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的崛起_企业家论文

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的崛起_企业家论文

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二十多年间,中国企业家与中国企业、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一起走过了曲折而又坎坷的风雨历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两三年”,企业家的沉浮与更新是市场、企业沉浮与更新的最好体现。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是企业家性格的外化。

一、“第三代企业家”的由来

显然,我们并没有去追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该如何定位,只是就新中国而言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是整个计划体系中的一个生产机构,没有完整的生产经营程序和独立市场营销体系,面对不完整的市场,计划经济之下的企业领导人是行政机构的另一种形式和另一种岗位,故严格地说来应当叫做“企业官”。想必人们对于“副厅级厂长”、“处级党委书记”是耳熟能详的。

打破僵化体制是开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体制松动,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创举,人们在冰封中看到了一丝春意,“第一代企业家”应运而生。

“第一代企业家”是胆略型企业家,像禹作敏、步鑫生、王泽普、鲁冠球等,这一代企业家充满着闯劲和胆量,往往非常熟悉政治,交际广泛、群众基础较好、富有人格魅力和召唤力。所以,他们敢想敢为,敢为天下之先,在人们普遍观望、徘徊、思考、权衡之时,毅然行动起来,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试图以市场的要求来发展企业,因为他们顺应了时代和形势的需要,他们闯对了,他们成功了。

成功了以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便开始分化,有的蜕化变质、自我膨胀,俨然以“庄主”“家长”自居,一手遮天,甚至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最后在自我膨胀中自我灭亡;有的开始迷失自己,盲目投资、热衷于轰动效应、天天接待参观、应酬事务,终因基础管理、市场管理、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品牌创新等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出毛病而自生自灭;有的因为遭遇传统思维、习惯做法的强烈反弹,自我保护能力不足,企业内外环境整合困难而“下课”;有的因为局限于自身的知识和眼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趋保守,最后流于平庸。

当然,也有像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这样的“长青树”,至今依然屹立在强势企业群落之中,这其中有其产业方面的因素,也有其个性方面的因素。朝阳产业使其事业平台不断放大,个性中学习力强盛和性格中包容性较大,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代企业家”是专业型企业家,像倪润峰、柳传志、张瑞敏、褚时健等。这一代企业家成名时的市场环境已经不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人已经明确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理念,市场从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市场中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间个性也越来越强,再靠胆子大、政治运作力强似乎已有所不够,于是在某一行业、某一市场上有专业水准的专业型企业家随之而生。

专业型企业家在他们的企业中几乎是万能的,生产技术非常精通,产供销流程了如指掌,市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资本经营更是亲自操刀。他们可能以前没有村长、乡长、处长、科长的履历,却多了一份“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高级经济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样的文化形象。他们没有“第一代企业家”那样霸气十足,却又儒商风范浓重,显得很有品位、教养和自信。

专业水准高超是他们的优势,但也可以变成他们失败的原因。由于他们专业上的强势,导致他们在专业技术方面过问很细、插手很深,很容易推而广之到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事必躬亲,由于企业由小变大的过程中,这种独断专行式的决策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使得企业中不但他们自己,而且全体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人会怀疑他们的老板会有错,进而达到半神化水平,外界传媒的狂轰滥炸,更使他们的名字与企业名称、产品品牌几乎等同起来,其原创性的功绩无人能及甚至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他们即使辞去总裁、总经理甚至董事长,只要不愿放手,就可能对企业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愿意再度出山(像倪润峰),手续变更和岗位挪动是易如反掌的。

这一代企业家目前各种形态都有:张瑞敏依然是海尔的董事长和CEO,海尔去年全球销售406亿,而且上升态势依然很猛;柳传志基本上已将接力棒传至后人,联想与神州两大产业均有新人掌门,柳传志除了精神领袖外,还履行董事长的发展方面上的职责;倪润峰重新出山以后状态如何尚需观望;褚时健功大过亦大,因经济问题而去职。一句话,“第二代企业家”在急速分化中沉浮。

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人既不可能是天才,也不可能是全才,事必躬亲、管得过细是危险的,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更何况市场变化日新月异,昨天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今天的教训,更有可能变为明天的笑谈。企业家本身没有年龄的绝对因素,但心理年龄和学习力一旦老化,问题就随之而来。

进入21世纪,国人已完全接受了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过一系列改革的深化、国企的解困、分流下岗失业、多种所有制关系的争论,已经为“第三代企业家”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二、“第三代企业家”的描述

“第三代企业家”是职业化企业家,崛起在21世纪初,这一代企业家与前两代相比有着诸多的不同:

市场环境不同。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市场,无论是中国加入WTO,还是因特网对人类的整合,或者基因革命、纳米技术,都严重地影响着市场环境。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使中国“第三代企业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界限模糊了、产业前景分析更难了、员工意志更加复杂多样了、营销方式与整合更新更不可控了、决策风险就更大了,甚至你成功决策了一万次,只要一万零一次决策失败,就有可能将前一万次积累的财富全部败光。

企业历史不同。

前两代企业几乎都是原创性企业家,即那些企业都是该企业家一手拉扯大的,或者从无到有,或者起死回生,或者脱胎换骨,因此前两代企业家是“打江山的”,他们可以讲出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业故事,可以写出几本创业史话来。而“第三代企业家”则是“坐江山的”,是从父辈、前任那里接过权棒的,即使如红豆、万向等集团将企业传给创业者自己的儿子,他说话的腰杆也不可能如其父亲那般硬,更何况企业中有叔叔辈、伯伯辈,甚至爷爷辈的“元勋”存在。如果你简单地沿袭父辈、前任的东西,一来毫无创造,二来因为时代不同了而无法照搬照抄,所以创新是必然的,然而创新又是向既得利益阶层、向习惯做法挑战,其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没有血缘亲子关系的接班人,在流言和挑拨离间之下,一旦前任反目,真可能落到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下场。

知识能力不同。

第一、二代企业家由于原创性,所以从小到大摸爬滚打成长起来,企业发展所涉及的技术、质量、工艺、营销、人力、财务、基建、保卫等什么知识他们都懂,或者懂一些,甚至都自己亲自干过一阵子,当年企业小,哪来那么多的科室和分工,都是一人多职地干。而“第三代企业家”则不同,他们往往来自某一条线,或来自生产系统,或来自营销系统,或来自财务系统,或来自行政系统,他们往往只熟悉一方面的知识、具备一方面的能力。甚至有些“空降部队”由猎头公司推荐或企业自身招聘的,对于某一个具体企业来说,其知识能力上要补的课更多。初来乍到时,一些他们所不熟悉的领域管理起来难度就更大了。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第三代企业家”的特征将是:

“神话”色彩的破灭。

“第三代企业家”不大可能像前两代那样被神化到无所不能或有三头六臂,既是技术顶尖又是人格典范。即便像网络这样的新兴产业,也只能是“单项冠军”而已。

“规范”是必由之路。

“第三代企业家”的权力起始源于父辈、前任的授权,而后产生出自然威信,他们既然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局限,而企业大、门类多,要“全面补课”显然不可能,因此只能靠“规范”来限定各人做各人的事,各人只要懂其该懂的、会其该会的就够了。既然没有了全才,大家都也就不去苟求全才了,按规范将各种专才组合成企业完整的“全才”。

“思路”是制胜之本。

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肯定没有出路。对于功劳不够、知识能力又不足的“第三代企业家”来说,“思路”是最重要的,用新的思路为企业赢得更加灿烂的出路。

三、“第三代企业家”的打造

中国的“第三代企业家”是中国融入国际主流经济以后真正与国际对话的一代,这一代企业家的水准,将直接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实力和地位,直接决定中国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我们已经看到曙光的来临:在中国一大批30岁左右的颇显经营能力的人才在崛起;在中国几十所名牌高校中,职业色彩浓重的MBA在成长;在国际跨国公司做到相当高职位的华裔职业经理人在回归。

目前尚显稚嫩的“第三代企业家”如何去支撑起民族经济的脊梁?我认为需要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去打造。

首先,要培养“第三代企业家”的国际观。

据悉早在九十年代初,上海就派出有培养前途的官员和企业骨干去美国大公司“留学”,我认为这是颇具前瞻性战略眼光的举措。走进主流经济就应当先了解主流经济的游戏规则、基本格局、运行范例、沟通语言,否则“另类”感不光别人有,自己也能感觉得到。当然,有条件去跨国公司干一段的毕竟是少数,但频繁的出国与交流,虚心学习相关的规则与范例,是必修的课程。

其次,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和猎头体系。企业家是经营企业的专家,是职业经理人群中最高的一层人,这一层人目前在中国人数尚少、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其经营业绩的社会信誉系统几乎没有,猎头公司从信息到运营都尚有失规范。当社会的职业经理人体系与猎头体系建立起来以后,“第三代企业家”的职业水准才能真正到位。

最后,打造企业家的人格。我们认为,小智比技巧,中智比眼光,大智比人格。要做好企业必先做好人。在人格打造方面,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新儒家哲学,真正能在新世纪扎根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家一定是为中华文化所赞赏同时为世界文化所认同的人格方式。

综上所述,我认为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二十一世纪初,差不多每相隔10年,中国都崛起一代企业家,从“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企业家由“胆略型”到“专业型”再到“职业型”,而这“第三代企业家”适逢中国全面走向世界之时,其成长情况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我们应以敏锐眼光观察他们,更应以理性的态度认识他们和以热诚的心态去呵护他们。

标签:;  ;  

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的崛起_企业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