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瓜新品种爱迪F_1-A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保护黄瓜新品种爱迪F_1-A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保护地黄瓜新品种 爱帝F_1—A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子星[1](2021)在《设施辣椒基质栽培水肥供应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椒是我国设施内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设施基质栽培由于保水保肥性良好,可实现辣椒的优质高产,但目前缺乏不同茬口基质栽培辣椒的水肥精细化管理方案。因此,本研究进行了三茬共四个试验,以期获得最适的基质栽培辣椒的水肥精细化管理方案。试验处理分别为:(1)2019年春茬,以‘博陇(37-94)Bolon RZ F1’辣椒为试材,研究3种灌溉量(基于基质相对含水量,分别控制在70%~75%、55%~60%和40%~45%)、3个营养液浓度水平(按照标准山崎辣椒营养液配方,设置150%浓度、100%浓度和80%浓度)和2个营养液供应量(正常供应、每次辣椒采收前6 d营养液减量40%供应)耦合,共18个处理。(2)2019年越冬茬,以‘拉菲78-9’辣椒为试材,设置3种灌溉量(基于基质相对含水量,分别控制在70%~75%、55%~60%和40%~45%)和3个营养液浓度水平(按照标准山崎辣椒营养液配方,设置120%浓度、100%浓度和80%浓度)耦合,共9个耦合处理。(3)2020年春茬,以‘博陇(37-94)Bolon RZ F1’辣椒为试材,共开展两个研究。营养液减量供应研究设置5个营养液供应量水平:正常供应、每次采收前6 d营养液减量20%供应、每次采收前6 d营养液减量40%供应、每次采收前6 d营养液减量60%供应和每次采收前6 d营养液减量80%供应,共5个处理。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研究设置5个营养液浓度水平:100%浓度、105%浓度、110%浓度、115%浓度和120%浓度,共5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辣椒生长、干物质量、元素积累量、产量、果实品质、水分利用效率(WUE)、肥料利用率(FUE)、碳代谢、氮代谢和基质酶活性的影响,并运用综合评判法对各处理进行评价,确定适用于基质栽培辣椒的最佳水肥管理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春茬:灌溉量和营养液浓度对辣椒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影响,辣椒生长、产量、干物质量、元素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利用率和基质酶活性对灌溉量和营养液浓度的响应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式,利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法对各处理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灌溉量、营养液浓度和营养液供应量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利用率及果实综合品质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寻优,得到最优处理为:按照基质相对含水量55%~60%灌溉,施用100%浓度的标准山崎辣椒营养液,且每次辣椒采收前6 d营养液减量40%供应。该模式下的辣椒产量达到87930.52 kg/hm2,果实品质综合评分达到0.74,WUE和FUE分别达到41.14 kg/m3和38.83%。(2)2019年越冬茬:灌溉量和营养液浓度单因子及其交互效应对产量和WUE均有显着性影响,越冬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和WUE对灌溉量和营养液浓度的响应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式。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可溶性总糖、辣椒素及绿色度作为评价辣椒果实品质的关键指标。对产量、WUE和果实品质的3个替代指标(可溶性总糖、辣椒素及绿色度)等5个指标进行TOPSIS法综合评判,得出在越冬基质栽培辣椒最优处理为依据基质相对含水量55%~60%进行灌溉,按照3 d一次且每次单株供应量为500 m L浇灌100%浓度山崎辣椒营养液。该方案管理下的越冬茬辣椒产量为30903.11 kg/hm2,WUE为36.50 kg/m3。(3)2020年春茬营养液减量供应研究:辣椒果实采收前的营养液减量处理可提高辣椒基质酶活性及辣椒叶片和果实碳氮代谢水平,辣椒果实采收前的营养液减量20%、40%处理可在维持产量、WUE、干物质量和元素积累量较高的基础上,降低果实硝态氮含量,显着提高辣椒果实品质和FUE,两个处理的各项指标间无显着性差异。采收前的营养液减量20%和40%处理的辣椒产量分别为73140.33 kg/hm2和72807.27 kg/hm2,WUE分别为34.32 kg/m3和34.17 kg/m3,氮元素利用率分别为37.36%和38.31%,磷元素利用率分别为16.32%和15.75%,钾元素利用率分别为40.22%和43.39%。综合2019年和2020年两次春茬栽培的结果,辣椒果实采收前6 d的营养液减量40%供应为最佳营养液减量处理。(4)2020年春茬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研究: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加辣椒株高逐渐增加,总干物质量、产量、WUE、元素积累量、果实品质、氮磷钾元素利用率和基质酶活性均逐渐降低,施用100%浓度山崎辣椒营养液配方可获得优质高产,该处理下辣椒产量为72755.22 kg/hm2,WUE为34.14 kg/m3,氮磷钾元素利用率分别为36.14%、12.63%和37.42%,综合评价得分为0.91。综合2019年春茬、越冬茬和2020年春茬栽培的结果,施用100%浓度山崎辣椒营养液为最佳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5)结合三次春季茬栽培的结果,依据基质相对含水量55%~60%进行灌溉,并施用100%浓度的营养液为基质栽培辣椒最适水肥耦合方案;在春茬栽培时,每次果实采收前6 d进行营养液减量40%供应可在维持产量较高的条件下,提高辣椒品质和水肥利用率。

戚迎龙[2](2020)在《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西辽河流域农业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日益突出,必然要求限制农业水资源的使用,而推行节水优先的用水理念,要求有适宜的灌溉技术配合科学合理的水分调控手段才能兼顾稳产和节约农业水资源。基于当地的背景和需求,围绕西辽河流域玉米灌溉技术的优选、分阶段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及水分消耗利用的调控机制、农业水模型比选及使用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和模拟精度问题,开展了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间。在播后75d内提高了 1m 土层贮水量达3.9%~15.7%,冠层发育完全后接近或小于裸地。土壤热增减随水分供应与消耗呈现交替循环的波动性,覆膜明显增加了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土壤温度,5cm 土层75d多得到44.92℃的日均地积温,显着表现在井灌水和降雨后至地温回升期,能稳定地温振幅且在土壤冷凉时获得更多的地积温。综合效益分析得出膜下滴灌仅技术效果得分最高,而覆土浅埋滴灌获得经济效益最高分0.369和环境效益最高分0.577使其总分1.012排序第一,优选为适宜的灌溉技术。(2)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10%变化时全生育期土壤蒸发量E、作物蒸腾量T、蒸散量ET最大值较最小值分别高18.72%、25.37%、19.9%。模拟E的敏感参数为土壤表层可蒸发水量TEW、生长中期基础作物系数Kcb(mid),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为0.662、0.321,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3.6~69.4倍。模拟T的敏感参数为根系不受水分胁迫的临界土壤贮水量Wj、Kcb(mid)、田间持水量Wfc,其敏感性指数为0.569、0.485、0.455,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4.5~43倍。(3)AquaCrop和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比较相似地表达了冠层发育到最大而未开始衰减期间玉米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过程,而对快速生长期与后期1m 土层贮水量SWS的模拟差异大。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低估SWS的情形较多,AquaCrop模型多数情况模拟正负偏差分布较均匀而在SWS偏低时会高估。AquaCrop模型描述各生育期蒸散量ETstage因亏水情形而变化的能力略优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2 模型模拟 ETstage 的均方根误差 NRMSE 分别为 8.158%~9.510%、5.980%~15.022%。AquaCrop的模拟精度总体略优,推荐为适宜于当地覆土浅埋滴灌的玉米水分管理模型。(4)分阶段亏水(0.6ETc)对玉米冠层覆盖度CC影响最小的情形是初期亏水(DI-α),不会影响生殖阶段的冠层水平。快速生长期亏水(DI-β)降低冠层快速发育期间CC的同时会持续影响至生殖阶段。中期亏水(DI-γ)会降低冠层维持在最大水平的持续时间而引起冠层早衰。初期及快速生长期连续亏水(DI-αβ)明显降低了生殖阶段CC。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DI-βγ)削弱冠层的程度最深。相比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I,单阶段亏水降低了 3.27%~10.91%的最终生物量B,2阶段连续亏水减少B达16.84%~25.86%。分阶段亏水不同情形玉米籽粒产量Y由高而低排序为:DI-α、DI-β、DI-γ、DI-αγ、DI-αβ、DI-βγ,初期亏水不显着影响籽粒产量。初期或快速生长期亏水均能促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籽粒,而生殖阶段亏水会降低收获指数HI,不同情形2阶段亏水均降低了HI。快速生长冠层期间亏水会持续影响到中期蒸散量ETmid,会削弱生殖阶段蒸腾能力,而初期亏水并不降低ETmid。初期亏水对生育期总蒸散量ET影响程度最小,冠层快速生长期间或生殖过程的单个生育阶段亏水均显着降低了 ET。相比充分灌溉FI,相邻2阶段连续段亏水处理DI-αβ、DI-βγ降低了10.40%~12.32%、12.01%~13.14%的ET。初期亏水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高于单阶段亏水发生在生殖阶段的WUE,2阶段连续亏水对Y和WUE均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的WUE最低。生长初期0.6ETc的亏水可做到节水增效稳产,是最佳的分阶段亏水调控方式。(5)AquaCrop模型原始参数不能有效描述不同分阶段亏水情形对作物系统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校准取得的一套修正模型参数可获得较好的模拟精度,各项模拟指标的平均绝对误差比原始参数低25.39%~67.08%。模型对CC、Bi(随时间变化的生物量)测量值较低和较高时模拟精度高,而对CC快速变化阶段模拟误差大,在茎叶快速生长的前半段会明显高估生物量。模拟充分灌溉CC的NRMSE为7.523%~9.865%,模拟单阶段、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CC的NRMSE分别为6.395%~18.714%、11.935%~19.537%;模拟Bi时充分灌溉、单阶段亏水、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的NRMSE分别为 10.718%~11.810%、12.852%~20.372%、17.588%~26.033%。AquaCrop 模型对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情形模拟效果更好,而有水分亏缺时误差增大,2阶段连续亏水情形下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模拟精度明显降低,模型使用时须注意此缺点而避免决策失误,此模型描述生物量与作物蒸腾的关系及水分亏缺的响应程度方面仍须从机理方面做出改进。

李万[3](2020)在《马铃薯磷转运蛋白家族的鉴定及PHO1亚家族提高转基因马铃薯耐热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的生长发育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温(热)条件是一种很常见的,对植物影响很大的非生物胁迫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时,会引起植物的缺水枯萎甚至死亡,也会导致主要农作物减产等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定向改善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以及减少高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等造成的损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筛选到了可能对马铃薯耐热性有正向效应的3个磷转运蛋白(PTs)基因,并在拟南芥、烟草和酵母中进行了功能鉴定。然后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化方法,分析了这3个基因分别对马铃薯耐热性的影响。最后通过对一些相关生理指标的检测,以及利用酵母双杂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技术筛选互作蛋白,初步探索了这3个PTs提高马铃薯耐热能力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蛋白数据库中总共有22个PTs被鉴定出来,并可以分为6个亚家族。通过对其基因/蛋白性质、基因复制事件等分析发现,PHO1亚家族的蛋白序列最长,分子量最大,GO注释显示该家族是必需的膜组分,是唯一的亲水蛋白家族,同时PGSC数据库得到的转录本数据以及定量实验都表明该家族的St PHO1.1,St PHO1.2和St PHO1.3(合称为St PHO1s)对马铃薯的耐热性有影响。(2)构建St PHO1s的过表达p BI121载体和p YES2酵母表达载体,使其分别导入拟南芥和注射烟草,以及转化酵母。接着通过耐热实验,发现随着St PHO1s和p BI121或p YES2重组质粒的转入,拟南芥、烟草和酵母的耐热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St PHO1s对提高耐热能力确有重要作用。(3)将St PHO1s的过表达重组质粒导入四倍体野生型马铃薯“Desiree”中,成功得到了3个基因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St PHO1.1-Desiree、St PHO1.2-Desiree和St PHO1.3-Desiree。耐热实验表明,在营养充足时,转基因植株(尤其是St PHO1.2-Desiree和St PHO1.3-Desiree)在高温胁迫下的表型要优于野生型,表明过表达St PHO1s对提高马铃薯耐热性也有重要作用。(4)相关指标的检测表明,转基因马铃薯的POD、CAT和APX活性要明显高于野生型,可溶性糖含量也明显多于野生型。St PHO1.1-Desiree和St PHO1.3-Desiree中的叶绿素a和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野生型植株,但St PHO1.2-Desiree的三种叶绿体色素含量和野生型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且3个基因的转基因植株的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都没有明显优势。同时对和抗坏血酸合成、光合作用、抗氧化作用、蔗糖和Pro合成相关的14个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St PHO1.1-Desiree中,PSII、P5CS1、P5CR、DHAR1、Ca2和Glu的表达量,和P5CR、SPS和Glu在St PHO1.3-Desiree中的表达量都有一定的升高,而所有基因在St PHO1.2-Desiree中的都是下调表达,结合生理指标检测说明St PHO1s对马铃薯的影响是多方面。(5)对St PHO1s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三个基因都主要表达在细胞膜上,同时细胞核或细胞质中也有少量表达。使用酵母双杂技术从拟南芥文库质粒中筛选到了多个互作基因/蛋白,并在马铃薯中匹配到了相应基因/蛋白。通过共转酵母“一对一”鉴定,筛选得到了几个重要的互作基因/蛋白,包括和抗氧化有关的谷氧还蛋白(Glu,与St PHO1.2互作)和红素氧还蛋白(Rub,与St PHO1.3互作),和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PSII(与St PHO1s都互作),和钙离子转运有关的蛋白Ca2(与St PHO1s都互作),以及热激蛋白40家族的成员DNAJ(Hsp,与St PHO1.1互作)。然后,本研究选择和St PHO1s都互作的Ca2和PSII,以及和St PHO1.1互作的Hsp做亚细胞定位和BIFC验证。结果显示,Hsp,Ca2和PSII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且St PHO1.1和Hsp(DNAJ)的相互作用,Ca2和PSII与3个基因的相互作用都发生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上。综上所述,马铃薯基因组中含有22个PTs,分为6个亚家族。其中,PHO1亚家族的St HO1.1,St PHO1.2和St PHO1.3对提高植物耐热性有重要作用。生理指标检测和互作蛋白筛选表明,这三个基因提高植物耐热性可能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以及与和光合、钙离子转运有关蛋白互作而实现的。另外,热激蛋白是一类对植物抵御高温胁迫十分重要的蛋白家族,而St PHO1.1和Hsp40家族成员DNAJ的互作亦说明了St PHO1.1也可能通过和DNAJ的相互作用,调控一系列其它生理生化反应,从而提高植物耐热能力。

庞祥宇[4](2019)在《木薯IAA/ARF基因家族预测、表达及功能分析》文中认为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多年生直立灌木或乔木,通常株高为1.5米-3米,别称为树葛、树薯、南洋薯、木番薯等。木薯属大戟科木薯属,是不同于大多数植物的一种介于碳3和碳4植物的高产植物。其中木薯的可食用部分即是木薯的块根,木薯块根因其蛋白质含量低、淀粉含量高而被用作人类食用和消费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木薯由于产量高,种植成本低,所以价格低廉,是天然的动物饲料原料之一。木薯因为其叶片及茎中蛋白质含量高,其全株的地上部分都可以直接做为动物饲料中的粮食部分的替代成分。木薯块根因为其淀粉含量高,在工业上利用木薯淀粉制作如酒精等工业产品也是大有用途的。生长素参与许多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如细胞伸长和分裂、维管组织分化、叶和花凋落物等,并调节植物的顶端优势和向性过程。吲哚乙酸对植物在不同浓度下对植物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吲哚乙酸浓度低的情况下,吲哚乙酸会促进植物生长。反之,在吲哚乙酸浓度高的情况下,吲哚乙酸会抑制生长,甚至会导致植物死亡。之前的研究中未发现关于在木薯中的IAA/ARF基因家族的相关报导,木薯中的IAA/ARF与其他物种中的结构是否相似?木薯中的IAA/ARF基因家族与植株生长及抗逆是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在木薯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基础上,以木薯的IAA/ARF基因家族为研究对象,将该家族全部基因在木薯的全基因组中进行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表达特异性分析和胁迫下的表达差异性分析,以期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木薯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得到了IAA基因家族38个和ARF基因家族27个,这些基因全部都含有完整或部分的AUX/IAA保守蛋白结构域。2.木薯IAA家族基因蛋白平均分子量为26.07 kDa,平均等电点为6.97,木薯ARF家族基因蛋白平均分子量为86.74kDa,平均等电点为6.29。可以看出ARF家族的蛋白大小明显大于IAA家族的大小。3.木薯IAA基因出现在除2、10和17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基因存在成簇分布的现象,而且多数基因都集中在某些染色体的某些区段上。4.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共鉴定物种间的比较接近的基因2对,分别是Manes.14G153900与At5g57420、Manes.14G107100与At2g01200。5.通过木薯IAA/ARF的蛋白互作网络,我们发现在这些匹配的基因里面,拟南芥对应的MP、AXR3节点是其中最关键的节点,其对应木薯的基因为Manes.10G124800、Manes.11G051200。6.总体来看木薯的IAA/ARF基因家族在所有品种的所有时期的主侧根中均有若干IAA/ARF基因家族基因表达。而基因家族内部比较,单个基因的表达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有些基因在主侧根中均有大量的表达,而有些基因主侧根中均未检测到表达,且同一个基因在六个木薯品种之间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表达差异。7.而在胁迫条件下,单个基因的表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基因在各种胁迫条件下均有大量的表达,而有些基因在胁迫下受到明显的抑制,有些基因在普通情况下只有很少的表达,胁迫下会随着时间逐渐使表达量变多,这个可能是负反馈的体现。8.构建了含11个木薯IAAARF基因的T载体并保存在大肠杆菌DH5α中。

张舒桓[5](2018)在《西瓜丛枝菌根育苗提高磷吸收和抑制连作枯萎病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西瓜是一种夏季清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其需求量和种植规模的扩大,西瓜栽培不得不连作,西瓜连作易发生连作障碍,尤其是枯萎病发病率和危害程度最严重,使西瓜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目前的西瓜连作枯萎病防控方法在效果和生态效应方面还不尽人意。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形成丛枝菌根(AM)在促进养分吸收和防控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且丛枝菌根菌直接在田间接种时侵染效率和生态效应受到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将采用丛枝菌根育苗的方法,探讨西瓜根系在苗床形成丛枝菌根,移栽后是否保持侵染率并发挥其促进磷素吸收和防控西瓜枯萎病的生态效应,克服大田接种丛枝菌根菌对丛枝菌根形成的不利因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本文将从两个盆栽试验和一个田间试验来研究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抗枯萎病能力的影响机制及其在田间的效果,主要的研究结果为:1.西瓜幼苗期形成丛枝菌根提高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地上部和根系全磷含量。2.丛枝菌根化培育西瓜苗,在移栽后促进了西瓜的生长,降低了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有效防控土传病害发生。一方面丛枝菌根化西瓜苗降低了移栽后西瓜根际土壤中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优化了西瓜的根际微生物环境。另一方面丛枝菌根化西瓜苗在移栽后,能够提高与抗病相关酶活,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在不接种FON病原菌时,与非菌根化育苗西瓜相比,接种AMF的西瓜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显着提高;在西瓜根际接种病原菌时,未接种AMF处理叶片的几丁质酶活显着高于接种AMF处理,同时接种AMF时叶中β-1,3-葡聚糖酶未接种AMF处理提高了 27.3%,根系PAL酶活性是未接种FON处理的1.2倍。3.在接种病原菌处理时,在接入病原菌时,编码几丁质酶的Cla004921、Cla004920基因、编码β-1,3-葡聚糖酶的Cla009588、Cla16465基因、编码PAL酶的Cla18298基因对于提高西瓜枯萎病能力的响应度高;在接种FON时,丛枝菌根化育苗诱导了编码几丁质酶的Cla004921、Cla004920基因、编码葡聚糖酶的Cla16465、Cla009588基因以及编码PAL酶的Cla1829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了西瓜抵御连作枯萎病的能力。4.与非菌根化育苗相比,丛枝菌根化育苗后,增强了西瓜根表和根际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进而提高西瓜地上部及根中的磷含量,其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 54.7%和19.9%,说明西瓜丛枝菌根化育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西瓜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提高其生物量及产量。

何海丽[6](2017)在《外源物质对临沧云烟87烟叶折断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云南临沧地区的传统优势作物。当前,临沧市部分烤烟(主栽品种为云烟87),当烟叶处于快速生长而尚未达到成熟时,在受到较大风、雨或人畜走动触碰等外力因素后,经济价值最高的中部或中部偏下的烟叶易从叶柄基部折断,给生产带来较大损失。然而造成叶片折断的原因和机理目前尚无报道。为了降低经济损失,探究烟叶折断机理,本研究首先对当地易折断品种云烟87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包括木质素含量、木质素合成关键酶POD和PAL活性)和烟叶叶柄主叶脉解剖结构分析折断烟叶和未折断烟叶相关指标的差异,初步找出与烟叶折断相关的自身生理成分和形态结构。并通过模拟实验,明确了光照、湿度、温度三种生态因素对烟叶折断的影响。此外,通过增施不同的肥料和外源调节剂来探究其对烟叶折断相关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总结如下:1、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生理生化成分、叶柄主脉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结果:在烤烟现蕾期、第一次采烤前、中部叶采烤期,云烟87脚叶、下二棚、腰叶折断烟叶中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均低于对应叶位未折断烟叶中的,且都具有明显差异。折断烟叶叶柄主脉维管组织皆比未折断叶相应叶位中的不发达,木质部导管分子数目相对较少、细胞分布相对稀疏,维管束长度较小,相邻维管束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推测烟叶折断与否可能与烟叶中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叶柄主脉的维管组织结构特征有关。2、温度、湿度、光照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都会影响木质素含量。在9组试验处理中,对木质素合成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光照强度。当昼夜温度为25/15℃,相对湿度为65%,白天光照度为60%时烟叶中木质素含量最高。3、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临沧烟叶田间折断率、烟叶木质素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增施硫酸钾、农用硼砂、水溶性有机钾、水溶性有机钾+喷施含微量元素的哈茨木霉菌肥和含微量元素的哈茨木霉菌肥在烤烟现蕾期、第一次采烤前、中部叶采烤期,都能显着降低脚叶、下二棚以及腰叶的田间折断率,增加烟叶中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增施硫酸锌、含霍尔德伯克氏菌的生物有机肥+含微量元素的哈茨木霉菌肥处理对降低烟叶田间折断率和增加烟叶中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无显着作用。4、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后烟株的脚叶、下二棚、腰叶叶柄主脉维管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烤烟现蕾期、第一次采烤前、中部叶采烤期,各个处理组折断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与CK组折断烟叶中相应叶位的对比,并没有明显差异;未折断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与CK组未折断烟叶对比,也没有显着差异。各个处理组脚叶、下二棚、腰叶折断烟叶的叶柄主脉维管组织皆比未折断叶相应叶位中的不发达,木质部导管分子数目相对较少、细胞分布相对稀疏,维管束长度较小,相邻维管束间的距离相对较大。5、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云烟87植株性状的影响:烤烟现蕾期、第一次采烤前、中部叶采烤期,所测定的一些农艺性状都出现一致性的规律。所有增施肥料处理组的株高均比CK组株高大。其中,增施硫酸钾、农用硼砂、水溶性有机钾、水溶性有机钾+喷施含微量元素的菌肥和含微量元素的哈茨木霉菌肥处理的植株茎围比CK组大,而增施硫酸锌、含霍尔德伯克氏菌的生物有机肥+含微量元素的哈茨木霉菌肥处理的与CK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增施肥料的各组烟叶脚叶、下二棚、腰叶3个叶位横截面积(距离叶柄基部约2cm)、叶面积、叶片鲜重都大于CK组;增施肥料处理组与CK组相比,叶片含水量、比叶重都没有明显差异。6、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溶液和赤霉素溶液对云烟87烟叶中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的影响:处理后20天、40天和60天,所测定的指标都产生影响。分别喷施浓度为10-5mol/L的生长素和0.4mg/mL的赤霉素时,烟叶中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增加最显着。综上所述,在常规烤烟栽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硫酸钾、农用硼砂、水溶性有机钾、水溶性有机钾+喷施含微量元素的哈茨木霉菌肥和含微量元素的哈茨木霉菌肥能提高烟叶叶肉组织中POD和PAL活性、叶柄主脉中木质素含量,使茎秆机械强度增加,有效降低临沧地区云烟87烟叶田间折断率。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也可能有效降低临沧地区云烟87烟叶田间折断率。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烟叶折断的作用机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烟叶田间折断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朱菊华[7](2016)在《基于生理与蛋白质组分析的菊芋耐盐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菊芋块茎富含果聚糖,可作为一种非粮能源植物改良利用滩涂盐碱非耕地,但盐逆境抑制了生长使其块茎减产严重,从而限制了菊芋的经济利用。不同菊芋品种其耐盐性有明显差别,获取高耐盐性的菊芋品种以提高滩涂盐碱地利用率成为菊芋开发利用的首要话题。深入研究盐胁迫对菊芋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其蛋白响应机制,将为盐碱地菊芋的高产栽培和实现盐土的农业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采用两个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品种江苏大丰品种(N1)和河南濮阳品种(M1)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加土培方式探索比较两菊芋品种耐盐能力的差异。设置多个盐梯度处理,研究了 NaCl胁迫对两菊芋品种形态、微观结构及生长指标,生物量累积,光合能力,离子吸收与分布,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系统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从而分析不同菊芋品种幼苗的耐盐特性,并且研究了盐胁迫条件下菊芋干物质积累和糖分代谢、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以及盐胁迫下菊芋块茎内部细胞的形态变化。此外,本文利用了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盐胁迫下两品种菊芋蛋白质组响应,通过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到了盐胁迫下两品种菊芋间表达丰富差异显着的41个蛋白点,经质谱分析以及功能鉴定确定每个蛋白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定位,进一步比较两品种的耐盐机制的差异,为进一步发掘菊芋抗逆基因提供理论基础。以下为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水培方式比较了大丰品种(N1)和河南濮阳品种(M1)两个菊芋品种苗期对NaCl胁迫的耐受程度及响应情况。与对照相比,盐胁迫对N1和M1的幼苗生物量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高盐胁迫下M1干物质积累量及含水率要明显高于N1品种。盐胁迫影响了两品种菊芋光和色素的合成与积累,显着抑制了 N1中Chl-a和T-Chl的含量,导致植物光合作用随盐浓度增加降幅明显。光合速率降低一方面与变化的光和色素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光合作用器官叶绿体受损。盐胁迫对N1品种叶绿体的破坏性显着强于M1品种。盐胁迫造成的离子毒害与渗透胁迫同样也会影响菊芋的生长;两菊芋品种在盐环境下均能促进可溶性蛋白的积累以此抵御盐害,N1品种的总蛋白含量要明显高于M1品种;可溶性糖是菊芋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在调节渗透平衡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盐胁迫下M1品种叶片和茎部的糖含量显着高于N1品种,根中糖含量较低,可见在渗透调节物质方面,两品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平衡方式以应对胁迫。高盐胁迫显着抑制了 N1的抗氧化酶活性。从激素从水平上看,M1品种的耐盐途径主要是提高IAA与GA3含量,而N1则是利用ABA含量高的优势抵御盐胁迫。以上结果可见,两个菊芋品种在平衡生长与抗逆境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2)土培试验中两品种均能够在一定浓度的盐渍环境下长期正常生长,盐度超过一定的阀值后生长显着受到抑制。长时间盐处理会影响光合作用器官叶绿体的内部结构以及光和色素的合成与积累,是导致植物光合作用随盐浓度升高降幅明显的主要原因。长时间盐处理会造成离子毒害与渗透胁迫影响菊芋的生长,抗氧化系统对盐胁迫的响应也会与短时间幼苗盐处理有较大区别。盐胁迫影响了菊芋产量,其产量往往也与同化产物在植物体各个部分的分布与再分配有关,一方面取决于同化产物的来源是否充足,另一方面,与库强也有重要关系,库强直接与菊芋块茎地下部块茎结构有关,盐胁迫严重破坏了N1品种块茎内的细胞分布及结构,尤其是维管束结构严重退化甚至消失导致了异常的运输机制以及过量的能量代谢从而大大降低了菊芋块茎的产量,因此选择更好的栽培品种以及选择合适的盐渍环境对提高菊芋产量满足各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3)为进一步研究菊芋盐胁迫耐盐的分子机理,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以及MALDI-TOF-TOF质谱技术获得盐胁迫下的可溶性差异蛋白质表达谱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明确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信息,从而分析菊芋在盐胁迫下的代谢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在两菊芋品种间共得到998个蛋白点,其中41个蛋白点在两品种间差异比较显着,有39个蛋白得到了有效鉴定,得出的这些蛋白质参与了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胁迫防御(21.95%)、细胞结构(2.44%)、蛋白质合成,折叠及代谢(17.07%)、物质代谢(9.76%)、光合作用(12.20%)、转录及翻译(2.44%)和碳代谢及能量代谢(26.83%)。盐胁迫影响比较大的是碳代谢及能量代谢,胁迫防御,蛋白质合成、折叠及代谢等生命过程,表明这些过程中的一些功能蛋白在菊芋抗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同一盐浓度胁迫下两品种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不完全相同,说明两菊芋品种的耐盐性有差异,且有各自的耐盐机制来维持体内细胞的生长发育。

李捷[8](2015)在《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老产区与新产区枸杞根腐病发病率连年上升,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民种植的种植和经济收入,对整个产业链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然而,枸杞根腐病研究的主要在不同地区的病原学方面,对于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等均未见报道。本文对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对枸杞根腐病防治和枸杞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对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原菌与枸杞互作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病原菌与枸杞互作时光合作用指标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一下结论:1.病原菌的生态分布及优势种类本研究从甘肃枸杞各产区根腐病患病植株中分离得到298株镰孢菌属菌株,其中腐皮镰孢菌205株、尖孢镰孢菌71株、单隔镰孢菌7株、同色镰孢菌5株,另有11株镰孢菌属菌株未作出鉴定,其分离频率依次为68.79%、23.83%、2.35%、1.68%和3.69%。兰州安宁区、白银市景泰县、武威市民勤县和酒泉市瓜州县以腐皮镰孢菌为主,白银市靖远县以尖孢镰孢菌为主。因此腐皮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是甘肃枸杞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各菌株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的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 H值为8-10,半光半暗环境下生长状况最佳,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好;硫酸铵为氮源生长最差,以硝酸钾、硝酸钠、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状况均较好。腐皮镰孢菌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35℃,最适p H范围为8-10,半光半暗条件下生长优于全暗和全光,对麦芽糖、Na NO3利用效果最好。单隔镰孢菌以豆芽汁琼脂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硝酸钾、硝酸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35℃、p H9和光暗交替。同色镰孢菌的最适培养基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硝酸钾、硝酸钠,适宜的生长环境为35℃、p H8-10和光暗交替。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甘肃省枸杞根腐病分离出5种微生物尖孢镰孢菌、单隔镰孢菌、镰孢菌属菌物、同色镰孢菌、腐皮镰孢菌。而致病菌为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3.病原致病性及品种的抗病性在水培和土培条件下,5种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依次为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单隔镰孢菌>镰孢菌属菌物>同色镰孢菌。以致病力强菌尖孢镰孢菌接种后,抗病能力依次表现为L.exsertum>L.brevipes>宁夏枸杞=中国枸杞>黑果枸杞>宁杞二号>宁杞一号>宁杞五号,即L.exsertum抗病能力强于其他品种,属抗病材料,而宁杞一号和五号抗病能力较弱,属感病材料。4.枸杞抗病性相关酶活的测定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的POD、SOD、PAL、PPO和类黄酮活性或含量上升幅度显着小于L.exsertum,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幅度显着高于L.exsertum。POD、SOD、PAL、PPO、类黄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等9个指标可以作为枸杞鉴定抗根腐病能力强弱的生理指标。SOD、PA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等6个指标可以作为前期抗病筛选的指标。5.对枸杞光合特性的影响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光合作用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大幅度下降,而气孔限制值大幅上升。而L.exsertum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程度显着的轻于宁杞一号。对照组光合作用未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率6个光合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F.oxysporum侵染枸杞初期判断的标志。6.对枸杞叶绿素荧光相关指标的影响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叶绿体色素降解,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而L.exsertum的降解速度显着低于宁杞一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病初期判断的标志。在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PSⅡ电子传递以及猝灭的过程中出现了紊乱,最大光量子效率(Fm/Fv)、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开放中心捕捉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效率(q P)大幅度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效率(NPQ)则大幅上升。而L.exsertum PSⅡ电子传递以及猝灭受到抑制程度显着轻于宁杞一号。对照组PSⅡ该过程完全未受到抑制。Fm/Fv、ΦPSⅡ、Fv‘/Fm‘、q P以及NPQ 5个叶绿素荧光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病初期判断的标志。

王景伟[9](2014)在《奶花芸豆对干旱胁迫及烯效唑调控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最主要的生态境因子,也是对作物产量最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阐明水分亏缺对芸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于丰富作物干旱胁迫研究,解决本地区芸豆生产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试验以奶花芸豆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和2013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验场进行。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测定了种子萌发、生理指标的变化。通过人工控水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不同时期、不同时间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奶花芸豆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模型。同时,利用烯效唑进行拌种处理的方法,研究其对干旱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研究发现,轻度胁迫并未明显影响种子的萌发,而且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胁迫强度增加,种子萌发呈明显降低的趋势。MDA、游离Pro、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则呈单峰曲线趋势。2.干旱胁迫下,芸豆株高、叶面积、比叶重、叶片保水能力均降低,茎粗变细。随着胁迫强度增加、时间延长,变化幅度增大,但叶片保水能力变化不大。不同生育时期胁迫对株高的影响顺序为苗期>花期>结荚期。叶面积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受影响程度加重。苗期干旱胁迫使叶绿素a含量升高,随着发育进程推进呈下降趋势,胁迫强度越大、降幅越大。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b的变化规律与叶绿素a基本相同。叶绿素a与b比值无明显的规律。复水后,冠层形态指标的反应比较滞后,而后由于补偿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株高的反应,在苗期干旱胁迫5d、花期和结荚期轻度胁迫,补偿作用最明显,而重度胁迫补偿作用相对较差弱。茎粗对胁迫及复水反应均不明显。叶面积,在花期产生激发作用,最终结荚期补偿效应最强,花期和苗期次之。比叶重,在苗期和花期轻度胁迫5d出现等量补偿,花期其他处理出现部分补偿,结荚期则表现为伤害补偿或无补偿。叶片保水能力,在苗期出现等量补偿,而花期和结荚期补偿效应不明显。叶绿素a含量,在苗期胁迫5d、花期胁迫10d及结荚期胁迫均能等量补偿。叶绿素b含量,在苗期和结荚期胁迫5d,表现为等量补偿。叶绿素a与b比值,在苗期和结荚期轻度胁迫10d和花期胁迫5d,均能等量补偿。叶绿素总量的变化规律与叶绿素a基本相同。3.干旱胁迫使芸豆主根增长,根粗变细,侧根总长增加,根系活力减小,随胁迫强度越大,变幅越大。胁迫时间延长,苗期、花期和结荚期的不同指标变化各异。胁迫使根系总吸收面积减小,强度越大、时间越长,降幅越大。苗期,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在轻度干旱胁迫时上升,随胁迫时间延长增量减小;苗期重度胁迫、花期和结荚期胁迫使活跃吸收面积降低,随着胁迫强度增加、时间延长,降幅急剧增加。活跃吸收面积率变化规律与活跃吸收面积相一致。复水后,主根长、主根粗及侧根总长均表现出滞后效应,其他指标表现不明显。主根长在苗期和花期胁迫5d产生等量补偿,侧根总长在花期和结荚期表现为等量补偿。主根粗在苗期补偿效应最强,表现出等量补偿。根系活力均能等量补偿。总吸收面积在苗期和花期胁迫5d表现为等量补偿。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在苗期轻度胁迫5d及胁迫10d表现为等量补偿,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率变化规律与活跃吸收面积相同。4.干旱胁迫下,芸豆叶片SOD活性均下降,胁迫强度增加,时间延长,降幅加大。MDA含量、POD和CAT活性在干旱胁迫下上升,胁迫强度越高、时间越长,上升趋势越明显,各指标在结荚期受干旱胁迫影响程度最大。复水后,POD和CAT活性表现为激发作用。最终SOD在苗期和结荚期出现等量补偿,花期胁迫出现伤害补偿。CAT活性、MDA含量在复水后,基本能等量补偿。CAT活性补偿作用的变化没有规律,苗期胁迫5d和结荚期胁迫产生等量补偿,苗期胁迫10d产生部分补偿,而花期胁迫5d和10d分别产生了伤害补偿和超补偿效应。5.干旱胁迫,可溶性蛋白含量除结荚期胁迫10d增加外,其他处理均减少,随胁迫强度增加而降幅增大。随胁迫时间延长,苗期和结荚期降幅增大,花期降幅减小,影响程度顺序为苗期>结荚期>花期。可溶性糖和游离Pro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提高,随胁迫强度增加,增幅加大。随胁迫时间延长,脯氨酸含量在苗期重度胁迫下降低,其他处理均提高,随发育进程推进,增幅加大。可溶性糖含量在苗期和花期增幅减小;结荚期轻度胁迫时含量提高,重度胁迫变化不大。复水后,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出激发反应,可溶性糖在花期和结荚期也均出现激发反应,最终两者均为等量补偿,且可溶性蛋白在苗期胁迫10d出现超补偿现象。脯氨酸含量在复水后出现滞后效应,最终苗期胁迫10d为等量补偿,其他处理为部分补偿甚至伤害补偿。6.干旱胁迫使芸豆冠层干重减小,根部干重增加,根冠比提高。冠层干重和根冠比在胁迫强度增加时降幅加大。随胁迫时间延长,苗期和结荚期降幅加大,花期降幅减小。根部干重随胁迫强度增加,时间延长,增幅加大。复水后,冠层干重、根部干重和根冠比均先后产生滞后效应,最终在苗期和花期均能等量补偿,而结荚期,尤其是结荚期胁迫10d补偿效果较差。7.干旱胁迫对单荚粒数影响不明显,单株荚数、粒重和单株产量呈减小趋势。随胁迫强度增加、时间延长而降幅增加。单株荚数在结荚期明显降低,粒重和单株产量在花期和结荚期均明显降低,其他生育时期变化不明显。随胁迫强度增加,时间延长,百粒重降幅加大。干物质增长的动态曲线呈“S”型,与Logistic增长模型相吻合。复水后产生一定的补偿作用,苗期等量补偿,花期和结荚期仅为部分补偿。8.干旱胁迫后用烯效唑拌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除株高和MDA含量降低外,其他冠层及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冠层及根干重、根冠比等均上升。最终在产量及构成因素中,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增加,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变化不显着。但烯效唑拌种浓度较高时,除株高外,均产生与中低浓度相反的变化趋势。

刘小凤[10](2014)在《大麦黄矮病毒—寄主小麦—传毒介体蚜虫互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麦黄矮病BYDV是重要的禾谷类作物病毒病害,常常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和玉米。BYDV的传毒介体蚜虫包括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二叉蚜(Schiz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玉米蚜(R.maidis)。BYDV和蚜虫常在麦田共同发生危害,田间种植抗性品种是对环境友善的控制病毒病和小麦蚜虫的有效方法。应用自然感蚜传毒法和堆测法田间人工接蚜传毒技术,综合应用发病率、病情指数及其比值分两年对36个引进材料和197个国内小麦及其近缘种种质资源对大麦黄矮病的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2007年发现KOK、KOKIPPCAS、Astron、tp19和Amigo-6是同时抗蚜和抗病毒病的材料,从美国引进的PI137739,PI262660和PI294994对田间麦长管蚜有一定的抗性,但感病株的病情分级均值较高,有潜在的感染病毒病的风险。对麦长管蚜有抗生性的小麦品种98-10-30对大麦黄矮病没有抗性。种植这类抗蚜品种,可能会导致病毒扩大传播。Tm和Tam200(13)G田间表现感蚜,但却对大麦黄矮病毒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小偃6号、186Tm10、98-10-35q-9和186tm39是既感蚜又感病毒的材料。2012年对197个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有9个材料鉴定为抗病毒病的材料。11个材料被鉴定为对BYDV高感或感性的材料。根据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及发病率和发病植株病级均值散点图中的离群值推测,发病植株的平均病级低于4级,但发病率大于80%的材料可能不阻止蚜虫的传毒,但能抗BYDV的为害。发病率小于60%,但发病植株的病级均值大于4级的材料可能仅仅抗传毒介体小麦蚜虫,而不是抗BYDV的为害。是有潜在风险的小麦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连续两年研究了小麦-麦长管蚜-大麦黄矮病(BYDV)三者病原系统以及三个小麦品种的抗性对该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蚜虫和BYDV共同感染的处理峰值蚜量(APN)比仅感染BYDV的处理高,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提前,在抗蚜品种98-10-30上,APN显着的低于感蚜的品种小偃6号和Tam200(13)G。(2)在98-10-30上,蚜虫和BYDV共同感染的处理上的有翅蚜的比例显着的比蚜虫单独侵染的高,但这种情况在Tam200(13)G和小偃6号没有发生。(3)在2012年,98-10-30由蚜虫和BYDV共同感染的处理上的BYDV发病率(DIC)显着的比其他两个品种高;2011,2012两年的BYDV单独处理区的Tam200(13)G的病情指数(DID)显着低于小偃6号和98-10-30。而在2012年,小偃6号在蚜虫和BYDV联合处理区的BYDV的DID显着高于Tam200(13)G。(4)蚜虫和BYDV联合感染的产量损失显着高于蚜虫和BYDV单独处理区。在98-10-30上,BYDV处理和蚜虫+BYDV联合处理的产量损失大于蚜虫单独处理和对照,在Tam200(13)G上,蚜虫和BYDV联合处理的产量损失大于蚜虫和BYDV单独处理,蚜虫主要导致穗粒数的下降,而BYDV主要导致千粒重的减少。以上这些结果表明,BYDV田间感染可以促进蚜虫种群的发展,带毒蚜虫的侵染促进了BYDV病毒的传播。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蚜虫和病毒单独感染均能引起显着的产量损失,而二者联合侵染引起的产量损失大于蚜虫或病毒单独侵染引起的产量损失。小麦的品种抗性能显着影响蚜虫的扩散,病毒的传播和产量损失,抗蚜的98-10-30能阻碍蚜虫的种群增加,但存在产生更多的有翅蚜,从而引起病毒扩大传播的风险。Tam200(13)G虽然不能阻止病毒的扩散,但能抑制病毒更进一步加重危害。多重PCR鉴定表明,田间三者关系研究的BYDV-GAV-12YL分离为GAV株系,本论文测得了该分离的基因组全长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株系间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较低,GAV株系内各分离之间相似性较高。其和GenBank中登录号为KF523380(BYDV-GAV-YL4)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预测BYDV-GAV-12YL分离各ORF区编码的结构和功能,ORF1编码蛋白可能与其他蛋白受体结合,参与定位和运输,推测与病毒粒子在寄主体内的侵染与扩散相关;ORF3 + ORF5编译的CP-RDT蛋白与让氏锥虫Trypanosoma rangeli的唾液酸有16.33%.相似性,可能参与与介体昆虫的识别;ORF6编码蛋白可能参与各种与物质运转相关的反应和信号识别。

二、保护地黄瓜新品种 爱帝F_1—A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黄瓜新品种 爱帝F_1—A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设施辣椒基质栽培水肥供应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辣椒基质栽培研究进展
        1.2.2 辣椒灌溉水研究进展
        1.2.3 辣椒肥料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2.4 辣椒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春季设施基质栽培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方案寻优
        1.4.2 越冬基质栽培辣椒水肥耦合方案寻优
        1.4.3 采收前营养液减量供应对基质栽培辣椒的影响
        1.4.4 基质栽培辣椒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优化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春季设施基质栽培辣椒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方案寻优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场地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耦合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2.2.2 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耦合对辣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3 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耦合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2.2.4 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耦合对辣椒营养元素积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2.2.5 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耦合对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2.2.6 春季基质栽培辣椒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方案寻优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肥耦合对越冬基质栽培辣椒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场地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水肥耦合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3.2.2 水肥耦合对辣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3 水肥耦合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3.2.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辣椒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3.2.5 基于PCA-TOPSIS的辣椒水肥耦合方案寻优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基质栽培辣椒碳氮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场地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4.2.2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辣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3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4.2.4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辣椒全株营养元素积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4.2.5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辣椒氮代谢的影响
        4.2.6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辣椒碳代谢的影响
        4.2.7 营养液减量供应对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质栽培辣椒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场地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不同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5.2.2 不同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对辣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3 不同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对辣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不同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对辣椒营养元素积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5.2.5 不同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对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5.2.6 基于TOPSIS的辣椒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寻优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春季基质栽培辣椒灌溉量和营养液管理方案寻优
    6.2 水肥耦合对越冬基质栽培辣椒的影响
    6.3 营养液供应减量对基质栽培辣椒的影响
    6.4 基质栽培辣椒营养液浓度供应方案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与优选
        1.2.2 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灌溉调控机制
        1.2.3 农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2.4 基于双作物系数理论估算蒸发蒸腾量的模型模拟
        1.2.5 AquaCrop模型对作物-土壤系统的模拟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与方案
        2.2.1 地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优选
        2.2.2 模拟蒸发蒸腾量及田间土壤水分动态的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2.2.3 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调控机制的试验研究
        2.2.4 玉米覆土浅埋滴灌应用不同模型的精度比选
        2.2.5 AquaCrop模型对玉米分阶段亏水情形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2.3 田间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2.3.2 玉米株高及冠层发育
        2.3.3 玉米地上生物量
        2.3.4 玉米氮磷钾养分含量
        2.3.5 土壤含水率
        2.3.6 蒸发蒸腾量
        2.3.7 土壤温度
        2.3.8 玉米籽粒产量
    2.4 模型与算法
        2.4.1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
        2.4.2 AquaCrop模型
        2.4.3 拓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EFAST)
    2.5 数据统计方法
        2.5.1 数据运算及统计指标
        2.5.2 模拟误差评价
3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玉米灌溉技术评价优选
    3.1 覆膜对玉米冠层发育及滴灌土壤水热的影响
        3.1.1 覆膜对滴灌玉米冠层叶片发育的影响
        3.1.2 覆膜对滴灌土壤1m土层贮水量的影响
        3.1.3 覆膜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3.1.4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动态的影响
    3.2 西辽河流域玉米节水灌溉技术评价与优选
        3.2.1 技术优选方法与评价模型构建
        3.2.2 各评价指标值及数据规范化处理
        3.2.3 构造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
        3.2.4 矩阵计算与层次排序
        3.2.5 一致性检验
        3.2.6 各节水灌溉技术总得分及其综合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覆土浅埋滴灌分阶段水分亏缺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4.1 各生育阶段的蒸散发耗水量
    4.2 玉米冠层发育过程
    4.3 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
    4.4 全生育期蒸散发耗水总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及ET_0的气象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1 浅埋滴灌典型种植区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的气象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数据运算过程
        5.1.2 气象因子与ET_0的相关性
        5.1.3 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指数
        5.1.4 不同条件下ET_0的分布
    5.2 基于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2.1 模型运算所须的田间试验数据
        5.2.2 数据处理与敏感性检验运算流程
        5.2.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指数
        5.2.4 敏感参数对土壤蒸发及作物蒸腾的影响
        5.2.5 土壤蒸发、作物蒸腾总量为最值条件下的耗水过程
    5.3 小结与讨论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模拟土壤水及蒸散发的精度对比
    6.1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6.2 不同模型模拟土壤水分的对比
        6.2.1 生育期土壤贮水量连续模拟值与离散测量值
        6.2.2 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2.3 模拟土壤贮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3 不同模型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对比
        6.3.1 蒸散发耗水量的模拟值和测量值
        6.3.2 蒸散发耗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3.3 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AquaCrop模型对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的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7.1 AquaCrop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7.2 AquaCrop模拟冠层覆盖度
        7.2.1 冠层覆盖度CC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2.2 冠层覆盖度CC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3 AquaCrop模拟生物量积累
        7.3.1 生育期内地上生物量Bi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3.2 生物量Bi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4 AquaCrop模拟总蒸散量和水分生产力
        7.4.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4.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5 AquaCrop模拟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
        7.5.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5.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6 小结与讨论
        7.6.1 讨论
        7.6.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揭示了滴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的调控机制
        8.1.2 综合评价选出了适宜节水灌溉技术
        8.1.3 揭示了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的调控机制
        8.1.4 取得了模型全局敏感参数并探讨了玉米田蒸散发耗水结构变化的成因
        8.1.5 基于分阶段亏水试验对比了2个模型的模拟精度而选出适宜模型
        8.1.6 获得了一套适宜的作物-水模型参数并找到模型精度的变化规律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马铃薯磷转运蛋白家族的鉴定及PHO1亚家族提高转基因马铃薯耐热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概述
    1.2 植物对高温胁迫(热胁迫)的响应
        1.2.1 热胁迫对细胞膜的影响
        1.2.2 热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热胁迫对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2.4 热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5 热胁迫对热激蛋白的影响
        1.2.6 提高植物耐热性的研究概况
    1.3 磷元素的获取,转运和功能
        1.3.1 磷的吸收及在植物中的作用
        1.3.2 磷转运蛋白家族的分类与功能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依据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马铃薯磷转运蛋白家族成员的鉴定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和主要相关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马铃薯磷转运蛋白的筛选
        2.1.4 马铃薯磷转运蛋白的基因/蛋白序列分析
        2.1.5 马铃薯磷转运蛋白的染色体定位、进化树和基因复制事件
        2.1.6 马铃薯磷转运蛋白的表达模式
        2.1.7 马铃薯磷转运蛋白PHO1家族的定量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马铃薯中磷转运蛋白的鉴定、分类及序列分析
        2.2.2 基序、结构域、外显子和亚细胞定位预测
        2.2.3 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事件分析
        2.2.4 基因注释和进化树分析
        2.2.5 马铃薯中磷转运蛋白的表达模式分析
        2.2.6 高温下PHO1家族的转录水平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异源表达StPHO1s对热胁迫的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载体和主要相关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培养基和缓冲液配制
        3.1.4 载体构建及鉴定
        3.1.5 拟南芥种植、转化与耐热性鉴定
        3.1.6 烟草种植与瞬时表达
        3.1.7 酵母耐热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目的片段的扩增与连接转化
        3.2.2 转基因拟南芥耐热性鉴定
        3.2.3 烟草瞬时表达分析
        3.2.4 转化酵母的耐热实验
    3.3 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培养基和相关溶液配制
        4.1.4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化
        4.1.5 转基因植株鉴定
        4.1.6 转基因马铃薯耐热性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马铃薯转化
        4.2.2 转基因马铃薯鉴定
        4.2.3 耐热性实验
    4.3 讨论
第五章 过表达StPHO1s对“Desiree”耐热相关指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0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相关溶液的配制
        5.1.3 脯氨酸含量检测
        5.1.4 叶绿体色素含量检测
        5.1.5 光合速率检测
        5.1.6 相对电导率检测
        5.1.7 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酶活性测定
        5.2.2 光合速率和叶绿体色素含量测定
        5.2.3 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5.2.4 MDA和相对电导率测定
        5.2.5 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5.3 讨论
第六章 StPHO1s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载体菌株和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培养基和相关溶液配制
        6.1.4 载体构建
        6.1.5 亚细胞定位
        6.1.6 酵母双杂实验
        6.1.7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tPHO1s的亚细胞定位
        6.2.2 酵母双杂筛选互作蛋白
        6.2.3 互作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6.2.4 BIFC实验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马铃薯中HD-ZIP家族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附录2 马铃薯中Hsp90家族在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附录3 45种植物的磷转运蛋白名称
致谢
个人简历

(4)木薯IAA/ARF基因家族预测、表达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写词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木薯的研究概况
        1.1.1 木薯概述
        1.1.2 木薯的生物学特性
        1.1.3 木薯的利用价值
    1.2 /AA/ARF家族基因
        1.2.1 生长素
        1.2.2 吲哚乙酸
        1.2.3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
        1.2.4 生长素/吲哚乙酸蛋白Aux/IAA
        1.2.5 生长素响应因子与生长素/吲哚乙酸蛋白的互作调控
    1.3 木薯抗逆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
        1.3.1 旱胁迫相关
        1.3.2 寒冷胁迫相关
        1.3.3 盐胁迫相关
        1.3.4 高温胁迫相关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引物设计
    2.4 实验方法
        2.4.1 基因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4.2 荧光定量PCR进行时空表达特异性检测表达
        2.4.3 荧光定量PCR在不同胁迫条件下IAA/ARF家族基因表达检测
        2.4.4 各不同品种木薯淀粉含量测定
        2.4.5 基因克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木薯IAA/ARF家族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1.2 木薯IAA/ARF家族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1.3 木薯IAA/ARF蛋白的进化与结构分析
        3.1.4 木薯IAA/ARF的蛋白互作网络
    3.2 荧光定量PCR检测六品种木薯表达
        3.2.1 木薯IAA/ARF基因家族在普通品种的表达
        3.2.2 木薯IAA/ARF基因家族在胁迫条件下的时空表达特异性
        3.2.3 不同品种木薯的IAA/ARF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3 测定木薯品种储藏根的淀粉占干物质的含量
    3.4 基因克隆
        3.4.1 PCR扩增木薯IAA/ARF基因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西瓜丛枝菌根育苗提高磷吸收和抑制连作枯萎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西瓜栽培及连作枯萎病
        1.1 西瓜特征及其生物学性状
        1.2 西瓜枯萎病
        1.3 西瓜枯萎病发生原因
        1.4 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2 从枝菌根真菌及其生态作用
        2.1 丛枝菌根真菌及丛枝菌根
        2.2 植物形成丛枝菌根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的机制
        2.3 从枝菌根真菌促进磷吸收的机制
    3 丛枝菌根育苗的科学依据
        3.1 幼苗培育
        3.2 丛技菌根化育苗
    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丛枝菌根育苗抑制西瓜枯萎病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丛枝菌根化育苗西瓜根系侵染状况
        2.2 丛枝菌根育苗对发病西瓜生长的影响
        2.3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枯萎病的影响
        2.4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根际土壤中病原菌数量的影响
        2.5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植株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丛枝菌根化育苗抑制西瓜枯萎病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丛枝菌根化育苗西瓜根系侵染状况
        2.2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枯萎病的影响
        2.3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根际土壤中病原菌数量的影响
        2.4 丛枝菌根育苗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5 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西瓜抗病相关酶编码基因表达量
        2.6 讨论
        2.7 小结
第四章 丛枝菌根化育苗提高西瓜磷吸收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丛枝菌根化育苗西瓜根系侵染状况
        2.2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生长的影响
        2.3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西瓜植株磷含量的影响
        2.4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2.5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2.6 丛枝菌根化育苗对土壤孢子密度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外源物质对临沧云烟87烟叶折断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供试烟草概述
        1.1 烟草概述
        1.2 供试品种云烟87概述
    2 植物叶片折断研究概述
    3 作物抗倒伏研究概况
        3.1 作物倒伏简介
        3.2 木质素与作物抗倒伏关系研究
        3.3 作物茎秆机械组织结构与抗倒伏关系研究
        3.4 茎秆理化特征与抗倒伏关系研究
        3.5 抗倒伏措施
        3.5.1 品种选择
        3.5.2 栽培因子
        3.5.3 植物营养
        3.5.4 生长调节剂
    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临沧云烟87品种烟叶折断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2.2 测定方法
        2.2.1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检测方法
        2.2.2 木质素含量测定方法
        2.2.3 POD和PAL活性的测定方法
        2.2.4 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的观察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中木质素含量比较
        3.2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中POD活性比较
        3.3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中PAL活性比较
        3.4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中木质素含量比较分析
        4.2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中POD和PAL活性比较分析
        4.3 折断烟叶与未折断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比较分析
第三章 模拟生态因素对云烟87折断率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实验方案设计
        2.2.2 实验处理方法
        2.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增施肥料处理对烟叶田间折断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肥料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和方法
        2.2.2 折断率测定方法
        2.2.3 其它指标测定方法
        2.2.3.1 烟叶木质素含量测定方法
        2.2.3.2 烟叶POD活性测定方法
        2.2.3.3 烟叶PAL活性测定方法
        2.2.3.4 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的观察方法
        2.2.3.5 烟植株农艺性状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云烟87烟叶折断率的影响
        3.1.1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现蕾期烟叶折断率的影响
        3.1.2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第一次采烤前烟叶折断率的影响
        3.1.3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中部叶采烤期烟叶折断率的影响
        3.2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烟叶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1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现蕾期烟叶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2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第一次采烤前烟叶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3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中部叶采烤期烟叶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3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POD活性的影响
        3.3.1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现蕾期烟叶POD活性的影响
        3.3.2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第一次采烤前烟叶POD活性的影响
        3.3.3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中部叶采烤期烟叶POD活性的影响
        3.4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烟叶PAL活性的影响
        3.4.1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现蕾期烟叶PAL活性的影响
        3.4.2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第一次采烤前烟叶PAL活性的影响
        3.4.3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中部叶采烤期烟叶PAL活性的影响
        3.5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的影响
        3.5.1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现蕾期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的影响
        3.5.2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第一次采烤前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的影响
        3.5.3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中部叶采烤期烟叶叶柄主脉解剖结构的影响
        3.6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云烟87植株性状的影响
        3.6.1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现蕾期云烟87植株性状的影响
        3.6.2 增施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第一次采烤前云烟87植株性状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增施肥料处理对云烟87折断率的影响
        4.2 增施肥料处理对云烟87烟叶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4.3 增施肥料处理对云烟87烟叶中POD和PAL活性的影响
        4.4 增施肥料处理对烟叶叶柄主叶脉解剖结构的影响
        4.5 增施肥料处理对云烟87植株性状的影响
第五章 植物外源激素对烟叶折断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前言
    2 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烟叶木质素、POD和PAL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的测定方法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烟叶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烟叶POD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烟叶PAL活性的影响
    3 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对烟叶木质素、POD和PAL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木质素含量、POD和PAL活性的测定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对烟叶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对烟叶POD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对烟叶PAL活性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对烟叶木质素、POD和PAL活性的影响
        4.2 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对烟叶木质素、POD和PAL活性的影响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1 结果
        1.1 临沧云烟87品种烟叶折断研究分析
        1.2 模拟生态因素对云烟87折断率的影响
        1.3 增施肥料处理对烟叶田间折断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4 植物外源激素对烟叶折断相关指标的影响
    2 本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参与项目
致谢

(7)基于生理与蛋白质组分析的菊芋耐盐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菊芋研究背景
        1.1.1 菊芋生物学特征
        1.1.2 菊芋生态功能
        1.1.3 菊芋研究进展
        1.1.4 菊芋开发潜力
    1.2 植物耐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生长发育
        1.2.2 植物光合作用
        1.2.3 植物渗透调节作用
        1.2.4 植物抗氧化系统
    1.3 植物蛋白质组学介绍
        1.3.1 植物蛋白质组学
        1.3.2 植物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
        1.3.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逆境中的应用
        1.3.4 菊芋蛋白质组研究技术路线
    1.5 立题依据(含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菊芋品种苗期生理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采样时间与方法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胁迫对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2.2.2 盐胁迫对光合系统的影响
        2.2.3 盐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2.4 盐胁迫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2.5 盐胁迫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2.2.6 盐胁迫对无机离子的影响
        2.2.7 盐胁迫对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菊芋品种块茎形成期生理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采样时间与方法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5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胁迫对生物量的影响
        3.2.2 盐胁迫对光和系统的影响
        3.2.3 盐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2.4 盐胁迫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2.5 盐胁迫对无机离子的影响
        3.2.6 盐胁迫对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块茎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菊芋品种盐胁迫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采样时间与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盐胁迫下两菊芋品种可溶性蛋白比较(双向电泳)
        4.2.2 盐胁迫下两菊芋品种可溶性蛋白比较(质谱鉴定)
        4.2.3 盐胁迫下两菊芋品种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及定位
    4.3 讨论
        4.3.1 碳代谢及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4.3.2 胁迫防御相关蛋白
        4.3.3 蛋白质合成、折叠及代谢相关蛋白
        4.3.4 光合作用相关蛋白
        4.3.5 物质代谢及细胞结构相关蛋白
    4.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附录
致谢

(8)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SUMMARY
前言
文献综述
    1. 枸杞及根腐病研究进展
        1.1 枸杞
        1.2 枸杞病害研究进展
        1.3 根腐病研究进展
    2. 植物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2.1 植物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
        2.2 植物防御酶的功能与作用机理
        2.3 主要活性氧的功能与作用机理
        2.4 植物酚类化合物与植物抗病
        2.5 丙二醛(MDA)在蔬菜抗病性中的作用
        2.6 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与植物抗病的关系
    3. 病原菌侵染对植物互作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3.1 光合作用的一般机制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2 叶绿素荧光的重要作用
        3.3 病原物侵染改变光合作用
        3.4 叶绿素荧光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响应
第一篇 甘肃枸杞根腐病病原学研究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培养基
        1.2 化学试剂
        1.3 试验仪器
        2. 方法
        2.1 病害调查、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2.2 病原菌鉴定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病害田间调查、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1.1 甘肃省枸杞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种类
        1.2 致病性测定
        2. 病原菌的鉴定
        2.1 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 主要病原菌离体培养条件研究
        3.1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3.2 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3.3 光照对病原菌的影响
        3.4 pH对病原菌的影响
        3.5 碳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3.6 氮源对病原菌的影响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1. 枸杞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
        2. 病原菌致病能力比较
        2.1 土培条件下致病性测定结果
        2.2 水培条件下致病性测定结果
        3. 病原菌鉴定结果
        4. 各菌种生物学特征研究
第二篇 枸杞根腐病对枸杞生理特性的影响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苗木培育的方法
        2.2 供试苗木的选择
        2.3 供试菌种的活化及增殖
        2.4 接种F. oxysporum的方法
        2.5 抗病能力的测定方法
        2.6 样品采集的方法
        2.7 样品指标测定的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枸杞抗病能力的测定
        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主要活性氧物质的变化
        2.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变化
        2.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超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变化
        3.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4.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变化
        4.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PAL活性变化
        4.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总酚含量变化
        4.3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类黄酮含量变化
        5.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防御性酶类活性变化
        5.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SOD活性变化
        5.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POD活性变化
        5.3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CAT活性变化
        5.4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PPO活性变化
        6.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主要能量物质含量变化
        6.1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6.2 接种F. oxysporum后感抗枸杞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1. 不同枸杞的抗病性测定
        2. 活性氧物质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2.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2.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3.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4. 苯丙烷代谢途径与枸杞抗病性的关系
        4.1 PAL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4.2 总酚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4.3 类黄酮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5. 防御性酶类活性变化与枸杞抗病性的关系
        5.1 SOD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5.2 POD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5.3 CAT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5.4 PPO活性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6. 主要能量物质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6.1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6.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7. 小结
第三篇 枸杞根腐对枸杞光合生理的影响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苗木培育的方法
        2.2 供试苗木的选择
        2.3 供试菌种的活化及增殖
        2.4 接种F.oxysporum的方法
        2.5 叶绿素测定方法
        2.6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测定的方法
        2.7 叶绿素荧光相关指标测定的方法
        2.8 数据处理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影响
        2.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蒸腾速率的影响
        2.4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气孔导度的影响
        2.5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胞间CO_2浓度以及气孔限制值的影响
        3.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的影响
        3.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Fv/Fm的影响
        3.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 ΦPSⅡ的影响
        3.3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Fv‘/Fm‘的影响
        3.4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qP的影响
        3.5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NPQ的影响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1.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2.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影响
        3. 接种F.oxysporum对感抗枸杞叶绿素荧光相关指标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9)奶花芸豆对干旱胁迫及烯效唑调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根系特性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5 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6 干旱胁迫后复水补偿效应的研究
        1.2.7 烯效唑对作物抗逆性影响的研究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奶花芸豆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指标测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旱胁迫对萌发指标的影响
        2.2.2 干旱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关于萌发指标
        2.3.2 关于生理指标
    2.4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冠层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取样方法
        3.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冠层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3.2.2 花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冠层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3.2.3 结荚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冠层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冠层形态的变化
        3.3.2 冠层生理特性的变化
        3.3.3 复水后补偿效应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取样方法
        4.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4.2.2 花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4.2.3 结荚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根系形态的变化
        4.3.2 根系生理特性的变化
        4.3.3 复水后补偿效应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取样方法
        5.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5.2.2 花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5.2.3 结荚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5.3.2 MDA含量的变化
        5.3.3 保护酶活性与MDA含量变化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取样方法
        6.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6.2.2 花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6.2.3 结荚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6.3 讨论
        6.3.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6.3.2 Pro含量的变化
        6.3.3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6.4 小结
第七章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冠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
        7.1.2 取样方法
        7.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冠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7.2.2 花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冠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7.2.3 结荚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冠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7.3 讨论
        7.3.1 冠层及根系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7.3.2 根冠比的变化
    7.4 小结
第八章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设计
        8.1.2 取样方法
        8.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8.1.4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8.2.2 干旱胁迫及复水下奶花芸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8.2.3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8.2.4 干旱胁迫及复水下奶花芸豆籽粒干物质积累Logistic模型的建立
    8.3 讨论
        8.3.1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8.3.2 关于籽粒干物质积累
        8.3.3 数学模型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的拟合
    8.4 小结
第九章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奶花芸豆的调控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设计
        9.1.2 取样方法
        9.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9.1.4 数据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奶花芸豆冠层形态生理特性的影响
        9.2.2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芸豆根系的影响
        9.2.3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奶花芸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9.2.4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奶花芸豆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9.2.5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奶花芸豆根冠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9.2.6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奶花芸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9.3 讨论
        9.3.1 冠层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变化
        9.3.2 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变化
        9.3.3 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变化
        9.3.4 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变化
        9.3.5 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9.3.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1.1 干旱胁迫对奶花芸豆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10.1.2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冠层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0.1.3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0.1.4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10.1.5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10.1.6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根冠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10.1.7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奶花芸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0.1.8 干旱胁迫下烯效唑对奶花芸豆的调控
    10.2 创新点
    10.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0.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大麦黄矮病毒—寄主小麦—传毒介体蚜虫互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BYDV生物学概况
        1.1.1 BYDV分类依据及地位
        1.1.2 BYDV的寄主植物和症状表现
    1.2 BY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2.1 BYDV的基因组结构
        1.2.2 BYDV的亚基因组RNA
        1.2.3 BYDV的卫星RNA
        1.2.4 BYDV的基因组功能
    1.3 小麦BYDV病害流行循环
    1.4 蚜虫体内BYDV病毒的传播途径
    1.5 介体蚜虫传播BYDV的传毒相关蛋白
    1.6 BYDV的诊断检测方法
        1.6.1 生物学特性
        1.6.2 血清学
        1.6.3 地高辛标记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法
        1.6.4 分子生物学技术
    1.7 BYDV病害防治
        1.7.1 农业及化学方法
        1.7.2 利用抗性品种
        1.7.3 转基因生物工程
        1.7.4 小麦品种抗性的鉴定
        1.7.5 利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
    1.8 植物病毒-介体昆虫-寄主植物病原系统的互作关系
        1.8.1 植物与病毒的关系
        1.8.2 植物与昆虫的关系
        1.8.3 植物病毒与介体昆虫的关系
        1.8.4 寄主植物-病毒-介体昆虫的三者关系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小麦种质资源田间自然感蚜抗蚜性和抗病毒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小麦种质材料
        2.1.2 田间鉴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自然感蚜抗蚜性鉴定结果
        2.2.2 田间自然感蚜抗病毒病鉴定结果
        2.2.3 田间自然感蚜有蚜株率和病毒发病株率相关性分析
        2.2.4 田间自然感蚜有蚜株率和病毒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
        2.2.5 田间自然感蚜后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
        2.2.6 田间自然感蚜有蚜株率和感病植株病级均值相关性分析
        2.2.7 田间自然感蚜后发病株率和感病植株病级均值相关性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种质资源人工接毒对大麦黄矮病的抗病性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种质材料
        3.1.2 BYDV及带毒蚜准备
        3.1.3 田间鉴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材料田间人工接蚜抗病性鉴定结果
        3.2.2 田间人工接蚜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2.3 田间人工接蚜发病率和发病植株病级均值的相关性分析
        3.2.4 田间人工接蚜病情指数和发病植株病级均值的相关性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几种小麦及其近缘种材料对BYDV抗性的方法比较
        3.3.2 不同抗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品种抗性对小麦-BYDV-麦长管蚜三者关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寄主植物,BYDV和蚜虫
        4.1.2 田间试验
        4.1.3 数据收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曲线
        4.2.2 麦长管蚜峰值蚜量(APN)和种群动态曲线下面积(AUC)
        4.2.3 三个小麦品种上不同处理区的有翅蚜比率
        4.2.4 三个小麦品种上不同处理区的BYDV发病情况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病毒和传毒介体的相互影响
        4.3.2 寄主品种对病毒和传毒介体的互作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品种抗性对小麦-BYDV-麦长管蚜三者互作的产量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寄主植物,BYDV和蚜虫及田间试验安排
        5.1.2 数据收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三个小麦品种实际产量及其损失率对蚜虫-BYDV处理的响应
        5.2.2 三个小麦品种穗密度对蚜虫-BYDV处理的响应
        5.2.3 三个小麦品种穗粒数及其损失率对蚜虫-BYDV处理的响应
        5.2.4 三个小麦品种千粒重及其损失率对蚜虫-BYDV处理的响应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BYDV株系的多重PCR鉴定及全长序列克隆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及引物
        6.1.2 核酸提取
        6.1.3 病毒株系鉴定的多重PCR
        6.1.4 株系鉴定
        6.1.5 GAV分离物全长序列克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BYDV株系多重PCR检测
        6.2.2 大麦黄矮病BYDV-GAV-12YL分离的全长序列克隆
        6.2.3 大麦黄矮病BYDV-GAV-12YL分离物的基因组结构
    6.3 结论与讨论
        6.3.1 多重PCR鉴定病毒株系
        6.3.2 GAV株系基因组序列全长克隆
第七章 BYDV-GAV遗传多样性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核苷酸相似性和氨基酸相似性比较
        7.2.2 黄症病毒属BYDV-GAV株系系统发育树
        7.2.3 BYDV-GAV株系在黄症病毒属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BYDV-GAV蛋白结构预测
    8.1 材料与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ORF1-ORF6编码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的理化性质预测
        8.2.2 ORF1编译蛋白结构及功能预测
        8.2.3 ORF1+T+ORF2编译的P1-P2蛋白的结构及功能预测
        8.2.4 ORF3编译的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8.2.5 ORF3+ORF5编译的蛋白的结构及功能预测
        8.2.6 ORF4编译的运动相关蛋白的结构及功能预测
        8.2.7 ORF6编译的蛋白的结构及功能预测
    8.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本论文的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麦品种(系)自然感蚜抗蚜、抗BYDV鉴定结果
    附录2 小麦及其近缘种种质资源人工接毒抗BYDV鉴定结果
    附录3 BYDV-GAV12YL株系组装全长序列
    附录4 本文所用的GenBank数据库BYDV全长序列表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保护地黄瓜新品种 爱帝F_1—A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设施辣椒基质栽培水肥供应优化方案研究[D]. 高子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D]. 戚迎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3]马铃薯磷转运蛋白家族的鉴定及PHO1亚家族提高转基因马铃薯耐热性的研究[D]. 李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木薯IAA/ARF基因家族预测、表达及功能分析[D]. 庞祥宇. 广西大学, 2019(01)
  • [5]西瓜丛枝菌根育苗提高磷吸收和抑制连作枯萎病的机制[D]. 张舒桓.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6]外源物质对临沧云烟87烟叶折断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何海丽. 云南大学, 2017(05)
  • [7]基于生理与蛋白质组分析的菊芋耐盐适应性研究[D]. 朱菊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8]甘肃省枸杞根腐病病原及生理生化抗病机理研究[D]. 李捷. 甘肃农业大学, 2015(08)
  • [9]奶花芸豆对干旱胁迫及烯效唑调控的响应[D]. 王景伟. 沈阳农业大学, 2014(10)
  • [10]大麦黄矮病毒—寄主小麦—传毒介体蚜虫互作关系研究[D]. 刘小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保护黄瓜新品种爱迪F_1-A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