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技术在人格评价中的应用_投射测验论文

投射技术在人格评价中的应用_投射测验论文

人格评估中的投射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格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R395

1 什么是投射技术

投射一词最初来源于S.Freud对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命名。 严格说来,投射技术中涉及的机制早已超出这一范围,但投射技术这一名称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投射技术”一词最早在1938年由L.Frank 在一份私人便函中使用。同年,R.Horowitz和L.B.Murphy发表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投射技术》一文[1]。第二年,L.Frank发表了论文《人格研究的投射技术》。Frank 认为,投射技术是“一种研究人格的方法,它使被试面对某种情境并根据这一情境对它的意义作出反应。”[2]

“投射测验”一词最早在1938年由H.Murray在他所著的《人格探索》一书中提出。它和“投射技术”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提倡使用“投射技术”一词的研究者可能认为投射技术不仅能获取人格信息,而且可以使受测者进行宣泄并得到治疗。

投射技术或投射测验的定义有很多,但归纳起来,这些定义有一些共同点:第一,投射技术向被试呈现的是意义相对模糊的刺激(即非结构化);第二,被试反应自由,无正确错误之分;第三,反应主要反映人格倾向和情感状态,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认知过程和风格[3]。

按呈现的刺激特点大致分类,以应用最广的罗夏法为代表较常用的还有Holtzman Inkblot Technique(HIT)等。 应用广泛性仅次于罗夏法的主题统觉测验(TAT)以图片为刺激材料, 代表了一类“图片—故事测验”。此类方法呈现图片,要求被试据此讲出故事及结果等。罗夏法关注更多的是稳定的人格结构,而TAT 更关注“此时此地”的心理活动[3]。投射绘画法是应用广泛性位居第三的投射技术, 所要求画的内容有人物、树、房子、狗、手、钟表等。它们施测简单,而所得到的信息极丰富和个人化,但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它的记分和解释相当困难。以语词为刺激材料的“投射技术”有句子完成法与词语联想法等,前者提供的句子部分从语法、现实性等方面对反应进行了一定限制,而后者则无此限制。相对而言,这类方法在施测、计分和解释上更易标准化,因此应用也比较广泛。

2 投射技术的历史

通常认为,最早的投射技术是词语联想法。H.Galton 在1879年报告了第一个联想程序的研究,并认识到这种方法的投射意义:“它们异常清晰地揭示出一个人思想的基础,而其展现个体精神内容的生动与真实性可能超出了个人意愿。”[3]此后,W.Wundt、E.Kraepelin、 M.Wertheimer等在不同领域内先后研究或使用了联想法。1910年,C.C.Jung介绍了将单词联想作为临床检测程序来揭示患者的情绪的方法。同年,用词语联想法诊断精神病人的Kent-Rosanoff词表发表。可以说, 词语联想法的准投射应用从这一年开始[3]。但Munroe则认为, 早期经验的回忆是最早的投射技术[2]。

1921年H.Rorschach出版了《心理诊断法》一书, 介绍了最著名的投射技术——罗夏法。H.Murray等发展的TAT发表于1935年。此后, 投射技术在历史上的兴衰可从历年的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中折射出来。第一篇专门关于投射技术的综述发表于1963年,当时,投射测验是美国临床诊断最常用的心理测验。第二篇于1967 年, 第三篇于1972年,第四篇,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篇,发表于1976年。在1972年那篇综述提到:对投射技术的研究在1955年达到顶峰,1956年和1957年大幅度下降,而从1965年以后保持平稳。1974年以前,有关研究文献最多的测量工具是罗夏法[4],从1974年至1994年,关于MMPI或MMPI-2 的文献超出了它。

3 投射技术的特点

3.1 基本假设

投射技术的假设基础主要是投射机制。投射一词自S.Freud 后含义有所拓宽,有许多定义。English和English(1958)将这些定义概括为两种:(1)个体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特质、态度、 及主观过程归于他人的过程;(2)与个体的兴趣、愿望、 恐惧和期望一致的知觉客观刺激的过程[3]。可以认为,TAT中的机制更符合定义(1), 而罗夏法中的机制更符合定义(2)。这两方面的共同点在于:对于同一情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构念,因而会有不同的反应。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这与S-O-R公式是一致的,在投射技术中,我们所做的就是提供S,分析R, 从而推论O。

这一假设较之自陈量表的假设基础更显得坚实可靠。自陈量表假设被试能良好地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内省,并以选出最恰当的描述的方式报告出来。这里有许多漏洞,如被试对题意理解的不同,内省时心理防御机制、自我服务偏差、近因效应等的影响,报告时有意掩饰和伪装等。

3.2 刺激材料

这一点与投射技术的基本假设密切相关。对于刺激情境的反应可以表现个体的人格特征,但是具体来说,投射技术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反应是否足以表现人格特征呢?通常,行为反应是人格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环境因素占主导时,反应往往是被迫的、个体不能自由选择的,因而可能无法充分表现人格特征;而当环境允许个体自由反应时,尤其是行为不受奖惩和评价之影响时,反应往往能较好地表现人格。这就决定了投射技术的非结构化特点。如果某一刺激形状有一公认的意义,则此刺激为结构化的,否则则为非结构化的。换言之,对于高度结构化的刺激,解释的余地很小,因此解释的个体差异也不太重要,非结构化的刺激则相反[5]。因此投射技术提供非结构化的刺激, 给予被试较大的自由反应的空间,以求加大反应的差异性,从中推论人格特征。

3.3 施测及解释

投射技术的施测有些类似于半结构性会谈,收集的信息受到施测者与受测者关系的影响。施测者的暗示与鼓励会影响受测者的反应,两者间信任、合作的关系会影响受测者反应的质与量。这使投射技术欠缺标准化,但适当地利用这一特点也有其益处。此外,被试的反应还受很多情境因素的影响。“在情境相当模糊的情况下,被试会努力寻找测验外的线索为刺激提供意义。视野中测验卡片的数目、测验房间墙上的画、施测的理由、施测者的性别和外表,这些都会影响投射测验的反应[6] 。”

投射技术被称为主观测验,对应于被称为客观测验的自陈量表,更主要的是根据记分和解释的特点。“实际上,两者都是主观的,只是在不同方面。自陈量表的客观性表现在其记分上,但它结果的效度依赖于被试的主观过程。相反,投射技术不需要依赖被试的主观过程来描述他们的人格,然而大多数投射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施测者的主观过程来对反应作出解释。”[5] 简单地认为被试的主观过程比施测者的主观过程更可靠,因而客观测验一定比主观测验更科学这显然是武断的。

3.4 获得的信息

客观测验的施测简单,记分容易,可以为某种任务专门制定,非常适合电脑分析[4]。相比之下,投射技术远不如客观测验经济, 从施测人员的培训到结果分析都远比客观测验费时费力。因此,投射技术就必须提供客观测验无法提供的信息,才能生存发展。总的说来,投射技术的长处在于了解人的动机、潜在资源、无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无意识的内容很难为意识所认识,因此自陈量表无法探测无意识内容,而投射技术的一些特点使它可能探测到无意识的内容。第一,投射技术的刺激多为视觉图片,而无意识也偏好以视觉的方式表达,例如,梦常以一幅幅场景展现[7]。因此, 这种刺激方式可能比词语方式更易于与无意识沟通。第二,投射技术中经常使用的联想方法,也是在精神分析中为了解无意识而常用的,例如自由联想法。第三,投射技术掩盖了测查人格的目的,使被试在反应中不知不觉流露自己的人格特征,因此一些无意识的内容可能绕过意识的检查,以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被分析者捕捉。

投射技术受心理动力学的影响,注重探讨深层的心理内容。它不但深入探查个体的独特性,而且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人格特征。因此,“投射技术可以是一项有力的研究特殊规律的技术。”[7] 它的长处不是发现普遍规律,而是对个案独特性的深入研究。

3.5 信度和效度

关于投射技术的信度与效度历来有许多批评。然而,目前这种观点普遍流行的原因更多的是基于习惯与偏见,而非近来的科学证据。近年来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关于罗夏法的十多个成功的测量程序, 如Exner的Comprehensive System等,信度均令人满意,其中一些和人格的客观测验一样好,甚至更好[6]。因此,Masling指出,在信效度方面,投射技术并不象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糟糕。

在信效度上,投射技术也有它独特的特点。自陈量表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因此测验意图容易被察觉,被试容易作假。虽然量表编制者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定措施,如针对社会期望性回答加入测谎量表,但是仍然不能很好解决。因为被试的掩饰和伪装非常多样,除了装好,他也可能装坏,或者按一个想象中的自我来作答。此外,自陈量表的信息收集过程就会带来趋同应答、极端应答偏差等。相反,投射测验的目的常常是部分或全部隐藏着的,被试很少有意伪装;投射测验的表面效度低,即使被试想要伪装也比较困难。

另一个有关的问题是作答时的趣味性,而这是经常被忽略的方面,个别心理学家可能觉得将趣味性作为人格测验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天真的、缺乏科学性的。然而,乏味的测验影响被试的作答态度,由此影响结果的信效度。但更重要是:我们希望心理学是一门有魅力的科学,心理测验不应仅具有好的统计性质,而且应巧妙而深邃。

4 投射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Weiner曾从科学地位、临床地位和职业地位三方面讨论了罗夏法的现状。其中提到,Watkins等1995年调查了412个使用心理测量的临床心理学家,应用最多的五种评估方法是:临床会谈(95%)、韦氏成人量表修订版(93%)、MMPI/MMPI-2(85%)、句子完成法(84%)、罗夏法(82%)。在对APA承认的培养方案的调查中发现,1974年有94 %包括罗夏法的培训,1984年有93%,1993年有85%[8]。 对比五六十年代,自陈量表应用日益广泛,而相比之下,投射技术则进展缓慢,目前的地位已比不上自陈量表。

在很大程度上,这与时代风气有关。Exner认为, 当前心理学过份强调一般规律,对人格及个体差异的兴趣下降。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一方面是行为主义的影响,它推崇观察法和对外部事件的考查,对个体差异的研究很肤浅。另一方面是在临床心理学中,一些专家不重视人格在治疗计划中的作用,将病态孤立出来考虑,而忽略了个体的整体特点[9]。Masling认为,当前认知心理学的主导地位也使投射技术被忽视。“对认知的兴趣似乎排除了幻想与非理性的任何重要性。认知理论强调行为而不是动机,很少注意复杂的内部状态如情感、幻想、冲动、防御和否认。”而这与投射技术的取向是格格不入的[6]。 更大景上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求一切都经济快速,而相比之下,投射技术要比自陈量表更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我们的时代崇尚精确和客观指标,在这方面,投射技术并非所长,而自陈量表正迎合了这一特点。

投射技术在我国的现状有所不同。在美国,它是经历了一个高潮之后的回落,而在我国,它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戴晓阳等对心理测验在我国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的调查中发现,“与美国1982年的同类调查相比较,投射测验在我国少有人使用。 ”具体说来, 罗夏测验、 TAT 、 Bender格式塔测验等使用率的排名均在25名以外。戴晓阳等认为这种情况与我国深受精神分析影响的临床心理工作者较少,且投射测验的分析解释较难有关[10]。龚耀先等对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投射测验中只有龚耀先等修订的洛夏测验较为常用,在被调查单位中有14.9%使用,其使用率居第21名[11]。从发表物来看,关于投射测验的研究也是以洛夏测验为多。这一现状与该测验中国常模的修订有关。因此,虽然投射技术在我国的盛衰同样会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但它同时还受着专业人员水平和已修订的可使用资源的限制。

在展望投射技术的未来时,不可忽略的是时代风气的作用。投射技术的发展依赖于适合它发展的时代风气和思维模式。投射技术自身的改善和发展可以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使施测、计分等更标准化、客观化。在此方面,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尝试。例如,Winter等改进了对TAT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使计分者之间的相关在0.85以上, 实证效度的研究也得到较理想的结果[12]。又如张同延等编制TAT中国版时,为每幅图片配上了描述短句,被试只需作出选择反应[13]。另一条道路则是不去追求程序的僵化统一,而注重施测关系的建立,使受测者做出更多更好的反应;对施测和计分者加强精神分析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更好地使用这些工具。此外,投射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需要注重进行国外已有测验的修订与推广,以及对测验使用者的培训。

每种评估方式各有其长处,如Masling指出, 客观测验在预测短期行为时更佳,而投射技术在预测长期行为时更佳[6]。 两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满足不同目的,没有理由认为一种比另一种更科学。对投射技术的忽视将使我们丧失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应该尊重两者的不同,在使用上使之互为补充。

本文于1998—12—18收到,修改稿于1999—03—15收到。

标签:;  ;  ;  ;  ;  ;  

投射技术在人格评价中的应用_投射测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