还需要提高,因此本文针对产业生态位的一些论述以及尝试性创新,可能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因此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的理论深度,是日后仍然需要完善的课题。(2)定量研究不足。定量研究是为理论研究提供现实论据的主要研究手段,鉴于本文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变量比较复杂,因果关系难以进行单线条式的梳理,因此模型构建显然十分困然,从而造成本文定量研究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作为研究论据,导致本文定量研究不足。这些对于本文得出的一些结论合理性以及说服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中,是采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解决券商盈利模式问题的一种全新尝试。从理论来看,这种尝试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提高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实战价值、拓展产业经济学理论应用边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来看,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因素,使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去系统研究券商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有助于我们从现实的角度,站在战略高度去认识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内在迫切性,同时有助于从比较凌乱的现实中,寻求到正确的方向,不再局限于细枝末节问题处理,而是着眼于未来战略性方向,从根本上为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李京东[6]2016年在《C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研究》文中指出在泛资管背景下,伴随着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的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也迎来扩大发展和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资产管理业务将被纳入包括经纪、自营、承销业务在内的主要业务中。因此,展开对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篇文章首先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研究成果,然后对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运作要点以及我国券商和国外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现状进行介绍,再通过比较分析、对C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得出C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目前主要存在叁大问题:资产规模偏小,产品种类单一,产品收益偏低。最后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C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七个发展对策:(1)扩大影响,树立特色品牌;(2)目标客户重定位,克服地域限制;(3)拓宽渠道,提高营销水平;(4)培养产品创设能力,丰富产品体系;(5)细分客户,发掘需求;(6)加强投研团队建设;(7)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C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能够实现促进公司把握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黄金期”的机遇,突出资管业务特色,树立公司品牌。促进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打造资产管理“硬实力”,全方面提升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公司的转型、加强公司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公司盈利。
马青青[7]2017年在《大资管背景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新政的出台引领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大资管时代,受政策红利影响,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得到全面松绑,迎来发展新浪潮。截至到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已突破70万亿,是GDP的1.03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财富日益增加,投资理财和财富管理成为居民尤其是高净值客户管理资产的首选。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一种投融资渠道,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能够增加其直接融资比例,降低间接融资成本,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能够丰富理财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收益。资产管理业务有利于投融资体系的市场化,对国计民生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我国经济目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证券公司同样面临转型压力,传统业务市场接近饱和,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证券公司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首先,资产管理业务链连接资金端和资产端业务,可以带动传统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的转型;其次,资产管理业务可以重构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由单一通道佣金制逐步转变为业务链整模式;然后资产管理业务还可以实现资产的多样化配置,吸引居民投资者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进入大资管时代以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犹如开闸放水,2012年、2013年分别实现575%和175%的惊人发展速度。到2017年大资管时代已经发展了五个年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逐渐进入相对稳定期,新时期政策红利不在,反而监管更趋严格。同时证券公司面临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资产荒带来的压力以及原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都是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需要面临并克服的挑战。因此,立足新时期的大资管时代,分析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探讨业务的发展策略对证券公司、对资产管理行业都具有现实意义。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四个因素,分别是销售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基础资产资源资本金实力。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中,银行与保险在产品设计能力上不如证券公司,信托和基金在销售能力方面不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同时具备这四种能力的金融机构,所以说证券公司本身有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天然优势。对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而言,投资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就是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缓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政策管制,二是限于资本市场不完善,机构投资者直接比例较低,而个人投资者储蓄率较高,理财意识不高。受经济下行影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面临资产荒挑战,证券公司应该积转型发展,实现战略升级。借鉴国际成功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市场细分,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和产品设计能力,开发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理财产品,吸引受资产荒影响的潜在投资者。同时证券公司更要注重部门的协同合作,利用传统业务的发展优势带动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资产管理业务也能引领传统业务实现转型发展。本文主要立足大资管时代,首先分析了大资管这一背景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此背景下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情况。其次分析了国内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模式,为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提供借鉴。由于大资管提出已有五年时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进入新的局面,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新时期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市场情况,细致分析了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模式的探索方向。最后结合前文的分析,从组织结构的完善、风险的防控、产品的设计与销售等方面,总结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策略。
张艳[8]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叁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叁,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庞小凤[9]2015年在《我国证券监管转型背景下的投资者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投资者保护是证券市场永恒的话题,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就是投资者保护的斗争史。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宗旨,也是证券监管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投资者保护陷入困境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根源之一。我国证券市场作为是一个新兴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历史进程中,投资者保护将一直成为证券市场永恒的主题。投资者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证券市场各方面主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立更好的协调机制,建立多层次的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组织体系。本文在当前我国证券监管转型的背景下,围绕投资者保护研究的问题,重点讨论投资者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投资者利益受侵害的机理,对比中外投资者保护制度,分析法律保护、监管保护、信息披露对降低控制权私利的影响效应,评价投资者投资回报状况等。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外各国投资者保护的宗旨、原则、立法理念、具体保护机制和措施等逐渐趋同,彰显监管取向明确化、监管主体专门化、国际监管合作化等诸多共性特征。但是,由于各国因经济发展特点、政治体制、法律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投资者保护制度在监管模式、监管客体、监管法规、监管环境、监管效率方面各有差异,为完善我国投资者保护制度提供有益借鉴。第二,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有利于降低控制权私利水平。我国证券立法水平总体上呈现逐步完善、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控制权私利水平呈现逐步降低趋势,但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投资者法律制度对控制权私利水平的抑制作用又存在一定差异。第叁,对投资者的监管保护对降低控制权私利有一定影响。其一,尽管公检法司和金融监管方面的财政支出逐年提升,但针对投资者保护的有效监管支出仍然相对不足,没有起到有效降低控制权私利的作用,不能很好地抑制控股股东对投资者的剥削;其二,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结案率与控制权私利之间呈负向关系,且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着性,说明了法院执法环境和执法活动会警示、遏制一些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抑制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第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降低控制权私利有显着影响。信息披露是消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缓解代理冲突、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有效途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控制权私利水平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第五,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状况体现出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状况较差和投资者投资回报状况整体较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年度趋势具有强波动性、行业差异特征明显、地区发展不均衡显着。本文的创新与贡献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国内外相关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已不鲜见,但本文紧密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变迁中的资本市场发展现实,基于我国证券监管改革趋势和改革经验,将投资者保护纳入证券监管理论目标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少见,既符合当前我国证券监管转型取向,又弥补了我国投资者保护监管不足的缺陷,具有较强的实际研究价值。第二,分析框架。本文从构建投资者保护的长效机制出发,基于投资者保护制度——监管保护、市场保护、法律保护、自律保护、自我保护的分析框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通过对投资者保护在法律体系构建、监管制度运行、信息披露机制、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自身等方面的检验分析,为投资者保护制度构建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也强化了证券监管理论在投资者保护领域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为未来我国投资者保护监管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撑。第叁,实证研究。由于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和公司治理的本质特征,投资者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目标不一致,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剥削投资者利益的主要根源,本文从法律保护、监管保护、信息披露叁个方面引入解释变量,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效应;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设计了投资者投资回报状况测量框架,对比各年度、各行业、各地区的投资者投资回报状况,得出亟需优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机制和加强投资者自我保护的结论。总体上,实证分析从监管保护、市场保护、法律保护、自律保护和自我保护五个方面为构建投资者保护的长效机制提供一定依据。
赵显亮[10]2010年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文中提出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走过二十余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从证券市场总市值,上市公司数目,证券化率等可见一般。我们用较短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既带给我们繁荣,也留下了诸多问题。所以,我国证券市场曾出现多次较为集中的并购重组浪潮,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证券公司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较量。通过总结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在90年代主要存在证券公司定位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相关法规不足的问题。当市场行情偏好的时候,有些证券公司为寻求高收益往往会从事违规经营,或投资高风险产品;当行情转向后,证券公司前期的违规问题,高风险投资问题逐渐暴露,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直接面临目标重组的危险。当然,除了证券公司自身问题导致的并购重组外,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更是直接引发了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如90年代中期的银证分离,21世纪初期的信证分离,2004年—2007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以及2009年“一参一控”政策的实施等等。本文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视角研究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问题,探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影响因素、模式及两种模式的绩效,通过比较分析,以期得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应采取何种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国的国情。首先我们从影响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因素出发,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发现宏观因素,如国家经济政策改变,监管政策改变等,对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并购重组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证券公司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第叁章有详尽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主要运用模型分析法,对政府主导证券公司重组并购的叁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其中,通过对危机救助模型的分析发现征收惩罚性的再贷款利率是政府救助问题证券公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在第五章的市场主导部分,我们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并购重组中的经理人行为、政府行为、股东行为,并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观察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机理。其分析认为,如果利用含机会成本的每股收益率衡量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能更有效的反映成本因素在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中的影响。同时,我们针对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些许建议。另外,在这两章的论述中,我们分别通过具体案例,一个从政府主导模式的实践中总结出政府行政接管、央行再贷款、中央投资公司注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等四种实施路径;另一个从市场主导模式实践中总结出整体收购、部分业务收购、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四种方式。在进行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理论研究后,运用具体数据对二者的区别做进一步比较则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在第六章我们主要运用财务分析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并购重组模式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在短期内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长期效果更好。这符合部分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案例的现实情况,政府行为具有短视性。当然,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样本不多,而且财务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所以,不排除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的可能。最后,我们对全篇的研究情况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收获以下结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如果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结论及建议中的任何一部分能对证券业从业人员,证券业监管人员,或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笔者将深感欣慰。。
参考文献:
[1].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对策分析[D]. 张晓东. 广西大学. 2001
[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战略并购研究[D]. 姬新龙. 兰州商学院. 2008
[3]. 中国证券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 国家. 辽宁大学. 2016
[4]. 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D]. 洪毅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D]. 李贵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6]. C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研究[D]. 李京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7]. 大资管背景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马青青. 安徽大学. 2017
[8].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
[9]. 我国证券监管转型背景下的投资者保护研究[D]. 庞小凤.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
[10].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D]. 赵显亮. 江西财经大学. 2010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并购重组论文; 资产管理业务论文; 证券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产业并购论文; 上市公司监管论文; 赢利模式论文; 投资论文; 券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