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道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论文_王彩清

长江河道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论文_王彩清

(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 安徽省芜湖 241000)

摘 要长江河道工程项目建设具有工程投资大、项目多、战线长、要求高等特点。工程项目档案形成的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工程档案既是水利项目建设的真实记录,又是运行管理、维护、改扩建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地方以及建设管理单位档案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长江河道档案的信息资源,促进长江河道工程档案为国民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长江河道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一、基本概况

(一)流域概况

长江下游干流河道安徽段上起宿松县段窑、下止马鞍山慈姥山,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两岸地质地貌及其特征有较大差异,左岸为大片广阔低凹的冲积平原,且有众多的湖泊支流、土质多为蔬松沉积物组成;右岸河漫滩较窄,有众多山矶直接滨临江边或伸出江中,制约江岸横向右移。

由于长江干流流量大、水流急,河床两岸河漫滩抗冲能力低,河床主流摆动,岸坡、滩、槽冲淤变化,洲滩消失、增长频繁,河床演变极其复杂,长江崩岸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沿江防洪工程安全,影响两岸工、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

(二) 工程概况

安徽段基本建成长江干堤长765km(左岸497km、右岸258km),沿江两岸大小防洪圈堤30个,与干堤成圈的支流河堤230km。长江干堤分为同马大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和县江堤、安广江堤、池州江堤、铜陵江堤、芜湖江堤、马鞍山江堤等九大江堤,直接保护着沿江两岸千万亩农田和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保障沿江工矿城市、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以及国防设施的防洪安全。

干堤上的涵闸及穿堤建筑物共292座,其中:大型涵闸3座、中型涵闸15座、小型闸142座,排灌站穿堤箱涵109座,通道闸23座。这些涵闸基本上是解放以后新建、重建或改建的,对两岸圩区千万亩农田防洪、排水、引水灌溉、蓄水抗旱、发展航运以及增垦土地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段长江河道按节点分张家洲、上下三号、马档、东流、官洲、安庆、太子矶、贵池、大通、铜陵、黑沙洲、芜湖、马鞍山共13个河段,河段的平面形态,水流特性,演变特点及两岸边界、地质条件各异。按照199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中,划定了长江14个重点整治河段,其中包括安徽省的有安庆、铜陵、芜湖和马鞍山四个河段。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国家加大了我省长江堤防加固和崩岸治理工程经费的投入,经过多年的长江堤防加固、崩岸治理及局部河势控制工程的实施,我省长江两岸河床、岸坡基本稳定,重点河段的局部河势已基本得到控制。长江护岸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我省长江干堤的防洪安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长江河道工程档案的分类

(一)堤防工程档案

堤防工程档案,包括长江干堤的整治规划意见、勘测报告、水利工程科研计划、科研项目、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及成果材料,长江干堤加固、堤防除险加固、块石护坡、水毁修复,长江干堤的锥探灌浆、机械冲填工程;减压井、测压管基本资料及观测资料,长江干堤绿化工程、防浪林试验成果、防浪林的水毁修复以及白蚁防治等。

(二)涵闸工程档案

涵闸工程档案,包括长江干堤大、中、小型涵闸工程的设计、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等。

(三)护岸工程档案

护岸工程档案,包括长江河道整治规划,长江崩岸的整治,长江流域河床模型试验,河床演变分析报告、学术论文、科研资料,沿江码头、栈桥、穿堤建筑物以及附属工程建设资料。

(四)水下地形测图档案

水下地形测图档案,包括长程水道地形测图,按河段划分,主要用于河势稳定分析,是反映河势变化和河床地形冲淤变化的重要基本资料,是制定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依据;近岸水下地形测图,是掌握水下地形的细部变化情况,用于崩岸预测分析,为护岸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三、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安徽省长江河道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库存档案编写了《安徽省水利志》、《安徽省长江河道演变及治理》、《安徽省长江涵闸资料汇编》、《长江堤防白蚁防治》、《安徽省长江护岸工程历年施工位置图》等等,其中《安徽省数字长江信息系统》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科学技术三等奖。

(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1、用于编制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全面收集了大量河道演变观测资料,根据不同年次的长程水道地形图档案加以分析论证,制定出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重点河段整治规划方案,为河道的研究与规划治理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2、用于涵闸的运行管理

安徽省沿江两岸大小防洪圈堤30个,长江干堤上有涵闸及穿堤建筑物292座,这些涵闸及穿堤建筑物的基本情况如何?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材料,经过系统分析、整理、统计。把全省的涵闸分为大、中、小三种,把每个涵闸工程情况、运用情况、管理机构、历次大修各简况和存在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对两岸圩区八百多万亩农田防洪、排水、引水灌溉蓄水抗旱、发展航运及增垦土地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3、用于护岸工程及崩岸治理

通过《安徽省长江河道演变及治理》的统计数据,能系统全面地掌握各河段基本概况,河道的历史的演变、近期的演变,各个崩岸区的护岸历程,河段演变趋势从而制定河段整治的目标。为港口、码头、护岸、清淤、防渗处理、河床演变及防洪评估、岸线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近岸水下地形测图档案,通过不同年份的测图对比来掌握断面河床变化,及时掌握长江安徽段沿江护岸工程运行状况,了解汛前、汛后近岸水下地形及工程的变化情况,为防汛工作提供基本资料。通过历年近岸水下地形测图档案进行断面对比,分析冲淤变化,对冲刷严重地区进行抛石护岸,河势得到有效控制,改变过去因崩岸而不断退建堤防的被动局面,对长江河道重点崩岸区域进行监测,经过测图分析发现窝崩,能够及时处理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改善了沿江工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

4、用于长江岸线的开发利用

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的黄金水道,是我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干线。人们不断地利用河道来发展航运,修建港口、码头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江沿岸地区经济飞速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长江的水土资料、岸线条件和交通条件,因此综合治理长江河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

充分利用水下地形测图档案,分析河段的历史演变和近期演变,拟护岸工程区的近期河床演变,水流的平面变化和断面变化,正是由于有充足的档案资料,为沿江修建港口、码头等设计、咨询提供了依据。

5、用于河道采砂管理和资源开发利用

河道是水流、泥沙、河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人们在河床上开挖砂石,直接改变了河床在自然情况下的组成情况,使床砂的数量、级配、堆积、抗冲层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河道水流与河床的重新调整,使河道产生新的变化。

我省长江河道采砂始于1988年。在此之前,虽有少量民船捞砂,但未形成规模,1988年以后,随着各地经济建设扩大,对江砂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多,其经济价值也逐步显现出来,于是各地竟相开采。开采点由岸滩伸至水下,开采的方式既有众多的人工开挖又有大量的机械开采,开采者不仅有国营单位还有众多的集体单位和个体开采者。在暴利的趋使下,乱采乱挖履禁不止,江砂开采出现混乱局面,海损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危害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

如何有序管理采砂,使之对防洪的影响减小到最少程度。一般而言深泓区主河道砂质较好,但又是崩岸易发地带,不利防洪。怎样才能做到既利于防洪又利于经济建设,如何处理好采砂与防洪的矛盾。根据长江水下地形测图及水文泥沙资料,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多年的水下地形测图、分流、分沙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详细分析各地采砂河段河道演变特点,预估河道演变趋势,依据河道来水来沙特性及拟采区河床演变情况测出各拟采区泥沙补给情况,科学论证确定江砂可采区和禁采区,为长江河道江砂开采提供详尽可靠的依据,打击江砂的非法开采,从而使江砂开采能科学有序地进行。长江水下地形测图档案是我局进行工程设计、咨询的重要依据。

四、结 语

长江河道工程档案是历史的记录。它来源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不仅在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评定、事故原因分析、索赔与反索赔、阶段与竣工验收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条件。正是档案的依据和凭证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好、管好、用好水利工程,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加强工程档案管理,充分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是长江河道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长江河道工程档案,是对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护岸工程及崩岸治理、长江的港口、码头、取水口的选址、以及河床演变、岸线规划、防洪评价和采砂管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各年次的水下地形测图档案资料汇总分析,能够了解各河段的基本情况、河道的历史演变、近期演变,各个崩岸区的护岸历程、河段演变趋势及河段整治目标。护岸工程充分发挥了保堤、防洪,洲滩及黄金岸线的综合利用。然而水流和河床是动态的,水下隐蔽工程实施后并非一劳永逸,必须对长江的已做工程实行科技手段监测管理,根据每年的水下地形测图档案进行对比,如发现有不利岸坡及河势稳定、危及防洪安全的迹象,应立即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确保河势稳定及长江大堤安全。

论文作者:王彩清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长江河道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论文_王彩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