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人民医院 325200)
【摘要】目的:观察肠胃健方联合培菲康胶囊对慢性腹泻的治疗疗效,进一步探讨慢性腹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方法:将126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分别给予肠胃健方、培菲康胶囊以及肠胃健方联合培菲康胶囊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各组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中药组、中西药结合组下降更为明显,与西药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结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腹泻的病机主要为肝脾不调,其传变每多及于肾。从治病求本的理论出发,治疗原则应从肝脾立论,调肝健脾。肠胃健方能显著改善慢性腹泻患者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可考虑单独使用肠胃健方化裁对慢性腹泻患者进行治疗。
【关键词】 慢性腹泻 肠胃健方 培菲康胶囊 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080-02
腹泻可在各年龄段中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不成形,呈溏软,溏薄或水样,或带有黏液脓。其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非特异性肠炎、过敏性肠炎等,既有器质性的,亦有功能性的。常规西医治疗往往无法根治,导致疾病缠绵不愈,引起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笔者采用肠胃健方联合培菲康胶囊治疗慢性腹泻,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瑞安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腹泻患者,共126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组,三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戴慎等主编的《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中关于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慢性腹泻之病程分类标准:①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有腹胀腹痛等症。②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大,反复发作,时轻时重。③大便常规未见或可见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1.3 排除标准 在治疗前,全部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进行上腹部B超、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除外肝、肾、胰等脏腑及全身病变所致腹泻者,且排除占位性病变。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西药组:给予培菲康胶囊,每次420mg,每日2次。
中药组:给予肠胃健方化裁(组方:柴胡6g,白芍12g,炒枳壳12g,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2g,炮干姜5g,黄连3g,炒粉葛10g,煨诃子5g,炒神曲10g,木香10g,甘草5g)治疗,水煎服,每天2次。
中西药联合组:给予培菲康胶囊,每次420mg,每日2次;同时服用肠胃健方,水煎服,每天2次。
中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患者在服用肠胃健方时随证加减如下:腹痛明显,加延胡索10g;水样便明显者,加车前子12g、石榴皮15g;粘冻便明显者,加马齿苋、凤尾草各30g;滑泄不止加石榴皮,罂粟壳等涩肠止泻,五更泄泻,伴四肢肢冷者,加附片炭、肉桂、补骨脂;纳食不振者,加焦鸡内金8g、乌梅5g;神疲肢倦,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加太子参、山药等。
以上三组治疗4周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嘱患者心情愉悦,情志平和,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
2.2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将中医症状轻重分级及记分,其中无症状者记0分,轻、中、重级分别记1,2,3分,并根据中医四诊和西医各项客观指标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疗效。痊愈:泄泻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消失,舌苔脉象基本恢复正常,与泄泻相关的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证实确有显著改善。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与泄泻相关的西医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已接近正常。有效:大便次数和质,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均有好转,与泄泻相关的西医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与泄泻相关的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均无改善。
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三组证候积分比较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患者慢性腹泻症状。但中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的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明显,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结合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证侯积分比较(x-±s)
注:三组组内比较*p<0.05,与西药组相比▲p<0.05,与中药组相比△p>0.05
3.2 疗效评定
由表2可见,治疗后,西药组治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10%;中药组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中西药结合组治愈15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中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中西药结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西药结合组在治愈率上较中药组有优势。
表2 慢性腹泻患者疗效评定(n,%)
注:与西药组相比▲p<0.05,与中药组相比△p>0.05
4 讨论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及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见于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功能紊乱等[3]。近年来研究认为不管慢性腹泻病因如何,其病理改变多存在有肠道菌群的紊乱,本身稳态遭到破坏,条件致病菌或过路菌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一系列腹泻相关症状。腹泻后又更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紊乱,而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的紊乱,重建肠道菌群生物学屏障,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腹泻的一种有效途径[4,5]。培菲康胶囊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的三联活菌复方制剂,口服进入肠道后可直接补充肠道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生态平衡。通过生态平衡,在肠道粘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抑制有害菌生长繁殖,减少内毒素的产生;还可通过生物竞争和夺氧作用参与肠道局部免疫作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快腹泻的症状的缓解。
慢性腹泻隶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病范畴,其病因多为长期饮食失调,劳卷内伤所致,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盛。《景岳全书?泄泻》曾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我们认为,脾胃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忽视“肝”的功能。经我们长期临床观察,特别是通过《肠胃健方治疗慢性腹泻92例临床观察》的课题实践,取得显著疗效,认识到该病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主,肝气不畅为标。得出结论:慢性腹泻的病机以肝脾不调多见,传变每及于肾。因脾(胃)属中焦,禀受纳腐熟传输运化之职,更具升清降浊,斡旋上下之能;肝为乙木,具生发条达之性,肝之疏泄既可助脾胃之运化,又能调节肠腑之传导。泄泻日久,脾土必虚,脾虚则肝易郁,肝郁则脾土受其伐,土木两脏之病理相互影响。因肾属下焦,职司开合,且为胃关,又“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如命火式微,火不暖土,症见五更泄泻等。
肠胃健方是我院治疗慢性腹泻用之有效的经验方。该方乃“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炮干姜、黄连、木香、炒神曲、煨诃子而成[6]。“四逆散”疏肝理脾,调畅气机,主治肝脾不和之证;“四君子汤”功善益气健脾,主疗脾胃气虚证;加木香辛行苦泄,既能行气健脾,又能疏理肝胆,配“四逆散”加强其疏理肝气,配“四君子汤”使补而不滞;炮干姜辛温以温中止泻,黄连苦寒以泄热消痞,两者合用,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功;炒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煨诃子酸涩,能涩肠止泻;炒神曲消食健胃,和中止泻。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止泻之功,寒热并投,补脾土而调肝木。
由本研究结果可见,三组患者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提示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慢性腹泻症状。中药组、中西药结合组无论在证候积分下降方面还是总有效率方面都较西药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虽较中药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慢性腹泻的治疗上,无论单用肠胃健方还是肠胃健方联合培菲康胶囊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用培菲康胶囊。可考虑单独使用肠胃健方化裁对慢性腹泻患者进行治疗。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数及随访时间的限制,未体现出中药组与中西药结合组之间的差异,可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总之,肠胃健方能够有效的改善慢性腹泻患者的症状,提高总有效率,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为倡导从肝脾着手治疗慢性腹泻提供依据。慢性腹泻患者易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较长,治疗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药长期煎服所涉及的方便性需要考虑。如果能从肠胃健方的基础研究中提取活性组分,将为该方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戴慎,薛建国,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S].北京:人民卫生出生社, 2001: 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一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26,128.
[3]张民生,张琪,江月萍.畅慢性腹泻与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探讨[J].山东医药,2004,44(31):29.
[4]王曦钟,吕益中,梁水权,等.微生态制剂与胃肠黏膜屏障[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217-218.
[5]侯鹏飞,崔征.微生态药物治疗慢性腹泻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3):42-43.
[6]潘光强,叶剑.陈颖异治疗慢性腹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30-1032.
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 No.2009RA021
论文作者:梁海娜, 潘光强,陈颖异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肠胃论文; 中药论文; 统计学论文; 肠道论文; 西药论文; 患者论文; 中西药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