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更是骇人听闻_奇闻轶事论文

“德才兼备”更是骇人听闻_奇闻轶事论文

“有德无才者”更可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可怕论文,有德论文,无才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德者”的堕落

不少企业提拔干部时有一个原则,这就是“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事实上,以德、才双变量来判断干部,是大多数企业共性的做法。

Q企业在用人方面也不例外,在关键岗位上对忠诚的重视有时要超过对能力的关注。

也是出于这一考虑,近期公司破格提拔行政部一名后勤人员T进入营销核心层,担任最为重要的市场部招商经理。一方面希望利用其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特长,加强招商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加强对一线的控制,及时掌握真实信息。凭着多年的了解,老板对T经理的忠诚是不怀疑的。实际上T到了完全陌生的一个部门,虽然短期内工作进展不大,但反映上来的信息总是详细和及时的,这为公司高层许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只不过让老板烦恼的是,T与营销中心干部之间关系处理得并不好,时常会有上司或同级经理来告他的状。但看在其忠勇可嘉,老板只是提醒T经理要注意工作方式,甚至也没因其业绩不理想就求全责备。

但一段时间后,T经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贪污公款被下属举报,中伤同僚使队伍离心,而且仅有的一点招商成绩也是由下面业务人员做出来的,原来还抢了别人的功。无才尚可,无德就不能用了。

最终,老板挥泪斩将,果断辞退了T。

这件事成为老板的一块心病,原本挺好的一个人呀,升职加薪之后寄予更大信任,但怎么连忠诚也丧失了呢?究竟当初该不该重用这样有“德”无才的干部呢?

难以逾越的“彼得高地”

劳伦斯·彼得是西方管理学界划时代的人物,在其著名的“彼得梯子原理”中,曾经对组织中出现的上述现象做了清晰的解释。

彼得原理认为:“在一个组织的等级阶梯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原有职位上胜任(或表现较好)的员工,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导出的推论是,“组织中大量职位最终都将被不胜任的员工所占据,组织效率也将由此变得低下”。管理学中,将员工到达的、不能胜任的位置称为“彼得高地”,在这里他对企业的贡献开始减弱甚至为负。

发生在Q企业身上的事实就是:一个在后勤方面还算胜任的干部,升迁调入营销一线后,能力不足会引起道德恶化,成为企业的负作用力。

不胜任综合症

一名干部当他能力不足以胜任工作时,首先的想法就是掩盖这一事实,所以通常有以下三种做法:

作法一:告同僚的状。这是掩盖能力不足的最好方式,即“不是我做不好,是条件不允许我做好”。

一般来讲,升职了的员工被寄予厚望,领导在内心里也会帮助其找理由,为什么以前在别处能干好,在新岗位就不行?肯定是周围的环境出了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实际上是晏子的诡辩,把齐人的偷盗行为归结为是楚国风气不好造成的。但管理者也采用这种思维,就会陷入误区。“这个干部我不会看错,没做出成绩肯定是别人刁难他了”。所以就会忽视干部本身的能力问题,进而还可能对一些无关的人产生不满。

在实际过程中,T经理也正是这样做的,招商进展不大时,强调“别人不让我施展才能”,无中生有地告同级部门的状,甚至收集了一些直接上级对他不够支持的证据当借口。而真实的原因却是其对业务不熟悉,还不具备基本岗位才能。

作法二:抢下级的功。与夸大困难伴生出现的,往往会有吹嘘成绩等一系列欺骗性行为。

告状要告同级的状,抢功则要抢下级的功,反正下级很难有机会申诉。当能力不足时,往往很难做出成绩,这种时候把下级的成绩当成自己的成绩汇报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即使未身处一线,也要强调自己如何英明领导,果断决策。如果偶尔参与部分工作,那就更要把功劳揽于一身了。

作法三:抢夺企业资源、增加短期行为。投入的资源多了,业绩可能就会变好,这同样能掩盖能力的不足。

所以,不胜任的干部会不断向上要人、要钱、要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抢劫企业资源充数。仅有的一点成绩,往往是以大量消耗企业宝贵资源为代价的,对企业来讲得不偿失。这颇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某些地方政府采用“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的两高一资增长方式,多少年后人们才明白,这种GDP增长对国对民弊大于利。

除了抢夺资源,增加短期行为的做法也会出现,因为竭泽而渔对短期业绩有帮助,所以也会拿来去用,这样就会造成企业未来问题层出不穷、后续工作难以为继。

“德”与“才”孰重?

可以看到,当无“才”之人被过度提拔之后,在其不胜任的高级职位上,会因能力缺损引发道德缺损,从而形成连带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是好人也有“变坏”的强烈冲动,而如果是坏人则会把坏事做绝。

历史上此类事例并不鲜见,宋之蔡京、明之严嵩,在职位低下时也算德才兼备,但一旦提至不堪其重的高位,就成了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但对企业而言,德才兼备的人总是显得不够用,这样在用人时就会出现一个现实问题,在德与才之间选择,究竟该先用谁呢?

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就是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企业中,如果过度提拔能力不足的干部,同样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那些不胜任的干部为了自保而采取的种种措施,恰如在企业中施放“毒素”,如果没有健全的考评与薪酬制度约束,就会产生扩散效应,降低企业优秀员工的满意度,促使普通员工恶性效仿,从而形成低素质员工对高素质员工的“驱逐”,使企业从整体上丧失前进动力。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如果不主动辞职只可能有两条出路。第一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二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走第一条路很担心能干的人成为自己的对手,走第二条路才是多数人的选择。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分别为自己找两个更无能的助手。最终,组织中由于错用一人而产生连锁反应,逐渐人员膨胀,进入低效率状态。

一个才胜于德的干部,领导们往往是深具戒心的,但恰恰会忽视了另一条规律,就是无“才”的干部才更具杀伤力和蒙蔽性,如果过度提拔,危害更大。直接重用等于在企业中安放了一枚枚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开来,会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震惊。故而,“才”有时比“德”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发展阶段,有才者激励适当即可有德,无才者监管失灵则德才俱失。

标签:;  

“德才兼备”更是骇人听闻_奇闻轶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