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正视自己的角色,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新课堂,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主动参与,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样,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教学活动也不可能正常进行,语文教学中应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关键词】主体;倾向;主导;放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204-01
新课改,课堂从教师的“一统天下”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应该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这个主体进行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主动参与,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样,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教学活动也不可能正常进行。
落实主体意识到位,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行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放权,要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多讲、多读、多写、多做,要给学生自主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评价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主体意识到位,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占用的时间要少,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要充分意识到,教学内容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的。
新课堂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宽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教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许多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弱化甚至取消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的“自学”和“自议”,语文课堂,许多教师只是充当“点将官”的角色,我们能听到的更多的就是“你说”、“你说”、“你说”••••••二、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理由,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不予以纠正。有人还把这两种倾向美其名曰“放手”,这实际上是放弃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是撒手而非放手。
须知,教学与自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已具备了独立的能力,还要我们的教师干什么?我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意在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一样的。学生是主体、是“主人”,而教师是这个“主体”或“主人”的“引导者”。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错误的,同样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也是错误的。
那么,语文课堂教师到底该怎么做?
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教师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
2、价值取向偏斜时导向明理
我们提倡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身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
3、朗读课文时范读激情
朗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4、总结升华时小结讲解
为了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小结讲解,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5、思路狭窄时拓宽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如:从课题处发问,抓反复出现处发问,揭示矛盾发问,从课文的细节处发问,从文尾发问。此外,还可以从标点符号,重点词句,文章内容等处质疑,为学生创造质疑环境,教给质疑方法,并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解决问题。
总之,加强主体意识,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得拢,就是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
论文作者:巩彩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主体论文; 课堂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引导者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