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我国出版统计工作的几点看法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关于改进我国出版统计工作的几点看法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关于改进我国出版统计工作的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工作论文,意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统计学教科书中有周到详明深刻的论述,用不到我来饶舌。领导同志未必有时间读统计学教科书,但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总还是记得的。他讲得非常尖锐、严重。他说,不注意基本的统计,胸中无“数”,就不能不犯错误。

我国目前面临两个根本性转变,统计工作要跟上。出版事业的产业性质,已日益为更多的同志所了解,要求统计工作及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以便进行比较和研究。客观形势急迫要求统计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还是把具体意见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吧。

(一)要区分城市和农村

书刊的出版统计,要区分城乡,是困难的。但图书发行,区分城乡是必要而且可能做到的。新华书店总店负责图书发行统计时期,将全国图书发行分为“市”、“县”、“县以下”三级分别统计,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规定农村的范围,因而有的省把“县”和“县以下”作为农村,有的省仅以“县以下”作为农村,造成混乱,不可比较。1991年以后,没有改进,连“市”、“县”、“县以下”都不分了。这是涉及农村发行的大事。1993年我专门撰文提出这一问题,可惜没有受到重视。国家统计局编印的《中国统计年鉴》,许多指标既分“市”、“县”和“县以下”,又分“城镇”和“乡村”,值得我们仿效。全国目前农村图书发行情况怎样了?谁能知道吗?

(二)要区分经济类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类型并存。《中国统计年鉴》很重视反映这种情况。出版社和国家定点书刊印刷厂都是国有制,但图书发行自从实行多种经济成分的改革以后,有了集体和私有经济。这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兹事体大,不能没有统计。

(三)要突出课本在图书中所占的百分比

课本在全部图书所占百分比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出版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课本是学校教育规定的非读不可的书,课本以外的书刊是人民群众自由选购的书。课本以外的书(即一般书)所占比例,反映人民群众是否热爱读书和日常阅读的水平。我国课本所占比例历来很高,近几年来有越来越高之势。而且现在除课本外,又有了一种新的出版物,称为“教辅”,大部分与“教材”配套发行,学生非买不可。据有关方面反映,目前教材和教辅的发行量,占整个图书发行量的80%左右,课本以外的一般书的发行量只占20%左右了。(发达国家教科书所占比例很小,一般在10%以下。)展销会搞得轰轰烈烈,其实只是挤在20%的圈子内打转转。这个数字实在惊人,但是在我们的统计表中反映不明显。现在的统计表中课本和书籍是分开的,但各占多少比例要计算才知道。最好突出地把它显示出来。“教辅”现在作为书籍统计,也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

(四)图书发行要着重公布纯销售额

《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的统计表《全国图书发行流转情况》中,列有“图书购进”、“图书销售”、“图书库存”三项指标。购进、销售、库存,都不知道是哪些单位的购进、销售和库存,也不知道是怎样统计出来的。这张表有一个注释,说明购进、销售为总购进、总销售。(注)如果确有统计和公布总购进、总销售的必要,而且有一定的准确性,应向读者说明。我国图书发行系统1990年以前从来不统计总购进,总销售,对此指标非常陌生。

读者想知道的、最关心的是纯销售。纯销售反映书店实实在在卖给读者的图书的数量,也就是读者从书店购买的图书数量。这个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文化生活的水平。但在所有的统计表中都找不到,纯销售数字是有的,淹没在长达9000字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概述》中了,读者读完全文才能发现。粗心的读者以为总销售是全国发行单位的纯销售,从而大大夸大了实际情况。

《中国统计年鉴》国内贸易部分有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两个指标,但每年在报纸上向全国人民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从来只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个数字。零售总额即纯销售,可见纯销售这一指标多么重要。

(五)报纸和杂志也要有销售金额

现在书籍和课本统计销售金额,报纸和杂志都没有。书刊出版作为一个产业,新闻作为一个产业,没有销售金额(即营业额)的数据,就无从用金额说明产业的规模。联合国统计年鉴报道世界各国这方面的情况,要求我国提供数据,我们就拿不出来,不利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分类销售和库存总数》有“书报杂志类”一项,数据的真实性大可怀疑。按我们的统计,1996年仅图书一项,纯销售就有266.6亿元,而《中国统计年鉴1997 》所载1996年书报杂志类的营业额仅231.1亿元,可见其不准确。责任在谁呢?

(六)图片、活页文选、活页歌片等可以不再统计

我不赞成什么事都与国际接轨,但出版统计的口径应尽可能与国际上保持一致,以便比较。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和国际惯例,图片,即使是大幅挂图,也不算书;不满49页的小册子也不算书。我们曾经把年画、活页文选、活页歌片等统计其种数和印数,并把它加入到图书出版的总种数、总册数之内,因而为人所诟病,说我们浮夸;其实当时所占百分比是极小的。 我们现在把全国图书出版分为两部分统计:(1)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2)不使用《中国标准书号》部分。 一般人不了解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其实后者就是指图片(包括年画)、影印书、国标、部标等标准类文件、活页文选、活页歌片等。以上这些,除影印书外都不能算书。既然分成了两部分,那么,书和非书是分开了。但是,在统计表《全国图书出版数量》中又仍包括书籍、课本、图片三项,又把图片的种数加进到图书出版的总种数之内,把图片的总印数加进到图书出版的总印数之内,因此计量单位仍为“万册、张”。书和非书还是分不开。

我建议,为了避免人家说我们故意夸大图书出版的数量,我们今后可一律不再统计图片、活页文选、活页歌片、标准类文件的种数、印数、印张数、用纸量和定价,因为它们在总数中所占百分比仅仅在1 %左右,微不足道,完全可以略而不计。如果有人认为还有统计的必要,可以在统计资料汇编中单独列一个表,不把它加进到图书出版的总数中去。

至于“影印书”,的确是书。但可以不单独统计,因为数量也极小。影印书原来指影印西书,现在中国书、中文书也有影印出版的。影印西书如果是获得授权出版的,是正式出版物,可以统计在书籍中;如果未经授权,是非法出版物,根本不应统计。

(七)图书发行统计要大大扩充

1990年以前的图书发行统计,还是比较丰富、充实的。当时每年都公布13张表,占用篇幅42面。1991年起,图书发行统计表只剩了2张, 占篇幅2页,可见对图书发行工作的不重视。现在大家都渴望知道, 自从实行“一主、三多、一少”的改革以来,多种经济成分如何了,多渠道如何了,多种购销形式如何了,出版社自办发行如何了,新华书店发行所(发货店)业务是否萎缩了,新兴起的备有现货的批发中心(特别是地区批销中心)全国有了多少家,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现在都没有正式统计资料查考,因而人言言殊,造成很多误解。

如果与发达国家比,我们统计工作的水平,差距实在太大。我曾撰文介绍日本的出版统计情况,可供参考。图书发行的统计需要大大扩充。

(八)图书出版统计也要大大充实

既然承认出版是产业,就应按产业的要求来进行统计。现在的出版统计,大部分工作量和篇幅,用于统计出版了什么类别的书。这是单纯生产型出版的表现。有关经营管理的指标极少,连最基本的数字如资金、资产等都没有,完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社会上很关心书价,而现有的统计很少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书籍、杂志都有平均定价的统计,很好。但是没有说明,是否可以根据平均定价的涨跌幅变说明书价的变化,能否据此说明图书发行业每年的纯销售数字,如果减去书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是多少。由于书价每年上涨很快,书店销售增加10%是好成绩,增加20%也是好成绩,增加30%也是好成绩,每年都创造了“新高”,打破了历史记录。大家都那么好,真正做出了好成绩的,反而不显著了。社会上批评书价偏高,情况到底怎么样?书籍的成本价格比到底如何,出版社是否“暴利”,都无从找到统计依据。因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国外发达国家的统计,不仅说明书刊价格总体增长的幅度,还能与一般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相形之下,我们的统计很落后。

(九)公布统计资料要及时

统计资料公布越及时,统计工作的作用越大,统计工作越被领导和群众重视,统计工作的地位也越高。

国家统计局每月在报纸上简要介绍月度国民经济发展概况一次。每年在报纸上简要公布年度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一次,时间一般在每年二月。《中国统计年鉴》很详细,但时间很晚,一般在每年的第三季,是不足之外。新闻出版署计划财务司每年编印《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一次,出版日期有的年份很晚,1997年版在7月出版。 年度中间未见有统计资料在报刊上公布。今年2 月在《新闻出版报》和《出版参考》上公布了1997年的简要情况,是很大的进步。希望出版统计也能每月公布一次简要情况,每年第一季像今年一样公布一次上年简要情况,每年出版一本统计资料汇编,日期最好能提前到上半年(美国、日本一般在四、五月出版《出版年鉴》。)

统计资料不能及时公布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基层单位不能及时将资料报送汇总单位。对此,江总单位可采取一些对策:(一)规定汇总资料公布日期,过时不候。公布时注明未能及时报到的单位的名称,促其改进。(二)对未能及时报到的资料,用推算数字代替。因此,整个统计资料不太准确,可以称为初步统计数字。隔一定期间,再公布经核实的数字。这是国际上通常的做法。

(十)统计数据要准确,要容易看,看得懂,使用方便

统计数据是否准确,一般读者无法核对,但在一本统计汇编中,在一张统计表中,要做到没有毛病。总计应该是分计之和,分计不能大于总计。

统计表的名称,应能明确表达该表的内容,一目了然。统计表的排列应有恰当的次序,编上号码。概念(统计指标的名称)的使用,必须规范、严谨,前后一致。各种数据,除本年的外,至少应有上一年的,以便对比。最好有过去几年的。意义不大的统计表可以删去一些,以节省篇幅。纯属重复并不增加信息量的统计数字更应删去。把节省下来的工作量和篇幅用之于有用的数据。这样的统计资料汇编,必将受到出版界普遍的欢迎。

十五大号召出版工作要加强管理,统计工作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统计是实事,实事要办好。

(注)总销售又称销售总额,它反映的是书刊流通过程中的总工作量,包括批发和零售,包括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一切批发,重复,不说明书刊流通工作的实际成绩。这一指标,只在计算商品流转环节时有用,用处不大,因为流转环节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否必要,是要具体分析的。

标签:;  ;  

关于改进我国出版统计工作的几点看法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