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的选择机制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论企业家的选择机制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论企业家的选拔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我国的企业家大多数都是由政府部门行政任命或委派。这种由政府选拔企业家的方式,既对企业家缺乏约束,也不利于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由政府,还是由市场来选拔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本文拟就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选拔机制问题,作点探讨。

一、企业家才能信号显示

对企业家才能真伪的辨别,可以从学历、经历、财富等三种信号显示机制入手。

(一)学历——理论信号显示

逆向选择问题的相关信号显示模型中,存在一个被称之为斯宾塞——莫里斯条件(Spence-Mirrless condition)的信号显示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才能的人在受教育的时候所付的成本不一样。一个智商高的人接受教育可能很快学会知识,也能经常受到师生们的赞誉,接受教育对他可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而智商偏下者学起来比较吃力,甚至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所以成本很高。因此,有才能的人愿意接受教育,这能使他们被区别开来,并受到社会的重视。尽管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乃至教育体制都还存在诸多问题,但目前依然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筛选人才的制度。所有者可以根据该理论对应聘者的学历进行考察。

所有者考察应聘者的实际才能是要支付成本的。因此,所有者倾向于利用那些不需要他们支付成本的情况下发达送给他们的信号。检验学历和受教育水平就是不需要所有者支付太多成本就可以获取应聘者才能信号的一种方法。所有者对应聘者才能的这种辨别方式,无疑对应聘者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刺激,迫使他们去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教育水平。但是,如果学校教育过程对学生过滤不严,或者出现“寻租”现象,必然使学历发生贬值。这样,作为信号的学历就难以成为辨别才能的有效标准。事实上,对学生过滤不严或用寻租行为获取文凭的现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据中国人事报统计资料披露,目前我国大专以上假文凭达60余万人。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企业或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实际才能便产生了疑虑。这就是所谓的“信号失灵”。为了修补失灵的信号,企业不得不做进一步的投入,从而扩大其辨别成本。虽然如此,我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学历作为应聘者理论才能的反映,仍然不失为是对应聘者进行辨别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经历——实践信号显示

经历作为一种信号,对于所有者判断代理人的经营才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当应聘者的经历同卓有成效的企业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时,其信号的显示作用比学历更能说明问题,因而也更有说服力。换句话说,经历信号同学历信号相比,经历信号更具有直接显示意义。其理由在于:每个人在社会和经济交易中的经历都是有记载的,所有者聘用经理,要看他过去有什么样的经营记录和业绩。其过去的经营记录和业绩,所在企业的员工、企业的供应商及用户是了如指掌的,这些信息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无法改变的。从这种意义说,经历不但是个人信誉的积累,而且是一种社会信誉资本。

(三)财富——存量信号显示

“财富显示”理论认为,物质资本作为信号可以反映个人的经营才能,衡量一个有效率的经营者,必须把他的才能与他个人财富挂钩。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因经营才能的信号处于不对称状态时,只有那些愿意充当企业家而同时又拥有足量个人资产的人,才能被信赖,并可能成为合格的企业家。因为,当他想成为一名企业家时,他不会夸大自己的经营才能;当他成为一名企业家时,他也不会从事过滥的投资活动。相对而言,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更有积极性夸大自己的经营才能并从事过度投资。这里的原因是,在个人消费不可能为负的约束条件下,一个人当企业家的机会成本与其个人财产是正相关的。对一个一无所有、并只能靠借人资本当企业家的人而言,成功的收益归己,而失败的损失却推给他人。因而,即使在经营才能很低时,他也有兴趣碰碰当企业家的运气。相反,对一个完全用自己的资产应当企业家的人而言,他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这样,除非他确实拥有经营才能,否则他不会拿自己的财产去冒险。在所有想成为企业家的人中,有个人资产的人比没有个人资产的人有更高的经营才能,且个人财产越多,预期的经营才能会越高。

可见,“财富显示”理论为解决经营者的辨别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然而,理论的意义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真正显示出来。事实上,在发达的西方国家公司中的董事会聘用经理时并不去了解应聘者拥有多少个人财产,而是考察他们的实际工作记录和业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个人财产是一种存量,而人们对财产的处置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假设甲和乙的年薪都是12万,但前者喜欢储蓄,而后者偏好消费,则若干年后前者的财富肯定会比后者多,但这并不能得出前者的才能强于后者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两者的市场价格,比如他们在上一年的年薪来做出某种判断。

经营者的才能是一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质量只能用若干信号来间接显示,如学历、经历、财富等。每一种信号只能显示人力资本的一个侧面,前述,学历只能表明你所受教育的程度,但并不代表你的实际经营才能;在同等学历层次上,所有者可进一步考察应聘者的工作经历,特别是其经营上的业绩;在相似经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财富的观察等等。至于信号的先后顺序排列,则取决于所有者的偏好。一般而言,通过多个信号的综合显示,所有者可以从多维角度来评价应聘者,以尽可能避免“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

二、企业家的选拔机制

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有效的选拔机制,只有当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人走上企业经营者的岗位,才能施展他的才华,成为真正的企业家。我国传统的企业家选拔机制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和问题,只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选拔机制,才能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一)政府选拔企业家存在的误区

中国虽然历经20余年的改革,但企业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政府部门选拔和确定,也就是说,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选拔企业家的机制尚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由政府选拔出来的企业家从本质上讲,不是职业经营者,而是行政官员。实践证明,这种选拔方式,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和标准的政治化,企业家的任用去留不是建立在企业家的素质、才能以及企业效益的评价基础上。因此,亦难避免产生以下误区:一是管理行为误区,即将管理当作权力,容易造成“家长式”管理;二是管理目标误区,即无视资产效率和效益,而趋向政治性目标,而后者是多方位和无法量化的;三是管理决策误区,即决策不是依据市场,接受市场信号的调节和约束,而是听命于行政管理部门的指挥,按他们的偏好行事;四是思维方式误区,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创新的愿望和动力。由此,必然会出现下列问题:一是企业家抱怨上级主管部门管得太多,放权不够、放权不到位,等等。二是既然我是上级任命的,我就只对主管部门负责。企业盈利了,我们皆大欢喜,利益均沾;企业亏损了,我们共同努力申请补贴、减税、滞还贷款。总而言之,只要政府选拔企业家的机制不变,并由这种机制选拔出来的企业经营者就象行政官员一样,上去容易下来难,缺乏对他们的约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某些企业家侵犯财产所有者的利益,甚至牺牲职工的利益,以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是目前社会对企业家行为感到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企业家的市场选拔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家理应由市场选拔和确定。由市场选拔企业家的真正含义是指要由所有者去选拔企业家,企业家市场的建立只是提供企业家之间竞争的环境,它本身并不能解决谁去选拔企业家的问题。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可以考虑通过多种形式的企业资产重组,降低或减少企业中国有股所占的比重,提高或增加法人股和个人股所占的比重,形成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这样,企业在选拔企业家时就会更多地从财产所有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尽管国有股仍然存在,全民财产代理人的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仍然会影响企业能否选拔出真正的企业家,能否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去约束企业家,但由于国有股所占比重相对下降,出现这类问题的机会和程度会随之减少,这不仅是制度上的进步,而且亦是把由市场或者说是由所有者去选拔企业家落到实处的重要一步。其次,必须将国有资产代表和政府主管部门官员的利益,同他们所选拔的企业家的工作绩效挂钩,让他们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他们玩忽职守,不负责任,应将其撤换和淘汰,建立起对他们的制约机制。最后,必须创建国有资产委托人选择机制,以便解决委托人的选择及其约束与制衡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其一,谁负责选择委托人?其二,选择委托人的人由谁来选择?其三,怎样才能使委托人负责。显然,这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而是一个与其密切相关的政治管理体制问题。因此,在目前条件下,要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与突破,就必须尽快将委托人的选择和选择委托人的选择这个涉及政治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推到历史的前台。若能如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国有资产谁来真正负责问题,就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就能使国有企业改革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标签:;  ;  ;  

论企业家的选择机制_人才选拔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