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里院,青岛独特的民居形式,历经了近百的历史,凭借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对市井文化的真实写照,给后人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研究价值。里院建筑是青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展现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青岛1903客栈的分析研究,探讨里院的保护与更新方式,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改造与利用,使百年老院重获新生,延续文脉。
关键词:青岛;里院;保护;更新
1 里院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大鲍岛“中国城”内,是一种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居住建筑集落形式,是西方文化中竖向划分的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后出现的产物,1922年《青岛概要》称其为“华洋折中式”建筑。
不同于其他中国传统城市,青岛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因而显示出特殊的城市建设形象和城市风貌。里院的形成完全依附于青岛的历史,在青岛建置之初,就被德国强占达16年之久,它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来源于商业发展和青岛市人口最广大的底层市民的生存需求。形成了融合国外“里”和国内“院”两种特点的独特的居住形式。“里”和“院”不一样,“里”是先诞生的,“院”是后来诞生的。“里”的身份高,教师、公司职员、政府上班的、邮电局的住在“里”;“院”的身份低,住的大都是产业工人。
2 青岛里院的特点
2.1 里院街道特点
1900年的青岛城市规划中城市道路系统采用自由组团和棋盘式布局相结合的体系。在欧人区道路以山势而布置,自由灵活,在华人区侧多采用棋盘式的布局方式。这种棋盘式的布局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城市街道结构,在传统街坊布局中,居住区由街巷(又称胡同)组成,街巷多呈长条形,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多设门楼,为使建筑有好的朝向,连接院落的巷多为东西向。里院住宅的街区和这种街坊的布局完全不同,它们有更为便捷的人流、车流路线,布局更加简洁。合院空间和棋盘式道路是欧洲城区的特点,里院建筑的街区的布局以网格为街区的组织形式,是一种完全德国化的模式。
2.2 里院空间特点
里院空间是比较典型的近代西方集合住宅模式,里院建筑的街区规划形态体现出西方的规划模式,但每一个街坊中的院落及其内部构成又兼具中式建筑的特点,比西方集合住宅更加人性化,这种合院式住宅兼有东西方住宅的特点。青岛的里院建筑,都是临街而建,城市道路的走向决定了里院的外部轮廓,常为方形也有其他不规则形状,多以两层和三层的楼房为主。从居住形式来看,小到一户一“里”,大到百户一“里”不等。青岛里院住宅是融入东西方特点的简化形式,里院的院落空间交流、交往性比强;房间朝向各不相同,不分尊卑、主次之分,均等布置,内部院落布置较为自由,可分为“口、日、凸、目、回”等多种类型。如海泊路63号广兴里为“口”字形,胶州路61号为目字形。院落形式为独院,两进院、三进院及套院。
2.3 里院建筑特点
里院建筑在建筑设计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也运用了西方建筑
的手法,是一种中、西文化结合的独特建筑形式。
里院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屋盖为三角形的西式木屋架,屋顶一般均都采用红色机平瓦铺成,而不是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青瓦,大多为坡屋顶,多数是双坡顶,坡度较缓,转角部位突起,强调其中心位置。少数里院住宅采用的是单坡顶,单坡顶只有在里院内部才能够看到。坡顶上有老虎窗,既满足采光需要,也是很好的装饰。坡顶隔一段距离往往有山 墙面突起,起到分隔不同住宅空间的作用。
里院建筑最常见的墙面形式为水泥拉毛、人造石墙面和清水砖等方式。建筑墙面通常分为五个单元,石基线、腰线、檐口与女儿墙则构成横向的划分层次。里院建筑的沿街立面往往砌筑形状奇特的山花来彰显自身的重要性和装饰性,对于这些造型各异的山花虽然很难辨别其具体的象征意义,但是它们的确起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里院门洞入口。里院建筑的一层为商业店铺,由于其平民性质,建筑装饰趋于简洁,里院的主入口并不明显。里院入口门洞主要有券门和直门两种,为了尽可能的突出入口位置,常常在门洞上装饰有线脚或立柱等,建筑材质上,部分门洞以蘑菇石砌筑,其它用砖砌筑。里院门洞作为从公共空间向半公共空间的过渡部分,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标准的里院建筑中,往往会在入口处设计过厅,通过过道设置有影壁。此外部分门洞的设置有对景的视觉效果,常常通过门洞过道可以看见内部的影壁或者院落空间。
3 里院的价值构成
3.1 里院的社会价值
建筑是有记忆的。青岛虽是座年轻城市,但朴实动人的里院作为青岛原生态的建筑,用一种结实的美感,延续着人们的回想。作为城市肌理组成部分的里院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形成青岛市特有的基调与底色,里院已经成为构成青岛影像、传承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场所空间没有刻意的组织,强调群体化而不是强调个体,是以整体的环境特色体现它的价值,其在城市中孤立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青岛城市中的建筑风格多样,特色鲜明,同样里院建筑也是组成广大特色建筑中的一员。建筑的特色是青岛的一个名片,同样会吸引很多的人来参观与了解,里院建筑结合其他特色建筑形成岛城建筑参观的专题旅游路线,更好的把青岛城市特色相连接。合理的安排旅游路线,展现不同建筑的突出特色,并在里院建筑中引入特色旅馆、酒店、风味小吃、休闲、娱乐等服务与旅游发展的功能。里院内的功能要有独特性,形成品牌效应与质量保证,不能乱而杂,而是杂而精。里院建筑的合理保护与改造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同样能带动周围片区人流量与经济的提升,甚至能促进整个老城区的经济复兴。
3.2 里院的历史文化价值
里院经历了百年历史,同时也记载着青岛的百年历史,在今天,其作为承载着城市文化和历史信息的片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时空意义。人类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记忆,对现在生活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与个性同样需要记忆的传承,岁月的积淀,而城市中的老建筑就是历史的记录者,它完整的展现了岁月的痕迹。
青岛里院建筑,作为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成为青岛开埠后百年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普通大众的生活历程,展现了中国居民学习借鉴、兼容并蓄的智慧与才华。里院建筑的历史价值是西方建筑思潮的体现,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折射,是西方建筑文化、居住文化在中国大陆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展示,也是殖民时期西方文明与生活水平在中国居住建筑上的体现。同样,里院建筑的风格样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构构造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历史记录,体现了当时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当时社会文化价值的发展程度。此外,这些里院建筑还承载了房屋设计者、建造者与里院内居民对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它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因而,对留存下来的里院建筑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有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与记忆的传承。
3.3 里院的艺术审美价值
青岛作为一个被德国、日本统治过的城市,拥有独特的城市风貌、规划格局
与建筑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美丽青岛的真实写照。里院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整齐的格局、规模的庞大给青岛城市风貌增添了一笔独特的韵味。
里院建筑整体风格统一,但每个里院建筑由于路网、地形的原因又与众不同,屋顶的红瓦、立面的黄墙、各式各样的院落空间给整个片区带来艺术美的震撼。里院建筑的外立面有西方建筑的风格样式,三段式的布局、美丽的拱形门洞、古罗马的柱式、整齐的窗户等都传递着一种西洋风格的建筑艺术,内院的古朴,中国古老的彩绘与雕刻艺术等,都是里院建筑所展现的艺术审美价值。
4 青岛里院保护与更新设计实例-1903客栈
新形势下,伴随城市经济极大发展,经济重心的转移,里院建筑也因年久失修和老化被大量拆除。青岛市的里院分布区域急剧缩减,里院建筑整体区域不断缩水。再者居住群体出现老龄化的趋势,其商业功能逐渐减弱,里院原有的市井文化逐渐淡化,如何保护里院建筑,延续青岛的城市文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1903客栈为例来讨论下。
4.1 1903客栈概况
保定路10号里院,建于1903年,占地1000平方米,是早期中山路里院式民居的代表,最早的时候,是德国人的一个兵营,2014年社会资本对其进行了收购和改造,于2015年正式营业。1903里院客栈,经精细规划建设,客栈共有客房35间,其中16间LOFT房型,19间平层,酒吧设在一层,咖啡吧设在大堂,在内饰装修上带有强烈的复古风格,力图呈现出上世纪20、30年代老青岛欣欣向荣的风貌。
4.2 平面布局
1903客栈并不是完全拆除重建的,而是在原基础上进行了修缮与更新,整体仍然呈现“回”字形布局。如同北京的四合院,共有三层,每层有走廊,廊上有雕花栏檐。中心是一个精致宽容的合院,街道与内庭院以门洞相接。这种改造方式重现了人们心中老青岛的繁华旧景,每个房间都对原有的旧砖、木材予以回收保留再利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对里院内部老物件的留存和传承;建筑内部采用合并空间的方式扩充功能区域,基本完整的保存了老里院注重大杂院式的“邻里之间流畅交流”“远亲不如近邻”这些基本的文化特征。
4.3 入口空间
传统的里院建筑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不是整个庭院,而往往是用砖雕或者木雕艺术图案装饰四周的影壁。1903客栈在改造过程中仍然保留了这种特色,这样,大门大门敞开时,站在门前台阶上的人看不到里面的房间,看到的只是入口空间,也不能通过任何房门往里看。这充分保证了大门打开时,院落内部的私密性,从传统思想上来说也是驱邪避煞的一种做法,在展示内部空间之前先留一段遐想,欲扬先抑。
4.4 交通空间
1903客栈各房屋彼此之间由抄手游廊进行连接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游廊形成了一种舒畅的流通空间,既使各个房间之间彼此相联,又提供了一个可行、可憩、可赏的场所,成为室外与室内空间的联系纽带,同时增加了整个院落的景致趣味。这种建筑形式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里院文化”,给来此住宿的人们带来一种怀旧与归属感。
4.5 共享庭院
由客栈房间围合形成的庭院,是客栈空间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活动的中心共用区域。这处庭院既提供了室内外空间的转换与过渡,同时也是构成邻里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居住在客栈当中的住客们共同的“大客厅”。既改变了以往独院的居住方式,又对空间的采光、通风、隔声和阻隔外界视线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6 细节改造
在整修过程中,为了保持这栋老屋的原有特色,每一块石板,每一桩木柱,都尽可能还原老里院原来的面貌,正是这种对老里院、对里院文化的尊重,让1903客栈延续了人们的回想,然后使里院涅槃重生,呈现出里院1903客栈所包容的独特岛城记忆。
走进这座与世隔绝的青岛大院儿,你会发现仅仅一墙之隔就与院外喧嚣的中山路、劈柴院形成鲜明的对比,墙外繁华喧闹、墙内静谧淡雅。一切是那么不合时宜,却又浑然天成,而这就是1903客栈独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正是对青岛里院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也是对青岛百年印象的凝固。
结语:
里院,这个独具青岛特色的建筑模式,已经被烙上了浓浓的青岛标签,有建筑学者认为,青岛的里院,应该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广州的土楼一样,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符号。而保护里院,任重道远。遵循里院的空间结构、挖掘里院的价值构成、维系里院的情感,保护里院的原真性,是保护与更新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青.青岛里院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黄宝玉.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
[3]张慧华.青岛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初探[D].青岛理工大学,2011.
[4]兰芳.青岛里院的场所精神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李刚.青岛里院建筑特色研究[J].艺术探索,2013,01:109-112.
[6]韩勇,匡富春.近代青岛特色民居——里院建筑[J].美与时代(上),2010,12:40-42.
[7]王雪.近代青岛历史建筑—里院[D].青岛大学,2014.
[8]郭婧.青岛里院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9]王涛.青岛老城区里院式建筑研究[J].中外建筑,2011,08:58-59.
[10]刘海.重构与复兴—青岛里院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
论文作者:郎小霞,张晓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青岛论文; 建筑论文; 客栈论文; 城市论文; 院落论文; 特色论文; 空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