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并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个亮点。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展,民俗旅游资源给地区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由于人们缺乏保护意识,传统的民俗旅游方式给旅游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带来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负效应,民俗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有的甚至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
关键词: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也已经成为地方区域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如何正确进行旅游规划,构建旅游规划文化生态理论体系,对于正确引导我国旅游业的朝向中国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1.现行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和过分超越传统的商业化,致使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失去其原始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渗透越来越深,旅游地居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时刻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冲击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使部分地区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此外,民俗文化是地区特有的文化,每个地区都极为不同,照搬其他地区的民俗旅游模式会使其失去神秘性。
2.现行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弊端
陈江南和金毅总结出六种基本模式来开发出人们感兴趣的旅游。这六种模式有集锦荟萃式(整合提升型)、复古再现式(复原历史型)、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直接利用型)、主题附生式、短期表现式等。这六种模式都各具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集锦荟萃式和复古再现式的缺点是人造仿制的景观缺少了民俗文化的内涵,生命力有限。原地浓缩式的缺点是游客会与真迹作对比,从而失去真实感。原生自然式(直接利用型)的缺点是旅游花费时间过长,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很难公平地分配给旅游地村民,从而降低村民接待游客的热情。主题附生式的缺点是人造景观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失去原生态特性,对游客不构成吸引力。短期表现式的缺点是不能保证最多人数的游客感受到。
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体系结构
1.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理论框架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把生态民俗文化保护和生态意识整合成一种可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旅游开发和民俗文化保护的双赢,既可以增添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质,又可以以生态理念保护民俗文化。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理论。它注重同时满足开发商、当地居民和游客利益的旅游规划,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学、生态民俗学和旅游经济学是支撑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理论的三大重要基石。文化生态学和生态民俗学的相关理论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运作方法,通过旅游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可以平衡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供求平衡,实现利益目标。
此外,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还涉及到市场学、心理学、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地理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2.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具有文化旅游的共同特征,即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参与性、多样性、神秘性、复合性和群体性。此外,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以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为指导,植根于本土环境,体现当地民俗,具有科学性、持续性、精品化、理性化和生态化的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模式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三种基本模式包括社区参与模式、环境教育模式和生态环境补偿模式。社区参与模式。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业当中,并从中获益,可以增强他们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积极性。
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科普与生态民俗旅游相结合,向游客和当地社区居民宣传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保模式。返还旅游部分收入,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
三、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
1.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的目标
2.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的原则
生态民俗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过渡开发而不注意保护会导致其资源枯竭甚至消失。因此,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应该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参与性原则、保护性原则、效益原则、特色性原则以及市场导向原则,才能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据可依,提高开发者、文化持有者和游客对资源的保护意识。
3.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步骤
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和实现社区共建的项目上,保护与开发并重,研究和利用并举,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科学规划与适度发展相结合,在不同地域设计出文化特色各异的产品。
4.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规划设计模式
为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文章提出了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模式。根据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分布,结合生态民俗旅游业发展布局需要,可以采用集中开发,建立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点;跨区开发,开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线;区域开发,建立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等三种开发模式。根据地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游客的感知方式,可以采用观赏型开发、参与体验型开发、民俗商品服务型开发、研讨型开发等四种开发模式。
对于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根据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所具有的较强的地域性、真实性和体验性特点,采用原生文化生态开发模式、次生态型开发模式以及再生文化生态开发模式。根据生态民俗文化资源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产品开发模式。
5.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类型主要有生态民俗文化景观实体的开发、参与性生态民俗活动的开发、生态民俗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以景观实体形态为民俗文化载体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原生生态民俗村寨、生态民俗文化浓缩型人造景观、生态博物馆、以生态民俗文化内涵为灵魂形成的旅游商业活动街区、以生态民俗文化为构成要素之一的度假旅游区等。
主题突出、注重游客行为分析、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可以提供给游客不同的旅游体验。
作为中介体的民俗旅游设施,在设计上必须展现地道的民俗特色,使游客享受“身临其境”的乐趣。如绿色食品、绿色商店、绿色旅馆等,还包括旅游区的交通、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色旅游商品是游客必购产品,商品的设计必须突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如土特产品、各种纪念品、艺术品等都需具有浓厚的民族味,带有文化气息。
四、结语
为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相应出台和制定了许多政策方针,但如何使这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生生不息。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保护景观中的自然生态,更要使瑰丽深厚的人文景观得以传承,让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比翼双飞。
参考文献:
[1]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20(4):67-72.
论文作者:高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0
标签:生态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模式论文; 文化论文; 民俗论文; 旅游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