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式思维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_张旭芳

哲学式思维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_张旭芳

□ 张旭芳

〔摘要〕《思修》是帮助大学生科学认 识人生,提高品德修养的基础课程。当前《思 修》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对本课程 认识的偏见;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单一导致 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内容组合形式单一导 致课堂趣味性的缺失;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 生的层次性和接受能力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哲学 思考与反思,提出以下建议,提高对《思修》 课的认知,从个体意识上引起对本课程的重 视;拓宽《思修》课的教育内容,增加课堂的 知识性和趣味性;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程 度,在教学活动中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 课堂参与度。多种方式组合使用,用以提高 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哲学式思维《思修》教育 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 修》)是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对 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 的锻炼,进而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帮助 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全面 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思 修》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转识成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 修养,力图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和理想信念。因此《思修》的教学活动是复杂 的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应当辩证的反思。当前情况下《思修》教育没 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该如何对这些问题 进行思考,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呢?

1 《思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教 学的目的,《思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入门课程,从新生的入学适应和认识学校的 人文环境,进而引领学生树立从崇高的理想 信念,引领学生为实现人生的目标价值奋 斗,在此过程中,个体的积极思想素质和必 备的法律素质是个体奔向目标过程中不可 缺少的基础。然而,当前《思修》课教学效果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课程缺乏吸引力是外部 的表现,而更深层的原因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认 识不足导致对本课程认识的偏见。首先,关 于价值观的知识和品德的修养,大学生个体 的直观感觉是知道一点,但对于稍深层次的 知识系统又说不明白,并且觉得人人都有价 值观况且积累有一定的品德修养,在专业课 程压力下个体感觉没精力或不愿进一步学 习。其次,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感 觉《思修》课程难教,比较枯燥。同时又不寻 求办法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没有承担起 传承者的责任,进而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认 识和认同。再次,相对于专业课程能够带来 某种技能或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说,思想政 治课在部分大学生看来不重要,学习这门课 程不能带来实际的用途,也不能在短期内得 到很好的回报,直觉上觉得即使学习了也没 有用处。甚至有时候还把思想政治课程当成 学习的负担。这种负担不只是平时多一门课 程的问题,还有心理认识上的排斥。有相当 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思修》课时为了期末 考试,在只看分数的单一评价体系下,大学 生对《思修》课程付出就会减少,而那些投入 学习的同学就会受到影响而改变。甚而,有 些学生认为思想教育是对自己原有的思想 的一种“压抑和排除”,为了避免改变带来的 痛苦,从心理上抵制、排斥包括《思修》在内 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课程的不 恰当认知,影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 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 导致《思修》课的教育和导向功能难以实现。

1.2 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单一导致课堂缺 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稍滞后于 时代的发展,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 台进行思想政治引导教育。网络及新媒体的 出现提高了接受信息的速度和广度,众多的 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思修》课程教育 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平台扩大课程 知识与大学生的接触率,在外在信息吸引的 干扰下,教育收效甚微。 《思修》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灌输式教 学,给学生留下教学实践尽是讲大道理的感 觉,与学生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有距离,从 而产生生疏感。有的老师为提高学生兴趣, 给学生寻找相关视频提神,这些未经剪辑和 组合“拿来即用”的视频给学生留下偷懒应 付的感觉,进而本课程产生不重要的印象。 《思修》教学活动没有利用其它的教学 方法作为辅助,比如用短时的讨论提高课堂 兴趣等等。实践教学采用内心体验和书面作 业的形式,没有与学校的其它活动很好的结 合起来,导致学到的知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 得到应用,增加了大学生对《思修》课教学的 疏离感。

1.3 教学内容组合形式单一导致课堂趣味 性的缺失。《思修》课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 对书本上的知识加以解释,对内容的讲解缺 乏必要的展开和深入,有时上课就是标出教 育者认为的重点。相对于网络和新媒体带来 的众多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失去了对这种 课堂教学的兴趣。或者是教学过程中没有对 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囿于教材的框 架,造成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存在距 离感,过大的距离感导致生疏感的出现。前 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思想政治课的视 频中,有学生质问,老师你讲的这些你信吗? 老师的回答更是经典,不管我信不信,反正 这些内容考试会考到。作为段子,可以一乐 了之,但是其中反映的教学内容脱离当下生 活的意义,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到生疏的 问题确实值得反思,《思修》教学活动过程中 也存在有这样的问题。再者,教学内容组合 的简单化,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宽度的需 求,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有时为了缓解学 生的枯燥情绪,寻找与课本内容有些许关联 的视频播放。利用现有资源的方法不错,但 只是拿来不加以编辑就用对用课堂教学来 说就有些不合适。目前,学生对《思修》课没 兴趣,逃课现象严重与课堂内容缺乏知识趣 味性有很大关系。

1.4 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性和接 受能力也会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忽略学生的 课堂可以叫做练习讲课,将教学当作任务应 对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多半起不到应有的效 果。那些认为只要自己讲好课,听与不听是 学生的事情的教学者都没有尽到教师应有 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忽略 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只管自己讲而不关注 课堂实效的教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素 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能同样重要。

2 哲学式思维为《思修》教学提供应变之策 哲学式思维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 哲学原理进行相关思考的思维方式。教育需 要哲学的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人的思 想和价值观的教育,更需要哲学式思维思考 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么,怎样在《思 修》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哲学式的思维思考教 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运用 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本 课程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参与其中并积极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在教 学过程中实践。对于《思修》课的教学现状, 本文给予以下几点思考。

2.1 提高对《思修》课的认知,从个体意识 上引起对本课程的重视。《思修》是为刚入大 学的新生设置的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立足 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着眼于积极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 品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如何提高学生对于思 修课的兴趣和认知?首先要理解《思修》课 “无用之用”的作用,《思修》是提高大学生修 养和境界的课程。针对学生中流传的《思修》 课不重要的言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 需求的正面予以引导。比如,个人的进一步 深造、毕业后考公务员、以及在工作岗位上 胜任并出色的完成工作,都离开方向的正确 性和价值观的合理性。重要的是,这些看似 无“用”的知识,却能让可“用”之物、之术、之 道用的更好。其次,提高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切实承担起引领和 传承的责任。《思修》课达知识性和趣味性兼 具,以及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 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师应不断 的反思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 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采取适 当行动的能力。在教师不断的反思过程中, 保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够跟上时代的 发展,而且更具有现实性。教师素质和专业 技能的提高,对学生起引领示范作用,进而 引领学生对《思修》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 的重视。再次,引领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 养大学生管理实践的能力,从而处理好公共 课与专业课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养成会学习 的能力。学习需要付出行动,良好的学习心 态很重要。在求知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 的行为和管理时间的能力,也意味着掌握了 学习的主动性。

2.2 拓宽《思修》课的教育内容,增加课堂 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解决教育过程中遇 到问题的方式,受到教师自身的观念、信念、 信仰的的影响。《思修》课程的教学,教师起 着主导作用,课堂的枯燥,只有教师靠拓宽 个体的知识和组合多种教学方式来解决。教 学活动或者与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目标联系 起来,或是引领学生提高处理日常生活中遇 到的问题的能力,体现生活的意义,引发学 习兴趣。比如,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 崇高信念”,开篇可以词语对比和分析的方 式,让学生讨论理想、梦想、空想的异同,提 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或是结合当下“中国梦” 建设背景,引导大学生理解“时序更替,梦想 前行”的含义。或可以适当引入文体界优秀 人物的梦想故事,拓宽视野,或联系现实人 物的事迹,加深学生对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理 解。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结合“马岛战争”和“钓鱼岛事件”谈谈如何 理性的爱国,讲解谈判在解决国家间群体间 矛盾争端的积极作用。顺势结合学生间的矛 盾,让学生明白武力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只会把问题向后推延或者变得复杂。正确处 理学生间矛盾的方式是沟通、和谈。也可以 依据个体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由爱父母 讲起,讲爱校、爱家、爱国,层层递进。拓展教 育的内容过程中,秉承把学生生活中的事 件,与社会上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以及书本 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所讲内容与教学 目标的一贯性。还有,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 优秀方面以及伦理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扩充 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总之,教 学内容的拓展应体现对学生的利益和价值 的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重知识的当在 与未来的有机联系。

2.3 根据大学生接受能力程度,在教学活 动中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参与度。 首先,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的空间。网 络的出现和普及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方式和生活习惯。教育活动应充分利用网络 提供的交流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 动,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通识知识。《思 修》教学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 堂”展示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可有效的利用 网上资源进行剪辑组合,制作成有特色的教 育节目。

其次,根据目标人群的接受能力,灵活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契合学生的心理需 求,培养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一个现实的 行为背后能够找到相应的需求动机。需求层 次理论指出,需求产生动机,动机驱动行为。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需 求和精神需求,重视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层次 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 教学大纲进行合适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组合。 比如,在适当的时机利用问题教学法和读书 指导法的结合,针对高专层次的学生进行教 学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又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 导。讨论法用于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 生,或内容相对熟悉或简单的章节,这样在 既定的组织计划下不至于参与不足而临时 改动计划,进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效果。教学 实践活动还可以与社团的活动相结合,丰富 教学活动的实践样式。

再次,《思修》课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管理 相结合。个体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是长 期的过程,需要良好的感情基础来以情讲 理,更需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 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建议 《思修》课老师参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 作,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特点,提高《思修》课 课程内容与日常管理的结合点,增加课堂教 学的趣味性,也利于较全面的考察学生,给 学生的评定给分更有说服力。《思修》课老师 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师生间的 相互了解,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第六版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3.8

2 戚万学. 论教师的哲学[J]. 教育研究, 2014.12 作者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论文作者:张旭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9

标签:;  ;  ;  ;  ;  ;  ;  ;  

哲学式思维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_张旭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