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03)03-0018-03
1992年,库博和贾斯肯(Cooper & Gascon)在《企业家、创业过程和新绩效》一书中,就影响创业型企业绩效的诸多因素做了综述,从内因来看,创业者个体特征、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管理技能与技术实力是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外因而言,产业环境、政策支持和公司具体战略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们提出未来研究的四条思路:一是聚焦于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二是分析环境变量与创业绩效的协变关系;三是关注影响绩效的关键特征,如胜任力特征;四是运用合理的分析思路,如竞争力框架,测量绩效的内涵。本文试图以企业绩效为导向,整合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借鉴胜任力思路[1],提出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一、竞争力的内涵、测量、特征与结构
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广泛,包括个体层面的企业、微观层面的产业政策和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地位。从不同学术角度出发,涌现出竞争优势观、价格竞争观、战略管理观、历史和社会文化观等等,竞争力遂成为一种多用途的参数指标。在研究中的角色是因变量,抑或自变量,或中介变量。
竞争力归根结底是就对手而言的长期绩效体现,是关于如何促成竞争力以及获取竞争力的命题[2]。Oral(1986)研究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模型:竞争力是产业地位、成本优势、政治—经济环境的函数。Feurer和Chaharbaghi(1994)认为竞争力是“通过匹配和提升‘组织能力’、‘组织潜能’,而实现对企业顾客和股东价值权衡的过程”。Corbett和Wassenhove(1993)分析了竞争力三个维度: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和地位(place)。管理发展研究会与世界经济论坛(1993)提出关于世界竞争力的公式:竞争力资本(asset)×竞争力过程(process)=世界竞争力(World Competitiveness),其中竞争力资本包括基础结构、财务实力、技术和人力资源;竞争力过程包括:质量、速度和客户服务;世界竞争力包括市场份额、利润和可持续成长。
关于竞争力的测量,Buckley(1998)提出三重测量方法:竞争绩效(performance)、竞争潜能(potential)、管理过程(process),并分析了绩效、潜能和过程之间的关系,强调管理过程所处的核心地位(如图1所示)。
图1 Buckley竞争力模型
关于竞争力的特征,学者Man综合诸多学者理论,提出竞争力的四大特征:①长期导向,一种立足于长期绩效(价值增加),而不是临时性的竞争优势(如价格倾销所获利)。②可控性,即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的专有性(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而不受外部因素影响。③相对性,竞争力是一个相对于同行业竞争者的概念,应采用相对性测量标准。④动态性,竞争力是一个由潜能(potential)转化为结果(outcome)的动态过程。因此,竞争优势的保持应该领先于“追随者”的模仿[3]。
关于竞争力的结构,包括四部分:①企业内部因素,Slevin等人提出“全面竞争力”的指标:企业结构、文化、人力资源、产品/服务开发等12因素。②外部环境因素,即企业活动和成长的环境。研究发现,成功的创业企业所处环境较为“宽松富饶”(munificent)[4]。③企业绩效因素,它是竞争力的函数,符合公式“竞争力∶绩效=手段∶目的”。④企业家影响力因素,特别是在企业创业期间,决策高度集中化和单一化对企业家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胜任力是人们在适应工作或管理情景下,产生具体绩效和成就感的个体特征,包括知识、经验、技能和成就动机等变量。企业规模越小,对胜任力的“依赖度”越高。
二、胜任力与竞争力特征
在企业竞争力结构中,企业家影响力即胜任力是四项结构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胜任的管理者:一个高绩效的模型》一书作者Boyatizis,于1992年提出胜任力(competence)这一概念,它是一种与任务情景相联系的综合才能,受企业家经历,教育、培训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有下列属性:
第一,综合性[5]。它表现为企业家凭借自身道德品格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身体年龄素质,把知识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胜任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结构。个性心理学认为,越是内在的素质,越不容易受外界影响。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胜任力恰能体现出竞争力的第一特性——持久性。
第二,动态性[6]。胜任力具体运用于工作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能力,随管理或工作环境的发展而顺应。胜任力并不决定企业成功,但却可以通过行为和活动外化体现,运用行为学研究思路,胜任力的变化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第二特性——动态性。
第三,习得性[7]。胜任力属于心理特征,但不等同于气质,具有可习得性和迁移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干中学”或培训开发,不断提高其广度和深度。因此,胜任力是可控制的变量,符合竞争力的第三特征——可控性。
从研究范式看,研究企业家胜任力模型可以从“前因变量——过程变量——结果变量”出发,其中前因变量是胜任力特质,过程变量是任务或行为,结果变量是取得绩效。该过程化的角度符合竞争力核心维度——管理过程。
三、企业家胜任力结构
笔者提出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的六维结构,包括机遇能力(Opportunity Competence)、关系能力(Relationship Competence)、概念能力(Conceptual Competence)、组织能力(Organizing Competence)、战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承诺能力(Commitment Competence)。这些能力因素在以往研究中都涉及[8](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家胜任力结构
四、基于企业竞争力的胜任力模型
基于Buckley提出的竞争力三维测量法(绩效、潜能、过程)和竞争力四维结构(企业内外因素、企业家影响力、绩效),笔者提出基于企业竞争力的胜任力模型,由四维构成:外在潜能维、内在潜能维、过程维和绩效维。其中过程维是核心内容,即企业家胜任力的六大结(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外在潜能维,指企业竞争与发展的范围,即竞争力范围。以往研究多从技术精度、市场地位、产品吸引力、生命周期等客观指标测量竞争力的范围。事实上,从企业家主体角度看竞争力,即为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或认知,带有个体化色彩。而这种主体判断取决于企业家自身的胜任力特征:①机遇能力,“搜寻、捕捉、识别、抉择”外在机遇和挑战的过程[9]。②战略能力,绝大部分创业型企业家对于竞争力的判断,出于一种直觉化判断,是一种非正式的、专注式的过程。据此来确定安身立命点——利基(niche)[10]。③关系能力,创造个人的契约与网络关系,利用沟通、人际、说服、交换等技能实现企业战略。若把“机遇获取”视为目标,那么关系能力应属路径,是创设外部潜能的要素之一。
内在潜能维,即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指外部资源向内转化过程中的企业任务或行动,可用四个效标诊断:创新(产品、服务、流程的创新)、质量(维持或取得高品质产品/服务的能力,以造就企业形象)、成本效率(实现低成本,维持竞争性价格)、有机性(维持灵活性和敏捷度)。Westerberg等人对美国CEO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开发”同上述指标高相关。在基于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模型中,我们认为存在三个因素与内在潜能维相关:①组织能力,规划、组织和控制企业内部的“市场、人力和财力资源”,对效率和生产力作全面监控。②系能力,内部员工管理,激发潜能,团队授权。③概念技能,分析组织内部的问题,做出重大改进和重组决策,以不断提升企业产品/服务的竞争力。
绩效维,即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达到长期绩效。企业家在通往高绩效的过程中,须不断设置目标、开展行动。相应的胜任力结构有:①战略能力,制订、诊断、实施企业某一阶段的战略能力,成熟企业家在战略能力上既追求远景目标,又注重小处着手。②承诺能力,对事业高度承诺,永不辍弃的企业家精神。这是实现竞争力长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11]。
值得注意的是,内在潜能维(组织能力)和外在潜能维(竞争力范围)在模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统计学讲属于缓冲变量,即决定了企业家运用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的程度。竞争力范围界定了企业家生存的空间,而组织能力限制了企业发展的步履。
五、应用与发展
企业家效能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多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无论从领导行为学、创新创业理论,还是人力资源出发,都对此做过深刻的诠释[12][13]。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提供了研究企业家的新思路——胜任力。至少存在以下几点意义:
首先,该模型从胜任力角度出发,以企业绩效为导向,整合了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若干成果。该模型主张,用企业家胜任力来解释企业长期绩效。
第二,企业家胜任力组合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过度追求单一因素,都不能预测绩效。
第三,胜任力模型的预测效力对于中小企业优于大型企业。不难想象,前一类型的企业中,企业家地位、影响力在企业竞争力的分量相对较重,特别体现于竞争力的过程维度。
最后,对于模型的数量统计检验,特别是胜任力的结构效度,是后续研究的工作之一。
标签:胜任力模型论文; 企业竞争力论文; 胜任素质模型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企业家论文;