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的难点:获得领导权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论文,难点论文,权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领导活动都是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活动,领导作为群体的组织者、指挥者,其职责就是使群体中每个人的行动都按照一定的组织目标进行。但是,每个人又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如果任其随意,各人就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那么整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因此,要使各方面的个体意志和行为服从组织意志和行为,领导者就必须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领导才能把人们的行为有组织、有目的地协调一致,而这种力量就是权威。权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实施领导活动的必备条件,有权威的领导者可以获得被领导者真诚的拥护、尊敬和支持,可以得到广大群体对组织贡献的全部聪明才智,而没有权威就难以开展工作,甚至有可能一事无成。
权威的基础:权力与威信
领导权威是一种植根于领导活动中,使被领导者信服、信从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否存在,或是否真正拥有,它的检验标准是服从。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认为,权威是建立在自觉服从基础上的。对于有权威的领导者,被领导者是以全身心的服从和赞同为表现形式的。这种服从不是表面的,也不是无可奈何的敷衍;处于不得不做的表面服从时,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只发挥出20—30%。这决不是一个有权威的领导者所追求的工作目标。被领导者从内心和行动上完全赞同领导者,并能自觉地按领导意图、组织目标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才表明了领导的权威,表明了这一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领导者管理并带领这样的组织,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奇迹不能开创!故此,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自豪地向国人宣称:如果将我的工厂设备、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公司的人还在,组织还在,四年后,我又是钢铁大王。这句话如此有气魄,不仅表明了卡内基所拥有的权威,也表明了权威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
这样重要的权威是从哪里来的呢?马克斯·韦伯说过,权威的基本来源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型的,即通过血缘关系、世袭等方式被认可;一种是领袖魅力型的,即经过凭借个人的非凡气质或才能所形成的感召力;一种是法理型的,即由法律的程序和理性的选择所赋予的合法性。这是马克斯·韦伯总结出的人类社会总体上三种权威的来源与形式。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血缘、世袭的权威早已成为历史。而且,只具有气质、才能或法理性的合法职权中的任何单方面,都已经不能代表权威。领导权威是领导权力与威信之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缺少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表明领导者获得了真正的权威。
领导权力是什么,一直是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能力”,有人把它说成是一种“关系”,一种“控制”等。笔者认为,所谓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过程中,为达到组织目标,使下属的个体行为和意志形成一种共同行为和意志的影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两个方面:组织权力与个人权力。组织权力与职位相一致,职位高低决定了组织权力的大小,这是组织所赋予的,是固有的。个人权力是由领导者的素质所决定的,领导者的能力、品德、学识等素质高低决定了个人权力的大小。有时组织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并不成正比,当领导者不注意积累经验,不注意结合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之时,他就失去了个人权力,从而也就失去了权威的基础。
为什么要把领导者的素质也说成是一种权力呢?这是因为,就内涵来说,权力是对他人而言的一种影响力量。领导者能对他人产生影响的,不仅来自组织赋予的职权,通过指挥、命令决定他人的行为,而且领导者的能力、学识对他人的影响更大。具有高学识、高才能的领导者会对下属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一般说,下属总是愿意遵从和追随那些博学多才、知识丰富、能力出众的领导者,在这样的领导者带领下会激发出高涨的积极性,出现“强将手下无弱兵”的局面;领导者如果知识贫乏、软弱无能,或者以势压人、动辄训人,以为耍“威风”就是权威,整个组织就会散乱或僵化。英国伟大哲学家罗素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荣誉欲望,而在领导者身上是显现的,在被领导者身上是潜在的。当一个领导者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才华来实现群体的理想和愿望时,群体中的个人权力欲望就不会爆发出来。被领导者就会以组织的荣誉为荣誉,以领导者能正确地用权、获得成功业绩为满足。但是当领导者没有能力实现这一切时,群体中潜在的权力欲就会显示出来,充斥整个组织的就会是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现象。所以,罗素的结论是,相比较而言,个人权力比组织权力更重要。有了个人权力,组织权力可以由弱变强,没有个人权力,组织权力可以得而复失。
权威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威信。也就是说,具备了两种权力的领导者,如果没有威信,同样也谈不上具有权威。威信不同于组织权力,也不能与个人权力相等同。若一个很有能力的领导者表现出看不起群众,把自己当“诸葛亮”,把群众当“阿斗”,群众就不买他的帐。所以,如果说权力的载体是领导者,那么威信的载体则是被领导者。再有能力的领导者,如果广大群众对他不认可,那么他就没有威信。威信是由敬佩、信任而产生的使人甘愿接受其影响的心理因素。它是萦绕在被领导者心中的,领导者所具备的无形的人格力量。它到处发挥着支持或者反对领导者及其决策、命令的作用。没有威信的领导者的指示、决定会遭到下属的排斥,有能力但因高傲自大而失去威信的领导者会在被领导者中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对领导者的不信任,很容易使群众产生对其能力、学识的不信任,甚至否定。所以,领导权威寓于领导权力与威信的统一之中。同理,获得权威也必须通过这两方面的不断努力。
权威获得之一:科学运作权力
科学地使用好权力,是领导者获得权威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位权力具有强制性、单向性、有限性和后果性的特征,个人权力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的特征,每个特征都反映了权力内在的规律性。要正确有效地用权,领导者必须按权力客观运行的要求操作,否则就会导入权力误区,贻误事业。譬如,领导权力是有限的,它的限度主要来自资源、社会心理机制和接受范畴三个方面,由此决定了领导者用权的程度与方式。每个领导者所能调控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超越了资源限度,权力所望达到的目标不但难以实现,还会受到应有惩罚。“大跃进”所造成的灾难就是深刻一例。社会心理机制一经形成,再大的权力也很难使它立即改变,它决定了领导权力使用的深度与广度。接受范畴取决于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感情、自身的能力和对领导指示的认识,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有问题,都会影响领导权力的贯彻落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很大的原因是接受者对政策认知的方向不同,由此导致那些对局部暂时不利,而对全局有利的政策就是得不到执行和贯彻的现象发生。所以,它决定了领导用权的法律方法与手段。
领导权力是6种特征的统一。科学运作权力就必须综合考虑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使之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为此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讲究命令的方式、方法。发布命令、下指示是领导者行使职位权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但领导者如在提出命令时盛气凌人,傲慢无礼,就会将原存在于权力之中的单向性人为地扩大,这样就会使群众难以接受而导致权力落空。在群体中有两种人对领导者发布命令的方式方法最为敏感。一种是年长者,他们的年龄、资历都比领导者老,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没能走上领导岗位,本来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如果作为他们领导的年轻人,不注意领导方法,简单粗暴地要求他们接受命令,其结果不仅指令难以落实,而且还会成为领导工作的阻力。所以,对年长部下的命令指示,更要体现出礼貌、尊重和体察。当这种真诚的关心转化为理解和力量时,消极就会转变为积极,阻力会变成为动力。另一种是有能力者。能力较强的部下敢于把自己放在领导者、决策者的地位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常常刻意求新、求异,有较强的超前性。在工作中一旦给他们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完成任务的期限后,他们就不需要也不希望有别人的督促和来自周围的干扰,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独立完成。领导者要积极地发挥好这支力量,必须注意在命令下达前主动与他们沟通思路、适当引导,并保证他们在完成任务中的责、权、利到位。当一个领导者通过正确的用权而使下属的经验、能力都发挥出来,并致力于实现某项既定目标时,其领导活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注意创造易于接受命令的条件与环境。领导者使用权力不要只考虑命令对一个人行为的改变,同时要注意改变其环境,因为人的行为是特定环境的产物。要使一种不利于群体利益的行为得到根本改变,靠简单粗暴的强迫命令方式是不能奏效的,关键在于改变环境,改变引导行为的机制。如某木雕厂厂长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厂里的技术骨干是用高薪聘来的外地师傅,他们不肯将关键技术传给徒弟,且他们内部之间还有盟约,谁传授了关键技术就把谁撵走。徒弟因学不到技术而灰心丧气,工作效率低下;厂里质量上不去,而师傅仍拿高薪。厂长如果为此与师傅们关系搞僵,就会导致“师去厂垮”的结局。尽管厂里做了许多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精明的厂长经过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决定以徒弟的技术水平决定师傅的技术等级、职务晋级和工资档次。这一招果然见效,师傅们主动竞相献技,厂里效益大增。这就表明,环境、条件创造了,领导的命令就会自然得到贯彻,而简单地指责和压制则会适得其反。
3.依靠集体力量改变困难落后的局面。当领导者经过组织诊断把握了部门问题的症结后,下一步该如何去做?有的领导者凭着自身能力强、素质好,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简单地认为只要自己主持正义、吃苦耐劳,定能使落后局面得到改观,结果却是不但问题没解决,反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不能自拔。例如,某一有名的外科医生,因能力强、业务过硬,被派住一落后医院担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到岗后,该院长敢抓敢管,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对人浮于事的行政科进行精简;第二个命令即对迟到早退人员实行惩罚,并亲自到大门口把岗;第三个命令是全体医务人员参加学习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三把火”烧完后,该院长成为全院的矛盾焦点。绝大多数人都对他产生意见,认为该院长管理死板,不注意团结老同志,不注意发挥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很多人纷纷要求调离。这位院长极其苦闷。他在一份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的报告中说:我还是我,为什么从医生转到领导岗位,同样努力工作,其结果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任何领导活动都是群体活动,领导者组织权力以及个人权力正确使用的衡量标准,只能是该组织的群体力量发动起来与否。离开了这一条,再强的能力,再大的投入都不会得到预期效果。改变困难落后局面,必须紧紧依靠三种力量:领导班子、党团组织、群众骨干。当这三种力量都能理解领导的意图,并将领导决心化为整体行为时,组织的成功也就寓于其中了。现在一些年轻干部忘记了党的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优良传统,喜欢凭个人的英雄气概办事,结果往往走向反面。
无论职位高低,哪位领导没有遇到过这些矛盾和问题呢?为什么有的领导在解决问题时提高了权威,而有的领导却被矛盾围住,陷于困境之中?笔者认为,组织给予每个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是固定的,但其中有个会不会科学使用的问题。只有科学有效地运用权力,才能增强领导权威,顺利解决问题,否则组织权力也会为之而动摇。取决于组织权力使用效果的,是是否具有与其职位权力相称的个人权力。
权威获得之二:努力获得威信
威信是被领导者对领导的一种评价,一种承认与接受的心理因素。它的特点是得到困难、失去容易,而且极其脆弱和易损。领导者的最大成就,可以说是他在被领导者心目中所具有的威信性地位。如何才能获得威信?有人说威信主要来自“两种距离”,即领导者应与群众在水平上拉开距离,在感情上缩短距离。李瑞环同志说,威信来自“两种力量”,即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不同的表述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一个道理,领导者的威信蕴含在为群众造福的工作政绩与高尚的道德品行之中。领导者通过有效使用职权,取得工作上的成绩,为提高自己的威信奠定了基础,但它不是全部意义上的威信。获得威信,领导者还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对群众的态度。领导者对群众的态度,是由领导者的立场决定的,即为什么当领导的问题。一个为个人、为小集团谋私利的领导者,他对群众的态度必然是冷漠、傲慢、怀疑、敌视,当然群众给予他的也绝不是威信,而是畏惧、疏远、对抗或抵制;一个为公利、为事业的领导者,必然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对群众表现出关心、尊重、帮助和信任的态度,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扎扎实实解决存在的问题。群众回报于他的,也一定是拥护、忠诚和爱戴。威信存在于哪一种态度之中,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2.切勿傲慢地炫耀自己的能力与学识。领导者能力水平比别人高是应当的,是领导工作的客观需要,是实现领导的基础。群众对能力、学识高的领导者往往会表现出敬仰和爱慕,但领导者如果以此而觉得自己了不起,把自己摆在救世主的位置上,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看不起群众,群众就会从心中厌恶他,在行动上远离他。所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把自己置于群体之中,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模范行为、高尚情操去影响下属,才能真正搏得群众的认可和尊敬。
3.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人对私利的追求具有共同性。领导者在领导岗位上由于直接操纵着人、财、物权力,又由于掌握权力后,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所以,一旦失去警觉,放松了自我约束,很容易滑入腐败的深渊。正因为如此,群众对“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领导者也就更敬佩、更信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现在的党中央领导之所以能博得广大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无产阶级领导人的清正廉洁与高尚情操。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领导者要保持清正廉洁,必须做到:(1)树立正确的权力价值观:(2)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3)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4)严格规章制度,自觉制约权力。
综上可见,领导权威来源于领导活动全过程,它通过领导者在正确使用权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不断积累,并经过群众慢慢体验而逐渐生成的,它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权威的失去却有可能就在某一事、一时之中。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效开展工作,可权威的得与失之间又有如此大的反差,试问,获得权威难耶,易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