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_日本共产党论文

近代日本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_日本共产党论文

日本现代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日本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史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02)03-0074-07

20世纪2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 得到广泛传播。日本近代史学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史 学产生提供了条件。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到3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经 历了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被日本法西斯政府彻底封杀的三个阶段。日本的马克思主义 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派别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一、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第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欧美列强忙于战争,通过向欧洲各国输出军 用品,并趁着欧洲各国暂时后退的时机,打进了亚洲各国的市场,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经 济利益,对外贸易变成了大幅度出超。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 发展和壮大起来,仅雇佣10名工人以上的民办工厂,其工人总数从1914年的85万人变为 1919年的147万人,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跃进的背景下,男工在这一时期增加了2倍以上 ,城市的人口密度提高了(注: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版,第277页。)。日本的资产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但丝毫没有减轻对劳 动人民压榨的程度。工人的劳动时间普遍为12~14小时,劳动条件恶劣,甚至没有起码 的安全生产设施。日本工人的工资在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是最低的,他们的平均工 资额仅为美国工人的十几分之一(注: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 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552页。)。1917年10月(俄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日本人民的觉醒,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深受鼓舞,无产阶级成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展了初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为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是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思想基础。

20世纪初期,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日本工人运动的开展而传 入日本。1901年4月,幸德秋水(1871—1911)发表《我是社会主义者》,公开宣布信奉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5月20日,幸德秋水和片山潜等发起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社 会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1904年,幸德秋水等人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注: 靳文翰等主编:《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626页。),《政治经 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论的公式也被翻译成日文,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日本开始 传播起来。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1918年日本发生的“米骚动”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各种社会主义团体纷纷建立。1919年,片山潜在美 国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1920年11月,山川均等人在国内发起组织了“日本社会主义同 盟”。1921年,各种马克思主义小组在日本成立,其中山川均、德田球一、渡边政之辅 以代表的“水曜社”,市川正一等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社”,高津正道为代表的“晓 民会”,志贺义雄、黑田寿男等人为代表的“新人会”,山本县藏、野坂参三为首的“ 日本劳动总同盟”等组织影响较大(注: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1988年版,第127页。)。这些革命团体出版了《前卫》、《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研究》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1922年秋天,野坂参三应庆应大学的聘请 担任讲师,讲授《世界社会运动》课,并在庆应大学组织了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为宗旨 的“社会科学研究会”,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如当时的学生野吕荣太郎后来成为了 日本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始人(注: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 传·补遗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446页。)。但是,在 日本共产党建立以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还停留在翻译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阶段。

1922年7月,日本共产党成立以后,为了制定革命的策略,必须弄清日本社会的性质; 在工人中间宣传革命理论,也必须结合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因此,日本共产党人开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具体地研究日本历史,建立与资产阶级史学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为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出现第一批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日本资 本主义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是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 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注: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 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横排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498页。)。随着 日本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米骚动”后,日本的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1919年,日本的社会主义者以召开国际 劳动会议为契机,在主要企业中开展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废除《治安警察法》第17条 、承认工会组织合法化等要求的斗争。1920年,日本爆发了战后的经济危机,工人展开 了要求提高工资、反对企业合理化和裁减人员的斗争。1921年,野坂参三和平泽计七等 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人组成的“日本劳动总同盟”,成为了日本工人运动的领导力量。但 是,日本工人运动,特别是1918年日本“米骚动”的失败使日本先进的工人和马克思主 义者认识到了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他们建立了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织,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和日本共产党的建立。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到工人中间 讲述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工人们经常提出他们所关心的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研究日本历史 ,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革命实际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20世纪20 年代后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的形成。

第四、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提供了史学条件。

20世纪20年代,日本资产阶级史学中的社会经济史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该学派运用经 济学的原理,以经济为研究的中心和基础,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承认经济对历史 发展的影响,重视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承认人类社会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并且搜集了 有关社会经济的丰富资料。社会经济史学的创始人内田银藏说:“经济史是经济事实的 历史”(注:内田银藏:《日本经济史研究》,同文馆1921年版,第368页。),“而从 经济上解释历史,则指承认经济事实对于研究一般人事的重要性,阐明它对国民的经历 、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每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以便从经济方面来说明历史”(注 :内田银藏:《日本经济史研究》,同文馆1921年版,第407页。)。日本资产阶级史学 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史学和以史料考证为历史学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的实证史学 的观点与成就,为日本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史学条件。日本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始人之一野吕荣太郎的著作就是充分利用了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史学 和实证史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加以改造、归纳和综合的结 果。

二、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概况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到3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经过了产生、发展和完 善以及被日本法西斯政府彻底封杀的三个阶段。

第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日本史学界出现了第一批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日本资本主 义的著作。1927年和1928年,日本共产党领导人之一野吕荣太郎出版了《日本资本主义 》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两部著作。这两部著作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史学 史上,还是在一般史学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如野吕荣太郎后来回忆说:他在工 人中间讲述《资本论》时,工人经常提出日本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才写 了这两本书(注:野吕荣太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 ,第12页。)。《日本资本主义》和《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两部著作的出版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正式诞生。

这一时期,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野吕荣太郎。野吕荣太郎是日本 现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00年,野吕荣太郎出身在日本北 海道,他在庆应大学读书时,受到野坂参三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三田社会科学 研究会”。毕业后不久,因为野吕荣太郎与全日本学生社会科学联合会有联系而被逮捕 (学联事件)。后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者而积极进 行社会活动。20世纪后半期,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制定革命战略,在工人中间宣传 革命理论,野吕荣太郎在1927年和1928年出版了《日本资本主义》和《日本资本主义发 展的历史条件》两部著作,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日本明治 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并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进行 了比较详细的考察。野吕荣太郎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是使日本的史学研究发展到了一 个新的阶段,即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阶段。

第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1932年,共产国际 为日本共产党制定了有关日本革命的纲领——《关于日本形势和日本共产党任务的纲领 》(简称为:“三二年纲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围绕日本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展开了 论战,经过这次被历史上称为“资本主义论争”的论战,逐渐把日本从古代到现代的历 史放置于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标志着日 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学者的科学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和启蒙阶段发展到了同日本革命实 践的战略和战术结合起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一步发 展和完善。

193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成为远东地区 的战争策源地。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法西斯和世界反 法西斯人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世界的主要矛盾。面对国际形势发生的变化,1932年,共 产国际为日本共产党制定了党纲,全称为《关于日本形势和日本共产党任务的纲领》( 简称“三二年纲领”)。日本共产党的这个纲领于1931年经过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常任 委员会讨论,1932年5月以库西宁的总结为基础,在片山潜、野坂参三等人参加讨论的 情况下由西欧局制定。《三二年纲领》指出:“九·一八”事变已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序幕,日本绝对主义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军事冒险主义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垄断 资本主义的侵略性;强调日本统治制度的特征是绝对主义天皇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垄 断资本主义三种因素的结合,日本革命的首要任务是粉碎天皇制国家机制,并确定当前 日本革命的性质是“具有必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倾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注: 竹内理三等编:《日本历史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6页。)。

这一时期,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学者围绕日本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展开了论战,这场 论战也被称为“封建论战”或者“资本主义论争”。以野吕荣太郎、平野义太郎、山田 盛太郎、羽仁五郎、服部之总、山田胜次郎、小林良正、井汲卓一、风早八十二等人为 代表,他们拥护日本共产党的纲领,在野吕荣太郎的主持下,他们从1932年起编辑出版 了七卷本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讲座》,因此而得名为“讲座派”(注:冀伯祥、吴 建华:《略论日本近代史学和史观的变迁》,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第61页。)。《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讲座》包括幕末史、明治维新史、资本主义发展 史、工农运动史、经济、财政、外交、文化史、殖民地民族运动、文献资料解说等内容 。这一时期“讲座派”的代表著作还有山田盛太郎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平野义 太郎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等。以猪俣津南雄、山川均、向坂逸郎、土屋乔雄 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劳农》杂志为阵地,反对日本共产党的纲领,同“讲座派”进行 辩论,因此而称为“劳农派”。在日本马克思主义者之间进行的这场内部争论,其主要 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以农业革命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争论涉及的主要问 题有:第一,对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农业生产关系中封建因素的认识:“讲座派”认为是 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劳农派”则认为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近代土地所有制。第 二,对于日本天皇制度的认识:“讲座派”认为是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劳农派”则认 为是资产阶级君主制度。第三,对于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评价:“讲座派”认为不是资 产阶级革命;“劳农派”则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次论战中由 革命的战略问题逐渐转向学术问题,由当代史学领域深入到古代史学领域,发展成为亚 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在这次争论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日 本历史,完善了日本现代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使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出现了蓬 勃发展的态势。

第三、马克思主义史学被封杀。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日本统治阶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加强了独裁统治,对外 进行侵略扩张。为了符合日本法西斯政权统治的需要,日本法西斯政府对进步的史学派 别和进步历史学家实行无情的摧残政策,致使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仅存在 了几年就被窒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有的被投入监狱,有的被杀害,有的被迫改行。野 吕荣太郎在1933年被日本政府逮捕,1934年12月竟惨死于日本品川警察署的监狱里,年 仅34岁。羽仁五郎、早川二郎或被传讯,或遭到逮捕,服部之总被迫改行。1936年7月 ,日本法西斯政府指责平野义太郎、山田盛太郎、羽仁五郎、小林良正等“讲座派”学 者企图在日本发挥苏联共产科学院的作用,将他们逮捕入狱(注:竹内理三等编:《日 本历史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1页。)。1938年,日本法西斯政府制造 了“教授集团事件”,镇压了“劳农派”。在日本法西斯统治下,无论是“讲座派”, 还是“劳农派”都成为了法西斯镇压的对象,“资本主义论争”也因此而被迫中断。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历史学界,只有为日本法西斯统治摇旗呐喊、效忠于法西斯 的天皇史观才得以存在,马克思主义史学被日本法西斯政府在30年代后期彻底地封杀了 。

三、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派别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许多新的特点。其 主要表现为:

第一、承认人类社会是按照马克思指出的五种社会形态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日 本历史不会例外。

马克思在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提出将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人类社会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 社会形态发展的观点。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之一野吕荣太郎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 形态发展的理论,在《日本资本主义》中着重剖析了日本的资本主义社会。早川二郎在 1937年出版的《日本历史读本》中,系统地分析了日本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将日本历 史划分为八个阶段,即原始时代和部民制时代、亚细亚封建主义时代(奈良平安时期)、 典型封建主义完成时代(镰仓南北朝时期)、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代(室町时期)、封建主 义改组时代(战国时期)、资本主义各前提诞生和成熟时代(德川幕府时期)、明治维新、 资产阶级变革完成时代(早川二郎持日本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说)(注:早川二郎:《日本 历史教程》,桂林文化供应社1942年版,第1页。)。使用社会形态来概括社会发展各个 时代的基本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一切资产阶级史学派别的根本区别,也是马克 思主义史学科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二、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在其著 作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代表人物主要有服部之总等。服部之总(1901—1956年)在19 2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社会科,1926年担任东洋大学教授,1930年担任中央公论社出 版部部长,1932年参与编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讲座》,主要研究日本近代史,特别 是明治维新史,主要著作有《明治维新史》、《明治维新史研究》、《明治维新讲话》 、《明治维新的革命与反革命》等。服部之总在有关明治维新的著作中,深入分析了幕 府末期日本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明治维新的具体过程,主张幕府末期日本处于“真正的工 场手工业阶段”(注:靳文翰等主编:《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第428页。)。他认为日本天保改革后,日本社会已经处于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和下级武士结合成为联盟,实现了明治维新。 由于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压倒封建势力,因此建立了绝对王权。绝对王 权是建筑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自由民权运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 阶级革命,推进这一革命的主体是豪农豪商阶层等。服部之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 ,其结论对于日本史学界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为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 物和著作。

第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则。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者对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坚持人民群众是 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对日本历史,特别是明治维新运动进行研究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 队伍的扩大。”(注: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 ,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注:列宁:《我们究 竟拒绝什么遗产?》(1897年),《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6页 。)。“历史是由千百万人独立创造的”(注:列宁:《当前的主要任务》(1918年),《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1页。)的观点,羽仁五郎在《幕末社 会经济状态、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等论著中,运用列宁的革命形势理论研究日本的明 治维新,强调日本幕府统治末期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从而重视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和创造作用。在日本法西斯的独裁恐怖统治下,日本 人民群众毫无自由可言,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横遭迫害的状况下,羽仁五郎把德国农民战 争中的口号——“用使我们遭受屈辱的铁镣锻铸我们的利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人 民群众的战斗意志为榜样,鼓起不懈的战斗勇气(注:永原庆二、鹿野政直:《日本的 历史家》,日本评论社1976年版,第289页。)。羽仁五郎在研究中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材 料,运用具体的史实,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为巩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阵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现实性。

日本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短短的时期内,以旺盛的生命力和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 ,给日本历史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 战斗性,他们以历史学为武器,积极宣传和捍卫日本共产党的革命纲领,赢得了人民群 众的信赖和支持。1927年,日本发生了金融危机,工农运动迅速发展。日本共产党在共 产国际的指导下,1927年制定了有关日本革命的纲领——《关于日本问题的纲领》(简 称“二七年纲领”)。野吕荣太郎根据“二七年纲领”的指导,修改了自己原来认为日 本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观点,用历史事实来论证日本共产党的革命纲领。30年代 ,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者内部围绕日本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展开的论战,由无产阶级革命 战略问题逐渐转向学术问题,初步形成了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他们在“学 问上的分离,是纯洁我们立场的唯一方法”的口号下(注:芳贺登:《批判近代日本史 学思想史》,柏书房1974年版,第256页。),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其他一切资产阶级史学 派别划清界线而独树一帜,在日本现代史学史上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第五,带有较强烈的移植性。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带有较强烈的移植性,由于他们诞生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涨 的时代,因而时常用历史去论证由外国制定的革命纲领,加上缺乏新的历史材料的发掘 ,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能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远 山茂树指出:“在日本,近代的学术是作为移植的理论而形成的,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 理论也不免带有这种性质”(注:远山茂树:《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的成立》,载历史学 研究会、日本史研究会:《日本历史讲座》,第8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14页。 )。历史学并非对往事简单的回忆,也不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而是一门富有生命力的 科学,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社会生活。历史观更是如此,是一种发展变化 的思想,但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受政治斗争的决定性影响。因此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还需要进一步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日本革命实践和日本 历史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日本的马克思 主义史学带有较强烈的移植性既是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需要进一 步实现民族化的重大任务。

收稿日期:2002-04-29

标签:;  ;  ;  ;  ;  ;  ;  ;  ;  ;  ;  

近代日本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_日本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