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本质论文,新境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3)02-0019-05
一、从主客体的相互结合上,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科学内涵
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 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 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 个全新的理论命题,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 的科学内涵。
以往人们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时,大多归结为建立公 有制、按劳分配,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等等。尽管在这些理论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这就是侧重从社会客体的角度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来概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而没有同时从主体的角度进行概括,更没有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更准确深刻地揭示这种本质要求。不能否认它们从某种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评价,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概括。用这种“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之中又怎么能够不出偏差呢?无论是“左”的路线主导时期不断变革、拔高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三统、四纯”的生产关系模式,还是新时期出现的片面强调物的因素的作用而贬低人的因素的作用的不良倾向,不都是由这种“理论”所导致的吗?这种理论误区必须加以破除。
江泽民的全新概括,就是对上述错误理论的一个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它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为原则,把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价值追求的科学视野,从而彻底纠正了上述偏向,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性。
诚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像中国这样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是必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非如此,就不能尽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迈向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境界,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建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更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但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不仅在于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加优越的制度基础,而且在于把两个“着眼于”作为自己的本质要求。把握两个“着眼于”,将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一个体现当前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的主题纳入现阶段人们的奋斗目标,可以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正确价值导向,从而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这种本质要求而努力奋斗。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生产力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使资产阶级占有更多的利润和剩余价值。利润和剩余价值,才是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也就是说,“人是手段、物是目的”。因此,资本主义一方面彻底打破了限制个人交往的血缘关系、等级差别和“人的依赖关系”,使人获得了独立性,“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1](p104)促进社会生产力以比前资本主义快得多的速度发展;另一方面,又使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使工人“变成局部机器的一部分”,从事单一的劳动,“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这样,人的“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结果造成“人的身上的体力和智力的畸形化”。[2](p462-463、483)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提高,但“人是手段、物是目的”这一根本价值导向却始终没有改变。若要彻底改变这种价值导向,就必须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首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3](p385)
本来,对于“人是手段、物是目的”这种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性的波折”(马克思语),社会主义理应加以扬弃。然而,在现实社会主义进程中,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讳言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谈论社会发展,甚至只是谈论其中的经济增长,将它们视为人们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即使讲到人的发展,也仅仅将它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这不是将“人是手段、物是目的”这种资本主义的“遗产”继承下来了吗?在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它遭到批判和抛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的人又跳到另一个极端,公开鼓吹要大力推行“个人本位”、“金钱本位”、“利己主义”、“吃饭哲学”、“金钱神话”,等等,主张通过张扬“唯我主义的价值观”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种观点,究其实质,就是将社会主义社会混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貌似把人当作目的,实际上仍然把人当作“物”(财富、金钱)的奴隶,是“人是手段、物是目的”的另一种版本。这两种倾向都是完全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p649)它同 坚持以“人是手段、物是目的”为根本价值取向的资本主义是迥然不同的。这是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区别。我们唯有牢牢记住这一点,并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实际步骤上始终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也才能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原则界限,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朝着共产主义的大目标阔步前进。
江泽民提出的两个“着眼于”,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且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即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两个“着眼于”,都是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的紧密相联的,它们同作为手段的“各项事业”、“一切工作”即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都是目的,但是,它们二者又不是并列的。前一个“着眼于”,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目的,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手段;而后一个“着眼于”则是前一个“目的”的“目的”即最终目的。这种区分决不是微不足道和毫无意义的,因为二者的区分和结合恰好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这里关键在于:我们不仅要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始终把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 为目的,并使这一目的的实现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的的实现,而不是把 “物”、经济甚至金钱当作目的本身;而且还要以高度重视人的终极关怀的精神和眼光 ,专注于人的全面发展,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这一根本价值目标。因为人是一种物 质的与精神的双重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也需要通过物质的与精神的两 种途径和方法加以解决。单纯地运用经济手段,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即使是注意将它与 最终目的联系起来,也不能完全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 在上述基础和条件之上再做专门的工作,着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其多方面的潜能。 例如,结合开展各项事业、进行各项工作,教育和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在开发建设资源时,特别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把对 人的行为控制和能力激励贯穿到各项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之中,等等。这样 ,就能使两个“着眼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准确而全面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二、以恢宏的世界历史眼光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为实现这种本质要求开辟更加广阔而通畅的发展道路
在“讲话”中,江泽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恢宏的世界历史眼光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综观人类历史,审视中国实际,从马克思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谈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本质要求,作出了 全新的判断,填补了马克思学说中的“空白”,并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开辟了更加广阔而通畅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上,作过这样精辟的 概括:“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 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 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 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 造条件。”[1](p104)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时间)经济,前资 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依赖关系-个人独立-自由个性”的分析 框架。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长过程所 作出的最为经典而科学的概括。
在很长的时期中,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不清醒的,在实践上是非常盲目的,陷入了种种误区之中。一种是“物质论”或“经济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当物质生产力达到什么什么高度(如多少亿吨钢、煤,多少亿度电等等)、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什么什么程度(如“产品极大丰富”之类),就可以迈向“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了。另一种是“生产关系决定论”的误区。以为只要不断提高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就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再一种是“思想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只要按照主观设想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标准进行“思想改造”,“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就能造就出这样的新人,有了这种新人,那就很容易创造出共产主义社会来。由于陷入了这种种误区,尽管人们以“革命加拚命”的精神“大干社会主义”,但却没有能够从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上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造成了社会的停滞、倒退和人的素质的全面下降。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中国十年动乱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就是有力的证明。借用列宁的话来说,这叫做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
针对上述情况,江泽民以出色的理论创新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空白”,弥补了“三形态”理论的“缺环”。在马克思提出的“三阶段”大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阶段”说,并相应地区分了两种“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他深刻揭示了二者的区别性、联系性和发展前进的过程性:“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始终坚持两个“着眼于”的根本价值取向,努力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逐步迈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学习和贯彻江泽民的讲话精神,我们既要把握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防止“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陷入有害无益的空想;又要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决不能一蹴而就,它同社会主义阶段始终坚持自身本质要求的持之以恒的努力紧密联系,这里体现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从而立足现实实践,胸怀远大目标,进一步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不能因为目前达不到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而抹煞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以致犯江泽民要求避免的“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的错误,而是在推进当前的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目标时,将它与将来的发展方向相统一,使现在的努力始终指向未来的理想目标。
江泽民还把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广阔道路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联系起来。他反复指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我们党肩负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项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把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结合起来。从而把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与胜利完成三大历史任务融为一体。这既突出地强调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的紧迫性,强调这样做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性,又说明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利用全人类文明成果,加快实现这种本质要求的现实可能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大力加强国际交往,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为我所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明显增强,创造了为世界所瞩目的“中国奇迹”,较好地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当然,正如江泽民所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 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只有始终紧跟世界 进步的潮流,彻底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才能充分体现这种本质要求。
深刻领会这种历史经验和本质要求,有助于消除一部分社会成员包括领导人员存在的怀疑和对抗世界进步潮流的倾向,消除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同世界进步潮流不相适应的东西,消除人们综合素质较低和能力不足的现象,更好地把握紧跟世界进步潮流与加快中国发展的辩证关系,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正确应对各种挑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这样,我们就能以高屋建瓴的姿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高度的理性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在独立自主与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果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阔步前进,“以人道的方式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中国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的独特国情出发,既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又采取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立足人才为本,科教兴国,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以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三级两跳”的独特方式,有效推动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转型。我们也就能够把经济体制变革、现代社会转型和主体素质提高这三者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用为实现三大历史任务而奋斗的实践促进主体素质的提高,又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三大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不是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吗?
三、从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统一上,提出实现这种本质要求的战略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科学论述,在实现重大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还从历史唯物论与历史辩证法的结合上提出了实现这种本质要求的战略思路。
战略思路之一:以主体生产力为主导,实现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高效结合,确保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奠定坚实基础。
江泽民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这一段话深刻地阐明了,只有坚持以主体生产力为主导,实现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高效结合,才能真正确保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把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江泽民提出上述重要思想,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在现实实践中,一些领导人一讲到发展生产力,首先想到和突出强调的总是客体生产力,他 们把物质条件看作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宝”全部压在资金、机器、设备等等 生产力的“硬件”上面,只知道跑项目,筹集资金,引进设备等等,而很少考虑甚至根 本不考虑主体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主体生产力的素质,实现主体生产力与客体 生产力高效结合的问题。这是一种“目中无人”、“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倾 向。凡是存在这种倾向的地方,随意乱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主体生产力的建设严 重滞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以及主体生产力严重浪费的现象大量 存在,更谈不上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高效结合了。如此轻视和压抑生产力中最活 跃的因素和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就必然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步履维艰,发展滞缓。在 新的世纪,难道还能让这种不良倾向和发展思路、发展状况继续下去吗?
按照江泽民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生产力重要作用及其与客体生产力关系的思想,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关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依靠科技和教育以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大大解放和发展主体生产力,以它为主 导实现与客体生产力的高效结合,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4](p222)生产力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力 量,它是人类生产力自身矛盾运动的主导因素。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现实能力水平,以及 掌握作为“中介生产力”的工具的情况,直接决定和制约着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相 互结合、双向互动的状况和水平,也决定着现实生产过程的成效。马克思已经注意到, 随着生产力自身矛盾运动的演进,主体生产力中智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主体 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高效结合,整个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19 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这样的创新之论:“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 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5](p37 7-378)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产力”的现代理念,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真正从以物为中心的体制模式和行为方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体制模式和 行为方式,把解放和发展主体生产力作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首要任务。要 通过建立以人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模式,消除不利于提高 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不利于充分发挥他 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切消极因素,促进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高效结合和良 性互动,使“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真正落到实处。
战略思路之二:根据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辩证关系,自觉而坚定地把促进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实现,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江泽民深刻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是两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就用实践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武装了人们,为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和良性互动指明了方向。
学习和贯彻江泽民的这一战略思路,有助于我们清除那种离开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空谈人的发展的唯心主义倾向,以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为前提和基础,有效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唯心主义倾向之所以错误,因为如果没有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p86)只有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才能为消除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奠定物质基础,也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因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6](p532)“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4](p225)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的“自由时间”(或 称“闲暇时间”)就会增多,而人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全面性就取决于他拥有多少 自由时间。“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7](p927)自由时间的增多,能够使人逐步 从束缚人的个性和能力的片面分工下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各种有益的 活动,如科学、艺术、社交、娱乐、享受和其他活动,在多方面发展自己,有力地促进 人的科学素质、艺术素质、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的形成和发 展,促进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的能力体系的形成。近年我国每周双休日制度的实行,一年 几个长假,在职和离职学习培训时间的增多,以及公务员和职工的带薪休假制度等等, 不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吗?
学习和贯彻这一战略思路,也有助于我们清除“自发论”倾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理论家把人的发展完全归结为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认为只要社会发展了,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每个人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这样的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种“自发论”的影响下,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从来也不研究和部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而某些社会成员也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自由时间增加之后,不是从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损害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上。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一部分人丧失了进一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贪图安逸甚至追求享乐,物欲横流而精神颓废,沉醉于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乃至利欲熏心而道德沦丧,搞黄赌毒、走私贩私、“繁荣娼盛”、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买官卖官等等,无所不用其极,从而滑向人生的邪路,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除“自发论”的影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在推进经济文化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有效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为经济文化的长期发展进步、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提供永不枯竭并日益增强的主体动力。
战略思路之三: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努力开创“四位一体”的文明发展新道路,以保证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有效实现。
江泽民在讲话中不仅把两个“着眼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联系起来,而且首次强调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里,实际上提出了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组成的新型文明观,也强调了必须在开创“四位一体”的文明发展新道路的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的新思路。
这种新的战略思路,是对资本主义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和“扬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即工业文明(或曰“技术文明”)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存在片面性、畸型性。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与自然相对立、极端的“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它把人类视为自然界的征服者、统治者、索取者,而忘记了人类来自自然、生存于自然 、离不开自然,为了取得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在“压榨”雇佣劳动者的同时,违反自 然规律,对大自然滥施淫威,过度“压榨”自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国 家又把这种发展模式以及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扩展到全球范围,以至造成很多第三世界 国家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引发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占第三世界国家死亡总人数的20% 。同时,还造成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口爆炸、 资源短缺、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生态文明危机”,已经 严重危及人类文明的根基乃至自身的生存。江泽民的论述,彻底摒弃了这种违背生态伦 理和人文精神的错误发展模式,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 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使人们在 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样一种建设生态文明的全新路子,同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就能开拓“四位一体”的文明发展新路,从 而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新的世纪,我们应该像江泽民所强调的那样,系统把握、系统运筹、系统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它们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彻底清除资本主义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站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智慧和伦理关怀融为一体,防止和纠正那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根据中国国情,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样,我们就能在开创“四位一体”文明发展新道路的实践中,不仅促进当代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保证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促进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充分体现,而且从主客体的结合上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创造可靠前提。
标签: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江泽民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