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与“两个现代化”深度整合的比较研究_两化融合论文

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工业论文,深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5;F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1-0151-08

      近年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三个与工业和信息密切相关的新概念,即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的工业4.0和中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引起新闻媒体和我国产学研各界高度关注。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对每个新概念的单独研究及把工业互联网同“两化”深度融合放在一起研究的略有所见,但把三个新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却未有所见。本文拟对三个新概念及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三个新概念的可比性极强:第一,三个新概念提出的时间相近,都是在2011-2013年前后;第二,三个新概念的指向相向,都是指向工业、信息及其相互融合;第三,三个新概念的战略层次相似,都是工业革命的重要阶段;第四,三个新概念的动力来源相同,都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需求。研究这一问题,既可以为工业革命的理论创新发展积累成果,又可以为相关产业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世界大背景与三个新概念解读

      对这样三个有重要影响的新概念,我们有必要弄清其产生背景、来龙去脉、概念内涵等相关问题。

      1.世界大背景

      对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这三个新概念出现的背景,本文从四个视角考察分析。第一,从科技革命和产业经济发展史考察。人类经历了几次产业革命,每次产业革命都是由科技革命引发和推动的[1]。新近的产业变革是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和推动的。这些年来,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推进,出现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在我国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从后危机时代的产业升级考察。前些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创新产业,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以此作为克服金融危机、复苏和振兴本国经济的重要策略和出路之一。很多国家都制定战略规划,实施增加投资和政策扶持措施,支持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本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产业基础。第三,从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动考察。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在重新洗牌[2]。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开始力推“再工业化战略”,抢占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也提出了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规划。第四,从“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的深度融合考察。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世界不仅出现了相应的网络产业经济,而且这些产业技术、产业经济正在加速与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工业技术,以及新的商业模式渗透融合,形成了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等新的工业制造和生产方式,传统的制造业也正在加速更新改造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提档升级。这不仅会对全球产业演变升级带来巨大影响,也会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3]。这也正是一个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在这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两化”深度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2.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关于工业互联网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有三种不同说法: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本文通过辨析相关文献得知,2011年美国GE(通用电器公司)总裁伊梅尔特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2012年,美国发布了工业互联网战略。2013年6月GE第一次将工业互联网概念推向中国。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各界有相近而不相同的解读。GE总裁伊梅尔特在演讲时提出,工业互联网,就是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伊梅尔特在中国高调推出他的工业互联网理论,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率,让世界更快捷、更安全、更清洁、更经济。中国移动前任董事长王建宙的解读为:工业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延续到人与机器的沟通,以及机器和机器的沟通[4]。在百度百科中,工业互联网被解释为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5]14。简明而通俗地表述,可以说,工业互联网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工业领域中更大的机器设备,利用软件分析技术充分释放机器的潜能,从而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定义尽管表述不同,但其概念的要素是一致的,即人、机器和数据分析软件。其概念的实质和目标大体一致,都是减少成本,提高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GE公司在它的一份报告《工业互联网:突破智能和机器的界限》中预测分析了互联网的意义。工业互联网如果使各行业效率提升1%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航空业的燃料减少1%,在15年内就可节约300亿美元;医疗行业效率提高1%,会帮助全球医疗行业节约630亿美元。这份报告还为中国预测,如果工业互联网如同当今消费互联网一样得到充分应用,那么,从现在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可能为中国经济带来累计3万亿美元的GDP增量[4]。因此,有人认为,工业互联网“开启了新一轮创新浪潮”,可以“大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是IT业的新机遇”[5]14,“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大革命”,“最终将重构全球工业”。这些表明,对工业互联网的期望和评价不可谓不高。

      3.工业4.0(Industry 4.0)

      工业4.0概念是德国最早提出的。德国政府在《高技术战略2020》中列出十大未来项目,工业4.0被列其中。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变革,划分和描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为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工业4.0。工业4.0概念,最早出现在2011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由“工业4.0小组”正式推出。所谓工业4.0就是通过虚拟生产与现实生产结合的途径,来提升制造业的灵活性和工程效率,缩短上市时间。工业4.0通过自主控制、联网和计算,使人、机器和信息相互连接,融为一体,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相互融合。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积极推动“工业4.0”。由德国三大工业协会起草的《工业4.0白皮书》提出关于工业4.0中人、技术组织的17个重要命题,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6]。德国在工业4.0提出和实施之前是工业3.0时代。工业3.0时代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制造业不断实现自动化,人类作业逐渐被机器替代。如今,“工业4.0”又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工业愿景:在现实和虚拟结合的网络世界里,互联网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价值创造过程将会改变,原有的行业界限将会消失,新兴的产业链条将会重组,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将会出现。德国制造业在全球极具竞争力,在世界装备制造领域处于领头地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德国对工业科技产品的专注研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精心管理。目前,德国既拥有强大的工业设备和制造工厂,又拥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工业4.0战略的实施,会使德国新一代的信息物理系统工业生产技术主导市场,保持和提升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4.“两化”深度融合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的继续和发展,是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一些关键领域不断深化、提升和创新,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更大范围、更细的行业、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实的应用,在更多的智能方面实现彼此更紧密的关联、交融与合作。2013年9月,中国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在范围上,将由国家、省区向地市、区县、产业集群、园区等基础单位延伸;在行业上,将由大类行业向各自细分行业扩展,并从工业扩展到生产性服务业;在领域上,将由单个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信息化延伸,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节能减排、安全生产领域延伸;在层次上,将由技术应用层面向商业模式和商业变革深入;在应用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工业各产业、行业领域、企业得到应用,使企业信息化由专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以致全面集成应用发展;在智能上,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的智能水平将会更高。“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和发展,有利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实现,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有利于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我国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个新概念的比较分析

      对三个新概念,我们可以从多视角比较分析。这里拟从五个方面比较分析。

      1.三个新概念在工业革命中的时段定位比较分析

      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各自在工业革命发展史上的时段定位,见表1。

      

      长期以来,各界对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划分的见解基本一致。对第三次及其以后的阶段划分却有所不同。联系三个新概念的时段定位比较,我们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是把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普通信息应用阶段和现在开始的工业互联网阶段统归为信息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中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为普通信息应用阶段,现在起始的阶段为工业互联网阶段。而德国则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至现在的信息化阶段划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工业3.0),而把从现在开始的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阶段划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由于国内外的多种原因,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历了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1954年9月23日提出和开始包括工业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进行工业革命的补课,但后又经历十年“文革”,耽误了工业发展的时机,延缓了工业化发展步伐。有关研究报告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段,预计到2021年实现工业化。尽管过去的工业化和工业革命在中国发展相对滞后和落后,但这次的三个新概念、新浪潮都是从最近几年分别由美国、德国和我国几乎同时提出和同步出现的,并且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可以使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共荣。由此可见,中国工业革命在这阶段的起步并不落后,迎来了赶超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步伐的历史性新机遇。

      2.若干战略属性的比较分析

      这里对三个新概念从战略阶段属性、战略进程属性和战略品牌属性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都具有战略阶段属性,也都有战略进程属性。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工业互联网、工业4.0都具有战略品牌属性,而“两化”深度融合却不具有这一属性。其理由是:从词性考察,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均属名词或动名词,而“两化”深度融合却并非如此,“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虽是名词,但它是一个过程;融合是个动词,深度融合也是一个过程;“两化”深度融合是过程加过程的描述,很难说它是个战略品牌。有失战略品牌属性的“两化”深度结合的概念表述,不能不说是个缺陷。

      3.目的、目标和要素的比较分析

      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的目的、目标和要素比较,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其目的、目标和要素,尽管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7]。其不同之处:一是在目的上,节约和节省的目的有所不同,工业互联网侧重强调成本的减少,工业4.0侧重强调人工的减少,“两化”深度融合则侧重强调资源消耗的减少。这应该是与国情不同有关,中国的能源资源消耗比美国、德国高很多,所以更强调资源节约。二是在目标上,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最终都强调要推进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两化”深度融合强调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这与各国所处的工业化水平有关,美国、德国处于工业革命前沿,而中国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则更应强调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在关键要素上工业互联网和“两化”深度融合强调人、机、网三要素,而工业4.0更强调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产品这三个关键,即更强调工业制造业本身的智能化。

      4.应用产业领域比较分析

      三个新概念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两化深度融合,这三个概念的应用领域大体相同。这使三大新概念有了共同的应用领域和实践基础。

      5.趋势、愿景、方向分析

      工业互联网有四大趋势,工业4.0有五大愿景,“两化”深度融合有五个方向。见表5。

      从表5中三个新概念的四大趋势、五大愿景、五个方向比较,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述,但从总体上分析它们的本质还是一致的,指向还是相同的。

      

      6.比较分析的主要结论和重要启示

      (1)三个新概念,本质一致,指向相同。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中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尽管概念表述和实施途径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一致、指向相同。其本质和指向都是工业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的科学融合。共同的指向都是使人、机器、信息这三类要素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合理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带来工业革命的新发展。

      (2)中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在中国提出“两化”深度融合的前后,在国外不仅有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提法,还有IBM提出的“智能地球”“智慧城市”[8]、NEC推出的智慧领域[4],以及国内即将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都有相似及相关的内容。目前,在美国、德国和欧洲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及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展开新一轮角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相对落后。但当前这新一轮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对中国来说起步并不晚于发达国家,在消费互联网方面我们的普及率还很高,在工业互联网的某些方面我们还有一定优势。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正处于十分关键的转折点,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3)“两化”深度融合概念表述缺少战略品牌属性。在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两化”深度融合,都具有在工业革命中的战略时段属性和战略进程属性,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都是具有战略品牌属性,唯独“两化”深度融合的表述缺少战略品牌属性。品牌原指著名产品的牌子,这里的战略品牌是指涉及和决定全局的长期起作用的重要产业品牌,如工业互联网、工业4.0、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这种战略品牌,具有其独特的称谓和战略意义,并会产生多重效应。为此,有必要将“两化”深度融合的概念表述在未来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和中科院的《创新2025》中创新和升华。有文献提出,可用有关专家称的“工业5.0”或“工业CPSS”[9]。本文综观国内外研究资料,经过上述比较研究,并经过思考,认为将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升华为“工信CPSS”更为贴切和有利。

      (4)学习借鉴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优长之处,创新自己的“两化”深度融合。三个新概念本质相同、指向一致,同时各有所长,各有所适。它们都是在世界工业革命现阶段大背景下,在世界和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推出的既有世界意义又有适合本国发展条件的战略品牌。但它们又各有所长。例如: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其目标不仅在于本国的国内建设发展,还特别重视向中国和世界推出;而德国的工业4.0,在争取新一代工业技术(即信息物理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同时,特别重视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产品;中国的“两化”深度融合,则侧重“两化”融合并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深入研究国内相关概念和现实问题,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创新驱动,科学发展。

      三、“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方略新探

      在我国,如何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是个新课题。在政府层面已有2013年9月发布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在科研方面,将有中国工程院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出台,也有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这里,在上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机遇、战略原则和战略措施层面进行探讨。

      1.战略机遇

      综观世界工业革命和中国近代史,诸多原因决定了近代工业革命没有也不可能在中国发生和发展。中国工业曾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概念及新潮头的出现,成为世界产业革命格局变动的新契机。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在谋划新的产业发展战略,争抢新的工业革命的先机和高地。

      在中国,无论是工业化水平还是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从工业化水平看,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中国工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有文献指出,自2005年起中国整体上步入了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特别是在制造业上积累了一定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但是,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从信息化水平看,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或者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开始信息化,并把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优先要略。在中国则是在工业化尚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信息化,这就要求中国信息化的起始阶段和工业化的中后阶段同时推进,即“两化”融合及“两化”深度融合。这是在“两化”衔接上与发达国家不完全相同的发展衔接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两化”衔接模式可称为“顺序型衔接模式”,中国发展“两化”衔接模式可称谓“叠加型衔接模式”。与西方不同的衔接发展模式,是根据国内和国外、历史和现实的背景、环境、条件作出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等到工业化完成之后再发展信息化,我国信息化的起点、进程和水平都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大步。“两化”融合共进的模式,一方面是“两化”任务共担,负担较为沉重;另一方面“两化”融合共进,也可能会较好互适,较快发展。这样,可使中国在这阶段的工业革命不至于在起点和起步上就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先走一步。“两化”深度融合为中国提供了迎接新工业革命阶段的重要平台。工业革命新阶段不仅是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同时也是进入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新阶段,其实质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兴产业技术与传统产业技术、新兴技术与新兴服务跨界融合和广泛应用,催化制造业变革,创新制造业格局。工业革命新阶段使中国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2.战略原则

      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中,有必要坚持以下几个重要的战略原则。

      一是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的结合统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必须盯住世界新阶段工业革命的技术前沿,了解和研究世界各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态势、方向、政策、措施,并选择在中国适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同时,我们必须特别重视自主研发和创新,以自己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争得战略高地,赢得先机效应。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在科技、产业、产品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发展,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互促互动、结合统一。

      二是投入与效益的结合统一。“两化”深度融合,需要相当数量资金和资源的投入,但同时如何获得更好的产出、收到更好的效益,却有很多不同的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可以选择。例如在技术类型选择上,可以选择先进适用技术。在投入产出、投入与效益的衡量上,不仅要看产业领域、企业、产品的自身效益,还要看新技术的溢出效应,看新产业、新产品给工业革命带来的宏观红利,还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考察。

      三是软件发展与硬件发展的结合统一。“两化”深度融合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硬件设施的发展,又需要软件的配套。首先是信息化自身需要软硬兼施,既要重视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和IT设备的硬件建设,也要重视信息化和IT软件的配套建设。要克服那种“轻软重硬”和“硬件不硬,软件过软”的问题。其次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需要软硬互动,在“两化”深度融合中,需要有相关环境、条件的软硬并进,例如需要相关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等的创新配合推进。为此,在“两化”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中,需要信息化自身而且需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外相关方面的软件与硬件的结合统一发展。

      四是产业与企业的结合统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都需要具体的企业和单位来实施和落实。因此,要特别重视企业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德国的工业4.0就把智能企业、智能产品列为三大要素中的两大要素,而智能产品又是由智能企业生产的。企业上承产业,下达产品,是产业、工业的中坚、核心、实体、本位。因而在“两化”深度融合中要特别重视企业的重要作用,运用市场、政府、规划、政策等手段和措施调动和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企业投入“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实践中。

      五是市场决定与政府指导的结合统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决定作用。在“两化”深度融合中也是如此,要发挥市场在“两化”深度融合的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应该看到,市场的决定作用能发挥好,需要多种有利环境和条件,而且市场在一定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条件不具备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引导和行政干预。因此,首先要为“市场决定”营造良好的制度、体制、政策等生态环境,使其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指导、导向、引导作用。

      六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结合统一。“两化”深度融合,本来就是属于工业革命的重要阶段,因而也可以说“两化”深度融合也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进程。在“两化”深度融合这段工业文明的进程中,要把与生态文明协同并进放在重要地位。要在“两化”深度融合中应用新技术、新产业,改造和替代对环境有损害和破坏作用的传统产业。同时也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规避“两化”深度融合中新兴产业可能带来的新污染和对环境的损害和破坏。总之,要采取多种技术、政策、行政、法律措施,取得“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结合互动、共建双赢。

      3.战略措施

      一是把“两化”深度融合升华为有战略品牌属性的“工信CPSS”。以往研究文献指出了中国不重视工业产品品牌,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10],殊不知,中国同样忽视了工业产业战略品牌问题。如前比较分析,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都具有战略品牌属性,而“两化”深度融合这一概念表述却缺少战略品牌属性。战略品牌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不是个一般的工业产品品牌,而是无形而有效的战略品牌,它会产生很多很大的经济社会科技方面的战略效应。“两化”深度融合内涵丰富、抽象准确,但由于它缺乏战略品牌属性,而难以产生丰富的战略品牌效应。在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来的“两化”深度融合概念升华为中国的“工信CPSS”,其中的“工”代表工业化,“信”代表信息化,“CPSS”(Cyber-Physical-Systems)为社会物理信息系统。最近,有文献提出,以产业互联网应对工业4.0[11]。将“两化”深度融合升华为“产业互联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三个共同具有战略品牌的新概念,工业互联网、工业4.0、工信CPSS(或产业互联网),就更可以相提并论了。

      二是搞好层级设计和制定战略规划。国家政府和国家研究机构要搞好顶层设计,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将“两化”深度融合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以发改委和工信部为首的各部门要制定“十三五”时期相应的具体发展规划。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研究相关课题,提出技术和理论支撑的建议。各省区应该根据国家规划制定各省区的中层设计、研究机构研究相关课题。相关企业也应提出自己的相关规划。应该以企业为主导、以企业为基础落实“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

      三是聚集各类人才和加大投融资力度。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最终是要人去进行研究和开发建设,需要人去操纵和使用设备设施,因此人才团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而专业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难题之一。工业互联网、工业4.0、工信CPSS都是属于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包括网络通信建设、信息安全建设、广域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需要改革目前中国在人才培养上还处于单一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措施、吸引和引进所需人才;还可建立国内外专家咨询组[12],发挥咨询诊断、开方建议作用。

      适当加大投融资力度,也是“两化”深度融合(工信CPSS)快速、优质、高效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为此,应该发挥国家财政、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多方面积极性,采取财政支持、金融贷款、股权融资、技术入股、权益融资、租赁融资、债务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融资。

      四是规避信息风险,重视信息安全。风险是一切经济社会事务发展必须重视和规避的重要问题。“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网络安全是个突出的新问题。为了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安全,首先需要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专兼职的网络安全组织机构。同时需要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和防御策略,应该具体到从云技术策略的网络安全和连接到网络的尖端设备安全两方面考虑,从安全流程和控制设计多层次防御,再有需要相关多方面参与,需要相关管理机构牵头,由技术供应商、资产所有者、监管机构、国际性组织、学术界等各方面积极主动参加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

      五是强化国内多部门协同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两化”深度融合不仅与工业、信息部门有关,而且直接与能源、交通、医疗卫生、农业、食品等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及其企业和经济实体有关。在《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中,涉及各地区、行业、企业,涉及35个重点行业,这还未包括交通、能源、医疗等其他产业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不仅与这些部门、行业、企业密切相关,而且需要它们直接参加参与。因此,特别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企业协同配合,合力推进。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高层领导负责、发改委出任办事机构、工信部出任副主任委员的多部门协同指导机构。

      “两化”深度融合还特别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三个新概念本质一致,指向相同,提出和推进时间大体相近。因此,三个新概念的实施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加强合作。第一是技术研发合作;第二是信息共享合作;第三是标准制定的合作;第四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的合作。尽管在合作中有国家间和企业间技术保密、信息保密、商业秘密等约束,但在互利互惠、互联共赢的前提下,多种合作仍有很大空间。

标签:;  ;  ;  ;  ;  ;  ;  ;  ;  ;  ;  ;  ;  

工业互联网、工业4.0与“两个现代化”深度整合的比较研究_两化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