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保证适度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方面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产增长概念,而是一个生产与销售(产品价值的市场实现)内在相统一的范畴,即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与其价值的市场实现内在相结合。因此,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是无条件地指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增长速度,而是指产品价值已在市场中实现了的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增长速度。例如,产品虽然生产出来了,但却因产销不对路而积压,那么这种生产就不能计入生产增长速度。
由此可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既取决于供给方面,因为若没有高效益的有效供给,也就不可能有产品使用价值的较高的生产增长速度;同时也取决于需求方面,因为若需求不足,产品价值就无法实现,从而也就难以形成产品价值实现了的较高的生产增长速度,即真正的生产增长速度。因此,要保证我国国民经济今年实现8%的增长速度, 就必须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为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采取有效的需求刺激政策
如前所述,生产增长速度是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已实现了的生产增长速度,因而总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从与总供给的关系来看,总需求有三种形态:一是总需求膨胀,即总需求远远超过了总供给;二是总需求不足,即总需求远远落后于总供给;三是总需求平衡,即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
在总需求膨胀的条件下,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似乎是可以实现的,但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却很差,属于粗放型增长,因为总需求膨胀使得企业不注重技术创新,不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不注重加强管理,缺乏长期目标,最终会导致国民经济难以高效益增长。
在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虽然企业迫于市场销售压力而不得不改善管理,寻求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尽量降低生产成本,促使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肯定会比总需求膨胀时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总需求不足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开工不足,投资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乏力。
在总需求平衡条件下,市场需求的压力与市场需求的拉力同在,既能淘汰低效供给,又能刺激高效供给,因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以及增长效益,都会比较适当与合理。
因此,总需求膨胀与总需求不足两种状况,都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对象,只有总需求平衡才是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总需求膨胀时宏观经济政策应实行紧缩性政策,总需求不足时应实行刺激性政策,目的就是寻求总需求平衡。
我国从1996年起,宏观经济态势已从总需求膨胀转向了总需求不足,因而宏观经济政策应从紧缩性政策转向刺激性政策。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最主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其政策目标不是由我们自身的状况所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状况决定的。例如,货币政策到底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还是实行刺激性货币政策,并不是由我们自身的所谓好坏之分,以及人们对我们的偏好来确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状况决定的。若总需求不足,就应采取刺激性货币政策;若总需求膨胀,就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因此,既然我国目前各个方面都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属于总需求不足,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定地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投资需求三个方面,因而在目前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应该注重从这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刺激。
刺激消费需求,包括降低存款利息,推行消费贷款政策,形成高收入预期与经济景气预期,提高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领域等。刺激出口需求,包括降低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加大出口退税力度等。刺激投资需求,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包括环保、交通等。
刺激消费需求、出口需求、投资需求,虽然对总需求都会有推动作用,但其推动作用各有特点。消费需求与出口需求的推动作用比投资需求的推动作用见效快,但其总体的刺激力度却没有投资需求的刺激力度大;投资需求虽然从总体上比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刺激力度大,但见效则比较慢,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投资需求是逐渐实现的。因此,在刺激需求时,必须做好政策搭配,使这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
目前,加大对总需求的刺激,容易使人想到我国过去长期曾存在过的总需求膨胀,担心对总需求的刺激会导致总需求膨胀。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我们现在对总需求的强度刺激,不会导致总需求膨胀。
因为:第一,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总需求膨胀是传统体制弊端的最集中表现,是财产关系约束严重软化的结果;而我国传统体制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已经得到了根本性改造,财产关系约束已开始硬化,市场化的进程很快,因而总需求膨胀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体制基础,不会因对总需求的刺激而再度膨胀。
第二,我国过去的总需求膨胀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传统体制的低效性窒息了供给的能力,并且使得供给的效应极差;而我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得我国的供给能力和效应有了极大的增强,现在供给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速度上,都能够较快地满足需求的增长,因而总需求不会因为强度刺激而形成总需求膨胀。
第三,我国过去的总需求膨胀,也是我国过去封闭性经济的产物,当时世界供给能力被阻隔于国门之外,不能弥补我国的供给不足,调节我国的总需求膨胀;而在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对外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际上已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性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全世界的供给能力可以极为迅速地进入我国市场,因而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不可能因为刺激总需求而再度形成总需求膨胀。
总之,对总需求不足的刺激,不会导致总需求膨胀。
实行有效的供给优化政策
总需求状况虽然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性因素,但国民生产总值最终还是要由供给来提供,因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终要受制于总供给的状况。因此,为了实现8%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必须要实行有效的供给优化政策。所谓供给优化政策,就是指供给不仅要能够适应和有效地满足需求,而且还要能够创造需求和拉动需求。因此,供给优化政策一是要消除和杜绝无效供给,二是要形成能创造和拉动新需求的供给。
我国目前的供给就其规模与数量而言,确实远远超过了总需求,结果形成了大量的产品积压,但这并不是因为需求不足、难以销售形成的,而是由于产品自身质量差、成本高、效用性低,根本适应不了公众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而这种在规模与数量上好象远远超过需求的供给,实际上是一种无效供给。
对于这种无效供给,不应为它寻找与培育需求而促使它实现,而应实行供给优化或者淘汰无效供给。优化的主要方式包括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效用性,调整经济结构等;淘汰的方式包括资产重组、转产和破产等。对于无效供给,无论是采取优化方式、还是淘汰方式,实际上都要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产的处置与人员的流动等重大问题,因而应该形成科学的资产评估与资产重组政策,以及应有的人员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能够创造新需求与带动需求增加的供给,往往都具有两大特性:一是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而扩张其消费主体的数量和增加消费主体的消费量;二是能够创造新的效用或提高已有效用的效用性,从而使消费主体对新的效用或已提高效用性的原有效用产生需求。因此,能够创造新需求与带动需求增加的供给,必须要依靠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才能使供给具有上述两大特征。
由此可见,促进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供给优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就我国来说,体制创新主要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效益为中心来选择与安排体制。技术创新主要是要形成高效的技术融资机制与高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供给绝不仅仅只是适应需求,它对需求有很强的能动性,这正是供应学派在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反而强调供给重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国目前总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不能只偏重于需求刺激,还应该注重对总供给的优化,这不仅可以消除那些无效供给,而且还可以从需求创新方面拉动需求,消除需求不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制约。
应该看到,从目前我国银行存款状况分析,我国居民购买力显然高于现有消费水平,它们之间还有较大的差额,这个差额的形成并非仅来自于需求方面的障碍、即总需求不足,而同时也因为供给适应不了需求的要求,有来自于供给方面的障碍,因而实行供给优化政策是极为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破产兼并,资本经营、结构调整的力度,形成有效的供给,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不低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