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_银行论文

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银行业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1.基本市场结构划分与度量。

市场结构是指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在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依据垄断程度从低到高的次序,市场结构被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哈佛大学的梅森(Mason)和贝恩等人在理论上构造了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经济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框架),其基本涵义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 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在各个方面的经济绩效。

一个特定的市场属于哪种市场结构类型,一般取决于下面三个要素:

(1)市场份额。 是指某个企业销售额在同一市场(或行业)全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一般而言,某市场中,企业越多,单个企业所占比重越低,即市场份额越小,该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对于银行业来说,这一要素可以通过4个指标说明,即存款比率Rd,贷款比率Rl, 总资产比率Ra和利润比率Rp,单个银行指标值越大,即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垄断程度也就越高。

Rd=某银行存款总额/国内同期金融机构存款总额

Rl=某银行贷款总额/国内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总额

Ra=某银行资产总额/国内同期全部金融资产

Rp=某银行利润总额/国内同期银行利润总额

(2)市场集中率。 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份额。一般地,集中度越高,市场支配势力越大,竞争程度越低。市场集中率是在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计算得来。市场集中度的计量方法有多种,本文选择CRn指数和赫芬达尔(H)指数两个指标来说明。

CRn指某行业中前几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式中n通常取4或8(见公式①)。一般地讲,这一指标数值越高,表明行业垄断性也就越高。它同时综合反映了企业数目及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它不能反映最大的几家企业的个别情况,也难以说明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程度的变化情况。

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简称H指数, 则较好地克服了CRn指数的不足(见公式②)。

式②中:H=赫芬达尔指数;T=市场总规模;Xi=各个企业的有关数值;n=该行业企业总数。

显然,在完全竞争条件下,H指数将等于0;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因为只有一家企业,所以H指数将等于1;如果市场中所有企业规模相同,H指数将等于1/n。一般说,H指数越小,越接近于0,竞争度则越大。

考察银行业市场集中率,也分别用存款、贷款、资产总额、利润额等数值CRn指数来说明。鉴于某些统计数字较难获取,而H指数又对数据要求较高,因此,只采取总资产和利润额来计算H指数。

(3)进入壁垒。 是指进入某一特定市场所遇到的各种障碍的总和。主要有国家立法、机构政策禁止或限制某些厂商进入一些特定行业所形成的政策性壁垒;因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某地厂商无法取得该资源而不能进入特定行业的资源性壁垒;影响潜在进入者进入某一行业的技术性限制所形成的技术性壁垒;使潜在进入者增加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因素所构成的成本性壁垒;及已存在企业为了抵制潜在进入和现实进入而采取不利于进入者的措施而形成的抵制性壁垒。我国银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指国家法规及审批管制所构成的政策性壁垒。

2.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量度。

中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不断变化。1979年以前在计划经济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内唯一的银行,基本上承揽了全部金融业务,因此,1979年以前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 但由于当时4家银行存在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业务条块分割, 服务对象范围相对固定,互不交叉,每家银行都对自身业务范围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不存在竞争对手,如中国农业银行对农村业务的占有量达95%以上。因此,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仍旧是高度垄断的;从1986年到现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市场组织体系正在形成。

以下通过几个市场结构指标来量度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状况。

(1)市场份额。见表1。

表1 国有银行市场份额Ra、Rp、Rd、Rl一览表(期末数)

单位:%

Ra Rp

19941996①19971994 1996② 1997

中国工商银行34.1834.5934.1319.4 12.73 11.04

中国农业银行16.2613.9813.692.41 10.25

2.84

中国银行23.8520.0819.04

24.82 25.36 21.25

中国建设银行18.1320.2626.3312.8 10.59

6.79

Rd

Rl

1996 1997

1996

1997

中国工商银行 27.37 27.32 28.03 26.63

中国农业银行 13.11 13.47 13.34 13.09

中国银行 18.02 16.7 16.54 15.50

中国建设银行 15.39 15.89 14.22 14.80

说明:1994资产总额来自14家商业银行。①②的数字为14家商业银行基础上加入民生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及城市合作银行的有关资料。

资料来源: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年份、《中国金融》1998年第7期、1998年第8期资料整理而成。

通过表1可以看出, 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开始出现,并一直呈现较为激烈的态势。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在资产、存款、贷款3 个指标方面占据了较为突出的地位。中国银行则在经营利润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因此,从市场份额上看,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

(2)市场集中率。

从表2可以看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方面, 占据了国内市场90%左右的份额,利润额比重接近60%(但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递减趋势,若将外资银行利润额考虑在内,则更将突出这一特点),存款和贷款比重则一直在70%以上。这几个指标居高不下,说明四大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的产权性质集体,在中国银行业中居高度垄断地位。但从利润、存贷款指标看,其它商业银行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个变化则更具有说服力: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由1990年的22%,上升到1996年的49%(《中国金融年鉴(1998)》)。

表2 市场集中率CRn一览表

(n=4 期末数)单位:%

1994

1996 1997

资产总额

92.4288.9293.19

利润额 59.4358.9341.92

存款总额72.573.8973.38

贷款总额 - 72.1370.02

资料来源同上。

表3 赫芬达尔指数(H)、N指数一览表(期末数)

H指数

199419951996 1997

资产总额0.23476 0.24012 0.23259

0.23116

利润额 0.17524 0.16896 0.15232

0.12309

N指数

1994

1995 1996 1997

资产总额 4.260

4.165 4.2994.236

利润额

5.706

5.919 6.5658.124

说明:按14家商业银行计算,N指数是H指数的一种转化形式,N 指数N=1/H,N是一种“当量值”,它等于规模相等的企业数目。

资料来源:据《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份资料整理而成。

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表3中赫芬达尔指数只能在14 家主要商业银行的范围里得出资产和利润两类值,但它的解释力仍然是很强的,因为除了这14家银行外,还有两家住房储蓄银行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它们均规模较小,对H指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N指数可以辅助说明市场结构状况。从资产和利润两指标看,从1994年到1996年H 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行业竞争度有所加强。从较为直观的N指数看, 市场中约有4家资产规模相等的银行或6家利润额相等的银行,它们在市场中拥有较大的份额和控制力,由此也可以说明当前中国银行业尚具有较高的垄断度。若从前四家银行均为国有商业银行这一角度分析,则更加说明在这一行业中有产权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动态地看N指数的变化, 可以知道,1994年市场中约有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银行4.260家,而 1997年则有4.326家;1994年约有利润额大致相当的银行5.706家,而到1997年则有8.124家,这表明,除原有的四大银行外,其它银行成长较快,竞争力在提高,整个银行业市场的竞争度,尤其在利润额方面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上升。

(3)进入壁垒。

政策性壁垒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进入壁垒,突出表现在政府的进入管制上。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对于银行业的认识较为偏狭,加上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我国金融发展滞后的状况,我国一直对其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管制,避免竞争,维护垄断,力图将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中。但是,这一严格的管制制度随着改革的发展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般说来,一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金融深化与金融开放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银行业市场演变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都要求有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竞争的和发达的现代银行体系。

从行业进入的角度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银行从业家数不断增多,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原来的高垄断度不断降低的趋势是很明显的,银行业已初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二、中国银行业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

1.中国国有银行企业行为的演变

面对变化了的市场结构,国有独资银行随着内部经营机制的商业化改革,其行为特征转到市场化方向上。在相同的市场组织结构中,众多市场行为主体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企图在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确立自己的地位,求生存、求发展,这其中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特征的前后转变对比显著,它们不得不改变过去垄断时期的行为方式。行为目标转向利润最大化,改善服务、拓展业务、立足市场、开展竞争。市场结构的改变,市场化企业行为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促使中国银行业由传统走向现代,市场绩效大大提高。

2.新兴商业银行的行为特征与竞争力分析

新兴商业银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若干家商业银行,它们均非国有独资银行,而是经历了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自成立之日起就基本上是以单纯的商业银行面貌出现;另一类是地方性的城市合作银行,它们是在各自区域的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目前发展迅速,是渐趋显著的地方性金融力量。

由于要在四大银行垄断形势的“夹缝中求生存”,承担着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所不具有的生存发展压力,因而这些新兴银行从一开始就注重按照标准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运营模式确立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结构,产权清晰,制约力强。它们虽然得不到政府补贴,但不承担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很少有政府干预,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生存发展的行为目标指引下,管理严密、机制灵活、经营规范、服务完善、利用竞争手段开拓市场,其行为特征的市场化和竞争性远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甚。以招商银行为例,它重视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于1996年8 月 25 日率先推行储蓄服务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并于 1997 年 3 月 26 日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商业银行。并且, 这些新兴商业银行在人事制度上比较灵活,人员可以选聘,可以辞退,工资待遇与效益相结合,一些银行还取消了过去的行政级别制度,这就使得新兴银行在人才竞争上占有较大优势。另外,中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行为也首先出现在这些新兴银行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1996 年广东发展银行收并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8年12月,中国投资银行并入国家开发银行。1999年3月18 日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29个分支行的137家同城营业网点, 是我国银行业首例两家银行机构真正按照商业原则进行转让、资产重组的并购行为。这些都表明新兴银行已开始考虑运用并购手段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拓展业务空间,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正是由于具备这些优势,新兴银行克服自身所处的不利境况,初步打破了银行业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状态,并以优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确立了竞争优势。交通银行自成立以来,创造了骄人业绩,近7年来, 人均利润始终在12万元以上,且自1996年起,连续3 年被权威杂志《欧洲货币》评为中国国内最佳银行。招商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数年来居国内前茅,按照英国《银行家》杂志1996年7月的排名,招商银行已经跨入世界 1000家大银行的行列,尽管按一级资本额和总资产额排名分别居第622 位和516位,但按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收益排名,均居第11位, 从《银行家》1998年7月份公布的数据看,该银行一级资本额已升至442位。

表4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为特征

严格管制时期,完全 放松管制,专业银行商业化

垄断的市场结构改革后形成的竞争性市场

结构

企业行为目标完成信贷计划,行政 利润最大化,企业生存发展

性行为目标

分支机构设置按行政规划和行政级调整机构网点,通过撤消、

别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及机构改革,实现资源

的合理分配,有效利用

经营方式粗放型经营集约化经营

服务质量服务意识差,服务质 服务意识增强,提供优质服

量较低务以赢得客户

业务种类种类单一,除传统的 业务多元化,大力开展中间

信贷业务外,缺乏其 业务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

它业务品种新的业务品种

技术与业务创新 缺乏创新动机,技术 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应

更新缓慢 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

广告宣传手段广告宣传意识较弱,导入企业CI形象设计,注重

不注重形象塑造广告宣传和企业形象的塑

造,把广告宣传作为重要的

竞争手段

价格策略严格执行国家统一 尽管央行制定统一利率,仍

利率,没有价格策略 旧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

储"现象(降价动机明显,竞

争一度进入无序状态,扰乱

金融秩序),后经整顿得以

改观.

降低消耗不重视降耗挖潜,经 重视降低消耗,内部挖潜,

营成本高 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实力

行为约束行为软约束,缺乏外 行为硬约束,市场压力大,

部压力,内部无激励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追求高

约束机制,"大锅饭" 效率,高效益

现象严重

经营自主权 行政干预色彩浓,缺 享有经营自主权,行政干预

乏经营管理自主权 越来越少

当然,由于这些新兴银行大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倘若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就不可避免,如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一事就是一个明证。

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在掌握本地信息方面更具优势,经营也较为灵活,适合对地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因而已成为地区性银行业竞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是经营不规范和受地方政府干预现象较为严重。

3.各类银行效率对比分析

在上文对各类银行行为特征分别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再综合起来,就各类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在目前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下的具体竞争状况和效率差异。

(1)经营效率指标分析

在此主要通过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人均创利率,人均存款率和机构平均存款率等指标来分析各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效率。

先看一下表5。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有其特殊性, 它的资产利润率一般都很低,平均在3%以下。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近年来平均值为0.26%,且呈下降趋势;10家新兴的综合性商业银行则表现较好,平均为1.70%,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6.5倍, 且呈稳中有升之势。其中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则分别达到2.90%和2.52%,接近世界上最佳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水平;由于数据获得上的困难,外资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只能以税后帐面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来代替,所以外资银行的真正资产利润率要大于表中数字。

表5 中国银行业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比较单位:%

资产利润率

1995

1996

1997平均值

中国工商银行 0.15

0.16

0.08 0.13

中国农业银行 0.35

0.32

0.05 0.24

中国银行 0.52

0.55

0.26 0.44

中国建设银行 0.36

0.23

0.08 0.22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综合平均值

0.35

0.32

0.12 0.26

交通银行 1.69

1.45

1.16 1.43

中信实业银行 1.17

1.46

1.59 1.41

中国光大银行 1.59

1.89

2.66 2.05

华夏银行 1.62

1.83

1.32 1.59

中国民生银行 - 0.14

2.11 1.13

广东发展银行 1.15

0.53

0.35 0.68

深圳发展银行 2.49

3.06

3.15 2.90

招商银行 2.74

2.62

2.21 2.52

福建兴业银行 1.09

1.11

1.98 1.39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61

1.92

1.62 1.72

十家综合性商

业银行平均值 1.68

1.60

1.82 1.70

城市合作银行①- 2.00

0.91 1.46

在华外资银行②

0.73

0.61

0.67 0.67

收入利润率

19951996

1997

平均值

中国工商银行 - 0.77

0.38 0.58

中国农业银行3.65 3.58

0.64 2.62

中国银行7.42 8.24

4.16 6.61

中国建设银行5.91 4.04

1.54 3.83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综合平均值- 4.16

1.68 3.41

交通银行

22.1519.82 18.1920.05

中信实业银行

20.0011.91 23.5518.49

中国光大银行

17.1622.03 33.2224.14

华夏银行

29.6334.25 25.2629.71

中国民生银行 - 4.04 46.7925.42

广东发展银行

13.55 7.00

5.23 8.59

深圳发展银行

24.0835.23 35.8631.72

招商银行

35.7435.85 34.4635.35

福建兴业银行

11.28 8.77 14.5811.54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21.8724.18 18.9421.66

十家综合性商

业银行平均值

21.7220.31 25.6122.57

城市合作银行①

- - --

在华外资银行②

- - --

注:①1996年为18家,1997年为61家;②其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帐面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资料来源:据相关年份《中国金融年鉴》资料计算得出。

收入利润率是净收入与经营总收入(即营业收入)之比,是衡量银行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表中看,四大国有银行收入利润率仅为3.41%,新兴综合性商业银行为22.57%,是前者的6.6倍。

因此,从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两个指标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远低于新兴综合性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这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符。这说明银行的规模与其资产利润率关系不大(这从10家综合性商业银行之间的对比也可看出),但倘若就此断定国有银行经营能力低下则为时过早。因为体制原因,国有银行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繁多的社会责任,经营决策和利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由自己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用资产利润率来反映银行效率会产生较大的扭曲现象。所以现结合人均指标等作进一步分析,见表6。

表6 1997年银行业其它经营效率指标与成本费用指标一览表

人均创利率 人均存款率 机构平均存款率 存款费用率

(万元)(万元) (万元) (%)

中国工商银行 0.55 402.5

5783.31.31

中国农业银行 0.16 220.7

1761.01.90

中国银行

3.49 816.8

9022.31.65

中国建设银行 0.56 396.6

4307.72.87

四大国有独资

商业银行平均 1.19 459.2

5218.61.93

交通银行 11.49 656.1 -

1.54

中国光大银行64.00 1872.3 42294.60.86

华夏银行 28.23 1423.9 48516.41.60

中信实业银行37.89 1935.5 57080.41.23

中国民生银行44.48 1580.5 80882.41.36

深圳发展银行 - -

-

2.17

福建兴业银行 - -

-

3.85

上海浦东

发展银行 - -

-

1.28

综合性商业

银行平均① 37.22 1493.7 57193.51.74

贷款费用率 资产费用率 人均费用

(%)(%) (万元)

中国工商银行 1.48

0.73

5.28

中国农业银行 2.15

1.34

4.19

中国银行

1.95

1.02 13.46

中国建设银行 3.39

2.25 11.38

四大国有独资

商业银行平均 2.24

1.34

8.58

交通银行

2.23

0.94 10.08

中国光大银行 1.21

0.67 16.13

华夏银行

2.81

1.07 22.84

中信实业银行 2.39

1.00 23.87

中国民生银行 3.60

1.02 21.49

深圳发展银行 2.72

1.68-

福建兴业银行 5.25

2.41-

上海浦东

发展银行1.90

0.99-

综合性商业

银行平均① 2.76

1.22 18.88

注①:因数据披露有限,银行业经营效率指标只能计算此5 家综合性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而得出;经营成本费用指标只能计算以上8 家银行的相关数据而得出。数据来源:据相关年份《中国金融年鉴》资料整理计算得出。

由人均创利率可知,其它综合性商业银行平均为国有银行的31倍。倘若这种对比的悬殊尚相当部分地归因于国有银行由于多种原因利润较低的话,那么,人均存款率和机构平均存款率两个指标所表明的差距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营效率差别。就人均存款率看,综合性商业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3.25倍;就机构平均存款率看,前者则是后者的11倍。这就进一步说明,在目前中国银行业中,经营效率与规模的大小无关。

(2)成本费用指标分析

营业费用定义为银行投入,它是为取得产出而必须支出的资金,由于我国尚未实行利率市场化,故利息成本不是反映银行经营状态的良好指标,而用营业费用来考察一定产出水平下的成本耗费节约程度来分析银行效率则更为恰当,见表6。

从存款费用率、贷款费用率和资产费用率三项指标看,中国银行业间没有明显的效率差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因为存在规模优势而使成本费用显著降低。相反,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尽管从存、贷款或资产规模而言都无法与四大银行相提并论,却在控制成本费用方面成效突出。这就至少对中小银行不具备成本费用优势的观点构成了有力的驳斥。

另外,就人均费用指标看,国有商业银行则明显低于综合性商业银行,后者是前者的2.2倍。这个数据具有重要的经济含义, 也说明了两类银行的行为差异。新兴的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用十分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来吸引最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职员,这些人才的综合素质所产生的经营管理效率是难以估量的,而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庞大冗员职工队伍和繁多的管理层次和机构,产生了巨大的工资福利成本压力,使之只可能以较低的平均待遇来平衡行内各方利益,它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较低的激励强度和优秀人才的流失。随着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国有银行落后僵硬的经营机制和较低的员工素质,特别是大量中间管理层的素质不高,将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3)信用风险指标分析

信用风险指标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的准确数字目前还无法得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估计,1997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和呆帐)占银行总贷款的24%,而真正意义上的坏帐约占贷款总额的5%—6%(《引自国际金融信息报》1998.1.19)。 另有学者估计新兴的综合性商业银行,其不良资产比例约为2.36%(李元旭、蒋永祥、吴小静;1998)。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准确数字虽然尚无法得到,但比例过高却是一个普遍接受的事实;而在这方面,新兴商业银行由于经营良好,没有体制原因造成的历史包袱,因而不良资产比例较低,资产状况较好,较之国有银行有明显优势。

通过对比分析上述三类指标,可以得出对目前中国各类银行经济绩效和竞争态势的三点认识:第一,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改革使得新兴银行得以进入。通过各类银行的经济绩效进行有效对比,暴露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弊病和效率低下状况;第二,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尽管在国内银行业居于垄断地位,但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则明显低于新兴综合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综合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虽然成立较晚、规模较小,但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远高于四大国有银行;外资银行虽然就规模而言尚无法与其它类银行相比,但其良好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无疑是中国银行业潜在的巨大威胁;第三,认真比较各类银行,包括外资(国)银行的具体经营指标,可以发现,除了个别总量指标外,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基本与规模无关,这给中小银行的成立与有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新兴商业银行,包括各地城市合作银行的成立以及良好的增长势头和发展潜力,改变了中国银行业低效垄断的面貌。

三、中国银行业组织体系与管制制度的前瞻性思考

1.一个总的趋势

一国的银行业是该国金融业的核心,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从上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自1978年以来所进行的改革迄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主要表现在垄断的打破、从业家数增多、竞争程度上升、银行服务质量与经营效率提高以及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多元银行业组织体系逐步建立等方面。改革成功的原因从政策导向和具体措施上看,关键在于管制的放松。但是,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看,这场改革还远未达到其最终目的:从国内的发展状况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低,经营状况不容乐观,银行业垄断程度仍然较高,在市场进入和业务经营上仍旧有严格的管制,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外开放度有限,银行业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还有许多欠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尚比较幼稚,整体效率有待提高,国际竞争力差,缺乏有实力的超级跨国银行。因而,只有通过在管制制度上做进一步改革,以此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在我国建立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善高效的现代银行体系,进而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银行业现状和改革任务,结合世界银行业发展潮流,中国银行业未来的改革趋势也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通过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等措施减少政府干预,强化银行业的独立性,推动商业化进程;继续对整个行业实施放松管制的改革,从市场进入、价格放开、打破经营限制,提高开放度等方面促进行业多元化局面的出现并提高竞争度,以此促进行业效率的提高;政府实施合理调控和严格监管,维护银行业的安全发展并促进市场有效竞争;继续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通过向海外拓展业务和商业并购实施行业的高水平发展和有效集中,推动民族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

2.具体的政策措施

第一,继续放宽行业进入限制,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提高开放度、促进市场竞争。

尽管有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成立,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度仍然居高不下,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地区竞争呈不均衡状况,新兴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它们开展跨地区业务和壮大规模。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尤其受到压制,迄今为止,只有中国民生银行一家民营性质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分支机构的设立和业务开展方面也都受到严格管制,再考虑到其它股份制银行的国家股绝对控股地位,更加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度国有化特征。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由于缺乏民营和外资成份,市场整体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过高,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我国银行业目前虽已打破垄断,但竞争水平不高,放松行业进入的管制应将重点放在准许非国有产权主体的建立和发展上。

第二,放松价格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依据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核心部分是利率市场化,这时利率会带来储蓄、投资、技术创新、就业和收入五大效应。撇开利率市场化这一层次上的意义不谈,单就银行业自身改革发展来看,它也是极其重要的。价格竞争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手段,管制利率政策必然是以扭曲的银行竞争行为为代价的,并且造成银行经营的风险,资源的浪费,使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由于筹资成本原因而处于不利地位。只有放开价格管制,才能真正达到银行业的有效竞争。而我国目前的银行业发展水平和在有限放松贷款利率管制方面的经验都为此项改革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三,放松分业经营管制,提高行业绩效。

尽管依据当前央行的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的自律机制,银行、证券分业经营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从国际银行业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商业银行的投资与贷款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两大资产业务,这是银行资金运用的最主要途径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并且银行业与保险、证券、信托及其它金融业务的日渐融合是主流发展趋势,德国和日本的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起飞发挥了重要作用。全能模式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分业经营必然不利于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它的存在只能是暂时的,应根据市场体系的发育状况和宏观监管的水平在适当时机,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

第四,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

面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依靠财政继续发行特别国债是不现实的,不仅是困难的财政所不能承受的,也是难以根本解决问题的,因为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即使财政状况好转也难以满足国有银行巨大的资本金需求。所以,要充实银行资本金、维护金融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新的资本,并且可以促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提高四大银行的经营效率。

此外,还应当拓展海外业务,推动我国跨国银行的发展,在“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竞争国际化”;鼓励兼并联合,提高民族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建设;有控制的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