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与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思维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值得深思的是,这一今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却经历了人类若干个发展年代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成就与代价、前进与挫折的变革阵痛后才破土而出。它的深刻内涵和理性价值,只有从人们思维的演进层面进行历史探究和现实剖析,才能凸显出来。
纵观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伴随着演进的人类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矛盾性思维,亦可称压倒式思维;另一类是和谐思维,亦可叫共生式思维。
历史上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是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列强争夺霸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两次世界大战,无不在被掠夺国家埋下仇恨的种子,铸就抗争的矛盾性思维。鸦片战争之后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矛盾、阶级对立、战乱灾荒、内忧外患,使亿万中国同胞饱受磨难、备受艰辛。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之境,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奋起抗争、宁死不屈。诞生于这一背景和土壤上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分析中国社会,以矛盾性、压倒式思维统领全党、全军,带领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正是长期受蹂躏的切肤之痛,同时也正是长期为平抚这种伤痛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几乎固化了我们“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矛盾性思维,以致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一直坚持的是革命的发展观,强调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尽管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也对经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认为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中心需要由战争转移到建设上来,号召共产党人一定要学会做经济工作,探索如何实现“中国工业化道路”。但是由于矛盾性思维根深蒂固,过多地关注生产关系变革、忽视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格局未变。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真正的第一代发展战略,把目光转移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主题是加快发展、不平衡发展,倡导先富论,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此后20多年,经济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个大台阶,并且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尤其是平稳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显然,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建设发展观,较之以往的革命发展观,已经大大动摇了矛盾性思维的主导地位。但由于在这一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战略的非均衡性,又导致了经济与社会、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等。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可持续发展观的影响下,我国开始重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于1994年制定并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形成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1998年洪灾之后,中央下决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的非典疫情在我国蔓延,“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新的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出现,就业压力加重等问题的集中显现,进一步促使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反思“发展”,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孕育诞生了。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构成其整体,是其要义。显然这一全新的发展观,已经完全突破矛盾性思维的禁锢,呼唤的是一种和谐性思维方式的指导。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发展,不仅要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实施取向,而且以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思维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命之源。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价值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和谐思维为思想前提。
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尚和谐的传统,甚至可以说,崇尚和谐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在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把“和为贵”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做生意讲“和气生财”,过日子讲“家和万事兴”。显然,和谐思维作为科学发展观得以充分贯彻的思想前提,在我国具有一定文化基础。但是作为今天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支撑的和谐思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和谐思维。汉唐的鼎盛时期都曾经有过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传统和谐社会固然显现了井然有序的特点,但它所铸就的人们小富即安、排斥竞争的传统的和谐思维,并不能同现代经济和现代生活相适应。我们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的和谐社会,与传统的和谐社会不可同日而语。传统的和谐社会往往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因而不能激发普遍的社会活力,也就不能形成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公正的社会格局。现代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因而能充分激发社会活力,从而使社会呈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传统的和谐社会以少数社会群体和少数人剥夺大多数社会群体和大多数人为支撑点,缺乏公平正义的基础,只能靠强行的军事控制和行政控制来维系,因而是不可持续的。现代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富裕群体的利益增进和困难群体生活改善同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公平和正义的基础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这决定了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必然是现代和谐思维的结晶。
现代的和谐思维较之传统的单一化、静态式和谐思维,必须有趋向多维和动态的几大跨越。一是必须是立足于利益多元化基础上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在打破原有利益格局的同时,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重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价值取向。多元利益和价值的存在,必然带来利益主体间的矛盾、磨擦,甚至冲突。这既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性所在,也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一切难题所在。只能是通过建立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等,来完善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那种因为利益多元化会产生矛盾便追求单一和纯粹和谐的传统和谐思维是可悲的。因为它既不可行,更不能行。利益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重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只有立足于利益多元化基础上的和谐,才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真正和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有矛盾,能容纳矛盾,而且有办法解决矛盾的社会。二是必须是着力于缩小差距的和谐。多元利益矛盾体的存在,必然带来差距的存在。利益单一化基础上的平均主义谈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两极分化更不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我们的社会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贫富差距不是在逐渐缩小,而是在不断加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显然,解决差距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只是面对这一根本问题,现代的和谐思维应该是着力于缩小差距而非消灭差距。差距产生压力,压力催生动力,没有差距的社会必然毫无生机与活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距,而恰恰在于面对多元利益格局,协调各利益体矛盾,缩小各利益体差距,尽力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转化为刺激人们竞争,进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三是必须是着力于追求动态均衡的和谐。均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如果在整体上或某个方面出现严重失衡,必然会危及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当前区域、城乡等整体和局部发展失衡,正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化解的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因此从根本上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为前提。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均衡不能超越传统的和谐思维的静态认识,这个前提将无从建立。因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谐只是这个动态过程在某一时段所达到的状态,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打破原有均衡再建立更高一级新均衡的过程。因此,现代的和谐思维,只有着力于追求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均衡,才可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竭动力。(执笔: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