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30-01
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件既劳心又劳累的工作,工作非常辛苦和琐碎,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还要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班主任工作做得好与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班集体、每名学生的发展轨迹。从这个角度而言,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笔者以为,要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可以采取“身育、心育、理育”三育相结合的方法,树立教师为人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学生自身动力。
一、关爱学生
班主作要给全体同学真诚的关爱,让他们同进步,不断提高。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在生活上,心理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优生、后进生差距大。班主任喜欢优生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歧视后进生。后进生也想进步,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进步,每当受到批评和挫折时,容量产生自卑感。对这样的学生要体贴入微,同他们促膝谈心,观察、了解其差的原因,对症下药,解除他们害怕的心理障碍,进行思想教育,在学习上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给予肯定,进行有分寸的表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不会“破罐了破摔了。”
至于优生是班级里的“火车头”,在学生中,常常是说一不二,同学们总是围着他转。对这样的学生不能偏爱,注重培养和引导。提出高要求,高标准,以防他们“翘尾巴”。当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时,要讲究批评方法,利用谈心诱导,不得当众批评,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及威信。
这就是抓“两头促中间”,让整个班集体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二、创设师生沟通的良好氛围。
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师生得以意见交流、才可以联络感情、化解误会、团结班级中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但在沟通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沟通,但要与要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和学生的关系过于要好,称兄道弟或姐妹情深,那么自己威信和地位在学生中就会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总是有些学生会利用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去谋点小利,或者有些学生会仗自己与老师较好的关系去钻一些纪律的空子,等你批评他的时候,他嬉皮笑脸地就过去了。长期以往,势必导致自己的地位。所以,在课余时间要多去接触学生,要在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保持距离,引导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珍惜、懂得尊重,在自我体验中长大。
2、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自己认真阅读、认真批改。很多学生会把自己的心事,对学校、对班级和对同学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甚至是对社会热点的看法写在周记本上,是老师了解学生思想、了解班级动态的最好方式。自己在批改周记的时候,也应当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特别是在学生有思想上的困惑、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学生,让他们知道这些困难有老师来跟他们共同分担,而且要多给予他们鼓励,多抓住“闪光点”来表扬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
三、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首先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他们自己开展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学生来管理学生,一方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班级管理中要有创新意识,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让学生身心轻松愉悦,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班主任应关爱每一个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解决学生纠纷,排除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班级安心学习、发展特长、张扬个性。
四、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这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古人云:“以今率人,人若身先”,“身正”,对班主任来说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会首先做到,如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上课就绝不迟到;我要求学生按时交作业,我就一定会按时批改完作业。做不到的事就不说,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力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的身上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这样班主任就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班主任工作是长期而复杂的,我相信只要追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古理,牢记:“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对孩子们倾注了满腔的爱,与他们同喜、同悲、同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就能取得成功。
论文作者:黄秋铭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学生论文; 班主任论文; 班级论文; 他们的论文; 班主任工作论文; 自己的论文; 威信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