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地理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核心素养”是时下地理教育界最为热门的话题。随着修订版课程标准颁布日期的日益临近,对这一话题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不少教师都提出了自己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见解。同时,更多的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这一新概念,提出的是困惑和疑问:“提出地理核心素养之后教学要做哪些改变?”“提出地理核心素养之后,教学目标该怎么确定?还写不写三维目标?”“提出地理核心素养之后评价、考试该如何进行?”“以前提出的种种理念还要不要继续坚持?”……甚至也有一部分教师提出了质疑:“地理核心素养会不会是‘昙花一现’?”“提出地理核心素养之后会不会‘折腾’教师?”……仔细分析种种声音,问题的焦点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提出核心素养之后,在地理教育工作中,哪些东西要变?怎么变?为什么变?哪些东西不变?为什么不变? 一、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是客观、不变的,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为什么要教地理?”“教地理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对占人数99%以上的毕业后不再继续地理学习、不从事地理相关行业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让他们花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地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一切地理教育工作开展的原点问题,是值得每一个地理教育从业者放在最优先位置思考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决定了地理教育的方向。 那么,教地理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特点的学科,同时,地理学又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现代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注重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以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为支撑。地理学家在分析地理问题、开展地理研究时形成了独有的视角与智慧。正是由于地理学独特的学科特质与地理学家的独特研究视角与智慧,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能够收获智慧、增长本领、体验过程、陶冶情感。学生收获的这些智慧、本领、过程、情感来源于地理学习,也是地理学习独有的,但这些智慧、本领、过程、情感应用又不仅限于地理学习,具有普适意义,有极大的迁移价值并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 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由地理学科本质所决定,是客观、不变的。而对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认识(包括对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包含的要素、如何在地理教育过程中体现地理教育核心育人价值等)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和螺旋式上升的。历经十余年的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地理教育从业者意识到地理学科特质、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在地理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对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包含的要素、如何在地理教育过程中体现地理教育核心育人价值等问题展开探索。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提出“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正是在十余年课程改革与探索基础上,对课程改革得失加以总结之后,对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进一步突出与强调。 同时,关于“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到底包含哪些要素?”“地理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等问题的答案,在十余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在对无数一线地理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总结基础上,也形成了许多共识,如通过地理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培养学生综合、整体、联系、发展的地理思维方式,让学生具体区域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快速、全面、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并学会科学研究基本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国际理解与国家安全意识……“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就是在对这些现阶段的共识加以综合化、条理化之后提出的。因此,无论“地理核心素养”在修订版课程标准中的最终语言表述形式是什么,“地理核心素养”所承载的内涵与对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问题思考所达成的共识在现阶段是确定、不变的。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问题的思考也将不断继续深入。 二、先进的理念与经验需要传承与发展,陈旧的教学与评价方式亟须变革 在课程标准修订之后,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之下,“之前所提倡并获得教师们广泛认可的教育理念是否继续提倡?”“十余年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是否继续发扬?”等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正式提出之前,已经有很多教师意识到地理学科特有育人价值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践行着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并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只是这些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并未理论化、体系化。“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来源于一线教学也服务于一线教学,提出“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实际是对近十余年优秀教学经验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理论提升与总结。修订版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并不是像一些教师所误解的那样,要“推倒重建”和“折腾”,而是恰恰相反,需做进一步继承、发扬和推广近十余年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 教学镜头一: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中,教师将学生按座次分为5人一个小组,全班共10组左右。将1~10小组按照在班级中的位置,与中国地图相对应,每个小组研究一个区域(如坐在教室右前方门口的小组研究东北平原、坐在教室左后方靠窗的小组研究青藏高原),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发放相应区域的资料包。小组中每名成员“扮演”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互相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所扮演的要素与其他同学所扮演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选取几组在全班展示。之后教师总结升华,以某几组为例,让学生思考不同小组的不同学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即不同区域间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是什么),同时让学生对比思考不同小组扮演相同要素学生的发言有什么差别(即不同区域相同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有何不同)。 教学镜头二: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教师以热播电视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拍摄地为素材导入,在中国地形图中标出《爸爸去哪儿》所有的拍摄地位置,同时呈现拍摄地景观图,让学生将景观图与拍摄地对应连线。之后让学生结合这些拍摄地的地理位置思考:拍摄地的景观有何差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是如何正确地将景观与位置连接起来的? 教学镜头三:②在“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时对比古典名著《红楼梦》与《西游记》第一回中有关“石头”的文字。“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确定本课主题——“石头的前世今生”。在教学中,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种类的岩石,诉说“自己”的“前世今生”与其他同学(即其他种类岩石)的相互关系。 教学镜头四:在“自然地理条件对聚落交通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呈现当地某处道路修建之前的地貌照片、地形图与相关文字资料,将学生分组并让其综合考虑各地理要素,为该地修路设计路线,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并说明原因。教师呈现该地道路修建完成之后的照片,让学生继续讨论自己设计的方案与真实采用方案之间的异同,反思方案的合理性。 教学镜头五:在分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在地理专用教室中,为学生提供沙子、木板、木块、不同开口且大小不同的瓶子、塑料假草等实验用具,将学生分组并让其用实验方式说明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以上几组教学镜头均来自教学一线,都有一些共有的特性:①关注学生。教师都把学生真正地放在了学习主体的位置,设计“真问题”让学生探究的同时,又注重综合使用诸如角色扮演等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认知体系。②联系生活。教师注重联系热播电视节目、学生喜欢的古典名著等,用生活化的素材包装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逐步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③突出地理性。几组镜头最大的共性就是十足的“地理味道”。学生通过对镜头一中地理要素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思考,对镜头二中拍摄地的景观及原因的分析,对镜头四中自己设计方案的反思,对镜头五中控制变量法的体验,逐步体会地理学综合、整体、联系、发展、具体、灵活的地理思维方式,初步体验地理学研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精神。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之后,需要做的正是进一步继承、发扬和推广近十余年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让类似的关注学生、贴近生活、有十足“地理味道”的教学进入更多的地理课堂。 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我国当前的地理课堂上,与地理核心育人价值相悖的陈旧教育理念,陈旧的教学与评价方式依然大量存在。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背诵知识,记忆背诵应考答题模板,盲目引入扩展大学地理知识、拔高加深教学内容,为原来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加上“导学案”、“微课”、“合作探究”的包装,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在地理课堂依然屡见不鲜。对于已有的教学经验,不应该全盘继承与发扬,所有的地理教育理念、理论、方法与经验都要放到“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天平上去仔细衡量,思考其对学生的教育价值何在。对于那些有违于地理学科核心育人价值的地理教育理念、理论、方法与经验,应坚决予以摒弃。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后,需要不断探索、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以上即为当前阶段,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后地理教育工作的“变与不变”问题的一些阶段性、不完整的思考。 ①李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EB/OL].http://1s1k.eduyun.cn/portal/htrnl/1s1k/index/1.html. ②左鹏飞.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EB/OL].http://1s1k.eduyun.cn/portal/html/1s1k/index/1.html.地理核心素养的“变化与不变性”_地理论文
地理核心素养的“变化与不变性”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