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 6110072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防止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208例 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 试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 , 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实施,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17例,发生率为 16.3% ,试验组发生为下肢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5.7%。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 , 使得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下降 ,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脊髓损伤;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526-01
深静脉血栓(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静脉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尤以左侧常见,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我科对20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 2013 年 6月 ~2016 年 2 月我科收治的208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04例。对照组男 85例, 女19例, 年龄 13~ 71岁, 其中颈髓损伤 75例, 胸髓损伤 22例, 腰骶髓以上损伤 8例, 均为外伤引起, 其中不完全性损伤 88例, 完全性损伤 28例。试验组男 87例, 女17例, 年龄 15~ 70岁, 其中颈髓损伤 56例, 胸髓损伤 33例, 腰骶髓以上损伤1 9例, 均为外伤引起, 其中不完全性损伤 76例, 完全性损伤 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2 预见性护理:
2. 1 心理护理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因素、主要诱因及预防方法,DVT发生后的症状,治疗方法等。针对已经明确的危险因素,通过专业知识的解 , 使得患者和家属正确面对疾病、早期进行治疗、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病员早日康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2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饮食方法 , 鼓励病员进食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植物纤维素,多吃深绿色蔬菜水果,如黑木耳、香蕉、有机豆芽等,病情允许情况下多饮水(1500~2000 m l/d)、防止患者发生便秘、促进血液粘度的有效降低 ,避免腹压增加导致血栓的脱落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解大便困难的患者予以缓泻剂、香油,捏脊等有效缓解。
2. 3 物理保护 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膝关节屈曲150°, 腘 窝处避免受压,在患肢的下方垫适当厚度的软枕,既抬高了下肢,又保证患肢的安全和舒适。同时肢端注意保暖,以免受冷刺激引起血管痉挛,使血流减慢,形成血栓。可进行被动挤捏腓肠肌、大腿肌群及踝关节的规律屈伸活动;早期鼓励患者行肢体各关节主动活动 ,指导患者行足趾、踝关节、膝关节、股四头肌的运动;指导患者正确的穿戴弹力袜 , 告知患者于清晨睡醒后进行穿戴 , 先抬高下肢使静脉血液得以充分回流后穿戴 , 可在睡觉前脱下 , 指导患者或家属对下肢的皮温、皮色和血运状态进行定期观察;应选择在上肢静脉穿刺,禁止下肢静脉穿刺,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2. 4 康复锻炼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定时及反复进行的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训练、尤其注重进行踝关节的活动 , 使得下肢的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的运动来预防发生深静脉的血栓[2]。脊髓损伤卧床期间床上活动:(1)翻身活动;(2)上肢主动活动,用握力器、拉力器等辅助锻炼;(3)床上体操;(4)下肢活动以被动活动为主;(5)腹部肌肉活动,反复收缩、放松腹肌。左侧肢体活动量应大于右侧,因左侧髂静脉受腹主动脉和左侧髂动脉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影响左侧下肢静脉的回流而易发生DVT。运动过程中 , 护理人员的动作应具有轻柔性、渐进性的特点 , 以防引起损伤。
2. 5 DVT及并发症(PE)观察及药物护理 注意观察双下肢有无肿胀、皮肤颜色、皮肤温度、浅静脉的充盈情况、肢端的感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若发现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咳嗽、心悸、胸闷、胸痛、血压下降、口唇发绀、痰中带血,,甚至休克,应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5L/min),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斯匹林片等抗凝剂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情况,并行血常规、大便潜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3 结果
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17例,发生率为 16.3% ,试验组发生为下肢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5.7%。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
脊髓损伤创伤后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 DVT )的发生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未采取任何护理干预措施的情况下,脊髓损伤( SCI )患者并发 DVT 的几率高达 81%[3] 。而我科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17例,发生率为 16.3% ,试验组发生为下肢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5.7%。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针对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 ,通过相应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护理, 有效的恢复患者的物理保护,康复锻炼等,预见性护理有效降低了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病员早日康复中起到了绝对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等.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健康信念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 ,29(36):51 - 53.
[2]马海萍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上海医药 , 2014, 35(12):23-25.
[3]阮庆,朱庆三.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因及预防 [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 ,1(1): 188
论文作者:王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下肢论文; 损伤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脊髓论文; 预见性论文; 静脉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