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改性的研究

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改性的研究

宋士华[1]2002年在《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炭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中炭纤维增强炭(以下简称C/C)是一种高级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但是,C/C复合材料的价格昂贵、工艺复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应用和发展,目前主要局限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使用。因此,研究低成本、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研制价格低廉、性能优异、工艺良好的基体材料则是C/C复合材料的关键。 本文研究了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沥青的改性。以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工业用中温煤沥青为原料,以对甲基苯甲醛为交联剂,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了R_(pc)(性能价格比)值较高的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缩合多环芳烃树脂(COPNA)。 采用FT-IR分析、~1H-NMR分析及SEM分析等研究了沥青的改性机理;采用FT-IR分析、元素分析及偏光显微分析等研究了改性沥青的中间相转化行为;采用DSC分析和TGA分析等热分析手段研究了改性沥青的热行为;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原料配比及反应条件对改性沥青的残炭率、软化点、密度等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煤沥青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对甲基苯甲醛反应合成COPNA(Condensed Poly-nuclear Aromatic)树脂。该反应为质子催化下的阳离子型缩聚反应;改性煤沥青具有较低的软化点、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残炭率。因此,改性后的煤沥青可作为性能优良的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

林起浪[2]2002年在《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进行了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首先对煤沥青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然后分别采用二乙烯基苯(DVB)、对甲基苯甲醛(PMB)对工业中温煤沥青进行了改性,并分析了煤沥青的改性机理;其次探讨了改性煤沥青的工艺、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研究了改性煤沥青的热解动力学、流变行为及中间相转化行为。 通过分子设计法对高残炭低粘度煤沥青的分子结构进行设计,提出了高残炭低粘度煤沥青分子结构的模型。煤沥青分子应以稠环芳烃为主,并具有较大的芳香度和适当的缩合度,含有较多的环烷结构和适量的短侧链取代基,具有良好的分子平面性和结构的整齐性。 采用FT-IR和~1H-NMR分别对DVB、PMB改性煤沥青的结构进行分析,表明DVB或PMB在对甲苯磺酸的作用下能够与煤沥青中的多环芳烃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使煤沥青中的活性小分子交联形成大分子。此外,DVB在还会发生阳离子型自聚反应。 采用SEM对改性煤沥青的形貌进行观察,发现DVB改性煤沥青中出现很多微纤,随着反应程度的加深,微纤在搅拌的作用下相互缠结成核形成小球体;PMB改性煤沥青中也出现很多微纤,随着改性程度的加深,纤维直径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分布均匀且线性很好的纤维束。 通过对改性煤沥青的工艺、组成与性能的研究发现,工艺条件对改性煤沥青的组成和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反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着;DVB改性煤沥青的残炭率为53.4%~71.2%、软化点为89℃~151.0℃、密度为1.305g/cm~3~1.358g/cm~3,PMB改性煤沥青的残炭率为54.3%~67.6%、软化点为84.6℃~131.0℃、密度为1.306g/cm~3~1.342g/cm~3;改性煤沥青的甲苯不溶吡啶可溶物(TI-PS)的含量一般保持在16.0%~19.0%;改性煤沥青的甲苯可溶物(TS)、吡啶不溶物(PI)组份分别与残炭率、软化点、密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采用TG/DTG和Kissinger法对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VB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过程是一步完成的,其热解活化能E_a=218.31kJ/mol、指前因子lnA=37.68S~(-1)、反应级数n=1.04;PMB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过程是较复杂的,其热解活化能E_a=180.91KJ/mol、指前因子lnA=31.75s~(-1)、反应级数n=1.11。 采用流变分析法对改性煤沥青的流变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煤沥青 摘 要表现出非牛顿流体行为。随温度的升高或剪切速率的增加,改性媒沥青的粘度降低:随TS含量增加,改性煤沥青的流动活化能厂变小、指前因子A变大;煤沥青在改性过程中可通过工艺的调整来控制煤沥青的粘度,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通过对改性煤沥青焦化产物光学结构的研究发现,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改性煤沥青的甲基和亚甲基的仁H伸缩振动峰及弯曲振动峰的吸收强度逐渐减弱: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改性煤沥青的C/H原子比增加、芳香度提高;改性煤沥青焦化产物的偏光显微结构显着改善。随改性工艺和热聚合条件(温度、时间)的不同,改性煤沥青焦化产物的光学结构由超镶嵌uM)组织向广域m)组织转变。

沈益顺[3]2008年在《C/C复合材料浸渍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炭/炭(C/C)复合材料是一种优异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但是,C/C复合材料成本高、周期长及工艺复杂等问题影响其应用和发展。因此,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开发低成本、高性能、工艺性能好的基体前驱体是关键所在。本文以煤沥青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煤沥青的基本性能。以煤沥青和添加3wt%硼酸或碳化硼的煤沥青为原料制备煤沥青炭。以煤沥青为浸渍剂制备了C/C复合材料。借助流变仪、光学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SEM、XPS等分析手段对煤沥青的基本性能、制备的煤沥青炭的微观形貌、石墨化度和抗氧化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制备的C/C复合材料界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1)高温煤沥青的残炭率最高,浸渍剂沥青的流变性能最好。煤沥青的热失重曲线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在第Ⅱ阶段(300℃到550℃)失重最快。高温煤沥青表现出较好的热性能(失重起始温度最高,最大失重速率温度最高,相同条件下失重最少)。通过热分析计算了煤沥青的活化能,高温煤沥青的活化能为142.28kJ/mol,中温煤沥青的活化能为178.78kJ/mol,浸渍剂沥青的活化能为150.90kJ/mol。(2)沥青族组分影响沥青炭的微观形貌,QI含量越低、TS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形成流线型结构,反之,则形成镶嵌型结构。煤沥青炭的微观结构都以流线型为主,高温煤沥青炭中有少量镶嵌型结构,中温煤沥青炭中有少量镶嵌型结构和流线域型结构,浸渍剂沥青炭基本全是流线型结构。流线型结构的煤沥青炭易石墨化,镶嵌型结构的煤沥青炭难石墨化。相同条件下,浸渍剂沥青炭的石墨化度最高。(3)煤沥青炭的石墨化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具有“两头增长慢,中间增长快”的特点。添加的硼酸、碳化硼起到不同程度地促进石墨化的作用,碳化硼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硼酸。此外,添加的硼酸和炭化硼对煤沥青炭的成炭形貌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了煤沥青炭的石墨化度。(4)煤沥青炭的氧化反应在低温下主要受化学反应机制控制,失重缓慢;而在高温下则主要受反应气体扩散机制控制,失重很快。浸渍剂沥青炭的抗氧化性能优于高温、中温煤沥青炭。添加剂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煤沥青炭的抗氧化性能,抗氧化能力的改善程度与添加剂种类和热处理温度有关,其改善抗氧化性能的机理是:一,促进石墨化使得煤沥青炭中缺陷变少,二,硼化物转化生成的氧化硼阻碍了氧化气氛对煤沥青炭活性部位的氧化。(5)沥青炭围绕着炭纤维逐层生长,呈层片状条带结构,与炭纤维形成POG结构,它们的界面结合不连续;沥青炭围绕着CVD炭垂直生长,呈条带状结构,与炭纤维形成TOG结构,界面中缺陷较多;CVD炭围绕着炭纤维生长,呈层片状条带结构,与炭纤维形成POG结构,界面结合较差。浸渍剂沥青制备的C/C复合材料中的缺陷比高温煤沥青制备的少。

林起浪[4]2001年在《碳材料用基体沥青的改性研究》文中指出碳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中碳纤维增强碳(以下简称C/C)是一种高级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但是,C/C复合材料价格昂贵、工艺复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应用和发展,目前主要局限于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使用。因此,研究低成本、高性能的C/C复合材料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研制价格低廉、性能优异、工艺性良好的基体材料则是C/C复合材料的关键。 本文研究了碳材料用基体前驱体——沥青的改性。以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工业用中温煤沥青为原料,以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了R_(pc)(性能价格比)值较高的碳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缩合多环芳烃树脂(COPNA)。 采用FT-IR光谱和~1H-NMR分析沥青改性的机理。采用SEM对改性沥青的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在常温下发现中间相小球,此外,该沥青在550℃炭化后,其气孔率明显地减少。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差热分析(DTA)等热分析手段分析了改性沥青的热行为。全面分析了改性对沥青的残碳率、软化点、密度和溶解性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并提出数学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煤沥青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DVB反应合成COPNA树脂。该反应为酸催化下的阳离子型缩聚反应,其中包含有生成树脂和交联剂自身聚合两个反应,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缩合多环芳烃树脂的生成。此外,经过改性的煤沥青不仅含有大量的中间相小球体,而且具有较低的软化点、优良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残碳率。因此,改性后的煤沥青极有希望作为性能优良的碳材料用基体前驱体。

林起浪, 李铁虎[5]2001年在《炭/炭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的研究动态》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几种炭 /炭复合材料的基体前驱体的性质及制备方法。指出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工艺性好的基体前驱体材料是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炭 /炭复合材料的关键。

赵彩霞[6]2012年在《煤沥青的改性及对半焦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进行了炭材料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改性煤沥青半焦显微结构及改性机理的研究。在对甲苯磺酸(p-toluene sulfonic acid,PTS)的催化下分别采用了苯甲醛(Benzaldehyde,BA)、二苯甲酮(Diphenyl Ketone,DK)和环己酮(Cyclohexanone,CH)、月桂醇(Lauryl Alcohol,LA)、1,4-丁 炔二醇(1,4-Butylenediol,BE)、聚乙二醇-200(Polyethyrtene Glycol-200,PG-200)和聚乙二醇-400(Polyethyrtene Glycol-400,PG-400)对中温煤沥青(CTP)进行了改性,分析了经不同改性煤沥青(MCTP)的组成、热稳定性、流变性能及结构(光学显微结构、晶体结构和化学结构)对制备炭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对MCTP的分子结构及可能发生的改性反应机理进行了设计。通过对MCTP组成分析,发现改性后煤沥青C含量减少,H含量增加,H/C比值增大,这为后期的炭化过程中芳环化合物自由基的形成及亲电取代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MCTP中CV值的增加,即炭产率增大;MCTP的p增大,气孔率降低。改性促使了芳香烃分子的聚合,促使芳香烃小分子聚合成较大芳烃分子,提高了芳烃化合物的聚合度,尤其是MCTP的β resin含量增加、SP值升高为后期炭化和锻烧工艺过程中制备有序炭纤维结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理论依据。采用NDJ-79对MCTP粘度进行了测定,当温度低于1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MCTP的粘度急剧减小,当温度高于150℃时,MCTP的粘度基本趋于稳定,改性后煤沥青仍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采用FT-IR和1H-NMR对MCTP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由FT-IR分析可知,1594 cm-1~1611 cm-1处芳环C=C骨架振动吸收峰和813 cm-1~744 cm-1强的吸收峰,说明改性后煤沥青芳环共轭程度增加,改性反应主要是发生在芳环上的取代反应;由1H-NMR分析可知,MCTP的HA百分含量减少,说明改性反应主要发生在芳环的HA上,这为后面改性反应机理的设计提高了理论依据。通过XRD和光学显微镜分别对改性煤沥青半焦(MCTP-C)的晶体结构和光学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由XRD数据可知,MCTP-C的晶体结构比改性前有一定的提高,与未改性煤沥青半焦(CTP-C)相比,MCTP-C微晶的002衍射峰的晶面面间距d002、平均芳核直径La、芳环晶间有序度Lc和芳香簇中的芳核层片数M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改性后煤沥青半焦呈现出粗粒镶嵌、不完全和完全纤维组织结构。由此可见,改性提高了中间相微晶结晶度,也有利于后期炭化过程中有序中间相小球体的形成、生长和融并,进一步形成大的中间相小球体,促进小球体向各向异性的小球体转变,形成有序的中间相结构,进而改善了煅锻烧后MCTP-C晶体的有序性纤维结构。对不同改性煤沥青的动力学机理进行了分析,及不同改性煤沥青热分析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表观能变(AE)、表观指前因子(A),并通过对不同改性煤沥青的热过程的曲线的分析,确定了热过程的动力学反应为一级动力学方程:ln-ln(1-α)/T2=lnAR/β△E(1-2RT/△E)-△E/RT.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改性剂对煤沥青进行了改性,其中以苯甲醛为改性剂对可能发生的改性反应机理进行了设计。由改性前后煤沥青的FT-IR和1H-NMR数据分析推知,改性过程中在PTS的催化作用下,煤沥青中芳环化合物产生的自由基和改性剂产生的自由基发生自由基反应;另外,在PTS的催化作用下,煤沥青中富电子的多环芳烃受质子进攻易转变为亲电试剂,形成的亲电试剂可以同改性剂苯甲醛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其产物在酸性介质中仍可变为亲电试剂,继续同其它芳烃分子反应,进而起到对煤沥青分子的修饰和改性的作用。

任呈强[7]2006年在《沥青基碳材料浸渍—碳化的数值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碳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造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因此,以煤沥青为基体前驱体的低压浸渍—碳化法制备碳/碳复合材料的工艺依然具有潜力可挖掘。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在材料科学的许多领域成功应用,但是却几乎没有在煤沥青浸渍—碳化中应用的报道。可能是由于煤沥青的具体成分不明、缺乏非平衡中间态的数据和其特殊的平面芳环大分子结构。影响煤沥青浸渍—碳化的因素很多,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对煤沥青浸渍—碳化进行数值计算,对优化工艺、评价和设计原料、弄清演变机理、提高制备效率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此领域进行了下列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煤沥青中喹啉不溶物(QI)颗粒的受力分析,发现QI滤饼的形成类似于悬浮液的恒压过滤。对一维球体堆积模型进行改进,并结合Endo等提出的渗透系数方程,对已知QI颗粒尺寸分布的沥青的滤饼渗透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接近。并定量计算了QI颗粒分布对QI滤饼的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小颗粒含量或增大其直径都可以提高滤饼的渗透系数。通过模拟渗透性实验,结合渗透性的理论计算,确定了增塑剂、絮凝剂和化学改性剂对煤沥青渗透性的作用机理。增塑剂通过在煤沥青中不同极性的分子间定向吸附,降低沥青的粘度来提高其渗透性。絮凝剂通过凝结小QI颗粒形成较大的凝胶束来提高沥青的渗透效率,与沥青的组分不发生化学反应,也不改变沥青的粘度。改性剂与沥青中的低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增大了粘度,也增加了二次QI,前者对渗透不利,后者具有助滤作用,总体上使沥青渗透性大幅度降低。在考虑QI颗粒的尺寸分布、预制体的孔隙类型与尺寸分布的基础上,耦合液体沥青在不同介质中的流动行为,建立了煤沥青浸渍工艺的数学模型。计算发现闭孔难以被填充,浸渍效率主要由开孔浸渍效果决定,取得了与实验一致的结果。讨论了沥青性能、工艺参数、预制体结构对浸渍效率的影响,为浸渍工艺优化和原料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地采用分段连续反应动力学模型对改性沥青的TG-DTG曲线进行拟合,克服了单阶反应模型的不足。Coats-Redfern方法计算表明,叁种伪组分的表观活化能和残碳率分别为36.807KJ/mol、185.205KJ/mol、65.828KJ/mol和20.5%、72.2%、94.3%,与甲苯可溶物、甲苯不溶而喹啉可溶物、喹啉不溶物的文献值接近,并且每一种组分的热解都是一级反应。对加热速率分别为2.5K/min、5K/min和10 K/min的沥青热失重进行计算,其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接近。在连续性二聚机理基础上,建立了煤沥青分子量分布的Monte Carlo模型,计算了煤沥青等温热解的分子量分布结果,与文献中的数据吻合良好。440℃时,反应时间延长,低分子量物质热解减缓,而中等分子量组分反应速率增加。温度从440℃提升到450℃,加剧了煤沥青热解,其中中等分子量组分的反应速率提高得更加明显。计算结果表明煤沥青分子量的一些参数如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散系数、分子量分布宽度等在碳化过程中存在遗传性。联合煤沥青的热解动力学方程与气泡生长动力学模型,计算了沥青中由于挥发分导致的气泡的生长过程,定性地解释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表观现象。尽管表面张力、液体粘度和温度对气泡的生长都会产生影响,但挥发分的增加是决定气泡生长动力学的主导因素。加热速率从2.5K/min升至10K/min,气泡生长动力学机制并不发生变化,然而气泡半径增长速率和液体的径向速率却成倍增大,易导致液态沥青外溢和固相半焦产生裂纹。与中温煤沥青相比,低温煤沥青产生的气泡尺寸更大。在“气泡有限逃逸”机制的基础上,将沥青基碳/碳复合材料的碳化分为两个区域,即液态反应区和固化半焦区,产生的气体大部分被限定在液相区,并在固相区释放。通过有限差分法求解能量方程、动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组成的微分方程组,得到了温度、压力、沥青的转化率等在碳/碳复合材料中的分布。讨论了加热速率、试样厚度和原料沥青对这些参数的影响,为制定更合理的碳化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乐晨[8]2016年在《高聚物改性煤沥青及其在镁碳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煤沥青(CTP)是煤焦油蒸馏提取馏分后的残留物,具有含碳量高,高温下易熔化,流动性好,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用于炼钢用人造石墨电极和炼铝用炭阳极等成型炭材料制品的黏结剂,以及C/C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但在使用煤沥青的过程中,会释放出有毒的甚至是致癌的多环芳烃,这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都能照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找出能有效解决煤沥青致癌问题的方法已经成为当今研究者的一项紧迫任务。本实验研究了聚乙二醇800、二乙烯基苯和聚苯乙烯复合改性方式对脱除煤沥青中致癌多环芳烃的效果,考察了不同的改性组合、是否添加催化剂对苯并[a]芘(BaP)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叁种改性剂复合对BaP的脱除效果最好,BaP减少率达到44.44%;加入酸性催化剂后BaP减少率升至56.89%,改性煤沥青中BaP的含量降至0.97%。又根据相同改性机理,以酚醛树脂为改性剂,对煤沥青进行脱毒。并将原沥青和改性沥青进行炭化,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炭化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煤沥青中的多环芳烃能与酚醛树脂中的醛基碳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加速平面大分子的形成,使改性煤沥青炭化后形成平行排列的层片状结构和扭转弯曲的“洋葱”结构。最后将该改性煤沥青作为碳源制备了新型低碳镁碳砖。当1%煤沥青和5%石墨混合时,镁碳砖的性能达到最优,1000℃热处理后耐压强度达到48.76MPa。

王剑, 向柠[9]2009年在《炭材料用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文中认为沥青原料对于炭素材料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炭材料用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方法,对改性机理进行了详细描述,指出了目前煤沥青改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苏武[10]2010年在《松香氢化改性炭材料用煤沥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松香对煤沥青进行氢化改性,研究了改性煤沥青的工艺、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改性煤沥青的流变行为、热解行为、成焦行为以及中间相转化行为。通过对改性煤沥青的工艺、组成与性能的研究发现,工艺条件对改性煤沥青的组成和性能的影响很大。松香添加量越高,改性煤沥青的软化点、残炭率和密度相应的降低。改性煤沥青的软化点为77.6~86.0℃,残炭率为38.4~50.1%,密度为0.99~1.30g/cm3。改性煤沥青的甲苯可溶物(TS)、甲苯不溶吡啶可溶物(TI-PS)、吡啶不溶物(PI)组分与残炭率、软化点和密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对改性煤沥青的渗透性的研究发现,随着松香含量的增加,改性煤沥青渗透率也增加;随着渗透温度的增加,改性煤沥青渗透率也呈增加的趋势。通过对改性煤沥青的流变行为的研究发现,改性煤沥青表现出非牛顿流体行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改性煤沥青的粘度降低;松香改性后煤沥青的粘流活化能降低。采用FT-IR、元素分析、XRD和TGA对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改性煤沥青的C/H原子比增加、芳香度提高、微晶层间距d002降低,而平均微晶高度Lc及平均微晶宽度La升高。松香的加入改变了煤沥青的热解过程,使煤沥青的耐热性能降低。采用组分热解动力学模型对改性煤沥青的TG曲线进行拟合,可较好地揭示改性煤沥青的热解过程。采用偏光显微镜对改性煤沥青焦化产物的光学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香氢化改性有利于焦化产物光学结构的改善。当松香含量增加时,其光学结构向广域各向异性结构转变。改性煤沥青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焦化产物的光学组织结构逐渐由流线型变成广域各向异性结构。通过对改性煤沥青中间相转化行为的研究发现,当松香含量为10wt.%时,松香氢化改性煤沥青经热处理后的中间相含量最高;根据中间相转化动力学得到改性煤沥青中间相转化动力学参数,表明10wt.%松香改性煤沥青的表观活化能(Ea)和指前因子(A)最大。

参考文献:

[1]. 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改性的研究[D]. 宋士华. 西北工业大学. 2002

[2]. 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研究[D]. 林起浪. 西北工业大学. 2002

[3]. C/C复合材料浸渍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的研究[D]. 沈益顺. 中南大学. 2008

[4]. 碳材料用基体沥青的改性研究[D]. 林起浪. 西北工业大学. 2001

[5]. 炭/炭复合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的研究动态[J]. 林起浪, 李铁虎. 炭素技术. 2001

[6]. 煤沥青的改性及对半焦结构影响的研究[D]. 赵彩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12

[7]. 沥青基碳材料浸渍—碳化的数值计算[D]. 任呈强.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8]. 高聚物改性煤沥青及其在镁碳砖中的应用[D]. 乐晨. 武汉科技大学. 2016

[9]. 炭材料用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J]. 王剑, 向柠. 炭素技术. 2009

[10]. 松香氢化改性炭材料用煤沥青的研究[D]. 苏武. 福州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炭材料用基体前驱体煤沥青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