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业“一战回水”_甘蔗论文

中国糖业“背水一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糖业论文,一战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海关统计,2002年度截至9月末,全国已累计进口食糖103.039万吨,比上年同期91.38万吨增长13%。进口的增加,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的不平衡。去年底至今,国内糖价跌幅已达30%。

冬天已经来临,又到榨糖时节。据中国糖业协会预测,从10月初开始到明年5月结束的2002跨2003年榨季,中国糖产量将达到950万吨,突破88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创下新纪录。

面对即将到来的食糖大增产,制糖行业专家欣喜之余,更多的却是担忧。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汹涌而来的进口糖,毫无优势可言的中国糖业只有背水一战

1991年以来,我国食糖消费需求量一直徘徊在630万吨至870万吨之间,而近两年则稳定在720万吨左右。仅就国产糖而言,供大于求趋势显而易见。但是,据海关统计,2002年度截至9月末,全国已累计进口食糖103.039万吨,比上年同期91.38万吨增长13%。进口的增加,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的不平衡。去年底至今,国内糖价跌幅已达30%。

国产糖与进口糖相比有优势吗?

看原料。以占我国糖产量大头的蔗糖为例,2001年世界甘蔗平均亩产4.5吨,含糖份14%—15%,亩产糖0.6吨,较好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甘蔗亩产能达到8.7吨以上,含糖份15.5%—16.5%,亩产糖1.5吨,而我国甘蔗平均亩产为4吨,平均含糖份12.9%,亩产糖仅0.46吨,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看生产规模和能力。2000年全世界开工的甘蔗糖厂约1700家,平均日榨甘蔗能力为3800吨,而我国甘蔗糖厂的平均日榨能力仅为2500吨。全国最大的甘蔗化工企业集团广西贵糖集团目前日榨能力达到10000吨,但这一水平也就刚刚超过澳大利亚日榨9600吨的平均水平。

看成本和价格。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制糖业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2001年,国际主要食糖出口国白砂糖的生产成本每吨平均为1900元(人民币,下同),而我国每吨为2850元,每吨比国际平均水平高950元,高出近50%。全国成本最低的广西,产糖成本平均每吨2600元,但与进口原糖到岸加工成白糖的成本价每吨2400元至2500元相比,也没有优势可言。

最后再看质量。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的方法。大部分的糖厂生产原糖,然后供给精炼糖厂进行精炼生产精炼糖,作为饮食用糖供应市场。而我国糖厂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生产的白糖大部分二氧化硫含量高,色值差,质量低,容易泛黄。由于产品档次总体较低,目前我国生产的糖还不能进入伦敦和纽约的期货交易市场。只有极少数糖厂生产的白糖能够满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著名饮料的用糖标准。

综合以上几方面,可以说,国产糖在总体上处于劣势。

那么,我们能否通过数量和关税的限制缓解国产糖的供求压力?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结果,我国对粮、油、糖、毛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我国政府同时承诺,将发放160万吨进口食糖关税配额,5年内配额数量每年增加5%(从1999年起计算),到2004年时增长到194.5万吨。在该项配额内,进口原糖关税为20%,白糖30%,2004年降低为15%;配额外进口关税到2004年则从76%降低到50%,并将打破国家对食糖进口的垄断。这一关税水平远远低于世贸组织135个成员97%的平均关税水平。

可见,对国内的糖厂来说,路只有一条,就是直面竞争,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并不等于毫无胜机,办法就是以大企业为龙头,从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切实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2000跨2001年榨季,全国最大的制糖企业柳州凤山糖业集团结合本企业情况研究制订严格的成本目标和成本核算制度,白砂糖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2020.02元/吨,比广西平均水平低580.43元/吨,与国际主要食糖出口国白砂糖的平均生产成本1900元/吨差距已经不大,含税销售成本2731.12元/吨,比广西平均水平低322.74元/吨,为广西各大制糖企业最低,其中吨蔗产糖还高于古巴、墨西哥、泰国等主要产糖国家。

对广西制糖企业的全面调查则显示:

在原料蔗价格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不同企业各项生产成本(除原料外),高低相差达10倍左右。2000跨2001年榨季,广西白砂糖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中:燃料和动力平均为192.44元/吨,高的企业达到300—400元/吨,有的甚至达到600—700元/吨,低的仅为30—40元/吨,最低的在20元/吨以下;直接人工平均为104.78元/吨,高的企业达到200—300元/吨,低的仅为30—40元/吨;制造费用平均为510.95元/吨,高的企业达到600多元/吨,低的仅为100元/吨。

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越大,成本越低。2000跨2001年榨季,广西小型白砂糖企业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和含税销售成本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38.34元/吨和527.02元/吨;中型企业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09元/吨和低26.3元/吨;大型企业分别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21.81元/吨和145.06元/吨。

由此可见,加入世贸之后,国产糖面对进口糖的冲击,是背水一战,但却并非毫无胜机。总体来看,国产糖在成本和质量上确实并不占优,但中国大型制糖企业的各项指标与国外企业相比,两者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甚至在某些指标上已有一比。如果以有实力的大企业为龙头,在原料种植、运输、食糖加工直至营销等各个环节上苦练内功,进一步踏踏实实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国产糖仍然大有可为。

有关部门和众多制糖企业已经行动起来。

——原料种植环节。我国甘蔗种植成本150元/吨左右,甘蔗收购价高达200元/吨,甘蔗价格占制糖成本的75%,比巴西、泰国高40%—75%,由此可见降低这一环节成本的重要性。在全国蔗糖生产基地县广西扶绥县,渠黎镇渠凤村的甘蔗种植大户范俊访今年种的100多亩甘蔗就借助了新的管理方式——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农民称之为“电脑专家系统”。他根据“电脑专家系统”打出的施肥卡,对甘蔗进行施肥管理,每亩增产915.5公斤,增收219元。县蔗糖榨季指挥部负责人则透露,上个榨季全县甘蔗减产2万吨,但产糖量却比前一个榨季增加2万吨,两家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是得益于甘蔗良种的推广。

今年,扶绥县共种植甘蔗43.8万亩,其中11.4万亩已经推广采用“电脑专家系统”管理。保守计算,每亩增产0.5吨,全县每年可增产甘蔗22万多吨,农民人均增收110元,食糖增产1.8万吨,工业增加值6500万元。还大幅度增加了产量高,种植成本低、含糖量高的优良蔗种种植面积。目前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已由去年占全县甘蔗种植总面积的40%提高到90%。

如果全国1638.6万亩甘蔗都能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降低的成本和增加的效益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原料运输环节。在国外,甘蔗一般都直接送入田间糖厂,在我国,原料蔗从砍下到进入糖厂榨机的平均耗时长达6天,入榨甘蔗新鲜度差,糖份损失大。据测算,原料蔗每损失一个百分点的糖份会影响吨糖成本160元左右,如果能想方设法加强运输管理,缩小蔗区运输距离,就能节省运输费用,降低损耗,有效地减少制糖成本。2000跨2001年榨季,广西原料蔗运输距离平均为27.96公里,同比减少0.62公里,运距缩短2.2%,成本相应地已经有所降低。为从根本上降低原料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国家经贸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还加大投资力度,正借鉴国外先进生产模式,逐步把广西的糖业由一步法生产模式改造为(田间糖厂)甘蔗—原糖、(大型核心糖厂)原糖—精炼糖的两步法生产模式。

——生产技术环节。市场竞争和高效益的需要促使世界制糖生产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制糖过程中高新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家经贸委联合广西经贸委已组织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大型制糖龙头企业及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广西大学、广西机械研究院、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等糖业技术开发研究单位,建立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开发机制,进行强强联合,在广西三大糖业集团公司开发糖业共性技术。同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贸委牵头,组建一个糖业共性技术开发中心,把广西糖业共性技术成果转移到整个行业,提升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

业内人士介绍,在这些正在研究开发的新技术中,压榨提汁新技术可使压榨安全运行率提高到99.9%以上,压榨收回率在现有水平上提高1%—1.5%,提汁系统节电40%以上,整个系统降低吨糖成本100元左右;低温低硫澄清新技术可使产品质量从一级提高到优级,而两种等级砂糖之间的差价达100元/吨,保存时间也相差至少3到5个月;膜滤澄清技术的吨糖成本虽然有所提高,但生产出的精炼糖每吨售价比普通白糖增值300元人民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流通管理环节。在全国食糖成本最低的广西,制糖企业的吨糖平均管理费用为220元,吨糖营销费平均水平也高达48.88元。但在去年11月10日由上海糖业烟酒集团与广西上思糖厂合资组建的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全新的产销平台被构筑起来,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过去,糖厂要四处寻找买家,现在,全部蔗糖都由上海糖业烟酒集团一家包销;过去,蔗糖从生产线上下来,先搬进仓库,然后等出售时再搬到码头,现在,蔗糖生产出来直接进码头,零库存节省了储运费。上上糖业的吨糖营销费降到0.61元,蔗糖销售成本在广西最低,吨糖管理费用降至152.7元,吨糖含税成本减少500元,降到2377元。

——综合利用环节。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底已经完成《高配比甘蔗渣浆抄造A级文化用纸技术的开发》和《酒精废液治理技术研究开发》两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正在申请验收鉴定。现在,贵糖在日榨甘蔗能力10000吨,每年压榨甘蔗100万吨左右,产糖12万吨的同时,每年生产蔗渣造纸10万吨(其中高级文化用纸生产能力5万吨,普通文化用纸3万吨,生活用纸2万吨);轻质碳酸钙2.5万吨,甘蔗专用复合肥3万吨,酒精废液粉1.5万吨,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实现的税利占企业税利总额的60%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制糖企业的规模化之路也在进行之中。

1997年,柳城县凤山糖厂、柳城糖厂两家强势企业联合,组建了柳州凤山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次年开始,凤山糖业先后对当地的5家糖厂进行了资产重组。2001跨2002榨季,这家企业机制糖产量达41.4万吨,占广西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广西名列前茅,成为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产量最大的糖业集团,目前,集团公司生产规模从日处理原料蔗9000吨扩大到日处理原料蔗26000吨,拥有9家全资(绝对控股)糖厂。

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商业资本也同工业资本走到了一起。2001年,大型物流企业上海糖业烟酒集团成功控股了上思糖厂,新的合资企业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中,上海方面控股41%,上思县财政局占10%的股份,职工股占29%。这一资产重组使上海方面控制上游资源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上思方面也获得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先进的管理机制。业内人士将这一资产重组称为“上上模式”。2001跨2002年榨季,上上糖业入厂原料蔗63.7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23.6万吨,增长58.8%;生产混合糖8.26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2.98万吨,增长56.4%;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9%,上缴“两税”1088.3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213万元,增长24%。

外资也看好中国糖业。同样是在去年,英国糖业(海外)有限公司与广西武宣县糖厂合资经营,英方投入相当于6300万元人民币的资本,购买新成立的合资企业70%的股份。此前,这家英国公司已分别在广西宜州市和象州县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成功地对两地3家糖厂进行了资产重组。

如今,广西保留下来的95家制糖企业,经过优化重组,已组建成10个制糖企业集团,其中7家(含46家糖厂)开始运作,在7家糖业集团内,已实现资产一体化和资源合理配置。

制糖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之一,由于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全国小糖厂林立,落后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产品积压,全行业一度长期陷入亏损的泥沼。仅广西南宁地区,从1995年到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糖厂连续3个榨季亏损,净亏损达5.8亿元。糖厂负债累累,普遍拖欠农民蔗款,到1997跨1998年榨季结束时,全地区打给农民的“白条”超过5亿元。

通过宏观调控,制糖行业已经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中国糖业入世后的“背水一战”获得了绝佳时机;也只有继续抓紧宏观调控,这一战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国家从1999年年底开始对糖业实施宏观调控,压减落后生产能力,优化结构和合理布局;对原料缺乏、不宜种植糖料的一些地区实行分批分期退出制糖行业;对主产糖区资产负债率高、亏损严重且扭亏无望的糖厂实施关闭破产;对糖精限产限销。

从2000跨2001年榨季开冶,宏观调控效果开始显现。由于播种面积的减少、关闭破产糖厂150家、压缩生产能力237.5万吨,中国糖业2000年全行业扭亏为盈,2001年利润达到15亿元以上。在全国制糖业中最具优势也占有最重要地位的广西更是实现连续三个榨季季季赢利,这是建国以来制糖行业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形势对于亟须进一步调整结构,通过技术进步使产品的质量、档次、生产成本、装备与国际水平接轨的中国糖业,是绝好的时机,国家应进一步通过宏观调控对糖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和引导,切不可错过有利时机,让制糖这项“甜蜜的事业”又变苦涩。专家也提醒,世界各国为了保持本国的食糖平衡、价格稳定及供应安全,均以国际市场为蓄水池,通过各种糖业保护机制,把供求的变动因素都转嫁给国际市场,全球1.3亿吨食糖市场规模中,供求的变动量实际都集中在3900万吨的世界食糖贸易量上,导致世界食糖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极不具代表性,食糖成为世界市场中15种农副产品中价格波动最大的商品。按照“入世”承诺,中国以配额关税的方式安排食糖的进口,承诺中的关税大大低于WTO成员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配额也大大高于近年来我国实际进口糖量,在目前世界食糖市场糖价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内糖业正常生产与销售很易受到国际糖价异常波动的冲击。因此,“入世”之后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重要。

今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了《糖料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对糖料收购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并开始积极推行糖料价格与食糖价格联动、糖厂对农民实行二次结算的方式,使糖料生产与食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使糖料生产者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避免糖料生产的盲目性。这一规定就体现了国家对糖料和食糖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从根本上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推动糖料和食糖生产走“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提高企业和糖料生产者共同抗风险能力,保护农民利益。

此外,过去糖价下跌、制糖行业陷入困境的表面原因是总量过剩,实际上却是生产能力低下、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等深层次结构问题的总爆发。因此,继续调整中国糖业区域结构,使一些不宜发展糖料生产的地区逐步退出制糖行业;有效防止被列入关停计划的小糖厂在糖价上涨之时死灰复燃,避免制糖行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成果付之东流;以制糖企业为核心合理划分糖料区,规范糖料收购秩序;整顿各种乱收费,降低农民和企业的税费负担,促进制糖成本降低;建立适度的国家食糖储备机制,保持适度的储备规模适时地用于国家宏观调控,在糖多的情况下,建立出口调控机制,实现总量平衡,保持市场糖价稳定在合理的价位;……在这些方面,宏观调控都大有文章可做。

2001年中国糖产量主要地区分布

2001年中国糖料播种面积主要地区分布

2001年世界甘蔗生产情况表

国 外国 内

平均较好平均

甘蔗亩产(吨) 4.5 8.7—14.5

4.0

甘蔗含糖份(%)14—1515.5—16.5 12.9

甘蔗产糖(吨/亩)

0.6 1.500.46

广西不同规模制糖企业成本分布表单位:元/吨

全区平均成本 大型企业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生产成本 2600.45 2478.64 2611.54

2738.79

减平均成本-121.81 +11.09+138.34

含税销售成本 3053.86 2908.80 3027.56

3580.88

减平均成本-145.06

-26.3

+527.02

标签:;  ;  ;  ;  

中国糖业“一战回水”_甘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