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陆开发区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陆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开发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观察家
内陆开发区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是进行管理体制超前改革的试验田。内陆开发区对区域经济机制转换发挥着示范效应,对全国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具有战略意义。
所谓内陆开发区,是指在我国广大中西部内陆城市建立的类似于沿海开发区的特殊经济区域,即通过实行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的相对独立的经济技术区域。就总体而言,我国内陆开发区尚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加之前一时期出现了大办开发区的热潮,使不少开发区由于盲目发展受到严格的治理或被迫停建。为此,迫切需要对我国内陆开发区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一、内陆开发区的涵义和类型
内陆开发区是在借鉴沿海经济特区和沿海开发区的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由沿海向内陆纵深推进的产物。按照国际通行定义,“开发区”的基本涵义是指: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交通便利的地方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开发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外国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工业或其他经济行业,以增加就业,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我国内陆开发区还具有更深的涵义,即它是在开放城市的特定范围内,实行资金的集中投入、连片开发,以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优惠政策吸纳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要求,开展经济活动,创造出高于甚至远远高于一般地区的增长率,进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开发区”必须具备“政策”、“体制”、“机制”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只是要素之一,而开发区灵活高效、事权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微观企业按国际惯例自主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是更为重要的两大要素。理解“开发区”的上述涵义及基本要素构成,可以在实践中有效地避免“优惠政策大战”及其所导致的税收和地产收益大量流失现象。
从国外开发区的发展模式看,大致可分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保税区几种主要类型。由于受地理位置条件的制约,内陆非边境地区显然缺乏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因此,内陆开发区以经济开发和技术开发类型为主,一般称为“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外,在交通条件特别优越的区位,如大型国际航空港附近,可建立保税区。显然,“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科学工业园区”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和对应性,这就要求我国内陆开发区在实践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三资”企业为主、出口创汇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外引内联企业为主的“四主”方针;发展目标应重点放在“三外”(外资、外向、外引)和“三高”(高科技、高效益、高效率)方面。
二、内陆开发区的作用与功能
内陆开发区是适应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主要作用和功能是:
1、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发挥内陆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价格低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内陆经济实现“跳跃式”增长的唯一途径,开发区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要缩小内陆与沿海日益扩大的差距,内陆城市唯一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力量,寻找突破口,直接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沿海技术的转移,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是引进技术和发展技术的理想结合部。
2、进行管理体制超前改革的试验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性质及其特殊性,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亦即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新型管理体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比,开发区从“圈地”、“三通一平”起步,到招商引资、用工制度、管理机制、经营方向等,完全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成为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有些成功的改革经验,如基建的设计施工指标承包制、人事管理的干部职工招聘合同制、土地管理和开发等,都是在开发区进行试点后推广的。
3、对区域经济机制转换发挥示范效应。开发区的微观基础主要是以多元产权构筑的股份制公司、三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独立经济实体,政府则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这种新型机制的运行将对开发区外城市经济机制转换发挥示范效应,促进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和发展。
4、对全国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具有战略意义。内陆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促进了农业用地向工业为主的领域转化,与此同时,大批农业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转换。通过土地成片开发,扩大了老城镇的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设施和环境,增加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因此,不能因开发区兴起之初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其实质意义。
三、内陆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处,在于其区内产业的技术成熟性、综合性较高,市场前景比较明确,故此对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选择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根据国外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和高度化发展的趋势,适应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同时符合地区产业的发展重点,选择技术层次高、技术传导扩散效应强的产业,以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区应从以下几大产业中选择主导产业: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光纤通信等,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是最具生命力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内陆中心城市建立的开发区,可以利用所聚集的高科技人才力量优势,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
二是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是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的产品。机电产品是许多内陆省市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应当抓住开发区发展的机遇,扩大机电产业的整体规模,强化市场竞争力。
三是机械工业,包括基础机械、基础原件、基础零部件产业、工业设备产品加工业、消费品机电产业等。其中,应大力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业,以满足我国轿车生产国产化的需求。
四是与现代生化技术密切相关的食品、医药、精细化工产业。
此外,新材料产业也是具有发展前景的主导性产业。
产业结构是具体产业发展的整体特征,其个体则是微观企业的产品结构。因此,对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实质是对进区企业的选择和引导。一方面,开发区应当为主导产业的进入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体现资源优势和技术特色的、区域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企业进区发展;另一方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技术含量低、设备陈旧老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进区。三线军转民企业是内陆开发区具有特色的经济成分,它以其庞大的工业规模和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引导和带动一系列相关工业的发展。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世界许多大国都面临着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转移的问题,其转移的重点领域是汽车、计算机、新材料、通讯设备及其他机械电子设备。而这些领域完全符合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内陆开发区一定要抓住三线军工企业调整、改造的机遇,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必须正视三线企业机制僵化以及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加快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步伐,提高进区企业面向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而对存在问题较多,技术设备已明显落后的三线搬迁企业进区,必须持慎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