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物形象背后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循证史意识_朱元璋论文

挖掘人物图像背后信息,提高学生证史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证论文,图像论文,意识论文,人物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相当多的历史人物像,比如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历史》第一册、第二册中,就有接近80幅的包括帝王、科技、文化等人物在内的人物像。在平时教学中,对于这些人物像,老师一般是在介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等方面时作为配图使用,也仅是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而已,鲜有老师追求这些人物像背后隐藏的历史真实,挖掘其史学价值,以培养学生的证史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深化,我也是在准备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初中历史德育实训基地研究课《第7课文化思想的繁荣》(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历史》第一册)的过程中逐渐有所感悟的。

和往常一样,当设计到介绍孔子生平环节时,我自然地配上了教材上的孔子像,并到网上搜索其图像,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众多的孔子像呈现在我眼前:有传说是孔子弟子子贡雕刻的孔子夫妇楷木像,有汉画像石上的孔子像,有汉墓“孔子见老子”的彩色壁画,还有各个朝代的孔子画像、塑像、标准像等等,更让我吃惊的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孔子像形象大相径庭,有的丑陋,有的俊美。面对如此多而迥异的孔子画像,我大惑:究竟选配哪一幅更接近真实的孔子呢?但是,我很快意识到,这些孔子像后人对孔子的描绘,属于艺术作品,我们无论选哪一幅都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除了会给学生形成某种刻板的印象外,好像无多大的意义。难道这些孔子像真的没有多大意义吗?我心有不甘,于是一遍又一遍地浏览着图像。

忽然,孔子的作揖动作一次又一次地跃入我的眼帘,我豁然开朗,这些形象迥异的孔子像还有相同之处,不仅有相同的作揖动作,还有相同的大脑袋。这些相同之处不正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孔子的共同记忆吗?而这种共同记忆,不正是中华民族在发展流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认同吗?到此,我终于明白了,这些看似普通的人物像,其背后也隐藏着历史的真实,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它们也是可以用来实现史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证史意识的。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从众多孔子像中选择了三幅形象差异较大,富有时代特色的画像,进行了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这三幅画分别是唐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拓片)(见图1)、宋代马远所画孔子像(局部)(见图2)和元大德年间的孔子像(见图3)。

下面是这节研究课中此片断设计的课堂实录:

师:那么,孔子究竟长什么样?我们后世人都想了解,但是文献资料对孔子有关相貌的描写不尽详细,所以,不同的时代,所描绘的孔子的画像也是不尽相同的,都加入了他们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体验。下面,我们选择了三幅画像。(师在PPT中出示三幅孔子像,学生惊讶状)

师:这三幅画像有不同的地方,(如)相貌、衣着等。但是,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些地方画的基本相同?生:胡子。师(解释并作抚长须的动作):胡子,长髯,长髯飘飘。生:抱手。师(解释并作作揖动作):这是作揖,左手在上作揖,这是西周的见面礼,一个人彬彬有礼的象征。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盯着三幅图像,思考)师(提醒):看那脑袋。生:大。师(进一步解释并指向自己脑袋作额头宽大动作):额头比较宽大,宋代的更夸张。那么,这样画作者想表明什么?生:有知识。师:嗯,有知识。虽然不同的时代描绘的孔子不尽相同,但是在人们的共同记忆中,孔子是一个彬彬有礼、很有学问、很有思想的人。(有学生点头,若有所悟)师:其实,孔子一生最重大的事业就是,用他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思想教授学生,引领春秋战国时代私人办学之风。

从课堂上学生盯着画像的思考到点头若有所悟的变化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达到了挖掘历史人物像的史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证史意识的教学目的。

1.教师指出“不同的时代,所描绘的孔子的画像也是不尽相同的,都加入了他们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体验”,并通过出示三幅差异较大的孔子像,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绘画等艺术作品反映的是创作者的思想认识的史学思想。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像中的相同之处,并归纳出“虽然不同的时代描绘的孔子不尽相同,但是在人们的共同记忆中,孔子是一个彬彬有礼、很有学问、很有思想的人”。从学生在观察中的若有所悟来看,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体会到绘画等艺术作品也折射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史学思想。

3.这个片断教学围绕孔子像来完成,其本身就向学生传达了“图像证史”的史学方法。

这一节研究课从此打开了我的思路,以后我便开始留心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像,并一直思考如何挖掘这些历史人物像背后隐藏的史学价值,如何运用好这些人物像,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提高学生的证史意识。

后来,我在教授到《第23课专制皇权的强化》(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历史》第一册)的时候,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面对众多的朱元璋画像,如何挖掘其史学价值,提升学生的证史意识。

有关朱元璋的画像历史上留下很多,长相美丑也大相径庭:有的相貌堂堂、仪态端庄,有的满脸麻子、目露凶光、相貌丑陋、举止委琐,教材中所选的画像是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相貌比较丑陋的一幅画像(见图4)。于是,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两幅朱元璋的其他画像:收藏于南京明孝陵的画像(见图5)和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的画像(见图6)。

同时还补充了明代陆荣《菽园杂记》所记载的“画工写御容”的故事,组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朱元璋的画像为什么有很大差别,以此来发现这些不同画像背后隐藏着的明朝加强皇权专制的历史现实,从而实现人物画像的证史价值,培养学生的证史意识。

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收藏于南京明孝陵的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朱元璋画像有什么异同?

(同:朱元璋脸形较近,长脸,长下巴。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满脸麻子、目露凶光、相貌丑陋、举止猥琐;南京明孝陵收藏的:脸上洁净,目光柔和,举止大气)

2.北京故宫收藏的与前两幅又有什么不同?

(朱元璋脸形富态,相貌堂堂、仪态端庄,俨然是“圣明之君”)

3.出示明代陆荣《菽园杂记》的原文,讲述“画工写御容”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它工不能知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推测朱元璋的相貌是英俊还是丑陋?为什么?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朱元璋的相貌不会如北京故宫的那张画得那么英俊,否则他不会想要画工修饰画像。但是,既然画工敢画得很像,说明他也不会像台北故宫收藏的画得那么丑陋。朱元璋的真实相貌我们是无法得知的,虽然明孝陵收藏的与台北故宫收藏的从形貌上大体相像,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张就真的像朱元璋本人,我们也只能说朱元璋的相貌大抵是一般化且有点特征。)

4.但是,为什么后世有的画工故意丑化朱元璋呢?这与朱元璋在位时期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关系呢?

介绍朱元璋采取的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杀权臣、设锦衣卫、搞文字狱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由于朱元璋为了不断强化皇权,杀人如麻,得罪了不少文人,这些人厌恶他,可能故意丑化他,也说明当时民间对朱元璋评价也较恶劣。

以上教学设计,在挖掘史学价值,提高证史意识方面,至少有以下两点成效:

1.揭示了历史人物朱元璋不同的画像后面所隐藏着的真实历史,通过层层的比较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求真意识。

2.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实现了史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通过对朱元璋不同画像的讨论分析,既让学生体验到绘画等艺术作品体现的是创作者的意图,也让学生认识到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迹。

3.在分析朱元璋不同画像的同时,引入文献资料,既向学生传达了“图文互证”的史学方法,也揭示了从“原因和结果”、“动机与效果”等认识历史的方法。

探求教材中历史人物像的史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证史意识的亲身实践,也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相较以前,教会学生求真,已贯穿于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史学思想方法为精髓,开展历史教学,已是我的自觉行动,更为重要的是捕捉历史中的细节并不懈探究,已经成了我的思考方式。

历史人物图像,虽很常见,却很有价值。

标签:;  ;  ;  ;  ;  ;  ;  

挖掘人物形象背后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循证史意识_朱元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