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与学校结合模式探讨_家庭教育论文

现代家庭与学校结合模式探讨_家庭教育论文

现代家校结合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而对孩子的发展起着独特作用,从而也使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学校教育应该怎样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怎样指导家长工作,却是一个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比较薄弱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讨论。

一、传统家校结合模式评述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已摸索和总结了一系列学校教育与家庭的联系方式,比如家访、家长会、联系卡、家长来访、家长签字等等。这些家校结合模式从实践上看至少存在着以下两个弊端:

1.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家校结合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学校工作。可目前许多学校的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校尽管要求教师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但这种要求因缺乏具体的检查与落实措施而流于形式。全校性的家校结合工作未能开展,教师个别与家长联系又缺乏保证,因而家校结合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2.事务性多、理论性少。一些学校的家校结合仅仅局限于事务工作之中。学校每当学生填报志愿、动员学生募捐等具体事情出现时才想到家校结合;教师每当学生打架、成绩下降、逃学等具体问题出现时才联系家长。而家校结合的重要内容——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则比较忽视,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宣传和辅导。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本身也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修养,致使家校结合停留在一般的事务联系之中。

可以说,传统家校结合的根本特点是重联系、轻指导,把家校结合狭隘地局限于家校联系,显然这种观点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家校结合的涵义不仅仅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而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协调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整体指导功能,才可能达到较高层次的家校结合。

若对传统家校结合模式的弊端作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弊端有的是模式本身所具有的,有的是模式操作运用的问题。比如家访,其最大缺陷是耗时太多,效率不高。教师的工作尽管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别,但教师要把全班学生都作为家访对象确实需要付出极大的劳动。教师在晚上需批改作业、备课,而让他们挨家挨户的家访确有点勉为其难。但如果教师只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又会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家访的错误理解。有的学生说,我不欢迎教师来家访,请家长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他们居然讨厌教师与家长共同讨论如何教育学生。有的家长说,教育子女是你们学校的事,我已经把孩子交给你们了。他们对教师的家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在学校闯祸了。可见有的学生与家长对家访误解之深。而教师也往往存有“吃力不讨好”的抱怨情绪。又如家校结合中的家长签字,作为学校要求家长关心孩子学习的一种手段确实行之有效,但经常性、制度化的签字,也存在着缺陷:它不利于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养成,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家庭对于频繁的签字也会产生厌烦感,他们抱怨学校把自己的责任一厢情愿地推诿给了家长。作业、背书签字也起了一种误导作用,家长误认为家校结合便是帮助学校查看作业、督促学习。再如家长会,我们不难发现,家长会在许多教师眼中便是地地道道的成绩报告会和学习动员会。

我们并不想全盘否定家访、家长会、家长签字等家校结合方式。实际上,所谓“传统的家校结合模式”这一提法只是为了区别于后文所提到的模式而已。在今天,家访、家长会、家长签字等形式广泛存在,我们反对的是仅仅以家访、家长会、家长签字等形式作为家校结合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而主张用一些新的形式作为家校结合的生力军。

二、现代家校结合模式的设想

众所周知,近年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突破了原有的家校结合模式,给家校结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尽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在具体的操作及功能的发挥上尚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以家长学校为主体,以家长委员会为主线,辅之以家访、家长会、联系卡、教育会诊、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档案等形式的系统的、整体的、连续的家校结合模式的建立将势在必行。

1.家长学校为主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提出为家长学校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家庭教育中广泛存在的误区则是家长学校创立和普及的现实基础。家长学校作为系统地向家长传授育子知识的场所能有效地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子女水平,使家校结合在深层次上得以实现。

我国目前不少家庭陷入了教子误区,这些误区不仅仅表现在个别家庭身上,而是具有广泛的意义。从家庭教育目标上看,目标偏高和目标偏离;从家庭教育内容上看,重智轻德、忽视人格塑造、压抑个性发展;从家庭教育方法上看,或溺爱或体罚或放任;从家庭教育实施上看,重言传轻身教,等等现象不一无足。怎样来帮助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提高育子水平呢?显然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学校教育在一体化教育机制中占主导地位,是教育的主体,再加上学生在校学习,比较了解学生情况,又具有办学的经验和能力,使学校具有相对有利的条件和优势创办家长学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有些家庭是好的,有些家庭是不好的。我们不能说家庭想怎样教育,就可以怎样教育,我们应组织家庭教育,而且作为国家教育的代表——学校,应当是组织者。”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来看,这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诚如有人用数学等式“100+0=50”来说明这一问题一样,学校教育若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因而我们说,家庭教育误区的广泛存在为确立以家长学校为主体的家校结合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学校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也决定了它有承担教育家长的义务和责任,办学水平的提高也需要凭借家长学校这一阵地来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家长学校为主体的家校结合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得住脚的。

2.家长委员会为主线。家长委员会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并非是新鲜事,早在1952年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就规定:“小学应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教育委员、校长等组成。定时举行会议,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以密切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并协助学校解决困难。”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学校建立和坚持下来。

家长委员会这一组织在一体化教育机制中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家长参与已成为学校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控制和影响教育发展的一大力量。因而家长委员会这类组织在国外早已存在。如德国,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有家长代表、班级家长会议、校家长顾问委员会等组织;在教育行政部门设有州、区家长顾问委员会,参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协助学校组织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前苏联的学校也都设有家长委员会,并在家长委员会下分设群众文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普及教育委员会、教育宣传委员会等机构,它们的活动内容根据具体的条件而定。以“普及教育委员会”为例,其成员和教师一起共同关心孩子在学校时的情况,如孩子的生活、是否认真听课、作业情况等,并加以督促。加拿大的学校有家长——教师协会,协会的活动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兴趣、社会影响等情况活动在不同层次上。第一层次是沟通,协会通过信件、会议、电话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活动,让家长较多地了解学校;协会有时会印制一些家庭教育知识的小册子,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第二层次是参与,协会积极倡导家长们自觉到学校去,到孩子的活动中去;不少家长自愿来到课堂上助教或帮助学校图书馆工作及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一些有专长的家长则被邀请参加孩子们的课外活动、扮演教练、服务人员等角色。第三层次是影响与决策,协会派代表或代表团到学校董事会、政府部门陈述他们的观点和主张。

从国外的家长委员会这类组织可以看出,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与家长的桥梁不仅仅起着联系、沟通的作用,还以团体的影响力参与学校的决策。我国家长委员会与之相比,家长的素质较低、参与感不强、工作内容狭窄。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工作的开展,家长委员会这一家长代表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在家校结合中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建立家庭教育档案,以教育会诊、家访制度等形式为辅助。家长学校作为全校性的家校结合起着普及家庭教育理论的作用,家长委员会则起着沟通、联系、影响的作用,那么,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家校结合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很显然,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家校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落实的。事实上,教师也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实施家校结合。教师与学生家长接触面广,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经济收入、教育期望、教育态度,因而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更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许多家长即使聆听了有关的讲座,也总觉得一般理论难于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而教师可成为家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能为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指导。

学校一方面要提高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把家庭教育理论列入教师职业培训的必修内容,及时总结交流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范。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建立必要的制度以保证家校结合的落实。比如要求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家庭教育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登记在册,以便心中有数;编制家访登记表,要求教师把每次家访的原因、过程、效果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总结。定期举行问题行为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会诊,邀请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三方参与制订教育措施。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家长开放日的活动,编印家庭教育宣传刊物、举办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活动等等,使家校结合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上蓬勃开展。

总之,以家长学校为主体、家长委员会为主线,辅之以家校结合新形式的家校结合模式具有立体的、连续的、整体的、开放的特点。这一模式既突出了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是家校结合的主要工作这一主题,又强调了家长自觉投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性这一思想,而不是把家校结合仅仅理解为加强学校同家庭的联系。我们认为,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校结合。

三、家校结合流于形式的原因分析

总体上来说,学校教育中家校结合是不尽如人意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访、家长会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贯彻执行,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学校、教育部门和教师尚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目前来看,家校结合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典型结构:(一)处于高层次最优化结构的密切配合型,教师善于与家长联系,适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大都尊师重教,具有良好的教子之道,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积极参加家长学校、家长会,乐于为学校和教师排忧解难。这一类为数不多。(二)处于中间层次一般结构的游离松散型。学校很少举办家长学校授课和家长会,教师也极少家访;家长难得到学校一趟,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也极少主动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这一类所占比重最大。(三)处于低层次滞后结构的对立冲突型,教师和家长互不信任,教师埋怨学生基础差,家长素质低,家长抱怨教师水平差、学校质量不高,教师和家长之间呈现紧张的尴尬状态。这一类为数虽少,但危害甚大。造成家校结合流于形式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家校结合意义认识不足

许多学校领导、教师由于陈旧封闭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校的任务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眼中只有升学率,因而把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工作视为额外负担。学校对于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有明确的具体要求,而对于家访、家长会则当作“软任务”。教师只要把分数抓好、学校把升学率提高便可“一俊遮百丑”。由于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家校结合也大都体现在学习上,要求家长签字、家长会成为成绩报告会等等便是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头脑中的家校结合。

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场所,学校不仅仅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形成技能,还需塑造人格,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完善个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福禄贝尔早就指出:“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转变陈旧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主动指导家庭教育。”从世界范围来看,二战以后,世界发达国家都先后颁布了法律和政府文件,规定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越来越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教育改革。国外的教育改革报告不再是口头呼吁家长关心和支持,而是通过法律、文件等提出具体的措施、途径,那种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仅表现在一年一两次的家长会议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种学校全权负教育之责而家长只是把孩子送入学校的观念已悄然变化,家长不仅仅是学校的顾客和消费者,还是学校的主人和管理者,家庭教育是一体化教育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配合得好,就能使学校教育的成效得到强化和巩固;配合不好,就会大大削弱和抵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职能。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为儿童成长铺下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某些缺憾,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而,家校结合在学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学校缺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能力

由于师范院校没有开设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等课程,因而许多教师的家庭教育理论修养不够,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胜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目前一些家庭教育学著作和家长学校教材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可读性、可用性都较差。一些教师也缺乏与不同类型家长打交道的经验,不善于发现学生的某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家庭教育原因,也提不出改进家庭教育的具体意见。

因而,要做到家校结合,必须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尤其是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理论水平,并能对学生的种种行为表现作出分析和诊断,指出家庭教育中的错误所在,使家长真正感到家校结合的益处,意识到家校结合的巨大功能。

3.家长对家校结合工作认识不足、支持不力

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入学校就万事大吉。考察国外的家校结合模式可以发现,推动家校结合发展的力量不只是来自学校方面,更多的是来自家长的自发行动。而在我国目前,家校结合似乎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家长扮演着被动的无奈的角色。有的家长只是因为孩子的软泡硬磨才不得已参加家长会。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关心孩子在校情况、积极参与学校教育起码有如下两个意义:其一,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美国曾对家长参与和孩子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家长参与使孩子学业成绩显著进步。其二,能进一步密切家长、教师、孩子之间的关系,促进沟通,融洽感情,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孩子在各方面的进步。

家长文化水平、学识修养方面的不足是家校结合的一大阻碍。有的家长存在着错误的儿童观、子女观、教育观、成才观,而他本身的素质又影响他学习吸收新知识新观念。这是家校结合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立体的连续的整体的开放的现代家校结合模式的创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社会、家庭群策群力地抓好家校结合,必将提高家长教育子女水平和优化社会环境,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标签:;  ;  ;  ;  ;  

现代家庭与学校结合模式探讨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