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进行教学是必要的。只有掌握了数学基本概念,彻底理解概念所表示的含义,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数学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学习。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 方法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需要从概念教学入手,彻底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以及所涉及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要从小学抓起、从数学概念抓起,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从实际出发,引入概念
小学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同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对知识讲解,从生活中找到相适应的例子,采用工具教学,这样可以直观化、形象化,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并且理解知识的内涵。例如在对学生进行除法教学中,用木棒进行实际的操作,我们首先把学生分为5组或3组,每一组分到相同数量的小木棒15根。再例如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全班学生分成20个小组参加夏令营活动,在每一组学生中有6个学生进行做饭,8个学生抬水,请问这次夏令营活动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发现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20×(6+8)=80,第二种是20×6+20×8=80,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乘机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抓住概念本质,理解概念
如果你能够由“某个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知识推导出与“某个概念”相关的所有定理、推论,你才能说你理解了这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数学其实是知识点连成线,线再连成面,面再组成超平面的问题,就是对维度的不断扩展。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一个概念,你就了解了这个概念在所有维度中的样子。题做不出来,想破头也想不出,看了答案就恍然大悟,每个步骤都懂,心里也都记得,但是就是没关联起来,题就做不出来。最好的方法,是一次教授,学生能够彻底理解,理解到本质,并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这才是正确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比如方程思想就是逆向思维,假设知道结果来推导原因。其实方程更本质的思想是,把抽象的逻辑思考过程转化为等式两边的纯粹的数学符号的运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才是方程真正发挥威力的地方,解放了人们的思考认知负担,把复杂的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掉。
三、拓展学生思维,深化概念?
小学生缺乏科学逻辑的抽象思维,而数学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要能够充分运用抽象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小学引入素数是为了说明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算数术基本定理。这个定理一方面说明了自然数的分解结构,另一方面也方便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个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另外,到了中学会学习因式分解,与算术基本定理对应的有代数基本定理,有了前者的铺垫,学习后者会更自然。
从培养数学思维来讲,素数的概念本身是一种原子论,即复杂的事物是由基本的原子构成的。这就为了解自然科学埋下伏笔。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能片面地看待,因噎废食。
四、重概念,轻方法
首先概念与方法都重要,但是概念特别重要。大部分人的错误本质上都是“概念理解”错误造成的。或者说,那些学习者很多都是因为概念把握不好导致的错误理解。 而且越是高阶(抽象)的数学,对于概念的理解越是重要。其实很多定理,你只要“真的”理解了概念,那么定理的理解就是自然而然的。我一般不喜欢对别人的学习方法指手画脚,但是如果在教学中这种概念都不看的学习方法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学习到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这种“不看概念”的危险就会立刻显现出来。
第一,因为不看概念的人总是喜欢做简单类比,把一些日常的“观念”套用在没理解清楚的概念上就会造成非常错误的“误解”。因为大部分的后续“抽象概念”多多少少都会反常识,不看概念或者轻看概念的人会把“直觉和常识”就当成对的。这是极其危险的想法。我同意甚至提倡在学习中使用恰当的“类比”和“形象化”,但是你要永远认清楚那只是比喻,切不可把不精确的比喻“套用”在概念理解和定理证明中。
第二,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是我抠得最清晰的,花的时间也是最多的。碰到一个概念,简单记忆是最基础的。每个字每个字想一遍,想一想例子,在脑子中构造符合这个定义的“具体例子”。然后让学生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概念有什么用”,为什么要有这个定义?带着这个问题讲解后续的内容,一般来说你读完一本书后能回答出每个概念有什么用,那么算基本过关了。而且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数学水平往往体现在他对一个概念的解读上。这里的是“解读”而不是“背诵“。我甚至会去比较不同书上“同一个名字”下概念表述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书上对一个“名字”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点区别对于后续定理的证明影响是很大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概念教学,采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莫招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概念论文; 学生论文; 定理论文; 数学论文; 不看论文; 这一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