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张甜[1]2017年在《增强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德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极其特殊的作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品行变化的活跃期。青少年在此段时间容易出现思想认知偏执、道德观念不清晰、心理情绪逆反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威胁到家庭的和谐,更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家庭德育以亲子关系为逻辑起点,能最深刻、最持久地影响到青少年的品行,抓住了青少年家庭德育就抓住了个人德育的关键期。本文第一部分对青少年家庭德育的国内外现状进行分类、分析、对比,进而将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作为研究对象。第二部分从德育要素、德育过程、德育结果这叁个方面出发,对本的研究论域加以限定,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前人对家庭德育的定义,归纳出家庭德育的全新定义。第叁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内容,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特点,最后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现状,总结出提高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第四部分针对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现状,从家庭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制度法制建设的角度出发,并结合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提出增强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重在分析了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现状,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独特的视角总结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的特点,并尝试梳理出家庭德育的理论框架,同时从新的视角提出增强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杨淑萍[2]2003年在《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一定的善恶标准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问题需要依靠道德教育得以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期,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与此相对应,我国的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从我国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道德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其原因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目标取向与受教育者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脱节,淡化以至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利益的合理性。另外,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相脱离,从而使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一条难以沟通的屏障;道德教育内容过于保守,囫于传统道德规范的框架,没有突破先在的传统德育视野,缺少时代感。德育内容大多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给受教育者的,不利于对受教育者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重义务轻权利是当前德育内容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恐怕也是德育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德育方法主要以硬性灌输为主,强调受教育者对于道德知识和规范的掌握,但却忽视对道德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尊重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缺少对于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有效评价和导引,以至使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脱节,这是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趁势抬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成为制约学校德育效果的外在因素。 当前道德领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体系,对我国的道德根基做深层次的反思,积极吸收国外道德教育的文明成果,走出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误区,使我国道德价值取向由神圣走向世俗,真正步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内容应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协调、基础性与崇高性相融合;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做到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在德育评价方法上要注意挖掘评价本身的人文意义;努力营造良性的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实现心理与道德一体化的健全人格教育目标。

陈意珠[3]2007年在《提高我国青少年学校德育成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校德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复杂的教育环境下,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但毋庸讳言,由于学校德育改革步伐的相对滞后,学校德育环境的相对封闭,人们错误的心理预期等原因,导致当前我国青少年德育成效不够显着,甚至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问题”学生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学生思想品德失真,知行脱节;德育主体错位,内容空洞等等。针对学校德育成效较为低下的问题,文章进一步剖析了青少年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试图通过借鉴西方国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提高当前我国青少年德育成效的对策建议。在新的德育环境下,要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首先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出发建立实际有效的教育目标,通过立体化的教育渠道和完善的德育保障体系来提高德育实效,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使青少年学校德育成效能适应新的变化了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德育的水平和有效性。

丁明娟[4]2007年在《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文明修身活动为例,运用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了该校在德育实效性研究方面的进展,探讨了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策略。论文主要分五个部分:(一)阐述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对德育实效性已有的研究,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以及有关德育和德育实效性基本概念的界定;(二)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种种表现,对高校德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叁)通过对高校德育现状的分析,探究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四)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文明修身活动的调查,总结该校在德育实效性研究方面积累的经验;(五)以上海师范大学文明修身活动为例,提出了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研究的发展途径,具体措施有:通过真实“体验”,内化德育目标;尊重主体地位,突出主动参与,广泛开展德育实践,实现自我发展;营造育人气氛,实现多情境育德;加大领导重视力度,促进德育工作开展;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化德育工作进展。

王阳根[5]2013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低下不断把德育实效性问题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去探讨青少年德育实效性问题。一方面,针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实效性持续低下的现状,系统地指出制约实效性的学校内外环境主体;另一方面,提出多项对策建构新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实效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得到提高。本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青少年德育的含义与特点,明确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概念及评判主体,对社会、家庭和学校影响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高低予以论证;第二部分界定文化、多元文化的含义,分析多元文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特点,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阐释多元文化对青少年实效性的影响,重点分析因多元文化冲突而出现了青少年道德标准多元化,传统道德理念缺失、德行失范等状况,指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第叁部分先明确提高德育实效性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再提出具体对策:挖掘传统德育精华并将其与时代性融合,借鉴亚洲几个国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的成功做法,基于构建大德育的理念,把德育建设视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号召全民参与。

李睿[6]2017年在《城市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社区是城市的一部分,是党政机关和人民政府联系老百姓的纽带,是城市居民生活发展的场所。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相当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的智力发育接近成熟的期间,更是一个人的思维、德行养成的重要阶段。都市社区青少年德行品质教育是培养年轻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的重要手段,它是除了教育部门等其它机构德育和家庭教化之外促使年轻人造就优良的思维、德行素质的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社区教育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城市社区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尚处于摸索阶段,值得研究。特别是都市社区的青年人思想修养和道德教化教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更值得进行全面探究。都市青少年品德教化和德行养成教育的效果是指在都市社区当中,青年人的思想德行培育的切实效用。即都市小区、街道的工作机构、学校等机构或群体等以特定的思想观点、政治概念、品德范式等对都市小区和街道办的青少年实施的有规划、有程序性的影响,让这些元素构成贴合特定的时期所提倡的公民德行修养的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此次研究将以研究德行修养教育实效性为根本,对都市社区的青少年德行修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深入的调查探究,并且努力发现、分析遇到的疑难,为化解疑难提供建议,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德行修养水平教育的实际效果提供参考。

余秀丽[7]2017年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德育教育是对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实施的品德、德行、及如何成为一个好人的教育。因此,它是决定着未来民族总体素质的教育。德育教育的内涵在实质上应当是公民教育与民族传统思想相融合,共同服务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建设。近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各种诉求和期待达到的效果与实际达到的效果存在巨大差值,究其原因:一是德育目标贪大求全,却忽略了层次性;二是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情况和未成年人所处环境;叁是教育方法单一、专断、刻板、严重轻视青少年对社会道德价值的自主认知;四是教育手段封闭而单一,很难形成“教育合力”;五是评价体系全部侧重于文本考试,忽视学生的日常劳作和实操考核。要想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牢牢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德育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大纲,让德育教育彻底回归到如何做一个好人的层面。对于青少年来说,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他们道德水平的提升和良好品质的建立。同样地,对于家庭来说,良好的乐观向上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家庭的融洽与安定。而对于整体社会来说,优秀的适合现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并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这个世界大融合的时代,道德教育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让青少年对德育教育的要求从他律转为自律。同时更应该加入公民教育,让青少年从小知道什么是公民社会,什么是契约社会,什么是真正的法治社会。让青少年从小就懂得道德对社会行为的约束。

李贵兵[8]2012年在《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从赢得青少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如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减弱,教育理念的“客体化”倾向依然严重,教育内容脱离青少年生活实际,教育方法创新不足,新兴教育载体的利用效率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评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紧扣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主题,从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等叁个部分,对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阐述了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现状,一方面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主流思想道德观念在青少年群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的使用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部分回答的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怎么样”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从全社会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环境、教育主体、青少年群体自身等四个方面的新变化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部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第叁部分重点阐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根据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文章从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约束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更新教育观念、净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这部分回答的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怎么办”的问题。

柯海莲[9]2015年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记载了我国是一个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进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大学生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道德状况不是很乐观。社会上出现一些大学生失德的现象,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这将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形象。同时,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有市场经济的功利化、网络平台的虚拟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大学生个性化强等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不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探索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丰富道德教育的研究内容,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如何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二、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叁、强化道德教育“主阵地”学校的作用;四、重视家庭美德教育;五、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实践。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个长久的研究课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会像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一样不断上升,使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

李伟, 平章起[10]2012年在《价值多元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来自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启示》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日渐丰富,为转变美国社会道德滑坡、应对美国青少年道德危机做出巨大贡献。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价值多元的思想困惑和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通过比较美国新品格教育得出以下启示:彰显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效性,注重文化育人;强化教育方法的渗透性,拓宽教育渠道;加强教育力量的协调性,形成道德共识。

参考文献:

[1]. 增强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性研究[D]. 张甜. 天津商业大学. 2017

[2]. 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 杨淑萍. 山西大学. 2003

[3]. 提高我国青少年学校德育成效研究[D]. 陈意珠.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 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D]. 丁明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5].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研究[D]. 王阳根. 温州大学. 2013

[6]. 城市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李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

[7]. 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余秀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8]. 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 李贵兵. 西南大学. 2012

[9].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D]. 柯海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10]. 价值多元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来自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启示[J]. 李伟, 平章起. 现代教育管理. 2012

标签:;  ;  ;  ;  ;  ;  ;  

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