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途径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关于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途径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路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养论文,中华论文,传统文化论文,路径论文,前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5)10-0073-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因此,今天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那么,究竟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本文就其基本前提与路径作一粗略探讨。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使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前提是要对传统文化本身进行梳理,把握其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明确哪些方面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

      我们认为,由于文化是为满足主体需求而创造的,能够满足主体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需求,其价值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因而,可以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把握,并从中发掘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多样的价值,其文化价值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并分别在这五个层次上“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一是精神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即能够激励人、感化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准的文化,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这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活力和营养;其二是思想观念的优秀传统文化,即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的文化,如民本、性善、仁政、身正人正、忠、惠、宽、敏等,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沟通、融合;其三是方法论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即提供给人与自然和他人打交道过程中应对困难、摆脱困境的方法的文化,如中庸、与时俱进、物极必反、万物并育、变常相宜等,可以对核心价值观念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整,使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达到和谐状态;其四是修养修行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即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的文化,如敬、定、静、诚、慎独等,这可提供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人心的有效方式;其五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意识,即包含了主动精神、本位意识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民族主体意识的内容加以发掘,使之成为确立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主体意识、本位意识的基础。

      我党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主要指的就是传承了上述五层次中的精神与观念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怎样传承呢?前提就是要搞清楚对应于“三个倡导”中的十二个基本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如何言说的,也就是说还必须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十二个基本理念”的传统文化根脉及其义理演进。现简要分析如下:

      从国家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富强”意味着民富国强,自古以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王者富民”(《荀子·王制》);“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民主”则与中国传统的“民本”“贵民”思想相通,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文明”与“野蛮”对立,传统中国致力于通过礼仪和文化来构建文明国家,如“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北宋·苏东坡)。“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如“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的是人们理想的社会关系价值结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政治价值导向上的规定。“自由”是中国古人极力追求的,如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是儒家的自由标准;庄子提倡通过“心斋”“坐忘”达到虚静、澄明的自由境界。《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氏》);“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史记·商君列传》)等都彰显了中国古人对“平等”的向往。“公正”就是公平与正义,如《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房玄龄)。“法治”是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如“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饰邪》);“治民五常,惟法为治”(《韩非子·心度》)。

      从个人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伦理和底线道德。“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如爱国诗人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慷慨赴死的文天祥等都以拳拳爱国之心而光耀古今。“敬业”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诚信”在中国传统社会往往被视为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基础,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子全书·通书·诚下》)。与人为善一向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论语》中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是对“友善”的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上述三个层面、十二个关键词,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既传承与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坚持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抵御西方“普世价值”侵蚀、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增强公民价值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而正确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及其与“三个倡导”的关系,方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起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思考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课题就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把它落到实处,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对此,可以通过建设“四大平台”来推动、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的主要路径可以通过建设以下“四大平台”展开:

      一是国家制度平台。制度内含着规范、约束、惩罚、奖赏机制,具有强制性,既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矩、规则等。制度是以一定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为基础的,它一旦形成又能有效规制、引导社会意识和人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其实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既以德辅法,又以法护德,“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相结合落到实处。

      二是国民教育平台。教育是塑造思想观念和构建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学校教育而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价值精髓融入各级各等学校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中;就社会教育而言,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

      三是媒介传播平台。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包括报纸、书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在内的传播媒介几乎成为人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影响愈发突出。这就需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网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同时要把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传统美德的宣传有机结合,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民族自豪感,构建价值认同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传播平台不仅包括官方媒体、传统媒体,也包括大众媒体、新兴媒体,甚至还包括微信、微博等自媒体。

      四是社会示范平台。包括社会道德典范的树立、良好民俗家风的培养、城乡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等。制度的约束、教育的灌输和舆论的引导都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而社会示范平台的建设就是要给社会成员提供具体的、贴近生活的、在日常行为中可以参照的榜样,如杭州、衢州等地以民间“最美现象”为契机开展的道德模范宣传;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好人文化”建设等。

      总之,通过建设“四大平台”,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处,使之成为每一个中国公民自觉坚持的价值尺度,并自觉地践行在日常生活之中。毛泽东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P533-534)推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这既是当代中国对这份珍贵遗产的继承,也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强基固本之道。

标签:;  ;  ;  

关于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途径的思考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